《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7477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

(6分)

(1)(3分)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状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任意填对其中二类即可),这首诗属边塞征战诗。

(每空1分)

(2)(3分)理由: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是写塞上梅花在风中盛开,一夜间,梅花的花瓣便散落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1分)而“梅花落”又是一支笛子曲,因此,又可将这两句的意思理解为风将笛子吹奏《梅花落》的声音吹送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3)(6分)本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虚实结合。

(2分)前两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

后两句把《梅花落》拆开来用,则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

(2分)这样虚实交错,就构成了美妙而阔远的意境。

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注〕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李诗是作者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1)两首诗中的“梅花”都不是实指“梅花”,而是乐曲《梅花落》。

据此,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1)(4分)两诗都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技巧,由听觉诉诸视觉(2分),即由听到乐曲《梅花落》联想到看到梅花落下,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意境(2分)。

(2)(4分)李诗表达的是怀才不遇、被贬的忧伤愤懑之情(2分);

高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戍边战士的崇敬之情(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中感伤的往事是什么?

(2)这首咏史诗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3)诗人写王濬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分析。

(4)该诗最后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

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1)(2分)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2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3)(4分)对比。

(2分)其弦外之音是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

王气也好,铁索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4)(4分)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

(1分)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

它们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1分)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

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是怎么表现的?

(2)“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

各有什么特点?

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1)(4分)①纯用名词组合成句。

②早行辛苦。

③用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来暗示。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2)(6分)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

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

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

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

(解答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

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

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

(1)(4分)骆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而横遭诬陷,身陷囹圄。

李诗以蝉高栖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

(解答时注意“在狱”、“白头吟”、“薄宦”等词语的含义和提示作用)。

骆诗尾联写自己高洁而不能取信于人,抒发了强烈的悲愤和不平。

李诗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

(2)(3分)以蝉起兴,以蝉自喻,直抒胸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2)颔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分)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2)(4分)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1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

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前四句:

(2)从情与景关系角度,侧重赏析词中“寓情于景”部分。

(1)(2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6分)范仲淹《苏幕遮》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相映。

(2分)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季节:

青碧瓦蓝的天,铺满了黄叶的地。

这是渲染空阔清冷的氛围。

接着,诗人放眼远望,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一样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融和连接。

这里天、地、原野、绿波,一句一景,景景暗含诗人心中的思乡离愁。

(2分)上片末句中“芳草”暗寓离情,既自然,又精巧。

下片直抒怀乡念远之情。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

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

(2)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

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

(2分)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

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10.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

“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

“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

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

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

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

“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

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

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12.赏析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

(2)(3)三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为什么?

(1)(3分)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4分)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

(2分)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3)(3分)呼应的句子:

无可奈何花落去。

(1分)理由(2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

(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分)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2)(4分)①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

②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这首词题为“记梦”,词人在梦中梦到了什么?

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结合这首悼亡词的内容,概述作者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情达意的?

(1)(4分)词人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

(2分)这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2)(8分)①层层递进。

(2分)第一句“两茫茫”是纲。

以下层层推进,虽茫茫而难忘。

进而千里相隔,无法对话。

进而相逢也不相识。

三层推进,把别恨提到无法再高的境地。

(2分)②虚实结合。

(2分)上阕写实,下阕从虚处设想,写梦中相逢,惊喜忧痛之情,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只有相顾泪流不止。

接着写梦醒痛定思痛,令人柔肠寸断。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17分)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这首词三、四、五、六句分别写了江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江南的生活太值得让人留恋了”这一主题被作者在这首词中强调到了很高的程度,请说说理由。

(3)作者对家乡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4)试分析这首词,作者是怎样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1)(3分)风景之美 生活之美 人物之美

(2)(4分)游人留恋江南,合乎常情。

异地为客,不愿还乡,似有悖常理,但正因如此,才更加表现江南的好处。

(3)(4分)“未老莫还乡”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思乡之情,至于下一句,“还乡须断肠”则极痛心地指出了今日不能回乡的原因。

这一句说得极其简单,但用意却极深,隐约中让人感到诗人必是故乡今日事事物物皆有让人断肠之处。

(4)(6分)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2分)起首二句直言江南之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之美,一写江南居民生活之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步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2分)然而结尾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深感叹之中。

词人因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

“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

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1)(4分)“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2分)“何妨”更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6分)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

(2分)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

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

(2分)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

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18.对《雨霖铃》一词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3分)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象,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的想象刻画心理。

D.这首词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19.对《扬州慢》这首词中表现“《黍离》之悲”词句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3分)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城市;

“竹西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

总之,开篇8字,即写出耳闻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象往昔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热闹兴旺;

“尽荠麦青青”,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

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乎?

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写出了听觉与感觉——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