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79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docx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家的猫和老鼠

毕飞宇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

我们是在无休无止的吵闹和绵延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

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

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

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

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

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

“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

”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

“下次不许这样了。

”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

   我们为什么吵呢?

为什么斗呢?

不为什么。

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

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声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

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

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

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

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鸣得意是不必说的。

   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

我长年在外,节日里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

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有一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

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不能走动,每天都由我的父亲背到五六里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

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又瘦又小。

她在那个晴朗的冬日背着我,步行了10多里地。

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

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一句话就是:

“不能告诉爸妈。

”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子里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一次就感动一次。

12岁的大姐,冬天里一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人到中年之后反而为这件事伤恸不已。

那一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大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

“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

”大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

她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吵闹的事情上去了。

   这样的吵闹本身就设置了一个温暖的前提:

我们能够,我们可以。

我们幼小的内心世界也许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斗”中拓宽开来、丰富起来的。

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许多东西也许并不能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反而是隐匿的,疏于表达的。

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

美国人通过《猫和老鼠》的卡通形象向全世界的少儿表达了这样一种典范人生:

打吧,吵吧,闹吧,可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是姐妹——你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你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文章有删节)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合文题概括回答。

(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

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文中划线词语有怎样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简要分析)

②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

(“打断骨头连着筋”是一种怎样的牵扯?

联系上下文回答)

(3)第四段作者写“姐姐背我治病”的内容,有什么表达作用?

具体分析。

(4)如何理解文末最后一句话,请结合你自己的“猫和老鼠”的情感体验谈谈看法。

【答案】

(1)文章写了姐弟三个在童年时如同猫和老鼠永不停止的“战争”,外及大姐背弟弟治病的往事,表达了姐弟间既争吵又友爱的切肤情谊。

(2)①语言有顶针(或大词小用)的特点,与下文姐弟间永不停止的“战争”相呼应,充满了幽默诙谐的趣味。

②连绵不断的“战争”仿佛破坏了姐弟之间的情感,但实际上的这种“打斗”使姐弟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内心世界也不断拓宽和丰富,并臻于坚固不摧。

(3)能使童年姐弟间的往事内容更丰富,既有“战争”也有帮助,同时通过“我”成年后的反省和伤恸,表达对自己年幼无知的后悔和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4)人们在吵吵闹闹中彼此温暖,共同成长,坚固情谊,达成典范人生。

“猫和老鼠”的情感体验可涉及父子母女、朋友同学、“对手”等。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点段落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

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文章主要叙述了姐弟之间像“猫和老鼠”一样无休止的战争以及深深的亲情。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根据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语境和词语使用进行甄别,才能把握得比较准确。

“结盟、宣战,宣战、结盟”是顶真的修辞,突出了姐弟之间战争不断;“打断骨头连着筋”形象地写出了姐弟之间情感的深厚。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时,需要联系人物当时的处境,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即可。

年幼的姐姐为了弟弟治病而奔波受累而心疼;为姐姐摔了生病的弟弟而内心惊恐不已而心痛。

这些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内心的自责以及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4)本题考查阅读感受。

完成阅读感受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并注意表述流畅。

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此题可以从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争吵增进了感情这一角度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文章写了姐弟三个在童年时如同猫和老鼠永不停止的“战争”,外及大姐背弟弟治病的往事,表达了姐弟间既争吵又友爱的切肤情谊。

(2)①语言有顶针(或大词小用)的特点,与下文姐弟间永不停止的“战争”相呼应,充满了幽默诙谐的趣味。

②连绵不断的“战争”仿佛破坏了姐弟之间的情感,但实际上的这种“打斗”使姐弟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内心世界也不断拓宽和丰富,并臻于坚固不摧。

(3)能使童年姐弟间的往事内容更丰富,既有“战争”也有帮助,同时通过“我”成年后的反省和伤恸,表达对自己年幼无知的后悔和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4)人们在吵吵闹闹中彼此温暖,共同成长,坚固情谊,达成典范人生。

“猫和老鼠”的情感体验可涉及父子母女、朋友同学、“对手”等。

【点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这类题目的方法是:

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

     “再讲一个!

”“好,好,再讲一个!

     “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

     “‘哎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

’”

   讲着,外祖母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的灶神。

    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

     他们夸赞外祖母讲得好,要求:

“再讲一个,老太太!

    还说:

“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

    餐桌上,他们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不过,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因为船上有一个人,禁止所有的人吃水果,他看见了会毫不犹豫地夺过水果来给你扔到河里去的。

     这个人穿的衣服有点像警察的制服,上面钉着铜扣子,整天像喝得醉乎乎的,人们都躲着他。

(1)上面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段中的“我”是指谁?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母讲故事非常精彩?

(4)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1)童年

;高尔基

 

(2)阿廖沙

 

(3)外祖母每次讲故事时,手舞足蹈、声情并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总是说“再来一个!

”;和我一齐听故事的水手听完故事后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4)有着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解析】【分析】

(1)《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3)从文段叙述来看,外祖母讲故事时带着肢体表演,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

“再讲一个!

”“好,好,再讲一个!

”水手们也很喜欢听,这些都表现了故事的精彩。

(4)生活如此贫困的外祖母却能生活的这么快乐,可见其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童年》中的文段阅读,涉及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两部分别是《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⑨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⑩《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⑪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⑫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对“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这句话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落笔点题,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B.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C.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D.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对第②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B.“不是……而是……”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C.“不是……而是……”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D.“不是……而是……”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第③段说到“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下列对“桃园三结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  诸葛亮  关羽

B.刘备  关羽    张飞

C.刘备  关云长  吕布

D.关羽  张飞    诸葛亮

(4)根据全文文意归纳整理,下列哪项是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   )

A.《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荡寇志》、《满江红》

B.《茶花女逸事》、《红楼梦》、国文教科书、《精忠说岳》、《声声慢》

C.《红楼梦》、国文教科书、《声声慢》、《茶花女逸事》、《满江红》

D.《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答案】

(1)D

(2)A

(3)B

(4)D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

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第二段话,“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是:

《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点评】

(1)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爬树的男孩

尼古拉斯·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

”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

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

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

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

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

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

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

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

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

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

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

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

“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

”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

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

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

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

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

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

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

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谢素军译,有改动)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①拉瓦利用________。

②安德烈利用________。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

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划线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3)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答案】

(1)示例:

拉瓦利用夜色做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示例:

安德烈利用拉瓦搜集情报。

 

(2)①甲句“也没吐出”表现了安德烈宁死不屈。

乙句“才吐出”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②“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3)示例:

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安德烈和 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

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在集中营的生活与树已融为一体:

拉瓦在树上嘹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

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

醒来的安德烈,受伤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思考。

【解析】【分析】

(1)根据故事情节,①拉瓦利用夜色做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②安德烈利用安德烈利用拉瓦搜集情报。

(2)①甲句“也没吐出”表现了安德烈宁死不屈。

乙句“才吐出”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

②“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3)示例:

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安德烈和 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

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在集中营的生活与树已融为一体:

拉瓦在树上嘹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

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

醒来的安德烈,受伤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思考。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及人物的掌握。

(2)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3)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主要情节的把握能力。

5.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  

——《名人传》

(1)选文中“他”指的是________ ,他是________ 造就的伟人。

(2)通过阅读《名人传》,你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1)贝多芬

;痛苦和磨难

 

(2)在困境中顽强奋斗,不向命运低头。

【解析】【分析】《名人传》写的是名人在困境中顽强奋斗,不向命运低头。

【点评】学生要熟悉名著内容。

6.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