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48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 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docx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必修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材料、问题和视频等就教学手段,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2)针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对比,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球性。

(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地图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通过对明清易代史实的分析,认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成败得失及其对历史的启示。

2.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经略边疆与明清易代

难点: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等政治制度的创新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如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修长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且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我主要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明朝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帝国,16位皇帝各具特色,有热衷木工的明熹宗、有偏爱美食的明仁宗、有喜欢斗蟋蟀的明宣宗,还有20多年不上上朝的嘉靖皇帝,更有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却维持了276年之久。

史学界对于明朝也是贬褒不一,有人认为它是专制、腐败、黑暗的朝代,有人认为它友好、强盛、充满智慧。

那么,明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应怎样看待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本课教学,轻松自然,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帝国之辉煌

1.制度创新

【设计思路】从对比两段诗句入手,感受“最辛苦的皇帝”和“最轻松的皇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阅读材料分析明初废除丞相的原因及影响。

(教师)出示关于明初废除丞相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明朝“废相”原因。

播放小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抗衡),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

有何影响?

(2)阅读教材,指出明成祖通过设置哪一机构来解决皇帝事务繁多的问题?

这一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有何特点?

知识拓展:

票拟就是内阁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皇帝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史料研读能力,重点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并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2.航海强国

【设计思路】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根据材料分析特点及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教材与课堂展示的史料,回答教师的设问,了解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三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200多艘,最少也有60余艘,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船。

船队有严整的编制,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

首次下西洋时共有27000余人,包括使臣、官兵、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郑和船队采用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1)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教材P73图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能讲述),概括其特点,分析其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3.经略边疆

【设计思路】通过阅读教材,读图学史,概括明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经略措施,分析其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说明明朝政府是如何经略少数民族地区的。

民族势力

经略措施

蒙古族

藏族

女真族

材料四明朝在处理疆域问题上的成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两个多世纪以来,它在一片拥有众多人口的辽阔次大陆上维持了高度的和平。

——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3)根据材料四,分析明朝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结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主题,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4.经济蜕变

【设计思路】对教学进行适当整合,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概括主要特征和思想主张。

材料五 (17世纪初)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根据材料五,指出明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因素?

主要特征是什么?

5.进步思潮

材料六“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材料六,概括明清之际出现的新思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二、帝国之彷徨

1.君主专制的“进”与“退”

【设计思路】通过再看明朝政治制度,辩证地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深入挖掘其在设计层面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发深刻的思考。

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知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七还是于慎行说得对,他说:

“(张)居正凭借太后,携持人主,束缚钤制,不得伸缩。

主上圣明,虽在冲龄,心已默忌,故祸机一发,遂不可救。

江陵之所以败,惟操弄之权,钤制太过耳。

——王其榘:

《明朝内阁制度史》

有四人夜里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个人喝醉了,谩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人吓得不敢出声。

那个人还未骂完,东厂番子将四人押到魏忠贤的住所,立即将骂的人处寸磔,而慰劳另外三个人金子,三个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动。

——《明史》

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教材,指出明朝政治制度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以小见大,指导学生学会案例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深刻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对社会转型时期帝国的全面认识,落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2.对外关系的“放”与“收”

【设计思路】通过再看郑和下西洋,并和西方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了解明朝的发展与世界大势的错步,引发历史感悟。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目的

方式

影响

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在对比中生成历史新知,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球性。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最早支持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的国家吗?

正是他们在殖民扩张中把魔手伸向了中国沿海地区。

(2)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国家

侵占区域

应对措施

结果

日本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启示: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利用民族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担当时代使命的家国情怀。

3.经济政策的“顺”与“逆”

【设计思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概括相关政策和思想主张。

材料八“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禁海令”

今日之计,当定赋以节用,则民力不困;崇本而祛末,则国计可以恒舒。

——朱元璋(1366年)

根据材料八,概括明朝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有何影响?

4.思想文化的“柔”与“僵”

材料九明代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后此种文字讲求格律,日趋严格完备,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朱棣靖难即位,杀了方孝孺后,立即下令“藏方孝孺诗文者,罪至死”,方孝孺的门人不得已,将方的诗文改名为《侯城集》,才得以行于后世。

永乐三年十一月,庶吉士章朴家藏方孝孺诗文,被斩。

根据材料九,概括明代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三、帝国之衰亡

【设计思路】利用时间轴,填写关键年代的大事记,理清明清易代的史实。

1.明清易代

(1)16、17世纪之交,_____________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_________,史称后金。

(3)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____________”。

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__。

(4)1644年,农民军首领_________推翻明朝统治。

(5)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_________,打败李自成,迁都________(清军入关)。

【设计意图】从空间、时间上把握历史,落实大事记,理解“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的内容,落实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1.历史反思

【设计思路】结合本课所学,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统一意见,代表做交流分享。

材料十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

总结概括,主要有六种观点:

亡于流贼;亡于宦官;亡于朋党;亡于皇帝;亡于民困;亡于学术。

——摘编自:

徐凯:

《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

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本课所学,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你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分析问题,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史论结合,学有所用,认识明朝在国家治理上的成败得失及其对历史的启示。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课堂小结:

【设计思路】教师点评后,结合当前实际,对青年学生提出建议,与学生共勉。

【设计意图】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渲染环境和气氛,使学生感同身受,以感知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学以致用,致力于培养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