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50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2、CuOH2加热加压O2(放电)

NH3O2SO2H2OCuHClCu、Fe2+、、I。

氨水中微粒有:

NH

3、H2O、NH3H2O、NH4+、OH、极少量的H+。

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铵(NH4+)是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在铵盐或氨水中与阴离子共存。

凡是含NH4+的盐叫铵盐,铵盐易溶于水。

铵盐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氨与铵可相互转化,NH4+与强碱反应放出NH3,

7、NH4+的检验方法:

检验固态铵盐不必加热,只需取少量晶体与石灰拌和有氨的特殊气味即可;

若是铵盐溶液,为了使更多的NH3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必须加热。

铵盐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三种写法:

a、浓溶液不加热写成:

NH4++OH=NH3H2O;

b、稀溶液不加热写成NH4++OH==NH3H2O;

c、不论浓、稀,只要加热则写成:

NH4++OH-NH3+H2O。

铵盐与碱共热都能产生氨气:

(NH4)2SO4+NaOHNa2SO4+2NH3+2H2O。

实验室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反应生成的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8、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在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是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统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

(三)、相关试题

1、铜和镁的合金

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气体的体积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

9、02g

B、

8、51g

C、

8、26g

D、

7、04gB2将

22、4L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

11、2L(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NO2

B、N2O2

C、N2O

D、N2O4A9

3、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ANO2通入FeSO4溶液中BCO2通入CaCl2溶液中CNH3通入AlCl3溶液中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解析:

此题考查了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

NO2通入后和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其将亚铁盐氧化为铁盐,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排除A;

CO2和CaCl2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符合,选B;

NH3通入后转化为氨水,其和AlC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排除C;

SO2通入酸化的硝酸钡中,其被氧化为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排除D

5、、下图中各物质均由常见元素(原子序数20)组成。

已知

B、K为单质,且在常温下A和K为气体,B为固体。

D为常见的无色液体。

I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在其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产生。

J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

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I的化学式为;

J的电子式为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的水溶液与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

(1)NH4ClCa2

(2)Ca3N26H2O3Ca(OH)

22NH3(3)Cl22OHClOClH2O

三、氧族元素氧族元素(OSSeTePo)1周期表中位置(二

六周期,A族)2原子结构10

(1)相同点:

最外层均为6个电子

(2)不同点:

随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3元素性质

(1)相似:

最低化合价为2价,其他化合价+4,+6(氧除外)

(2)不同:

随电子层数增加,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4元素及单质性质递变

(1)大都有同素异形体

(2)除Po外均能获得2个电子作氧化剂(3)单质颜色各异,密度依次增大,熔沸点依次增高(4)单质与H2化合依次变难(Te通常不能直接化合),氢化物(H2R)的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依次增强(5)S2、Se2、Te2还原性依次增强(6)氧化物有两种(RO2和RO3)(7)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总趋势减弱,而不是逐渐减弱(由于硒酸较为特殊,其酸性不仅比碲酸要强得多,而且比硫酸还要强些。

)(8)O

2、S为非导体,Se为半导体,而Te却为导体5氧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同周期卤素弱硫的氧化性比氯弱的实验事实

(1)硫与铁、铜等金属反应时,只能将这些金属氧化成低价态的盐FeS、Cu2S等;

而Cl2则将这些金属氧化成高价态的盐FeCl

3、CuCl2等。

(2)硫必须加热成蒸气才能与氢气化合,而氯气与氢气见光或点燃即可剧烈化合,生成的HCl比H2S稳定。

(3)Cl2可把氢硫酸中的硫置换出来,Cl2H2SS2HCl。

(一)、硫1存在:

11

(1)化合态硫化物硫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等硫酸盐石膏、芒硝、硫酸钡等

(2)游离态:

天然硫(火山口附近或地下硫矿床)2物理性质:

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很脆,密度为

2、07gcm33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SNa2S(爆炸),FeSFeS(红热),2CuSCu2S

(2)与非金属反应:

H2SH2S,O2SSO2(3)特殊性质:

S+2AgAg2SS+HgHgSS2H2SO4(浓)

3SO22H2O3S+6KOH2K2S+K2SO3+3H2O4用途:

制硫酸、橡胶、黑火药、医药、农药、火柴、硫磺软膏

(二)、硫的氧化物1SO2

(1)实验室制法原理:

Na2SO3+H2SO4SO2+Na2SO4+H2O装置:

固液不加热装置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检验:

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显红色

(2)性质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比空气重,易溶于水(140)易液化12(10)化学性质: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SO2+H2OH2SO3(酸酐);

SO22NaOHNa2SO3H2OSO2NaOHNaHSO3SO2Ca(OH)

2CaSO3H2O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原性为主:

与O

2、氯水、NO

2、溴水、KMnO4(H+)反应SO2+X2+2H2O2HX+H2SO4(XCl、Br、I)5SO2+2KMnO4+2H2O2MnSO4+K2SO4+2H2SO4(用于吸收SO2)2Fe3++SO2+2H2O2Fe2+++4H+氧化性为次:

与H2S反应2H2S+SO23S+2H2O漂白性(对比Cl2有何不同)SO2和Cl2虽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现象有不同的特点。

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而SO2是由于它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褪色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

SO2与Cl2等物质的量混合会失去漂白性:

SO2Cl22H2OH2SO42HCl(3)工业制法:

煅烧FeS2或燃烧硫(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4)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还原性2SO3:

无色、易挥发的固体(标况下),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熔点

16、8,沸点

44、8,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O4,SO3溶于浓H2SO4生成发烟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三)、硫酸131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密度大,易溶于水(有吸水性),难挥发(沸点高)2化学性质:

二元强酸,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H+),浓硫酸会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1)浓硫酸的特性:

强氧化性Cu+2H2SO4(浓)

CuSO4+SO2+2H2OC+2H2SO4(浓)

2SO2+CO2+2H2O能氧化某些还原性化合物:

H2S+H2SO4(浓)

S+SO2+2H2O常温下,冷的浓H2SO4对Fe、Al有钝化作用吸水性:

常作干燥剂脱水性:

将有机物质中氢氧元素的原子按21(物质的量比)结合成水而脱去。

如蔗糖被浓H2SO4炭化,乙醇被浓H2SO4脱水生成乙烯等,都体现了浓H2SO4的脱水性。

(3)磺化作用:

(4)催化作用:

在某些有机反应中,浓H2SO4起催化作用3用途:

化肥、电镀、精炼石油、炸药、农药等

(1)利用H2SO4的强酸性制备物质:

制气ZnH2,FeSH2S制较弱的酸Ca3(PO4)22H3PO4制化肥:

Ca3(PO4)2Ca(H2PO4)2,NH3(NH4)2SO4制盐:

CuOCuSO45H2O(晶体)

(2)利用浓H2SO4的高沸点性制易挥发性酸:

CaF2(萤石)HF(铅皿中)NaCl(固)HClNaNO3(固)HNO3(3)利用H2SO4的稳定性制不稳定性的酸酐:

Na2SO3(固)SO2(4)利用浓H2SO4的强氧化性制SO2:

14CuSO2(5)利用浓H2SO4的脱水性:

CH3CH2OHC2H4H2OHCOOHCOH2O(6)利用浓H2SO4的吸水性干燥O

2、H

2、Cl

2、N

2、CO

2、SO2等,不能干燥NH

3、H2S、HI、HBr以及SO3(g)等。

(7)利用浓H2SO4的脱水性、吸水性、催化性制有机物:

如制硝基苯、硝化纤维、乙酸乙酯、TNT等。

(8)利用浓H2SO4的磺化作用制苯磺酸。

(四)、检验1试剂:

可溶性钡盐:

BaCl2或Ba(NO3)2溶液;

盐酸或稀硝酸。

2原理:

利用Ba2++BaSO4(白色),BaSO4不溶于盐酸、硝酸的特性。

3检验的误区:

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

误将、、、Ag+等干扰判断成,此时上述离子同样会产生BaCO

3、Ba3(PO4)

2、BaSO

3、AgCl的白色沉淀。

误将Ag+、Pb2+判成。

如待测液滴加BaCl2溶液,再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武断判定含。

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而含Ag+或Pb2+也会有同样现象。

因为Ag++ClAgCl(白色)Pb2++2ClPbCl2(白色)误将SO32-判成SO42-。

如待测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以为有SO42-。

该错误是在未注意NO3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

Ba2++BaSO3(白色)3BaSO3+2H++23BaSO4(白色)+2NO+H2O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便错误认定一定含SO42-,也同样落入干扰离子转化为SO42-从而生成BaSO4的陷阱中。

(4)检验的关键:

既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又要注意操作顺序的优化,方能排除干扰离15子的误导,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正确推导。

(5)检验的方法:

(六)、相关试题1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O2+H2O+NaOH或HCl

A、硅

B、硫

C、铜

D、铁解析:

S与O2生成SO2,再与H2O生成H2SO3,可以与NaOH生成Na2SO3,B项正确。

A项,SiO2不与水反应,错;

C项中CuO,D项中Fe3O4均不与H2O反应,故错。

2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2Fe2++H2O2+2H+2Fe3++2H2O2Fe3++H2O22Fe2++O2+2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其还原性比Fe2+弱B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C在H2O2分解过程中,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结合

A、B两个方程式根据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规律:

得H2O2的氧化性Fe3+的氧化性,H2O2的还原性Fe2+的还原性,A错;

2H2O22H2O+O2,分解过程中,Fe2+作催化剂,溶液pH值不变,B错,H2O2分解Fe3+或Fe2+作催化剂,所以总量不变。

因为Fe2+可导致H2O2分解,所以H2O2生产过程要避免混入Fe2+,正确。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通入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

再通入,产生沉淀2C2Bal2S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

再加入固体,铜粉仍不溶解3Cu(NO)

C向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

再加入溶液,沉淀消失3l4aH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氨气的速率较慢;

再加入少量固体,速率不改变S16C24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1molSO2(g)氧化为1molSO3的H=-99kJmol-

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C分别表示、,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2)图中H=KJmol-1;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

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

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

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4)如果反应速率(SO2)为0、05molL-1min-1,则(O2)=molL-1min-

1、(SO3)=molL-1min-1;

(5)已知单质硫的燃烧热为296KJmol-1,计算由S(s)生成3molSO3(g)的H(要求计算过程)。

(1)反应物能量生成物能量

(2)无降低因为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历程使活化能E降低(3)-198(4)

SO2+V2O5=SO3+2VO24VO2+O2=2V2O5(4)0、0250、05(5)

S(s)+O2(g)

=2SO2(g)H1=-296KJmol-1,SO2(g)+1/2O2(g)

=SO3(g)

H2=-99KJmol-13S(s)+9/2O2(g)=3SO3(g)

H=3(H1+H2)=-1185KJmol-117

四、卤族元素(卤族元素及其单质、氢化物、卤化银的性质比较)元素名称氟氯溴碘元素符号FClBrI周期二

五周期表中的位置族AAAA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是7个电子,原子半径都是同周期中最小的原子结构不同点随着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主要化合价1价)颜色、状态淡黄绿色气体黄绿色气体深红棕色液体紫黑色固体密度按F

2、Br

2、I2顺序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按F

2、I2顺序熔沸点逐渐升高单质物理性质溶解性Cl

2、Br

2、I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CCl

4、C6H6等有机溶剂氧化性按F

2、I2顺序氧化性逐渐减弱与H2化合按F

2、I2顺序与H2化合越来越难与H2O反应F2与水剧烈反应放O2,Cl

2、I2与水反应生成HX和HXO单质化学性质与碱反应Cl

2、I2易与碱发生歧化反应生成卤化物和次卤酸盐或卤酸盐稳定性按HF、HCl、HBr、HI顺序稳定性逐渐减小水溶液酸性按HF、HCl、HBr、HI顺序水溶液酸性逐渐增强氢化物还原性按HF、HCl、HBr、HI顺序还原性逐渐增强颜色AgF白色,AgCl白色,AgBr淡黄色,AgI黄色卤化银溶解性AgF可溶于水,AgCl、AgBr、AgI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NO3I2的特性易升华;

与淀粉呈现蓝色Br2的保存加水形成水封,以防Br2的挥发18

(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三)、Cl、Br、I离子的检验实验室通常用AgNO3和稀HNO3来检验卤素离子的存在。

(四)、相关试题1含有amolFeBr2的溶液中,通入xmolCl2。

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Ax0、4a,2Fe2++Cl22Fe3++2Cl-Bx0、6a,2Br+Cl2Br2+2ClCx=a,2Fe2+2Br+2Cl2Br2+2Fe3+4ClDx=

1、5a,2Fe2+4Br+3Cl22Br2+2Fe3+6ClB2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解析:

A项,乙醇不可以作为萃取剂,错;

B项,石蕊变蓝,则肯定为碱性,正确。

C项,若原溶液中含有SO,生成BaSO3,再加入HCl,则与溶液的NO结合,相当于HNO3,则可以氧化BaSO3至BaSO4,沉淀不溶解,故错;

D项,加热时,FeCl3会水解,错。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A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失效:

23ClO+H=ClO+单质溶剂H2OC6H6CCl4汽油C2H5OHF2强烈反应反应反应反应反应Cl2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黄绿色Br2黄橙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橙橙红I2深黄褐浅紫紫色紫深紫浅紫深紫棕深棕19B用浓盐酸与反应制取少量氯气:

2MnO+-2+22MnOHClnlHOC向溶液中通入过量制:

NaAl2C3Al223+H=l+D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反应生成:

FeO24NaFeO-+4233ClOFeClH2漂白粉失效的化学方程式为,那么该反应23()aCHl的离子方程式是,A项错;

实验室制取2223lOaOl的原理是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Cl24Mnl,所以B项错;

D项,在强碱溶液中,不可能生成,所以D错2MnHlH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2LiOB将SO2通入溶液可生成沉淀2aCl3BaSC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解析】

A错误,因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2O,直接取材于第一册课本第二章

第三节;

B错误,酸性:

HClH2SO3H2CO3所以通入后无BaSO3沉淀,因为BaSO3+2HCl=BaCl2+H2O+SO2;

D错误,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

2NH3+2H2O+CuSO4=Cu(OH)2+(NH4)2SO4,接着Cu(OH)2CuO+H20,溶液中NH3不能还原CuO为Cu,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

C正确,强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