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509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doc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堪当“龙头”大任的,不仅限于单个中心城市,还有都市经济圈。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领跑”全国发展,展现了都市经济圈的魅力。

它也说明,在市场化、城市化趋势下,都市经济圈越来越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若是再早些年,都市经济圈对于甘肃,还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但现在,交通、通信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加上兰州、白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相补、经济相连,让兰白都市经济圈成为可能。

省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既扩展了兰州率先发展的空间,更推开了甘肃跨越的“机会之窗”。

  (五)“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中心带动,源于中心,更高于中心。

  中心带动,关乎战略大局,这是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这意味着,兰州以及兰白都市经济圈,将成为我省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平台,将担负起带动甘肃、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战略重任。

  换而言之,兰州和兰白都市经济圈,都要跳出就兰州谋划兰州、就经济圈思考经济圈的圈子。

一方面,要服从全省区域发展目标,挑起“龙头”重担;

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西部、国家总体发展目标,打造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六)“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心带动,源于中心,也广于中心。

  中心带动,关乎改革发展,这是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巨大创新。

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率先发展兰州,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最大的创新之一,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结合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谋划一个开放的经济圈。

  长远来看,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和定位,不能只限于兰州、白银及周边城镇。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程度加深,其影响要从圈内拓展到圈外,最终形成核心强大而又辐射宽广的经济圈。

而全省其他市州,特别是周边市州,也不能把本地的行政区域,当成可以孤立发展的经济区域,关起门来规划,关起门来定位,关起门来搞所谓的“发展”。

  (七)中心带动,任重道远。

  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心带动能力强,势必大大促进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深入实施,反之亦然。

  然而,兰州、白银所面临的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基础薄弱,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等因素,将会影响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而且,置身于全国各地、各个都市经济圈竞相争先的热潮中,兰州的发展、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建设,稍有懈怠,就会远远落在后面。

  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增强总体实力、辐射力与竞争力。

惟其如此,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构中占据先机。

  (八)一个地区发展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天时、地利、人和。

”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因势而生,蓄势待发,深透着决策者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甘肃实际的把握,对未来发展的思量。

  通过“中心带动”,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一个崭新的甘肃定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两翼齐飞:

能源基地谋崛起

——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之二

  

(一)跳出甘肃看甘肃,立足省情谋发展。

  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两翼”腾空劲展,助飞甘肃经济。

  呼啸而过的大风为我所用,沉睡千年的“黑金”重见光明。

相信有那一天,“陇东牌”的石油、煤炭和电力输送东部;

“陆上三峡”收集起强大的自然动力,助推甘肃乃至中国经济。

  

(二)只因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要与时代同步,方能勇立潮头。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煤电油运等重要能源资源需求总量持续增加,今后还将大幅攀升。

传统能源供应已列入国家安全战略。

另一方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能源开发,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抉择。

  甘肃的能源优势由此凸显。

石油、煤炭,传统资源,蕴藏在庆阳、平凉的黄土层里;

风电、光能,新兴能源,储备在广阔的河西走廊。

“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构想,将陇原大地上的宝藏,与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次,我们与时代潮流同步;

这一次,我们站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列。

  (三)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但它总是稍纵即逝。

  能不能“抢”到手,“抓”实在,就看我们努力不努力。

  摆在面前的机遇千载难逢。

新能源产业事关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学发展,开发利用备受关注。

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新能源,支持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

河西走廊丰富的风能,是重要的接续能源和战略替代能源。

  年初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修改了《“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对关系新世纪我国能源安全和科学发展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进行统筹。

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陇东地区因石油、煤炭资源丰富,成为“两东”之一。

  我们的能源优势,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

两大能源基地,肩负改善甘肃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重任。

能不能抓好这个机遇,对于甘肃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四)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原来是“追风逐日”的广阔天地;

广种薄收的黄土旱塬,居然深藏着梦寐以求的“黑金”。

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陇原“两翼”腾飞的巨大引擎。

  数数“家底”,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

河西走廊风能资源理论储量居全国第五,仅酒泉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就在4000万千瓦以上。

河西还是实施“大漠光电工程”的理想地区。

庆阳境内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40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巨大,平凉华亭煤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看看成绩,不由得喜上眉梢。

戈壁滩上耸立起“白色森林”,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我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华能庆阳核桃峪煤矿、新庄煤矿开发揭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迈出新的一步……

  (五)“追风逐日”的不仅是我们,能源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大江南北‘风光’无限,‘追风逐日’热闹非凡”。

这是媒体对全国新能源开发建设的描绘。

环顾四周,我们的近邻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区,风电、光能开发同样如火如荼;

遥远的福建、吉林等地,也将风电发展纳入支柱产业,风电设备制造更是遍地开花。

  相比同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其他传统能源基地,陇东能源基地建设还面临着地质勘察程度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制约因素。

要实现“陇煤外运、陇电东送”的目标,仍需加倍努力。

  (六)“靓女引得佳婿来”,我们的资源,只有和先进生产力相结合,才能资源、环境“两相宜”。

  经济底子薄、基础差,通过自我积累实现发展的能力有限,是目前甘肃发展的“短板”。

资源这个“穷家靓女”只有通过“招亲”,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做“女婿”,尽快引进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才能使能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实力,才能使陇原大地添财又增绿。

  甘肃的发展,和全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甘肃的进步,是全国进步的有机组成。

无论是陇东石油、煤炭和电力开发,还是河西的风电、光能产业,既需要国家支持,也需要企业参与。

真心携手,才有美好未来。

  (七)只有将甘肃的发展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考量,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思想观念的陈旧,体制机制的滞后,往往使人故步自封,感受不到发展的“脉动”。

再不警醒,再不追赶,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着眼全国看发展,紧随导向兴产业。

发挥后发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八)融入时代,勇立潮头,陇原大地唱响“能源欢歌”。

  甘肃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弥补克服劣势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

回顾过去,我们克服一个个困难,迎来一次次跨越;

聚焦现在,我们艰苦创业,成绩可圈可点;

展望未来,西部能源大省的身影日渐明晰。

  陇原儿女从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认准了,干起来,陇原必现新貌,“两翼”必将腾飞。

组团发展:

千帆竞发搏激流

——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之三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诚然,发展有先有后。

中心区域发展了,重点区域发展了,但更为广阔的地区并不能停步不前。

那么,这些地区如何发展,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给出了答案——组团发展。

  组团发展,并不是独立的一环,而是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

如果将中心带动比作率全省之先的龙头,将两翼齐飞比作加速前进的助推器,那么组团发展则是一砖一石汇聚而成的基础力量。

  积水成渊,汇流成河。

全省的发展离不开市州,只有全省各市州的成长壮大,才能掀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才能实现整体推进的最终目标。

  

(二)组团,是组地域之团、产业之团,更是组特色之团、优势之团。

  放眼全国,30年的高速发展中,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令人注目的区域特色经济。

这些地区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特有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区域为载体,形成一个个有机的经济整体。

  特色,重在特。

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就是比较优势。

同样,甘肃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个“特”字。

  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有效益就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有时候,特色并非优势。

特色只有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化为优势。

  我省拥有多种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

但是,几十年前,这些资源只为自然所有,并没展现出优势。

特色资源,只有经过初步开发,探索发展,才能渐渐显示出它强大的优势来。

  比如说,马铃薯。

长期以来,它只是“填肚子”的粮食,而非“挣票子”的商品。

可是,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土豆豆变成“金蛋蛋”,呈现出强大的特色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发展壮大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培育出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并且区域聚集效应渐渐凸现。

我们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了甘肃,同时,随着发展,我们又创造出了新的特色优势产业,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四)组团发展,不是静态的只需照搬执行的战略,而是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战略。

  特色需要基础,特色也可创造。

只要抓住机遇,我们就可以变特色为优势,以优势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

  去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这为我省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加之国家工业化进程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这为以原材料为主的我省优势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们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河西吹拂千万年的大漠风,正化为“陆上三峡”的强大动力。

  创造优势的关键在于积极主动地寻找。

如果不积极、不主动,再好的机遇就会转瞬而逝。

时不我待,失去一次机遇,就会落后千里之遥。

  (五)组团发展,既是全省发展的战略,更是以地方为主体的自主性战略。

  万丈高楼平地起。

创造优势,发展特色,不能凭空设想,而是要深刻认识自身特点,实事求是,科学决策。

  我们的发展历程中不乏拍脑袋决策,赶时髦建设。

这些不切实际的项目,不仅没有创造出奇迹,反而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它的前提就是各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发展水平,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我们要善于捕捉符合自己发展的机遇。

  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六)组团发展,不是封闭的战略,而是全方位开放的战略。

  组团,就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单一地看一个地方,一些产业可能不是优势产业,而一旦与左邻右舍联合、组团,特色优势便立刻显现出来。

我省多年发展的经验证明,地缘相近,产业相同,资源互补的地方,更容易形成发展合力。

  组团,不是单纯的行政区域内的联合,而是要打破区划界线,以产业和资源为纽带,寻求地区间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这样,天水可以外联关中,形成跨省联合的经济圈;

石羊河流域可以以河为轴,形成综合治理区域。

  (七)组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战略,而是长期发展的战略。

  虽然,我省区域特色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放在全国比较,我们仍然处在落后的位置。

即便是一些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特而不优,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特殊的省情决定,我们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一项新战略出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

我们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用更大的力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组团发展,陇原大地必将千帆竞发,拓出新天地。

整体推进:

科学发展正当时

——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之四

  

(一)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引领一个欠发达省份迈向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战略。

“中心带动”是战略核心,“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是战略重点,“整体推进”则是总体的战略目标。

  

(二)“整体推进”有着深刻而又科学的发展内涵。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整体推进,就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总而言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整体推进的魂魄。

  整体推进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我省实际出发,整体推进,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与保护、扶贫攻坚、人力资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的是基础的重要性。

  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纵观各地现代化进程,都有一个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时期。

一般来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创造环境,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反之,则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我省底子薄、条件差、欠发达,说到底,就是基础设施没跟上、欠账多、有差距。

近年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夯实基础、加快发展阶段。

也正如此,我省“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三大支撑”之首。

作为总体工作思路的拓展和细化,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全力以赴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

  (四)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森林覆盖率低、土地沙化面积大、沙漠化危害严重,我省生态体系脆弱的现状,警示着生态治理与保护的紧迫性。

而其重要性,主要有二。

就生态而论,甘肃是西北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全国性的战略地位。

从发展角度,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西北及至全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我省把生态治理与保护纳入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科学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执政理念。

这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一条通往生态文明之路。

我们既要大力开展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又要格外重视在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坚决不能一边建设一边破坏,只图眼前利益而殃及子孙。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在甘肃,推动生态文明的两个“轮子”,一个是生态治理与保护,另一个是发展循环经济。

  我省工业依托资源开发起步,形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能源为主的工业体系,甘肃因此也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但必须看到,这些工业多是“两高一资”型产业,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多,技术水平低,环境压力大,发展难以可持续。

  近年来,我们把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结合起来,下工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支柱产业产能迅速扩张、能耗污染降低、效益大幅度提高。

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总结了这一成功经验,寻求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全省各地,特别是能源基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一句话,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六)在甘肃,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同等薄弱的,是扶贫攻坚。

  甘肃的贫困全国有名。

早一些有左宗棠“苦瘠甲于天下”的喟叹,近一些有“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苦痛。

苦干30年,我们一举解决了吃饭问题,创造了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

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省一些地方还是全国最困难的地方,是全国扶贫开发最艰苦的战场。

  我们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必须矢志扶贫攻坚,把致富之根深深地扎在黄土地上,让致富之歌飘向千里陇原每一个角落。

一定程度上,什么时候补齐了贫困这块“短板”,我们才真正实现了区域发展战略。

  (七)数十年扶贫攻坚,积累了许多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

“反弹琵琶”就是其中之一。

  在扶贫开发中,定西市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了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优先发展社会事业,以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反贫困战略。

这一做法称之为“反弹琵琶”,突出了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

实践证明,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为此,不难理解省委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三大支撑”之一,也不难理解其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反弹琵琶”,善于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八)有什么样的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有什么样的发展。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全过程,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我们一定能实现“整体推进”的总体战略目标,开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宏伟战略加快区域发展

——论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之五

  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是甘肃省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的拓展和细化,是以新视野谋划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伟战略。

  我省区域发展战略一经出台,就引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种种思索,显见发展心情之切;

无数关注,聚焦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紧迫感,强化发展意识

  发展滞后是甘肃所有矛盾的总根源,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面临发展甘肃经济社会难得的历史机遇,肩负实施贯彻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紧迫性,强化主动发展意识,才能赢得先机,发挥后发优势。

  发展必须要有紧迫感,是因为我们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明显差距。

尽管甘肃也在加速发展,纵向比较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横向比较其他省份,我们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

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发育不足等,仍然在制约着我省的发展,经济社会目前通过自我积累实现发展的能力有限。

甘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离不开外部参与。

  落后是客观存在的。

承认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不是要否定成绩,而是为了清醒头脑,强化主动发展意识,迎头赶上。

  强化主动发展意识,是抓住历史机遇的需要。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对资源需求的增大,我省能源优势凸显,都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天上不会掉馅饼,机遇要转化为“落地生根”的项目,就必须主动出击。

  强化主动发展意识,是“克懒治庸”的迫切需要。

一些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想法和情绪,“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直接影响大家的干劲,妨碍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快纠正。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坚持开放式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不是一般性的工作思路,更不是安排具体工作的一二三条,而是省委将甘肃的发展融入全国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是以新的视野谋划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成果。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开阔视野,解放思想,破除误区,达成共识。

  思想解放,才能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思想受束缚,思路就有局限;

思想一解放,思路便拓宽。

我们要对照思想现状,看看是否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真正形成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思想解放,才能打开新的工作局面。

像甘肃这样欠发达的地区,不是没有出路。

重要的是正确地看待优势和劣势,善于从优势中发现潜在的危机,从劣势中找到蕴藏的机遇。

有优势的地方,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要不断审视自身,更加注重均衡、可持续发展;

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要以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化劣为优,奋力直追。

  开放才有发展,发展促进开放。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改革开放,才使陇原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是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了我们从思想到行动紧追时代潮流。

  开放是发展模式,开放是大势所趋。

从全国发展看甘肃,必须尽早实现从“以我为主”向“我参与、我发展”的“角色”转变。

只有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发展的一部分,我们才能适应时代,顺应趋势。

  开放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更是“内外结合”的。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更多地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力要素。

同时,省内各市州也要将自身发展和兄弟市州的发展联系起来,立足特色,互补“多赢”。

还要打破“内外”之分,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分省内外,市州内外,都应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必须遵循规律,从实际出发,突出各自特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经济发展如此,社会进步同样如此。

虽然同属一省,但甘肃各地情况差异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制订发展规划、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只有遵循规律,从实际出发,才能使区域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才能使各地的发展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当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要坚决防止无视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