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洲分界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5377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各大洲分界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大洲分界线.docx

《各大洲分界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大洲分界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大洲分界线.docx

各大洲分界线

各大洲分界线 

七大洲的半球分界

  1:

东半球: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2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3南半球:

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

  4北半球:

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

  5赤道穿过:

亚洲,非洲,南美洲.

大洲分界

  亚欧: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

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

白令海峡

  亚大洋:

巽(xun)他群岛

  欧北美:

丹麦海峡

  北美南美:

巴拿马运河

  欧非:

直布罗陀海峡,突尼斯海峡

  南美南极:

德雷克海峡

  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BlackSeaStraits)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Strait(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Strait(又叫恰纳卡莱海峡)以及马尔马拉海,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

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

黑海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

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SeaofMarmara

  ②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

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峻工。

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

二次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

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

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

苏伊士运河唯一的跨海大桥“穆巴拉克大桥”

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从而大大缩短了往返运河西岸所需时间。

这条在苏伊士以北17公里处的隧道,加上两边进口,共长5.9公里,隧道本身长1.64公里。

隧道内公路宽7.5米,来往车辆往返并行,每小时可以通过2000辆汽车,这是经过苏伊士运河海底下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

亚洲和欧洲之间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货物海运,80%经过苏伊士运河。

由于中东地区铺设了大量的输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铁路发展迅速,苏伊士运河面临着过往船只、特别是运油船逐年减少的局面,埃及通过对苏伊士运河上的过往船只收取的过境费收入也开始下降。

1993年2月14日,埃及决定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以增加外汇收入。

运河加宽30米,加深1至17米,此项工程于当年底完工。

1996年7月24日,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决定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和货轮使用苏伊士运河,以确保埃及靠苏伊士运河所得的收入不会下降。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

运河管理局统计报告显示,苏伊士运河自1975年6月重新启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里,共为埃及征收的船只过境税达300亿美元,是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11月正式建成启用到1969年6月因中东战争而关闭的98年间过境费收入总和的6倍。

据运河管理局公布的年度报告,2001年共有13986艘各类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些船只的总载重量达4.56亿吨,收取的船只过境费达19亿美元。

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的财政年度里,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3.08亿美元,创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新高,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使得亚洲通往欧洲各国的航线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

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

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

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168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

运河并非以最短的路线穿过只有120公里(75哩)长的地峡,而是自北至南利用几个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Buhayratal-Manzilah〕)、提姆萨赫湖(LakeTimsah〔Buhayratat-Timsah〕)和苦湖︰大苦湖(GreatBitterLake〔Al-Buhayrahal-Murrahal-Kubra〕)、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Al-Buhayrahal-Murrahas-Sughra〕)。

苏伊士运河是条明渠,无闸。

虽然全长是直的,但也有8个主要弯道。

运河西面是尼罗河低洼三角洲,东面较高,是高低不平且乾旱的西奈半岛。

在建造运河(1869年竣工)之前,唯一重要居民区是苏伊士城。

可能除了坎塔拉(Al-Qantarah)外,沿岸的其他城镇都在运河建成後逐渐发展起来。

  苏伊士运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al-Suways)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

  这条运河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

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通过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

  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

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

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1859-1869年凿成。

从最低部位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

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

从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长161公里,连同伸入地中海、红海河段总长173公里。

河面宽160-200米,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

通过时间平均为15小时。

运河通航后,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

当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通过船舶数及其货运量在各国际运河中均居首位,货运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属及其制品最重要。

运河原由英、法国管理。

1956年埃及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

1967年中东战争后,埃及关闭运河。

1975年6月重开后开展大规模拓宽浚深。

第一期工程于1980年完成后,河面展宽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满载15万吨或空载35万吨海轮得以双向通行。

第二期工程在实施中。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

苏伊士运河从1858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

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

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

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从地形上说,苏伊士的地峡并不相同,有3个是浅而充满水的凹洼︰曼札拉湖和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後者虽然有大小之别却形成一片不断的水域。

地峡是由海洋沉积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时期积存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尤其在北部)和风吹来的沙等构成的。

  运河於1869年首次开启时有一个水道仅8公尺(26呎)深、底部22公尺(72呎)宽、水面60∼90公尺(200∼300呎)宽。

为了让船可双向通行,每8∼10公里(5∼6哩)建造一个供通行的湾。

建筑包括挖掘和疏浚7,400万立方公尺的沉积物。

1870∼1884年间,由於水道的狭窄和曲折曾发生3,000次的船搁浅。

主要的改进始於1876年,後经过连续的放宽和加深,到1960年代,运河的最窄处的宽度已达到55公尺(179呎),沿岸深10公尺(33呎),水道深在低潮时也达12公尺(40呎)。

1964年计画作进一步的扩大,惜因1967年6月发生以阿战争而未能付诸实施,战争期间,运河被封锁,一直到1975年6月才重新开启使用并重新开始改进。

  [编辑本段]【经济】

  运河於1870年开始使用。

最初,双向通行时必须有一船进入通行湾停靠,但是1947年後采用了护航体制。

起初通行时间平均40小时,到了1939年已减少到13小时,但1942年後运输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时,有护航也还是如此,这反映了当时油船的运输量增加了。

护航队每天都出发,两队向南,一队向北。

南行的护航队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萨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这些地方都有旁道,护航队可在这里继续前进毋须停留。

随著总的运输量减少和运河相应地扩大,自从1975年以来,通行时间大约为14小时。

  自1945年创记录地运输了984,000名乘客後,由於来自飞机的竞争,客运已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数字。

飞机还运带小量的高价值货物。

运河运输量进一步下降是由於澳大拉西亚的贸易从欧洲转移到日本和东亚。

不过石油的运转,从俄罗斯、南欧和阿尔及利亚的炼油厂主要运往印度的运输任务还在继续,乾货的运输包括谷物、矿石和金属增加了。

  向北方运的主要货物有原油和石油产品、煤炭、矿石和金属、加工金属、木材、油籽和油籽饼以及谷物。

南运的货物则有水泥、化肥、金属制材和谷物。

  埃及伊斯梅利亚附近苏伊士运河上的货船

  交通和城镇。

运河的建成导致居民区的发展,即除苏伊士城以外,原先几乎无人居住的乾旱地方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1967年几乎所有的人口都疏散了,在接连的战祸中,大部分的居民区被严重地破坏。

1975年运河重启。

塞得港於1975年被建成一个免税地带,沿著运河还设立了若干免税工业区。

主要的城市中心是塞得港,福阿德港(BurFuad)、提姆萨赫湖北岸的伊斯梅利亚(Ismailia〔Al-Ismailiyah〕)、以及苏伊士和它的西岸外港陶菲克港(BurTawfiq)。

灌溉、家用和工业等用水由尼罗河通过伊斯梅利亚运河供应。

  在西岸有两条1967年前的公路。

渡船大部分被4条地道所取代︰苏伊士北面、提姆萨赫湖南面和北面,和坎塔拉。

从这最後一条地道又有一条公路继续沿著东岸延伸至福阿德港,另一条向东穿过西奈至以色列。

在东岸有几条较新的公路向东通向库特米瓦(Khutmiyah)、吉迪和米特拉等要隘,由此可进入西奈半岛中部。

运河西侧的铁路於70年代修复。

1980年艾哈迈德•哈姆迪公路隧道开放,将埃及本土和它的西奈省连接起来。

隧道约有1.6公里(1哩)是在运河下面通过。

  [编辑本段]【穆巴拉克大桥】

  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从而大大缩短了往返运河西岸所需时间。

这条在苏伊士以北17公里处的隧道,加上两边进口,共长5.9公里,隧道本身长1.64公里。

隧道内公路宽7.5米,来往车辆往返并行,每小时可以通过2000辆汽车,这是经过苏伊士运河海底下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

  亚洲和欧洲之间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货物海运,80%经过苏伊士运河。

由于中东地区铺设了大量的输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铁路发展迅速,苏伊士运河面临着过往船只、特别是运油船逐年减少的局面,埃及通过对苏伊士运河上的过往船只收取的过境费收入也开始下降。

1993年2月14日,埃及决定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以增加外汇收入。

运河加宽30米,加深1至17米,此项工程于当年底完工。

1996年7月24日,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决定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和货轮使用苏伊士运河,以确保埃及靠苏伊士运河所得的收入不会下降。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

运河管理局统计报告显示,苏伊士运河自1975年6月重新启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里,共为埃及征收的船只过境税达300亿美元,是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11月正式建成启用到1969年6月因中东战争而关闭的98年间过境费收入总和的6倍。

据运河管理局公布的年度报告,2001年共有13986艘各类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些船只的总载重量达4.56亿吨,收取的船只过境费达19亿美元。

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60日的财政年度里,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3.08亿美元,创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新高。

  [编辑本段]【历史概述】

  对地峡的勘测一直到法国占领埃及时(1798∼1801)才初次进行。

拿破仑本人研究了古运河的遗迹。

1834和1846年对运河再次作了研究。

雷赛(FerdinanddeLesseps)接到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Sa'idPasha)的特许状来建造一条运河;1856年第二个特许状授予苏伊士运河公司在运河竣工之後99年的经营权。

工程於1859年动工,用了10年而不是原先设想的6年完工,气候恶劣、1865年的霍乱流行、早期的劳工纠纷等等都耽误了施工。

初步的计画是从三角洲沿著图梅拉(Tumelat)河凿一条小运河和一条南支线(今称赫勒沃苏伊士〔As-Suwaysal-Hulwah〕运河,两条运河合起来原先叫作甜水运河〔SweetWaterCanal〕)通往苏伊士,一条北段(阿巴西耶运河〔Al-AbbasiyahCanal〕)至塞得港。

这条运河为其他乾旱地区提供了饮水,於1863年竣工。

 

  苏伊士运河公司曾是一家埃及联合股份公司,总部设在巴黎。

1956年苏伊士运河由埃及总统纳瑟(GamalAbdelNasser)收归国有。

自此,埃及政府行使了全面的控制权,虽然原来的公司仍作为联合企业继续存在於巴黎。

 国际地位。

虽然运河是为国际贸易而建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但是多年来其国际地位始终不明确。

1888年当时海上强国(英国除外)签署了一份《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不论在和平还是在战争期间运河向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

此外公约还规定在运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敌对行动,并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御工事。

英国直至1904年才在是项公约上签字。

 

  战争期间国际使用运河的史实有下列几起︰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不准西班牙战舰通过,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准许俄罗斯海军舰队通过,1935∼1936年义大利入侵衣索比亚期间也准许其船只通过。

原则上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河向所有交战国开放,但是同盟国军事上的优势使德国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运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敌手停战後,埃及不准以色列使用运河,也不准所有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船只通过。

两次关闭运河的第一次发生在1956∼1957年的苏伊士危机期间,在以色列攻击了埃及军队,法国和英国军队占领部分运河地区之後。

第二次关闭是1967年6月以阿战争後,在战争期间和战後,运河成为埃及和以色列许多战斗的战场,有好几年变成了这两国敌对军队的前线。

随著1975年6月运河的重新开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签署和平条约,所有船只(包括那些在以色列注册的)又重新得以进入这条水道。

  埃及是第一个开凿贯穿尼罗河及支流,连同地中海和红海的人工运河的国家,这项工程可以追溯到法老SENAUSRET三世约公元前1874年。

运河被废弃以至泥沙淤塞然后又重开了若干次:

  SITY一世时期的运河公元前1310年

  NKHAW时期的运河公元前610年

  DARIUS时期的运河公元前510年

  PTOLEMY二世时期的运河公元前285年

  ROMANS时期的运河(TRAJAN国王)公元前117年

  AMIRELMOEMENEEN时期的运河公元后640年。

随着穆斯林征服并开放了150年

  苏伊士运河实际上是第一条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通道。

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向国际运输开放。

  苏伊士运河于1956年7月26日收归埃及国有。

  苏伊士运河总计被关闭了5次,最后一次最严重,长达八年之久。

  苏伊士运河于1975年6月5日向海运重开。

  1956年10月29日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的苏伊士地峡上,北起塞得港,南到陶菲克港。

1859年由苏伊士运河公司破土动工,1868年8月18日修成,11月17日正式通航。

刚修成的运河全长162.5千米,水面宽52米,水底宽22米,河床深7.5米。

1882年因英国入侵埃及,运河被迫关闭。

英国占领运河区后,企图完全控制苏伊士运河;因该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航道,关系着各国的切身利益,所以,英国的企图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英国独占运河的目的未能达到。

但英国占领埃及后,在运河区驻军10万,严重损害了埃及的主权。

英国占领的74年间,每年攫取了运河收入的97%,埃及人民却没有从运河得到什么利益。

埃及人民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收回运河,经过长期斗争,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法为此发动侵略战争,运河又遭关闭;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埃及西奈半岛,兵临城下,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又恢复航运。

  1980年12月苏伊士运河完成第一期扩建工程后,运河全长195千米、宽365米、深16.16米、复线68千米,可以通航满载15万吨、空载37万吨的油轮,是世界上沟通海洋的重要运河之一。

  1859年运河公司以极低的工资雇用了成千上万埃及民工,强迫他们在苏伊士地峡热带沙漠地带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工地饮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

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饭甚至不够一个小孩充饥,多数民工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卫生条件十分恶劣,支气管炎、肝炎、肺并赤痢等疾病极为普遍,特别是瘟疫流行,夺去了大批民工生命。

1863年,伤寒席卷工地,许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发霍乱,大批民工死亡,以至连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无人去处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尸体。

为修建苏伊士运河,埃及12万民工为之献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苏伊士运河称之为“东方伟大的航道”。

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

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

例如,从广州去康斯坦萨航程可缩短12423千米;从广州到法国马赛比绕道好望角航程可缩短9197千米。

从波斯湾到西欧去的船只,经过苏伊士运河一年可往返9次,而绕道好望角则一年只能往返5次。

况且通过运河的航线大多途经内海,远比风险闻名的好望角航线安全得多。

  苏伊士运河,在埃及本国经济发展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

据统计,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

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在世界上适于海运的人工运河中,其使用国家之众,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苏伊士运河名列前茅。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

过往船只通行费,多年来一直与侨汇、旅游、石油一道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

现在运河每天为埃及政府收进200万美元的外汇。

船过运河按吨位缴纳通行费,还要交付引水费和航标等费用。

1993年运河收入达19亿美元,1994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

  1981年10月1日起,苏伊士运河正式启用电子控制系统,从而标志着运河管理进入了现代新时期,它不仅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还使运河的通过能力增加近一倍。

现在每天通过运河船只可达100艘以上。

  为了适应国际航运日益发展的需要和赚取更多的外汇,苏伊士运河第二期扩建计划的第一阶段工程已于1994年开工,这期工程把运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宽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万吨级油轮得以顺利通过。

这一工程得耗资10亿美元,费用的75%由埃及承担,25%由日本、比利时承担。

可以预料,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将会对国际航运和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便于运河两岸的交通以及向西奈半岛供水,埃及政府于1980年建成了长5912米的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它是连接亚非两洲的一条重要纽带。

隧道底部敷设了输水管道,每天把3.4万立方米的尼罗河水输往干旱缺水的西奈半岛,灌溉1.4万公顷土地,隧道内公路宽7.5米,每小时可通过2000辆汽车。

  [编辑本段]【目前运河状况概述】

  总长:

190.25公里

  从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灯塔:

19.5公里

  从等候区域到南入口:

8.5公里

  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

78.5公里

  从伊斯美利亚到陶菲克港:

83.75公里

  提速区的长度:

78.00公里

  水面宽度(北/南):

345/280米

  浮标之间的宽度(北/南):

215/195米

  运河深度:

22.5米

  最大船舶吃水允许值:

62英尺

  交叉区域:

4800/4350平米

  最大吨位:

21万吨

  满载油轮的限速:

13公里/小时

  货舱船限速:

14公里/小时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的优势】

  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

  与其他水域相比,事故发生率几乎为零。

  可昼夜通航。

  当船尺寸过大时,有可能加深、加宽河道。

  VTMS(船运管理系统)被引入,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电子雷达观测网络。

  苏伊士运河可以为各种超级货轮提供服务。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1771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1698英里,节约86%的距离。

  荷兰鹿特丹和日本东京之间的距离经苏伊士运河,也可比经好望角节约23%。

  世界海运贸易额的7%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其中35%的份额是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20%是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