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411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docx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docx

教案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基本情况

  一、遗产名称

  孔庙(至圣庙)孔林(至圣林)孔府(衍圣公府)

  二、具体位置

  孔庙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

  孔林山东省曲阜市城北一公里

  孔府山东省曲阜市东华门大街1号孔庙东侧

  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

  三、法律地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编号:

99,分类号:

52,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保护。

  四、管理机构

  曲阜市文物管理局(山东.曲阜)

  曲阜市孔子故里博物馆(山东.曲阜)

  一)、历史

  孔于是中国古代一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杰出的世界文化巨人。

他所创立的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中国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十九世纪,孔子思想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也产生很大影响。

为了表达对他的推崇和对儒家思想的尊奉,在他的故乡曲阜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孔庙、孔林、孔府。

它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

  孔子去世的次年(公元前478年),故居就被改作庙宇,陈放他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人们按时进行祭祀。

汉代时,祭祀孔子列入国家祀典,孔庙由国家进行维修。

经多次扩建,唐代己初具规模,有庙门、正殿、两庑、寝殿等建筑。

宋天禧五年(1021年)扩大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殿庭廊庑316间。

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厅堂簧舍门庑增至400余间。

明代经永乐、成化、弘治三朝扩建,奠定了现有规模。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北一公里处的泅河南岸,有神道与城门相连。

孔于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

汉代以来,孔子墓地一直受到国家保护,规模不断扩大,明代扩至120000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扩至2000000平方米,并建围墙8公里。

  孔府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位于孔庙的东侧。

历代王朝尊崇孔子的同时,泽及后代,对其嫡长孙屡加赐官晋爵。

公元前195年,九代孙孔腾被封为奉祀君以奉祀孔子,以后代代沿袭。

宋至和二年(1055年)四十六代孙被改封为衍圣公,一直延续到七十七代,成为中国历史最久的贵族世家。

孔子嫡长孙一直依庙而居,明洪武十年(1377年)创建独立的衍圣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扩建。

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560余间,占地70000多平方米。

  孔子逝世虽然已经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发挥着作用。

孔庙、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来尊孔崇儒的结果,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国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以及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瞻仰。

  

(二)概况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

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

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孔庙、孔林、孔府既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研究中国

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

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奥。

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西两民,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孔庙共有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

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长度依次递增,六铺作里跳减二铺,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

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

大成殿、寝殿、奎文阉、杏坛、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

斗栱布置和细部做法灵活,根据需要,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长不一,甚至为了弥补视觉上的空缺感,将厢栱、万栱、瓜栱加长,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同一柱头科两边栱长悬殊,这是孔庙建筑的独特做法。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

乙瑛碑、礼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张猛龙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

此外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钢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

孔庙碑刻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

汉画像石有90余块,题材丰富广泛,既有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反映。

雕刻技法多样,有线刻、有浮雕,线刻有减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线地;浮雕有深有浅,有光面,有糙面。

风格或严谨精细,或豪放粗犷,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明清雕镑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减地平镌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

减地平镌图案多为小幅云龙、凤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圣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构图优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遗物。

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龙柱;大成殴前檐十柱,每柱高达六米,最为高大,崇圣祠二柱龙姿矫健,云形活泼,

水平最高。

另外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圣迹因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孔庙宋金木刻增补而成,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扬州杨芝作画、苏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迹,是我国较早的大型连环画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于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孔林的总体布局虽然不是一时形成的,但布局很成功。

林门以长达1266米的神道与北城门相连,神道平直如矢,两侧桧柏夹侍,庄严肃穆。

进入大林门,高大的围墙将大林门与二林门之间围成一个封闭的纵深空间,挺拔的桧柏,夹峙的红墙间辟出一条狭长的甫道,将人的视线引向高耸的二门城楼。

过二林门,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为之一爽。

折而向西,过洙水桥;沿轴线前行,登墓门,穿甬道,过享殿,入墓园,一代伟人长眠在抔土之中。

使人倍感亲切,低回徘徊,不忍离去。

孔林面积200万平方米,林内墓冢累累,碑碣如林,石仪成群,古木参天。

有孔子以来历代子孙墓葬十余万座,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地面上还有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代墓碑和谒陵记刻石等4000余块,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千件。

为表彰儒家思想、满足祭祀需要,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

孔林埋葬孔子长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

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所居统治地位的产物。

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格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府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东学、西学,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后寝部分有内宅、花厅、一贯堂、是家族生活的场所。

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

建筑群设计遵循礼教与宗法原则,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有主次、有次序地进行排列。

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成三路布局。

中路为孔氏宗子衍圣公所后,东路一贯堂为次子所居,居中为尊。

体现了宗子的尊贵地位和宗子与非宗子等级与地位的差别。

路官衙、内宅界限分明,体现了男女授受不亲,内处有别。

轴线上。

正房与厢房,中门与边门,体现了主人与下人的尊卑差别。

建筑物的名字也打着儒家思想的印记,“一贯堂”、“忠恕堂”、“安怀堂”等既赞扬孔子的忠怨思想和使人安乐的政治理想,又显示孔子嫡孙努力仿效的决心,“东学”、“西学”,既赞扬孔子创学设教的功绩,又表明孔子嫡孙继承诗礼传家、好学重教传统的态度。

  孔府建筑原有170多座,560余间,现存152座,480间,其中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迎恩门、家庙等是明代建筑,其他均为清。

代建筑。

古建筑面积现存12740平方米。

孔府保存许多珍贵的文物,历代封建皇帝为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孔子嫡孙的优渥,不断给以赏赐。

帝后墨宝,御制诗文、儒家典籍、礼器乐器、文房四宝

,无所不赐,而孔子嫡孙也留意搜集历代法物,不断充实文物库藏。

  现在孔府仍保持着清末、民国初年的陈设。

武当山古建筑群

自然概况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明代皇帝曾封为“大岳”、“玄岳”,位于中国湖北省丹江市西南部,东经110°56’15”~111°15’23”,北纬32°22’30”~32°35’06”。

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周围有72峰拱立,24涧环流,灵岩奇洞幽藏其间,白云绿树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武当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带性植被是含有常绿阔叶层片的落叶阔叶林,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基带具亚热带景色,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

又因临近丹江水库,山上雾气重,湿度大。

  武当山古建筑群包含有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建筑体系形成于明代初年。

在整个营建过程中指派风水家勘测选址,汇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施工,工部大臣亲临督工,因而使整个建筑群富具特色。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先后建有五龙词、太乙庙、延昌庙和威武公新庙。

宋代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建五龙词,改祠为观。

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建紫云殿、老君庵、仙关台等。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借重道教,建五龙观,升观为宫。

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建福地门、天乙真庆宫、玉虚岩庙、雷神洞岩庙、尹仙岩庙等100余栋建筑。

明初,朱棣即帝位,年号水乐,采取一系列巩固皇权措施,利用武当山道教,鼓吹“皇权神授”,为报神恩,大修武当。

自永乐十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412—1424年),多次下达旨令,策划营建武当山道教官观,派遣工部大臣率军民工匠20万余人,开赴武当山大兴土木,经12年的营建,建成9宫9观、36底

、72座岩庙、100多座石桥等共33组道教建筑群。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皇帝下令拨徒流犯人550户、3123人送往武当山垦荒,每年交纳斋粮、茶、盐及棉花,供养宫观。

  令均州驻军专一巡视山场,派役夫洒扫宫观和烧造砖瓦,维修宫观,令湖广布政司定时巡视监督。

设宫铸印,守护宫观,封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

武当山至此成为皇家庙观。

200多年间,明代新皇帝登基都要效法祖制,令钦差前往武当山朝奉,拨款维修宫观,委派内臣负责保护管理。

明代中叶,明世宗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拨银重修武当,令工部右侍郎会同湖广布政司官员99人,统领60多个府、州、县军民工匠开赴武当。

经一年半努力,共维修、扩建庙房955栋,4万米宫墙,石桥28座等,立牌坊封“治世玄岳”,使武当山在明代仍保持以八宫二观为主体的庞大道教建筑群,拥有土地2666多公顷,计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1万余人。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太和宫、南岩富、紫云宫、遇真宫4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2处遗址,以及元和观、复真观和大量庵堂、神祠、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100余万平方米。

中国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于1961年成立武当山文物保护所,负责管理和维修保护。

  1961年、1982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颁布武当山金殿、紫云宫和“治世玄岳”牌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武当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建立了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

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

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

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

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

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

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

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

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主要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拱、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

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1.金殿:

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

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

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

正脊两端铸龙对峙。

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

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畅。

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

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

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

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

坛前设香案,置供器。

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

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

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2.古铜殿:

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

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3.紫禁城:

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

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

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

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

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

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

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

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

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

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

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

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

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

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

,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采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

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

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

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

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

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

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复真观:

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

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

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

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殿、太子殿。

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

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治世玄岳”牌坊:

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552年)。

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

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

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

3。

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

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

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

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

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

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都江堰—青城山

简介

  青城山

  在都江堰城西南15千米处。

它背靠千里岷山,俯临成都平原,层峦叠嶂,自古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驰誉中外。

青城山保护面积1522公顷,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

最高海拔2434米,最低海拔726米。

年平均气温15.2℃。

青城山现有道教官观11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道教文化和川西民俗特色。

青城山自唐宋以来就以“天下幽”闻名于世。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翠欲滴是幽;荆溪白石,飞瀑连珠是幽;曲径婉蜒,林木遮天是幽;云雾缭绕,烟波四起是幽;宫观藏趣,自然天成也是幽。

同时,它又体现了以“金鞭岩”为代表的“雄”的特色;以“降魔石”为代表的“奇”的特色;以“掷笔槽”为代表的“险”的特色,满山密林,日穿不透,“直与峨眉争秀色”。

  都江堰

 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

渠首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千米处,它是灌区的中枢保护面积231.5公顷。

都江堰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置选址科学,工程与地形条件配合巧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学系统的完整性。

渠首工程选在成都平原顶端,海拔726米,为全灌区制高点,它接纳了岷江上游丰富而稳定的水资源。

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附属工程组成。

它是一个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

*文化遗产

  1、意义: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建,以不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