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5521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护理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习题Word下载.docx

10、针刺不当易引起气胸的穴位是

A、天府

B、尺泽

C、鱼际

D、中府

E、侠白

11、用手背近小指部分或小指、无名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通过前臂的旋转摆动,连同肘关节做屈伸外旋的连续工作,使之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与部位或穴位上的一种手法,称之为

A、滚法

B、擦法

C、抹法

D、揉法

E、推法

12、用双手握住肢体远端,用力做缓缓地连续不断地小幅度地上下抖动的一种手法。

本法比较轻松、柔和、舒畅的一种手法,称之为

A、拍法

B、摇法

C、踩跷法

D、击法

E、抖法

13、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虚寒性吐泻

B、阳痿遗精

C、乳少

D、痈疽初起

E、便秘

14、疾徐补泻法的补法是

A、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

B、进针快,多捻转,出针快

C、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D、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E、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15、滞针的主要原因是

A、行针时是捻转角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

B、过于疲劳、饥饿、情绪紧张以及针刺手法过强等

C、针身有腐蚀损坏

D、误伤血管

E、用力过猛或体位移动。

16、推拿疗法不适宜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施治

A、患者外科手术后黏连

B、儿科消化不良病人

C、患者极度疲劳后

D、骨折及关节脱位恢复期

E、以上都不宜

17、接触面积小,但深透度大,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的手法是

A、一指禅推法

B、捏法

C、揉法

D、滚法

E、摩法

18、接触面积大,刺激量大,强调腕关节屈伸协调的手法是

19、抖法的动作要领是:

A、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

B、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C、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缓和而协调

D、快速揉搓,上下往返移动

E、由轻而重,节律性强

20、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虚功能的是

A、上巨虚

B、三阴交

C、中冲

D、关元

E、太冲

21、行针的目的不包括

A、激发经气

B、防止晕针

C、缓解滞针

D、催气速行

E、补虚泻实

22、艾炷灸可分为

A、明灸和着肤灸

B、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C、间隔灸与悬灸

D、直接灸和间隔灸

E、直接灸与实按灸

23、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遗精

E、风寒湿痹

24、下列疾病中除哪种疾病外均可采用拔罐法治疗

A、风湿痹痛

B、神经麻痹

C、高热抽搐

D、通经

E、毒蛇咬伤

25、下列情况中除哪一点外均属于不宜拔罐的情况

A、皮肤过敏、溃疡

B、皮肤上有疮疡化脓

C、大血管部位

D、高热抽搐者

E、孕妇的腹部、腰骶

26、中风半身不遂应选取的主要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足阳明经

C、手足阴经

D、足太阴脾经

E、任、督脉

27、中风中经络所致的口角斜初起时可

A、刺病侧

B、刺对侧

C、左右均刺

D、刺四肢

E、刺头部

28、有的腰痛不属针灸治疗范围,引起这类腰痛的原因是

A、腰部软组织损伤

B、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

C、脊椎结核

D、肌肉寒湿

E、肾气虚弱

29、落枕痛甚,难以转动时

A、直接用扳法即可缓解

B、先按揉患侧天宗穴,当痛稍减后,再施扳法 

C、可先热敷,再推拿治疗,不宜用扳法

D、等疼痛减轻,头可转动时,再以推拿治疗

E、此证不适合推拿治疗

30、下述哪项对擦法的叙述是错误的

A、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 

B、擦时医者要迸住气

C、可治疗内脏虚损

D、可活血化瘀

E、可益气通络

31、脾胃虚弱型泄泻摩腹重点在

A、天枢

B、中极

C、神阙

D、胃脘部

E、中脘

32、以下哪项对按法的操作要求是错误的

A、着力部位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B、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猛然按压

C、常与揉法结合运用  

D、可指按、掌根按、肘尖按等

E、以上都不是

33、拍法的操作要求有:

A、手指自然外展

B、掌指关节伸直

C、沉肩垂肘松腕

D、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34、肩关节摇法,哪项是错误的?

A、动作要缓和

B、用力要稳

C、作环转摇动

D、摇动时可超出生理活动范围

E、注意保护关节

35、在针刺时体位的选择原则,下列哪项不正确

A、利于行针

B、便于消毒

C、利于进针

D、病人舒适持久

E、注意保护病人私密

36、取头项及背部腧穴针刺时,病人应采取

A、俯伏坐位

B、仰靠坐位

C、俯卧位

D、侧卧位

E、低头坐位

37、毫针进针后,得气缓慢或不得气的原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取穴是否准确

B、进针的快慢

C、针刺的深度

D、刺激量是否适中

E、病人体质较弱

38、以下处理血肿的方法,错误的是

A、微量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

B、如局部血肿增长迅速、青紫面积较大,可予以热敷,以促使血肿消散。

C、出血初期可先做冷敷止血或结合用止血药。

D、出血停止后,可在局部轻轻按揉。

E、血肿出现后24小时内不宜热敷。

39、弯针的处理方法是

A、发生弯针后可以暂时不管它

B、可以用力将针拔出

C、可以顺弯曲方向将针缓慢拔出

D、局部按摩后拔出

E、可以顺弯曲方向将针迅速拔出

40、下列腧穴可以直刺、深刺的是

A、缺盆

B、膻中

C、条口

D、中封

E、期门

41、牙痛取“大肠”的选穴原则是

A、按相应部位取穴

B、按临床经验取穴

C、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D、按经络辨证取穴

E、按脏腑辨证取穴

42、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的穴位是

A、天井

B、曲泽

C、曲池

D、天池

E、尺泽

43、两前额发角之间的分寸是

A、12寸

B、8寸

C、9寸

D、5寸

E、13寸

44、治疗腰痛

A、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

B、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C、取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

D、去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E、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45、面瘫鼻唇沟平坦应取

A、合谷

B、地仓

C、迎香

D、承浆

E、瞳子髎

46、刺络拔罐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部位是

A、坐骨神经通路

B、腘窝

C、腰骶部

D、坐骨神经分布区

E、下肢外侧

47、用皮肤针重扣压痛部和委中出血、拔火罐,适用于

A、寒湿腰痛

B、肾虚腰痛

C、腰椎结核

D、急性腰肌劳损

E、急性肾小球肾炎

48、某女,50岁,近5年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难入眠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

常常感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

舌红,舌苔黄腻,脉滑。

针灸治疗可选用

A、行间、百会、神门、三阴交

B、足三里、丰隆、内关、神门

C、太溪、内关、神门、三阴交

D、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

E、太冲、足三里、丰隆、心俞

49、某男童,11岁,今晨起发现以右侧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体温38.8°

C。

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针刺治疗可选用以下哪组穴位

A、合谷、外关、翳风、颊车

B、大椎、曲池、外关、翳风、颊车

C、人中、十宣、合谷、太冲、涌泉

D、行间、中都、三阴交、颊车

E、大椎、曲池、百会、血海

50、男性,22岁,三年前因高考学业压力过重而出现遗精。

伴头晕失眠,心悸健忘,食少便溏。

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A、灸白会,针刺太冲、行间

B、灸关元、气海,针刺三阴交、肾俞、太溪

C、灸百会,针刺三阴交、肾俞、太溪

D、灸关元、气海,针刺太冲、行间

E、灸关元,针刺三阴交、神阙、肾俞

51、关于推拿治疗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B、平衡阴阳,调理脏腑

C、活血祛瘀,理筋整复

D、强身健体,防身除暴

E、安神养生,调理气血

52、眩晕患者的推拿治疗手法中,一指禅推法常用于以下哪个穴位

A、足三里B、气海C、关元D、风府E、列缺

53、以下不属远部取穴的处方原则的是

A、下牙痛拿揉大肠经的合谷

B、腰痛拿按膀胱经的委中

C、心绞痛拿按心包经的劳宫

D、胃痛拿按本经穴足三里

E、胸闷点揉三焦经的内关

54、肩关节的摇、扳等方法操作,起到的作用是

A、活血止痛B、滑利关节C、排除骨折D、整复脱位E、活动试验

55、肌肤麻木患者,主要施用的推拿治疗手法是

A、拿法B、按法C、揉法D、拍击法E、点法

56、全身四肢关节扭伤中最常见的扭伤位置是

A、合并关节B、膝关节C、踝关节D、腕关节E、肘关节

57、下列手法中常作为起消积导滞,调理胃肠蠕动作用的是

A按法B拿法C摩法D拍法E点法

58、以下不属近部取穴的处方原则的是

A、下牙痛揉胃经的下关、颊车

B、腰痛拿按膀胱经的肾俞

D、胃痛拿按本经穴中枢

E、眼保健揉睛明穴

二、填空题:

1.阳经分布于四肢、其排列次序是在在前,居中,在后。

阳经与阳经交接于,阴经与阴经交接于,阴经与阳经交接于。

2.针灸的处方选穴原则中,远部取穴包括和两种方法。

3.行针的基本手法有,。

4.针刺的深度总以,且又能获得为原则。

5.在针刺操作中,掌握正确的和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异常情况发生的重要环节。

6.在针刺过程中,临床常发生的意外情况有、、、、、等。

7.常用的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体、、和。

8.《四穴总歌》这样描述:

肚腹留,腰背求,头项寻,面口收。

9.灸法与拔罐法均不宜施治的部位是。

10.常用的间接灸的间隔物为、、。

11.常用的临床艾灸有、和三种。

三、名词解释:

1.经络

2.一夫法

3.刺手

4.行针

5.直接灸

6.腧穴

7.灸法

四、简答题:

1.针灸处方选穴原则中,如何远部选穴?

请分别举一例说明。

2.针刺环跳、天枢、肾俞、列缺诸穴,病人分别应采取什么体位?

适合采用什么进针方法?

针刺的角度如何?

3.简述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晕针,如何预防?

五、案例分析:

案例1:

患者男性,26岁,建筑工人,由同事扶持前来就诊。

昨因搬抬重物后重心突然移动,突发腰痛,疼痛逐渐加重,深呼吸、咳嗽、喷嚏时疼痛更甚。

坐、卧、翻身困难,左侧臀部牵涉性疼痛,同侧骶棘肌和臀大肌痉挛,俯卧时稍减,但用手指按压时疼痛明显。

腰骶部亦有压痛点,腰部前屈时腰部脊柱凸向右侧。

请问:

1、诊断该患者所患为何种病证,诊断依据有哪些?

2、该病的推拿治疗要点?

3、该病人应该注意些什么?

案例2:

患者男性,35岁,教师。

三天前搬家时肩扛重物,重心不稳,下肢闪扭。

次日起自觉腰臀部困痛,左侧臀部深处酸胀,伴随左侧下肢沿大腿后面直至左小腿外侧放散性疼痛。

检查:

在梨状肌走行位置上触及条索状肌束,有明显压痛,周围组织松散。

直腿抬高试验在60度以前疼痛明显,直腿高举受阻,在超过60度以上疼痛反而减轻。

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案例3:

某患者,男性,45岁,教师。

主诉近一个月来排便困难,且便次减少,须3-5日甚至一周时间才有便意。

每每如侧,总感燥结难下。

情志不舒,经常自觉口渴,腹部胀满,嗳气频频,口臭,苔黄燥,脉弦滑。

请为该病人诊断为何种病证,并为其辨证,指出针灸治法,取哪些经络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补泻方法如何?

案例4:

某患者,女性,44岁,教师。

主诉近2周来自觉头目昏眩,耳鸣,面部潮红,烦躁易怒,少寐多梦,每因情志变化或劳累而增剧。

刻下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案例5:

蒋XX女30岁

精神疲倦,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胃纳不佳,月经每每先期,色淡量多质清,舌质淡,脉细缓无力。

请辩证分析该病人的证候,制定治疗原则,如果给予针灸治疗,可以取哪些穴位(至少列举三个)

 

第六章经络、腧穴与针推疗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D

4.C

5.B

6.E

7.E

8.B

9.D

10.D

11.A

12.E

13.A

14.A

15.A

16.C

17.A

18.D

19.B

20.C

21.D

22.D

23.A

24.C

25.B

26.B

27.A

28.C

29.B

30.B

31.D

32.E

33.D

34.D

35.B

36.A

37.B

38.B

39.C

40.C

41.D

42.B

43.C

44.C

45.C

46.C

47.A

48.D

49.B

50.B

51.D

52.D

53.C

54.B

55.D

56.C

57.C

58.C

1.阳经分布于四肢、其排列次序是在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居中,太阳经在后。

阳经与阳经交接于头面部,阴经与阴经交接于胸腹部,阴经与阳经交接于四肢末端。

2.针灸的处方选穴原则中,远部取穴包括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法。

3.行针的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

4.针刺的深度总以安全适度,且又能获得针感为原则。

5.在针刺操作中,掌握正确的角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异常情况发生的重要环节。

6.在针刺过程中,临床常发生的意外情况有晕针、血肿、断针、弯针、滞针、刺伤内脏等。

7.常用的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9.灸法与拔罐法均不宜施治的部位是头面部。

10.常用的间接灸的间隔物为姜片、蒜片、附子饼。

11.常用的临床艾灸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三种。

1.经络: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一夫法:

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3.刺手:

进针时常需左右两手配合操作,一般用右手持针,称为刺手。

4.行针:

又称运针,即将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操作而施行的各种手法。

5.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灸法

6.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及其他一些外治法施术的部位。

7.灸法:

是用某些燃料熏灼或温熨体表,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针灸处方选穴原则中,如何远部选穴?

答:

远部取穴又称远道取穴,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

这种方法以经脉循行为依据,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法,又称循经取穴法。

具体运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的不同。

本经取穴:

当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之后,即可选取该经有关穴位治疗。

如:

心病取心经的神门。

异经取穴:

由于脏腑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密切,在疾病的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治疗时可以统筹兼顾。

如表里经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选取表里经的穴位同时治疗某一脏腑的疾病。

2、针刺环跳、天枢、肾俞、列缺诸穴,病人分别应采取什么体位?

环跳:

侧卧位,夹持进针法,直刺;

天枢:

仰卧位,舒张进针法,直刺;

肾俞:

俯卧位,指切进针法,直刺

列缺:

仰卧或坐位,仰掌,提捏进针法,斜刺。

3、简述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晕针,如何预防?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劳累、剧烈运动、大汗、大夫血及体位不适、针刺手法过重等,从而导致脑部暂时缺血。

预防:

对初诊者解除畏针心理,体弱者慎刺,过饥、过饱、醉酒、劳累、大失血者勿刺,剧烈活动后应适当休息后轻刺,大汗应止汗为先,匆妄刺。

尽可能选用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原则,行针和留针时,要随时观察患者神色,询问机体对针刺的反应。

1、该病诊断为急性腰扭伤(左侧)

诊断依据:

(1)腰部疼痛

(2)腰部活动受限

(3)牵涉痛

(4)肌痉挛

(5)局部压痛点

(6)腰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和侧弯

2、推拿治疗要点:

患者俯卧,在腰部疼痛处、肾俞及其周围施用一指禅推法或滚法,以补肾壮腰,扶正气之不足,手法的压力可由轻到重,使热量逐渐渗透到组织内部,舒筋通络。

患者仰卧,作屈膝屈髋、摇髋关节动作,以滑利关节,运导气血,松解腰肌痉挛。

然后做牵拉性被动直腿抬高动作3-5次,再拿委中穴,使壅滞之气血得以消散。

患者低凳坐位,医者一手轻按患者肩部作被动性的弯腰动作,一手用滚法在腰部进行操作。

然后用擦法与患侧腰骶部,以发热为度。

3、注意事项:

治疗时,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最宜肢体放松的位置,不可强求某一体位。

治疗期间,病人需卧板床休息,腰部限制活动3-4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在工作、生活中,要注意姿势正确,用力时要有思想准备,避免作无准备的突然动作。

平时进行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1、该病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左侧)。

(1)下肢闪扭外伤史

(2)腰臀部困痛或左侧臀部深处酸胀,伴随左侧下肢沿大腿后面直至左小腿外侧放散性疼痛的疼痛特点

(3)触及梨状肌条索状肌束,有压痛

(4)直腿抬高试验特点

(5)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病人俯卧,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滚法、按法、揉法,在左侧臀部沿臀大肌纤维的方向、大腿后侧、小腿外后侧治疗,按揉肾俞、白环俞、秩边、环跳等穴,以疏通经络,温补肾阳。

梨状肌走行的条索状肌束的压痛点处,用深沉而缓慢的弹拨理筋法操作,以理筋活血止痛。

病人仰卧,用滚法在左侧大腿前侧及外侧治疗,用按、揉、拿法于殷门、阳陵泉、委中,并配合关节屈伸被动活动,以通经活络镇痛。

在臀部梨状肌体表处用中药热敷,以加强活血通络,止痛祛湿作用。

梨状肌位置较深,治疗时用力要深压,使其力量深达梨状肌,但不能因位置深而用暴力。

急性损伤时宜卧床休息-2周,局部保暖。

嘱患者是大适当做功能锻炼。

孕妇及有过敏者禁用局部封闭治疗。

患冠心病、高血压及老年体弱者慎用。

该病诊断为便秘之实证。

治法:

清热润肠,顺气行滞。

主要取穴经络: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

选穴:

合谷、曲池、太冲

针刺用泻法

诊断该病人为眩晕之肝风内动型

平肝熄风,清泻肝胆

主要选取的经络:

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三阴经

主要选取的穴位:

风池、行间、曲池

针宜泻法,不灸

辨证分析:

气虚则温运无力,故精神疲倦,气短懒言,胃纳不佳,气虚而不能摄血故月经先期;

血虚而失去其起濡养作用,故面色苍白、经血色淡质清;

气血两虚,经脉不充,血行失其鼓动,故脉细缓无力。

证候:

气血两虚

治疗原则:

益气养血,补虚扶正。

取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中极、关元、肾俞(可灸)、百会(可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