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79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docx

《小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docx

小学生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厌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学生认知和实践中,因个人情绪波动、知识积累、能力运用、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思进取,或避重就轻,避难从易的行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联合研究的一项大型调查[1]表明,因“喜欢上学”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百分之八点四,教育工作者也对学生的厌学情绪有切身的感受,厌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后果十分严重。

    一、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及影响

小学生的厌学会使他们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总之,就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从理论和经验讲,人们如果不愿干某件事,就一定是对这件事感到厌倦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映,即使由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

    根据调查,学生厌学的表现有如下几种情况:

1、消极应付。

表现为懒惰,缺少主动性,抱着消极态度听课,缺乏独立学习的习惯;2、畏惧、回避。

表现为对学习的一种胆怯心理。

课堂上害怕老师的提问,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3、厌倦、对抗。

表现为厌恶学习,不专心听讲,有时搞小动作,发展成对学习的对抗心理;4、自卑、弃学。

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勇气和毅力,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情绪波动,逆反心理较强。

    厌学的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厌学,而更多的是由于多次或长期受到学习生活的失败和学习压力造成的,大多经历了:

成绩不良——对学习没有信心——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学习——讨厌学习,这么一个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二、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业不佳。

如果孩子总也学不好功课。

例如无法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无法独立完成作业,考试总是考得很差,不能想象这个孩子仍然会对学习保持兴趣;2.社交障碍。

如果孩子在校受到其他同学的欺压、侮辱、嘲笑或者被同学们中小团体拒绝,这种社交方面的挫折可能导致孩子回避学校、厌倦学业。

有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因为与教师的关系恶劣、僵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自己在学校里的生活是毫无希望,毫无乐趣的,从而会逃学、厌学。

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学校里绝对的“权威人物”,如果这个“权威人物”对自己异常冷淡,甚至反感,那么呆在学校里有什么意思呢?

对于个性敏感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3.性格特点。

有的孩子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自制力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懂得学习意义所在,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孩子也比较容易表现出厌学倾向。

    很多厌学的学生主观上受“学多学少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影响,加上意志薄弱,从而在学习上常受到失败的打击,很少或没有享受过成功带来的欢乐,导致学习情感受挫,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失败—厌学—更加失败—更加厌学。

    

(二)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无时不在摧残着学生那些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合力,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很多父母置孩子于不顾,白天忙着上班挣钱,一到晚上只顾自己娱乐。

一次去某市场,见一大群孩子围坐在一起“钓金鱼”(休闲游戏,常用来赌博),旁边有人反映,这些孩子每天一放学便聚在此玩,虽然不赌钱,但可想而知,在这些孩子眼中,玩“钓金鱼”肯定要比完成作业,看书有意思。

    随着家庭作业的减少,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又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据调查,54%的学校周围有网吧,5%学生“经常去玩”,23.5%的学生“有时去玩”,31.6%学生观看成人赌博,5.7%的学生参加过赌博,6.2%的学生认为“赌博挺有意思,想玩一玩”,参加赌博和参加赌博的两项合计为11.9%,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影响是一个决不容忽视的问题[2]。

    如果家庭缺乏文化氛围,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比较容易表现厌学情绪的倾向,亲子关系紧张也可能导致厌学,有些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如果反感家长,就可能反感家长期望他去做的每一件事,包括读书,以此作为对家长的报复,家庭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可能使孩子厌学,比如出现了经济实力无法应付的突发事件,家庭成员关系不和也会导致孩子厌学。

    2、学校方面:

(1)重大的学校生活转变可能使孩子产生适应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转学、升入新的年级等较大的学习环境变迁情况中,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孩子需要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重新进行调整,此时,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适应不良而厌学。

(2)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因分数说话,以重结果,轻过程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表扬和鼓励往往是发奖状、奖品、大会表扬等。

这种掷地有声的评价方式固然重要。

但涉及的学生的人数少,次数少,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持久,无形中打击了学业不良的学生积极性,造成学生失败感,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些暂时过了“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竞争中,仍然难免有差异,除少数学生通过努力而跻身于优生的行列中,大部分似乎永远只是中等生了。

虽然他们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他们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却始终难如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不能满足愿望,那他的原动力和上进心就丧失了,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而厌学也如此。

    那么优等生为什么也会成为后进生,也厌学呢?

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人人都有一个“面子”观念。

优等生不愿自己的松懈而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时处于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的地位。

无形之中,他们背上了“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很容易被摧残的,往往一次的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会加入后进生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加严重。

    3、教师方面:

由于一部分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于学生。

虽然我们严令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就有的教师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其人格,损伤其尊严,歧视他们,对学生心灵的施加暴行。

时间一长,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

学生厌学一部分不是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而是讨厌教这门课的老师,由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加之学生的讨厌教师,造成了老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进一步使师生关系紧张,加重了厌学心理。

    另外,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也深刻的影响学生爱学还是厌学。

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种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学通常的程序是: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练习;教师测验考试——学生参加应试。

这样一个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着,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造成厌学心理。

    4、家庭方面:

(1)认识不足,听之任之。

落实减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的切实措施,许多家长信丰所谓“树大自然直”的道理,以为既然减负了,课余时间就应该由孩子支配。

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差,禁不住游戏厅、网吧等外部事物的诱惑,无心恋学;

(2)“多多益善”,与前一种家长的思想恰恰相反,许多家长盲目从众,或要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放学或节假日,让学生参加各种“特长班”,但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孩子的意愿;(3)对于单亲家庭甚至孤儿来说,缺少父爱或母爱,不能及时教育,不能安心学习,时间长了,会使其远离学校,远离课堂。

    家庭环境不良,家教方式不当,加剧了学生厌学的倾向,一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但父母因忙碌于生意场、官场或种种事物,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使得这些青少年养尊处优,庸庸碌碌,糊里糊涂,得过且过,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事,不知道人生价值何在,另外一些家庭采取专制式、溺爱式等不良的家教方式,使孩子失去正常的自我约束力,对学校和学习缺乏起码的兴趣和动力,浪费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无所事事,形成强烈的厌学心理。

    三、小学生“厌学”的解决途径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有效的控制这种现象。

    

(一)、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成功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前提。

要想解决小学生厌学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分工协作,通力配合,更新观念。

    1、更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发展史上,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改革每前进一步,无不有赖于教育观念上的萌动与突破。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更新教育观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究竟要更新哪些教育观念,我们认为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

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应该树立以下教育观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而且更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结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学生应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3)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确立先进教育民主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

在未来信息化的社会里,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点,在“视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与教师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可能比教师跑得更快,教师被学生问倒,用我们的行话说,教师被学生“挂”在黑板上的现象经常发生。

对老师来说,建立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方面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的力量。

教师应成为学生猎取知识、信息的引导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选择信息,把有用的信息变成有用的知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树立正确的学校发展观。

    任何一所学校,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条件的改善、队伍的建设、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效益的增长、适应性的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属于学校发展的范畴。

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都是外延的发展,是浅层次的发展。

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效益的增长、适应性的增强、学校文化的建设都是学校内涵的发展。

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核心。

树立正确的学校发展观,就是保证所有学校在承认差异、认清现状、追求卓越的前提下,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立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当然,我们要树立的教育观念尚不止这些,我们还应该树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社会功能观,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先行观,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的教育质量观,让课堂充满活力、师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观等等。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要加强学习和交流,通过自学、讲座、读书会、报告会和系统进修等形式,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和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改信息、教改经验,并且联系实际,展开研讨,逐步内化为行动。

    例如,在围绕如何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方面。

开展了“好孩子在我心中系列教育活动”。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一夸孩子的思想素质更高,夸一夸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好,夸一夸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里面也有一个教育层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问题。

发挥这一个活动的辐射作用,在几个层面上转变教师的观念。

    2、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提到教育观念,会有人说:

家长不是专职教育工作者,不懂得什么是教育观念。

其实,凡是承担着子女教育工作任务的人都有一定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集中体现在怎样培养教育子女和最终要把子女培养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那么,应当更新哪些方面的家庭教育观念呢?

    第一,什么是好孩子的首要标准?

    在家长心目中,衡量一个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

“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

人们不都是这样说吗?

“这孩子真听话,是好孩子。

    这个衡量标准对不对呢?

当然,不能简单否定,认为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不是好孩子。

问题是在我们许多家庭里,从小到大对孩子的首要要求是“听话”,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到社会上听领导的话。

要求子女时时、处处、事事都听别人的,而不主张孩子有独立见解,要完全服从别人的意志。

这种绝对服从的思想是封建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流传至今。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接受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不会有头脑的,不会独立思考,没有独立见解,俯首贴耳,唯唯诺诺,哪能会有开拓进取精神呢?

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埋下“厌学”的种子。

    我们的家庭,作为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一种重要基地,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们为首位教师,必须更新旧的教育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让他们经受社会生活的磨练。

    第二,家长和孩子应当是什么样的关系?

    现在的孩子,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下,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自强、自主、自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改革、开放、搞活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新一代人树立自强、自主、自立,参与、竞争等新观念。

而我们的家庭教育旧观念是不能适应孩子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因此,也必须更新。

要知道,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教育。

塑造儿童的人格和个性,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父母子女关系,使之从小就受到熏陶。

    第三,怎样才算是真正地爱孩子?

    父母爱子女,这是人之常情。

父母之爱是教育子女的基础。

没有父母之爱,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个性品格上是有缺陷的。

但怎样才算是真正爱孩子?

这在许多家长思想是不大明确的,在行动上是存在严重盲目性的。

有的以为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都给予满足就是爱,有的认为孩子眼前的利益和一时的高兴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爱,有的把一切都由着孩子、迁就孩子当作爱,有的以为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玩好就是爱,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对爱的理解,都是不清醒的,盲目的,都是溺爱。

这些家长自认为这样是在对子女施爱,其实恰恰是在害,貌似爱,实则害。

    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应当是理智的清醒的,考虑后果的。

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名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意思是说: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应当是一切从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

这是非常正确的。

溺爱和真正的爱之间的界限就在于:

是为孩子的眼前利益,还是为孩子的长远利益。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当把眼光放远,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要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考虑。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

“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要改善家庭教育,首先必须教育父母。

要适应当前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新情况,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社会各界都要做工作,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切实加强父母们的教育和训练,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他们,真正提高他们作为教育者的素质。

    

(二)、探索实施有效方法途径,促进“厌学生”转化。

    1.实行情感教育。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这是“理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

教师要时刻怀有一腔热血,以饱满、振奋的良好状态,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并达到情景并茂,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微小的进步,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个别谈话,多与之沟通,使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心情舒畅的进行学习;生活上关心、尊重、帮助他们,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他们对班主任老师的情感,会变成一种积极进取,积极向上的心理,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提高教师、家长的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要有自身的专长或特长,它是最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本领,例如一手漂亮的好字,能使课堂增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威信。

孟子曰:

资之深,则取左右逢其源。

教书育人是一门综合艺术,有才而无德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

    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言行、兴趣等行为,对孩子有莫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的精神境界高,勤奋好学,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因此,家长要自觉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儿童知识,对孩子的提问,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同时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与之多交流,使孩子不要有心理上的负担,家长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如教育机制等,只要家长具备以上的素质,就一定能起到像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其行”的效果。

    3.构建“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积极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枝末节,如他们过的一次生日,得到的一次表扬,进行“小题大做”,以取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教育效果。

鲁迅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笑者,回眸时看小於兔。

”这种父爱、母爱之心是人皆有之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理解家长的这种感情,尊重他们的情感,多与家长联系,全面公正的评价学生,努力做到认识一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齐抓共管,使他们从不喜欢学习阶段上升到喜欢学习阶段,再上升到认真学习阶段。

    4.扩大阅读范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的多读书。

所以当他们从所读的书籍和周围的世界所遇到的事物中发现让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我们要用惊奇、赞叹来教会他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就成了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3]

    (三)针对“厌学”学生个体,直接进行的转化教育。

面对厌学学生,教师和家长要对症下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尽快地帮助他们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1.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学习上像“近视眼”,只看到近处,看不到远处,怕学习艰苦枯燥,觉得学多了知识没有多大用处。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克服厌学情绪。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尽管努力刻苦学习,但总也学不好,如果孩子总是处于失败的境地,我们没有理由希望他们还喜欢学习,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厌学的情绪,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并考虑给孩子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3.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和家长应该尽可能的列出学生的优势、长处成功之处,积极鼓励他们。

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面临失败的时候,不要将失败归于他能力不行,智商不高,一味的批评、责骂,甚至惩罚,而是应该鼓励他继续学习,为学生创造温暖、宽松的学习环境。

    4.教师要重视学习困难生。

为了促进学习困难生的转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转化学习困难生的信心,要真心地爱护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课堂中,老师要对同学多提问,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综上所述,学生“厌学”除了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外,也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大环境影响很有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与家长齐抓共管,从严治校,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那么,学生“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