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837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docx

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

新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注意: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空气中以及生物体内。

4.水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

咸水和淡水。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

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

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

平均每1k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35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水。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3.5%,其中大约1%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下雨、下雪、与雾霜露的形成。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可以用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

(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证明大气中存在水。

实验器材:

玻璃杯、冰块。

实验过程:

(1)把冰块放入干净的烧杯中,

(2)观察和记录玻璃杯的外壁有无水珠生成。

实验结论: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杯液化成水珠,证明大气中有水。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从吃西瓜时有很多西瓜汁;吃甘蔗时有甘蔗汁等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4.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如果要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相同的变量是不同种子的质量和烘烤时间。

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不久能看到从试管里冒出的水蒸气在近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小水珠,这个实验可以说明种子里含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高,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高,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60-90%。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8%,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72%,血液中含水80%,骨中含水50%。

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1.5L,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0.5-1L,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2-2.5L。

17.活动:

冰的熔化过程:

1、器材:

铁架台、铁圈、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

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中冰和水的温度均匀。

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吸热,水温上升。

画出冰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18.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

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熔化的条件:

温度到达熔点,同时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凝固点。

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凝固的条件:

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放热。

冰变成水是冰的熔化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Co。

19.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Co。

把一杯0Co的水放到有冰水混合物的的桶中,则杯中的水保持原来的状态和温度不变。

用质量相同的0Co冰和0Co水冷却食品用0Co冰的效果好,这是应为冰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冬季的早晨,气温为-5Co,湖面上结了一层冰,则冰的下表面与水面交界处温度为0Co。

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时发生熔化现象,雪要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

20.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

21.已知海波的熔点是48Co,则48Co的海波是什么状态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

22.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23.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上方的空气就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24.汽化两种方式的异同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达到沸点

发生位置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制冷

温度不变

相同点

过程

都是汽化现象,物质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需求

在汽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25.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o。

水的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

盐水的沸点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26.画出水的沸腾图像和水蒸汽的的液化图像

 

27.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所以蒸发具有制冷效果。

28.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

降低温度。

二是:

增大压强。

29.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过程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过程要放热。

例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升华)霜的形成,冬天树挂的形成(各两个)。

30.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过程是:

熔化、汽化、升华,

需要放热的过程是:

凝固、液化、凝华。

31.由于水的蒸发,植物的蒸腾和降水,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叫做水循环。

32.降水、水汽输送、蒸发和沸腾、径流等是水循环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

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资源。

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也带来了风力和水力的能量资源。

但是水循环也会造成降水的时间、空间的不均匀,而形成洪涝或干旱。

33.水循环按其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通常称为海陆间水循环;二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通常称为海上内循环;三是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通常称为陆上内循环。

34.水循环的内因:

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水循环的外因:

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5.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它能溶解各种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物质。

天然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36.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7.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即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8.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时,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名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9.把10克蔗糖放入80克水中,过一会儿蔗糖不见了,蔗糖分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形成了蔗糖溶液,其中水是溶剂,蔗糖是溶质。

所得的溶液质量是90克。

40.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药匙的两端分别为大匙和小匙,取用量多时用大匙,取用量少时用小匙。

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取用。

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末时,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然后使试管直立,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避免药品占在管口和管壁上。

4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42.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把不能在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3.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它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44.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45.溶液中含有较多溶质的,称为浓溶液。

溶液中含有较少溶质的,称为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但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47.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加该溶质。

48.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叫做这种溶质的溶解度。

我们用溶解度来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必须在相同温度下。

4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50.30Co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5.8g,表示在30Co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5.8g。

51.一定温度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某温度下,将12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0克硝酸钾,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

52.溶解度曲线:

反映物质溶解度的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53.从溶解度曲线可知:

大多数物质的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如硝酸钾。

有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

及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如熟石灰。

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越陡,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越大。

54.把少量氢氧化钠溶于水,用手触摸试管的底部,感到试管变热,这说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上升;而把少量硝酸铵溶于水,用手触摸试管的底部,感到试管变冷,这说明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下降;氯化铵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

表明在溶质溶于水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有明显放热的现象,有些有明显吸热的现象,有些则温度变化不明显。

55.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液体小液滴悬浮在另一种液体里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这两类液体统称为浊液,久置后一般会出现分层现象。

56.浊液和溶液最主要的区别是悬浊液中物质颗粒大。

分散不均匀,久置后要分层;

溶液中分散的颗粒较小,分散均匀,久置后要分层。

57.常见的溶剂除了水之外,还有酒精、汽油等。

油脂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易溶解;碘在水中不易溶解,在酒精中易溶解。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58.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乳化作用。

洗涤剂分子,一段易溶于食物油和煤油,另一端易溶于水;亲友的一段钻进油滴,无数洗涤剂分子包围在油珠周围,使油状的小液滴破碎,变得更细小;而亲水的一端向外,这样使油与水形成一个较稳定地分散体系。

59.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60.用固体溶液配制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

①溶质质量分数

=

)=

如果知道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则该饱和溶质质量分数

=

②溶液质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61.在水的电解器的玻璃里管内注满水,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接通直流电,观察到两个电极出现气泡和两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产生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阳极氧气,阴极氢气。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为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为阴极)

通直流电

62、验证两种气体的方法:

直接点燃和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阴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将干燥的烧杯倒置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

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63.结论: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H2O通电H2+O2)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4.画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结论:

A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B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为H2O。

C每2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

65.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中含有氢元素。

点燃酒精,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则可证明酒精中含有氢元素。

66.氢气在空气里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水H2+O2点燃H2O并画出氢气与氧气化合示意图:

 

67、纯净的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但氢气和空气混合在一起,空气里混有氢气的体积达到4%--74.2%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同样,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性气体都存在发生爆炸的范围。

所以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确保可燃性气体的纯度不再爆炸范围内。

※68.①氯化钴(化学式CoCl2)本身是一种蓝色物质,当它遇到水时,就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另一种红色物质叫水合氯化钴(化学式CoCl2·6H2O)。

该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化钴+水水合氯化钴

硫酸铜(化学式CuSO4)本身是一种白色物质,当他遇到水时,就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另一种蓝色物质叫水合硫酸铜(化学式CuSO4·5H2O)。

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硫酸铜+水水合硫酸铜。

用这两种化学药品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69.请你设计一个无水酒精中含有水的实验:

取少量酒精,再加入白色硫酸铜粉末,如果白色粉末变蓝色,则证明酒精中含有微量的水。

70.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淡水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我国也是个缺水的国家。

71.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淡水资源占全国80%以上,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淡水资源仅占全国18%;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也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72.当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且造成了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就成为水体污染。

73.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没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2、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3、工业和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水体。

74.水体污染后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会破环土壤结构。

75.当含有过量的N、P元素的污水进入水体,水中的藻类、浮萍等水生生物过度繁殖,从而使水体出现缺氧状态,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水体黑臭。

76.“南水北调'就是把丰富的长江水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输送到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77.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

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3月28日。

宁波属于湿润区、丰水带,降水丰富。

但宁波仍属于缺水地区。

第二章空气

1、一切物体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2、空气有哪些用途?

答:

供生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形成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供物质燃烧,气球升空,放飞风筝,降落伞降落,飞机飞行,滑翔,帆船运动,吸饮料,钢笔灌墨水等。

3、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这个空气层叫大气层。

它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产生大气压的作用。

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

若地球上没有空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

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的很大,地球上生物将不能存在。

5、覆杯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瓶会变瘪,原因是瓶内气压变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

请解释瓶吞鸡蛋的实验原理:

酒精棉花的燃烧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溢出,鸡蛋放在瓶口把口封住了,里面的空气因受冷而缩,气压变小,外面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而把鸡蛋压入瓶内。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

塑料吸盘、离心式水泵、吸饮料、钢笔吸墨水、茶壶倒水等。

5、空气对流的原理:

空气受热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并上升;而空气受冷会收缩,密度会变大并下沉。

也就是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

所以要使气体(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加热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下部,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6、海陆风形成:

因为水容纳热的能力比沙石大,接受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升温快,放出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降温也快。

所以白天接受太阳辐射,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而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即风从海洋吹向陆地_,形成了海风。

晚上刚好相反。

8、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1)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百烟,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会有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1/5。

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会有约1/5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这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水进入瓶中是因为氧气消耗了,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

红磷的量要充足,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若放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数据偏小;若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实验数据偏小;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

9、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

它们化学性质不活泼,曾一度被称作惰性气体,但现在发现稀有气体还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

它们有许多用处:

例、氦气约为氢气密度的2倍,但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安全,因此可用氦气充填飞艇和气球。

当电流通过冲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是,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10、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不同,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办法来制取氧气和氮气。

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氧。

人们液氧和液氮分别装入蓝色和黑色的钢瓶里。

工业制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11、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测得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7、我们通常把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前者是指那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味道、水溶性、密度等。

后者指那些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红磷能在氧气中在点燃的条件下燃烧等。

16、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

17、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括号内写出反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

(1)蜡烛、红磷、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参看附表

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8、为什么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答:

因为纯氧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得多,所以反应更剧烈。

附表:

蜡烛、红磷、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文字表达式

备注

反应前

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后

红磷

暗红色粉末状固体

微弱的黄色火焰

明亮的黄色火焰

生成大量白烟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2O5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O2

P2O5

木炭

黑色固体

燃烧发红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

CO2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C+O2

CO2

黄色固体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点燃

二氧化硫

SO2

硫+氧气

二氧化硫

S+O2

SO2

SO2会污染空气,要控制硫的用量

铁丝

银白色固体

不能燃烧

只能发红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落入瓶底

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3O4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Fe+O2

Fe3O4

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些水或细沙,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蜡烛

乳白色固体

正常燃烧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瓶壁上出现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CO2

水H2O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19、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是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大量的热不及时散发,使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而缓慢氧化是速度比较缓慢的氧化,不发光但发热。

自燃是不经点火就自发地燃烧起来的现象,原因: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及时散失,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

21、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空气(氧气)。

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

22、灭火,即不让燃烧继续发生,可采取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燃烧物温度和撤去可燃物。

23、专业消防员用高压水枪、泡沫弹等设备扑灭大型火灾。

小型火灾用灭火器来应付。

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当图书馆、档案室等处发生火灾时,可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来灭火。

24、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仅占0.03%,而你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却约占4%。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和其他原料制造出可口的饮料;二氧化碳还可用于灭火和在舞台上产生云雾缭绕的幻境;还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25、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它微溶于水,通常一体积水能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增大压强可使溶解的更多。

在加压和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通常把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26、人工降雨原理:

向云层中施放某些物质,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为水滴降下来。

常用的降雨剂有干冰、碘化银等。

当人们利用飞机等将干冰洒落在云层中时,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未来得及升华的干冰又是很好的水汽凝结中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得云层中的水汽迅速凝结变为水滴,天空便开始下雨了。

27、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吹气和鼓入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鼓入空气的无变化,吹入人呼出气的变浑浊了。

(吹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较多)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Ca(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