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99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docx

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的含义:

是指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我国可分三种: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2.社会工作特点:

职业助人活动、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双方合作、多方协同。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解救危难(包括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缓解困难(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促进发展(帮助个人、社会群体乃至社区更好地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广阔活动空间,实现发展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

2.社会层面的目标:

解决社会问题(利用专业的方法解决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及推动社会进步(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社会问题是指那些非纯生理性的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它包括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问题。

社会公正也称社会正义,是指一个社会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政治等资源分配方面所具有的正当性的状态。

社会工作的功能:

1.功能的含义和类型:

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

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2.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社会工作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可以达到促进其正常生活(社会工作在物质帮助、心理和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这可以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迫切问题)、促进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性能是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的支持)等功能。

3.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具体服务为社会和谐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还通过自己的服务,也可以弘扬服务和慈善精神,促进互相关爱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工作的对象及要素1.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服务和帮助的个体或群体。

包括基本对象(孤儿、无依靠的老人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因使用沦为生存困难者)和扩大对象(基本生活遇到困难、难以自拔而需要帮助的人,从贫困的个体和家庭到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从困难民众到一般公众)。

2.社会工作的要素:

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是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或培训从事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人)、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的行动的目标)、专业助人方法(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的外在表现)。

四、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社会工作领域是指:

社会工作提供专业服务所介入的社会生活领域。

包括:

1.儿童及青少年服务(包括:

弃儿、残疾儿童、受虐儿童、儿童的受教育权、童工的救助、不良行为少年儿童、青年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辅导和帮助)、2.老年人社会服务(贫困老人救助和福利、独居老人的家庭服务、老人医疗保健服务、离退休老人对社会生活的应对、老人的心理健康、老人丧偶后的生活适应等、另外,老人发展服务、老人社会参与)、3.妇女社会服务是针对女性需要、为了促进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而开展的专业服务工作。

)、4.康复服务(是针对残障人士开展的、以增强和恢复他们的生理和社会功能为目的的福利服务)、5.社会救助(是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物质生活面临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6.就业救助(是对就业有困难的人提供的专业服务,它包括就业辅导、就业培训、职业设计等多种内容)、7.心理健康服务(是针对心理压力过大而影响了正常生活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士开展的服务)、8.家庭服务(也叫家庭社会工作,它是因社会或家庭成员方面的原因使正常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而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支持性服务)、9.医疗社会工作(是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实施的社会工作,与医疗事务相关的、主要在医疗机构内从事的社会工作也叫医务社会工作。

在这一领域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病者有效联结医疗资源)、10.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专业服务。

三种形式:

治疗型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帮助学生适应剧烈的社会变迁而开展的工作;联系学生家长,实现家-校沟通,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等)、11.矫治服务(包括矫治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罪犯有犯罪危险的违法人员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其行为模式,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12.城乡社区发展(包括选择和推广新发展项目、社区规划、社区教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等)、13.军队社会工作(是对心理压力过大及有困难的军人开展的社会服务)、14.企业社会工作(也称工业社会工作,它是在企业中开展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服务,可以通过改善职工的心理状况、工作条件和待遇,可以改善劳动关系而增加生产,是一项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职工的工作)

五、1.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包括: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

基本角色包括:

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社区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包括:

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2.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包括: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等)、政策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技术方面的知识(调查研究方面及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等)、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

3.社会工作者能力要求:

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理论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或职业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对人、对事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与核心理念,它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和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专业实践的规范和功效的保障,前者是对专业使命和目标的一般规定,后者是对专业具体行为的标准和执行步骤进行阐述。

一、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和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作用:

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

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2.对专业实践的看法3.对服务机构的看法4.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4.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参与;道德与责任并举;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包括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

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

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

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

专业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

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

基本原则:

(1)社会工作者要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为优先考虑,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坚持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发生冲突时,社会工作者要坚守专业信念和原则。

(3)坚持专业伦理的权威性,并坚持自我约束,积极推动专业服务和活动的发展,促进专业的全面发展。

3.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主要内容包括:

(1)尊重受助者

(2)严守受助者秘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僚工作(5)恪守公私界限(6)维护社会正义(7)信守机构政策(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增进公共福利(12)共同执行守则。

我国伦理守则包括:

(1)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

(2)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道德责任(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道德责任(4)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道德责任(5)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道德责任(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我国专业伦理守则包括:

(1)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2)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3)依法行政,公正无私(4)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6)工作中同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7)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8)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

社会工作者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2)本土社会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3)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1)生存需要E是指关系到机体的存在和生存

(2)关系需要R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需要G这是个人莫瑞的需要理论:

分为两大类:

第一需要,也称心理性需要,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两小类:

一类是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另一类则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结合起来的需要及使人分裂的需要。

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来划分)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来划分(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划分)2.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等。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和生活环境相互影响,其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人类行为要适应生活环境

(2)生活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生活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生活环境(5)人类行为与生活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社会工作者要正确把握人类行为和生活环境的关系,不仅要评估服务对象行为方面的情况,还要评估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评估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

帮助服务对象要改变个人、环境,同时也要改变个人和其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状况,恢复和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

二、人类发展阶段人生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的特征及主要问题:

(1)婴幼儿阶段(出生-3岁):

生理发展:

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此期间婴幼儿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心理发展:

是孩子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是游戏伙伴阶段,第二阶段是退缩阶段,第三阶段是自我意识出现阶段。

主要问题:

在这一阶段,孩子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如婴幼儿的遗传机制和心理发育不健全,照顾者没有给予婴幼儿充分的照料等,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婴幼儿的发展,并导致婴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

(2)学龄期阶段(3-6岁):

生理发展:

智力发展迅速,活动范围扩大;在心理方面,动作和语言能力发展迅速;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也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主要问题:

在学龄前期,儿童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口吃、攻击以及沉迷于电视等问题。

(3)学龄前阶段:

生理发展:

由于儿童自身生理的发展、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学校教育,促进了儿童各方面技能的发展;心理发展:

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渐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逐渐增强;社会性发展:

儿童发展了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主要问题:

(4)青少年阶段(12-18岁):

生理发展:

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水平;心理发展:

一是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二是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青少年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

社会性发展:

是由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决定的,青少年社会化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问题:

(5)青年阶段(18-35岁):

生理发展:

已经成熟并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心理发展:

心理机能处于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阶段,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思维敏捷性随略有下降,但心智活动的效率却达到最高水平。

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更为成熟,主要表现在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三个方面的发展。

主要问题:

(6)中年阶段(35-60岁):

生理发展:

中年阶段是个体各种生理机能发生不断变化的时期,各种生理功能发生变化。

心理发展:

个体的认知发展错综复杂。

个体的固定智力继续上升,流动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社会性发展:

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

主要表现在:

第一,情感趋于沉稳,性格也完全定型,意志成熟坚毅,情感控制能力加强,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第二,婚姻中责任感已经超越情感,婚姻更加务实;第三,处于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主要问题:

(7)老年阶段:

生理发展:

个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发生较大退化,逐渐依赖他人。

心理发展:

老年期的思维呈现衰退趋势,但又具有较大的平衡性,思维的速度、灵活程度等衰退得较快,而与知识、文化、经济相关联的思维因素则衰退得较慢,老年期还仍有创造性思维。

社会性发展:

老年人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事件,他们原来较为活跃的社会角色逐渐消退,这种角色的变化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主要问题:

退出就业领域可能产生的无用感;经济收入减少会产生生活上的困难;退出社会生活的的主要领域会使人际关系淡化,进而产生孤独感;老年疾病增加,使老年人身心受到折磨;满对疾病和死亡产生的无奈和恐惧感。

社会工作者要推动政府进一步完善各项老年人积极地参与社会,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四章个案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1.心理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假设核心主要包括:

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服从位置的各种辅导技巧。

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己的各种具体技巧。

主要包括:

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2)特点: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表现在个案工作服务开展的过程中,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相互紧密关联的实施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自身特点。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称为研究阶段;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称为诊断阶段;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称为治疗阶段。

2.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946年林德曼与卡普蓝合作提出“危机调适”的概念,认为压力、紧张和情绪的调适与危机有紧密的关系。

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危机包括四个发展阶段:

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

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2)快速作出危险性的判断(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二、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个案工作包括:

接案或转介(包括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愿望、促使有需要的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收集资料(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资料、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制订计划(准确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明确服务工作的目标、阶段和方法;熟悉服务机构提供的具体服务;清晰认识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了解服务对象拥有的资源)、签订协议(基本内容:

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服务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服务的地点、时间、期限和次数、服务双方签字)、开展服务(需要扮演如下角色:

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治疗者)、结案(预先告知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对服务结束做好准备;巩固服务对象的已经开展的服务工作中获得的改变和进步;与服务对象一起进一步探讨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为服务对象结案之后独立面对问题做好准备;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时的情绪,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结婚后的跟进服务)、评估(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和追踪(跟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安排一些结案之后的练习,巩固服务对象已经取得的进步,增强服务对象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调动服务对象的周围资源,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持续评估服务工作的效果)等不同阶段。

三、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包括:

会谈(1、支持性技巧主要包括:

专注、倾听、同理、鼓励;2、引领性技巧包括:

澄清、对焦、摘要;3、影响性技巧包括:

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建立关系(感同身受;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制造气氛;积极主动)、收集资料(会谈的运用、调查表的运用、观察的运用、现有资料的运用)、方案策划(目标清晰而且现实;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策略合理)和评估(1.正确运用评估类型,通过两种方式对介入活动的效果评估和对所运用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评估;2.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3.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4.坦诚保密)。

第五章小组工作方法

一、小组工作的类型包括:

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

二、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主要包括:

社会目标模式(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

实施原则包括:

1.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2.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3.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4.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治疗模式(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实施原则包括:

综合性原则、建构型原则、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互动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发展能力。

实施原则:

开放性的互动;平等性互动;“面对面”的互动)。

三、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准备阶段(组员招募及遴选;确定工作目标;制订工作计划;申报并协调资源;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开始阶段(这个阶段重点在于帮助小组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重点做好下列工作:

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及消除陌生感;帮助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制订小组规范;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中期转折阶段(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专业辅导,协调和处理组员之间的竞争及各种可能的冲突,促进小组内部的良性竞争与和谐,推动小组关系走向紧密化。

)、后期成熟阶段(工作重点在于协助组员解决问题。

概括包括四个方面:

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和结束阶段(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和感受;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

做好小组评估。

)。

四、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

沟通与互动技巧(1.与组员沟通的技巧:

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专注与倾听;积极回应;适当自我表露;对信息进行磋商;适当的梳理;及时进行小结。

2.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

提醒组员相互倾听;鼓励组员相互表达;帮助组员相互理解;促进组员相互回馈;示范引导。

)、小组讨论技巧(1.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主题;注意讨论主题的措辞;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安排活动的环境;挑选合适的参与者;准备好讨论草案。

2.主持小组讨论:

(1)开场的技巧:

介绍讨论的背景、意义与目标,另外还要介绍讨论的规则及要求。

(2)了解的技巧:

随时观察和感觉组员的语言、认知、情绪、行为,适时给予支持和鼓励;随时注意小组组员动力的运作,适时将自己的感觉与思考反馈给组员;要给予组员安全的小组气氛,使每个组员没有戒备地表露真实的自我,并勇敢的接受讨论中有时因证据不足的挫折。

(3)提问的技巧:

通常有五类:

一是封闭式的提问,如:

“是不是”;二是深究回答型的提问,社会工作者可以用描述、告诉、解释等词提问;三是重新定向型的提问,如:

“刚才小李提到了这个问题,其他组员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四是反馈和阐述型的提问,如“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谁能对此总结一下吗?

”;五是开放式的提问,如“怎样”、“为什么”等词提问。

(4)鼓励的技巧:

对某些比较内向的成员要给予支持,投以鼓励的目光,对他们的发言,社会工作者可以重复他们的意见,对正确的方面给予积极的鼓励,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

(5)限制的技巧:

社会工作者用“是不是”的言辞问询其他善于发言的成员或者其他未发言的组员;及时切断话题,给予适时的打岔;也可限定发言的时间,或者调整发言的次序。

(6)沉默的技巧:

可以适时在小组形成真空,使组员自己进行判断;在接受意见和建议后,请组员自己进行判断。

(7)中立的技巧:

应避免与组员争论,不偏袒或属于任一方;不判断他人的意见;仅提供问题,不给予答案;可以提供资料信息,但不予决断,仅做利弊分析或事实论述;随时保持中立的位置。

(8)摘述的技巧:

摘要发言一定要简要明晰,在摘要后应该征求发言者的意见,以确认自己摘要的正确性。

(9)引导技巧:

一是注意把握小组讨论的程序。

要让组员围绕讨论主题,按照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寻找和评价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选择一种解决方法的讨论进程去展开。

二是妥善处理讨论中发生的冲突。

发生冲突时,社会工作者应尽快、直接地处理,以谨慎、公平的方式探知真相,并加以协调。

在冲突难以化解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民主表决。

此外,引导小组讨论时,要避免指定发言,以免造成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心的讨论;避免轮流发言,防止出现因小组组员没有准备好而简单应付或产生抵触情绪;避免单刀直入和刨根问底,以免令组员尴尬、难堪。

)、小组活动技巧(1.紧扣小组目标2.考虑组员的特征及能力3.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4.经验分享环节。

)。

第六章社区工作方法

一、社区工作的目标:

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

它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有能力、更和谐的社区。

社区工作的目标:

1.推动社区居民参与2.提高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