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17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测试刘希国

高三语文小张化测试

(二)

一、文言文阅读(5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19分)【重庆卷】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三代都这样,现在就更厉害了。

凡是有病不管时间长短病情轻重,药一入口不见效,就排斥掉。

至于巫师,反复十数次不见效,不后悔,而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痛加责备自己,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故医之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

【始终不责怪巫师一句。

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上等赏赐而医生总置于他们的后面。

所以医生想急于求利,被人信任,又必定假借邪魅的姿容以为容貌,即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不迷惑。

】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

何巫之祸至此也!

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甚至沅湘之间用活人来祭祀邪魅,谋求利益,被施以重刑厚罚不怨恨,巫师的祸害盘根错结深固不解。

从医之道既然长久不能胜过巫师,及时有优秀的医生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以成就自己的名声,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所以或者间隔几个郡求一个好医生都找不到。

呜呼,先王之道不明白吗?

为何巫师的祸害到这种地步!

人能终享天年,不是侥幸嘛。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我乡里有个徐若虚先生,徐姓是郡的大姓。

徐先生十五岁考中进士,不愿做官,回乡行医。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过了数十年,他的学问大有成就,著《易简归一》几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

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辨别疑难补正缺漏,广博简约,明细观察,彻底了解,通晓细微,融入敏锐的感知,都说是古人再声。

他通过把脉治病,不凭借症状,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不苛责报酬。

相信就治疗,没有不见效。

不能治疗,必定预先知道。

惟一用巫师就离去了,顾不得自以为是,我乡里的巫师,渐渐不能专享功劳。

】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

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

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我行走数千里没有谁能赶得上,偶尔遇到一个,又只是钻研一门,擅长一个方面罢了,没有兼善的人。

来到旴江,得到汤伯高,完备明澈沉静深奥,不自我夸耀,非常像徐若虚。

我正忧虑巫师的祸害,医生的道术不高明,坐视老百姓夭折而不能救治,爱汤伯高的学问像徐若虚先生,】

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

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而且尝试总是有效,所以一并写下巫师与医生的行为的利害与虚弱许的本末赠给汤伯高。

嗟夫,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汤伯高,信的人都是我乡里的人,巫师还能长久胜利吗?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

若虚棪。

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元《揭傒斯全集》)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

若虚名棪。

听说庐山有郭氏,号南寄,也有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

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容:

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恚:

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证:

症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

“容”结合语境翻译为“面容,容貌”,而B选项也可采用词性进行判别,“容”为名词,故“容纳”不正确。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答案】C

 【解析】通过“无富贵贫贱”可以排除B、D两个选项,“责”“信”均为动词,故A选项中“不责其报信”不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难度适中,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在文言文原文的理解上结合文言文断句知识来解答,可采用排除法快速解题。

能力层级为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

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

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

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答案】A

【解析】“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而原句中为“故或旷数郡”后求良医而不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理解及筛选,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大致内容,还要理解原句中关键词语。

能力层级为C。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于误,而用巫之晚也。

(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天津卷】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

见楚王,曰:

“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

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墨子曰: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墨子曰:

“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主要通过墨子与鲁班守城、攻城的预演,说明墨子守城器械的高妙,并未涉及战争中人心向背的问题】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

“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

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

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

“鲁般巧,亡其母也。

”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

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

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

卜曰:

“般所为也。

”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赍,赠送

5.A悼:

恐惧,担心。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B【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替、给。

D项,介词,在】

7.下面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B。

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7.B【②是说墨子能多次打退鲁班的进攻。

⑤说的是鲁班制作的木鸢飞起不会超过三天的原因。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5分)

(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5分)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3分)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2分)

(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御:

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渝:

违背。

C.夫工人之染染:

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叹:

赞叹。

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B项的“渝”在这里是“改变”之意。

还有成语“矢志不渝”。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10.答案:

B试题分析:

B项的“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

A连词,来,表目的;介词,在,引出动作时间。

C介词,比,表比较;介词,不翻译,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D连词,不翻译,表并列;连词,却,表转折。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B.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C.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D.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5分)

(1)学习的人,不忧虑才能不够,忧虑志向没确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回那类人的人,会成为颜回那样的人。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5分)

(2)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笑的尘埃来增高峻岭顶峰,没有志向,没有勤奋,从道理上讲没有理由(道路、办法)成功。

【虞溥传】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

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

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

郡里举荐他为孝廉,授予他郎中的官职,补加尚书都令史。

逐渐升任公车司马令,被授予鄱阳内史一职。

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

“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

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

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

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

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

”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

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

虞溥便作文诰勉励训诫他们说:

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

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

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

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

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

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

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

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

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

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

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

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

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

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这时祭酒请求另盖房子以行礼仪,虞溥说:

“君子行礼,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孔子在矍相的园圃中行乡射礼,而在大树下面行礼。

何况现在的学校房舍高大畅亮呢?

”【疑似没有这段】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

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

在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子虞勃,过江向元帝上《江表传》,诏令保存在秘书合。

此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案】目标:

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

态度:

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

方法:

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二、诗词鉴赏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好 事 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5分)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

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6分)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这两句诗,深深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共赏明月。

借此寄托对亲人的殷切思念。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14【答案】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望其旗靡(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试题分析】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嫦娟”“溶”“胥”“仓皇”“靡”“摧”“事”“颜”等

四、语言运用(12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股市动荡,物价飞涨,他手中所持股转眼间变成了一文不名的废纸,这令他心急如焚。

  B.虽然教师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民办教师依然是两袖清风,生活在贫困线上。

  C.最近家里烦心事不断,正值多事之秋,只好把老父亲送回乡下,等一切都平静下来以后,再把他老人家接回来。

  D.他们虽乳臭未干,但风华正茂;他们虽学业未成,但求知若渴;他们虽涉时未深,但不艰险。

15A.(一文不值,不值钱;一文不名,贫穷)B.(双义成语,清廉/贫穷)C.(大词小用)D.(骂人的话)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16【答案】B【解析】A句式杂糅,应为“是在…仰止堂举行的”,或“会场设在...仰止堂”;C句搭配不当,“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可以“整治”,但不能“引导”;D句语序不当,“四川”应放在“首次”之前。

17.将下列句子整理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语文,就是我的精神乐园。

  ②我在其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步入思想高地,领略无限风光。

③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④那种快乐,那种情怀,那种在母语家园里边遨游边吮吸甘露的惬意难以言表。

  ⑤希望你也能爱语文,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A、①②③④⑤ B、⑤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②④⑤

18.下列短信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近悉教躬违和,弟子特此致候。

B.惊闻学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

C.会期定于五日,勿误,特此见示。

D.已悉,一号广州面商,为荷?

18A(本题考查用词得体。

B项,是给同学的唁电,而“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可改为“令堂”。

C项,是告诉对方会期和不要耽误,“见示”是“给我看”之类的意思,可改为“为要”。

D项,是说对方说的事已知道了并约时间当面商量,“为荷”意为“承受恩惠”,可改为“如何”。

A项,发报人自称“弟子”身份是学生,“教躬违和”意思是教师生病了,恰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