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9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docx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

中药炮制学考试复习题

名解

1、中药炮制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水飞法

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类药物,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3、饮片

狭义—切制成的片、丝、段、块等形饮片状的中药。

广义—中医理论指导下,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生产中成药用的中药.包括霜、油、片、丝、段、块

4、相资为制

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炮制药物,以增强药效。

5、看水性:

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6、煅淬法

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趁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液)中浸淬,使之酥脆

7、火候:

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是药物受热程度、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即指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炮制的质量要求。

8、炒炭存性:

炒炭时只能是药物外部碳化,内部人保留其固有的气味,花、叶全草类药物仍可清晰辨别其原型,且勿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9、净制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霉变品、虫蛀品及灰屑等,使药物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处理方法。

10、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其他:

1。

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着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约五世纪)

《炮炙大法》(明·缪希雍,1622年)

《修事指南》(清·张仲岩,1740年)

2。

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探讨炮制原理

研究中药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的原理等。

3。

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

4。

a.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那几方面?

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对升降沉浮的影响;对归经的影响;对中药毒性的影响

b.炮制对药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加热处理,水处理和辅料处理)

5。

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三例说明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马钱子——砂烫或油炸,毒性降低。

苍耳子——炒后毒性蛋白变性,毒性降低。

川乌——生用大毒,多外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酒炙黄连——缓和寒凉之性。

大黄酒炙——缓和峻泻作用

熟地甘温——性温主补:

滋阴补血

三、增强药物疗效:

王不留行、决明子等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易煎出

杜仲盐炙——降压作用增强

醋制柴胡、香附——增强疏肝理气作用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大黄酒炙——上行清上焦热毒(目赤齿痛)。

莱菔子炒后——以降为主:

定喘止咳

五、改变药物作用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砂仁盐制——增强温中暖肾、理气安胎作

柴胡醋制——疏肝止痛作用增强(增强对肝经的作用)。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当归片、麻黄段-----切制成片、丝、段、块后,既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也便于调配处方、分剂量

|砂烫马钱子、煅石决明-----火煅砂烫:

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药物,经煅制砂烫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调剂、制剂、煎出有效成分。

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桑螵蛸蒸制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

黄芩、天麻:

含苷类中药——加热——可杀酶保苷,以利久储()。

八、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紫河车、乳香、刺猬皮 

经炙(酒炙、醋炙、蜜炙)、炒(炒黄、麸炒、米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制霜、漂洗等处理后,可达到矫臭、矫味,利于服用的目的。

九、制备新药:

血余炭(人发煅制):

止血散瘀。

黑豆:

滋补肝肾,养血祛风,解毒。

黑豆馏油(黑豆干馏品):

消炎、抗菌、收敛

6。

a)中药常用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

液体辅料

辅料

辅料的作用

炮制作用

适用药物

1。

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缓和药物的苦寒之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矫臭矫味),防腐)

补益药:

地黄、女贞子。

清热泻火药:

大黄、黄连、黄芩、黄柏。

活血化瘀药:

当归、川芎、牛膝、白芍等。

祛风通络药:

威灵仙、桑枝、续断。

动物药:

乌梢蛇、蕲蛇、白花蛇。

2.醋

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增加溶解度,提高疗效,引药入肝,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矫臭矫味,杀菌防腐。

活血化瘀止痛药:

延胡、莪术、乳香、没药等

疏肝行气药:

柴胡、青皮、香附等。

峻下逐水药:

甘遂、大戟、芫花

具有特殊气味的药物:

乳香、没药、五灵脂。

3.蜂蜜

能补中润燥、解毒、缓急止痛,矫味矫臭。

协同作用,增强润肺止咳,补脾益气的功效,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化痰止咳药:

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

补中益气药:

甘草、黄芪、党参。

4.食盐水

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

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增强滋补肝肾,滋阴降火,疗疝止痛作用);引药入肾

补肾固精、利尿、疗疝止痛、泻相火的药物——知母、巴戟天、杜仲、泽泻、黄柏、砂仁、车前子、菟丝子、补骨脂、荔枝核等。

?

5.生姜汁

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解毒

抑制药物的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厚朴、竹茹、草果、半夏、

天南星、白附子、黄连等。

6.甘草汁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去痰止咳,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溶(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

远志、半夏、吴茱萸、巴戟天。

7.黑豆汁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

增强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效。

何首乌

8.米泔水

益气,除烦止渴,解毒,清热凉血,利小便,对油脂有吸附作用。

吸附油脂,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

苍术、白术等。

9.胆汁

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

>降低毒性、燥性

>增强疗效

天南星、黄连。

10麻油

清热,润燥,生肌。

使质地酥脆,降低毒性,增强滋补作用

马钱子、蛤蚧、三七等

11.羊脂油

补虚助阳,润燥,祛风解毒.

增强补肾助阳作用。

淫羊藿。

固体辅料

辅料

辅料的作用

炮制作用

适用药物

1.稻米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降低刺激性和毒性

>矫正药物的腥臭味

>作为附加判断指征

斑蝥、红娘子、党参等

2.麦麸

和中益脾。

缓和燥性,去除异味,增强疗效,缓和药性>吸附油质,

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

枳壳、僵蚕、苍术、肉豆蔻等

3.白矾

解毒防腐,祛痰杀虫,收敛燥湿

防腐,降毒增效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4.豆腐

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

较强的沉淀与吸附作用,可降低药物毒性,去除污物

藤黄、珍珠(花珠)、硫磺

5.土

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

降低药物刺激性,增强疗效,具有中间传热体作用,使药物受热均匀

白术、山药、当归、白芍

6.蛤粉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除去药物腥味及滋腻性,增强疗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使药受热均匀.

阿胶、鹿角胶。

7.滑石粉

利尿,清热,解暑。

>使药物质地酥脆,降低毒性,矫正不良气味,具有中间传热体作用,使药物受热均匀。

刺猬皮、鱼鳔胶、水蛭、黄狗肾、象皮等。

8.河砂

>中间传热体,使药物受热均匀。

使质地坚硬的药物松脆。

降低药物毒性。

除药物的非药用部位

马钱子、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等。

9.朱砂

镇惊,安神,解毒。

增强药物宁心安神作用。

麦冬、茯苓(神)、远志

b)对含生物碱的中药常用哪些辅料炮制------酒、醋等

7。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一话是谁提出的(陈嘉谟)

8。

归纳“雷公炮制十七法“的作者

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中归纳总结而成。

9。

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有几种?

具体内容是什么?

6种:

1.雷公炮炙十七法2.三类分类法3.五类分类法4.药典分类法5.药用部位分类法6.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

10.a)中药净选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药物?

清除杂质分离药用部位清除非药用部位他加工(碾捣、制绒、揉搓、拌衣)

b)常需搌捣的药物---某些质地特殊或形体较小、不便切制,而整体应用又会影响有效成分煎出的药物

1.矿物类:

自然铜、龙骨、龙齿、石膏等。

2.甲壳类:

穿山甲、龟甲、石决明、牡蛎等。

3.果实种子类:

苦杏仁、桃仁、苍耳子等。

4.根及根茎类:

川贝母、制半夏、三七等。

5.其他类:

神曲、雷丸、乳香、五倍子等。

11。

药物发芽与发酵的条件

●发酵的条件:

1.菌种:

微生物2.培养基(营养物质):

水、氮、碳、无机盐

3.温度:

30℃~37℃4.湿度:

70~80%。

5.其他pH4~7.6,有充足的氧或二氧化碳

●发芽条件

1.种子或果实成熟饱满,发芽率85%以上。

2.温度:

18℃~25℃

3.湿度:

喷淋清水2~3次/日,湿度42~45%。

4.适当避光。

5.充足的O2。

12。

扣锅煅时,判断药物煅透的方法

1.贴纸法:

贴于盖锅上的白纸变深黄色。

2.滴水法:

滴水成珠(水滴于盖锅上即沸,并成珠状不散)。

3.放米法:

放于盖锅上的米变深黄色。

4.留孔观烟法:

烟雾由白→黄→青→无烟。

13。

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

其含义?

各举3例说明

a.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制药方法:

改变药物的性能(性味功效升降浮沉)。

例:

酒炙大黄(上行清上焦血分热毒);酒炙黄连(缓其寒凉之性);胆汁炙天南星(降低其毒性,改变药性)

b.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炮制药物,以增强药效。

制药方法:

调整药物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例:

盐炙知母(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润肺止咳功效)

c.相畏(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药物的毒、副作用.制药方法:

改变药物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例:

生姜、白矾制半夏、天南星

d.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炮制药物,以减弱药物的烈性.制药方法:

改变药物的性质(药性功用)或质地。

例:

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米泔水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14。

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及适用药物,药物的干燥湿度

常用的水处理方法:

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加热软化法

适用药物:

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药;有效成分易随水流失的药物。

如:

薄荷、荆芥、佩兰、香薷、枇杷叶、陈皮、甘草

干燥湿度:

合格饮片的含水量控制在7~13%。

15。

常见的饮片类型及切制原则

质地

切制类型

1

致密、坚实者

薄片

2

松泡、粉性大者

厚片

3

为突出鉴别特征,或美观,或方便切制

直片、斜片等

4

形态细长,成分又易煎出的

5

皮类、宽大的叶类药材

6

为了方便炮炙(如酒蒸)

块或片

16。

哪些药物经炮制后可产生治疗作用:

血余、棕榈、炉甘石、石膏

17。

各种炮制方法的含义、操作方法、分类及适用药物

i.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霉变品、虫蛀品及灰屑等,使药物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处理方法。

操作方法:

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刷净、刮除、剪切、火燎、压碾、燀、水飞等。

ii.切制=将净制、软化好的药材,利用一定的机械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炮制工艺

操作方法:

软化----切制(手工:

切、镑、刨、锉、劈。

机械:

各种切药机)----干燥

iii.炮炙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大小分档,置预热的炒制容器内(加或不加固体辅料),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操作方法:

(1)热锅---容器热后投药

(2)投药:

锅热到一定程度,投入净制与大小分档的药物

(3)翻炒:

投药后及时、迅速、均匀、有规律的翻炒,先慢后快,要亮锅底(4)出锅

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拌入定量的液体辅料,待吸收后进行拌炒,或先将药物炒至一定程度后再喷洒定量液体辅料进行拌炒的炮制方法。

即液体辅料与药物拌炒的方法。

操作方法:

1.先拌辅料后炒药(润炒)-----药物+辅料,拌匀闷润汁液吸尽,炒制容器,用文火或中火、炒干或炒至不粘手、黄色或色泽加深。

2.先炒药后加辅料(喷炒)------药物炒到变色、色加深、有爆鸣声或表面微溶,然后喷洒液体辅料,再炒干、黄色、显油亮光泽

适用药物:

(一)先拌辅料后炒药:

大多数药物

(二)先炒药后加辅料1.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

乳香、没药、五灵脂。

2.含粘液质多的药材:

知母、车前子。

3.质地致密:

百合、槐角。

4.个别炭药:

醋艾叶炭。

煅法用高温加热处理药材,使之酥脆易碎的方法

操作方法:

1.敞锅煅:

将药物置煅锅内煅烧。

明煅法2.炉膛煅(炉口煅):

药物直接置炉火上烧至红透。

3.平炉(马丁炉)煅:

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

4.反射炉煅将药物置反射炉镗内烧至红透。

煅淬法

口锅煅法

适用药物:

明煅法和煅淬法:

矿物药、贝壳类和化石类药

闷煅法:

质地疏松或质地特别坚硬的植物药和动物

蒸煮燀法

A.蒸---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酒、醋、药汁等)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操作方法:

药物水润透或拌辅料润透,然后蒸制容器隔水加热到一定程度:

蒸软(黄芩、天麻)蒸透心(川乌)蒸黑(地黄、黄精)

B.煮----将净制后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

操作方法1.清水煮

①药物浸泡→内无干心→置煮制容器内(加水没过药面)→武火煮沸→文火→煮至内无白心(乌头)

②将多量水置容器内→武火煮沸→投入净药材→煮至一定程度→取出→闷润至内外湿度一致(黄芩)

2.药汁煮或醋煮:

净药材与定量的液体辅料或药汁拌匀→置适宜容器内,加水没过药面→武火煮沸→文火煮至药透汁尽→取出晒干或切片后干燥。

3.豆腐煮(蒸):

将药物置两块豆腐中间(如珍珠),或将豆腐挖一长方形槽,将药物置于其中,再盖上豆腐(如藤黄),置适宜容器内,加水没过豆腐,煮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去豆腐。

C.燀----将净选后的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亦称为水烫法。

操作方法:

水沸投药,烫5-10分—至种皮膨起--冷水浸漂--分开种皮、种仁。

适用药物:

须去种皮的种子类药材。

苦杏仁、桃仁、扁豆

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后,按规定的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操作方法

净选清水浸漂工序辅料浸泡工序蒸煮工序

适用药物: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发酵、发芽法发酵----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使药物发泡、生衣(即使微生繁殖)的方法。

发芽----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放置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下,促使其萌发幼芽的方法,又称蘖法。

发酵方法1.制曲法——药料与面粉混合后进行发酵半夏曲、神曲、建神曲、沉香曲

2.造豉法——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淡豆豉

发芽置漏水、透气的容器内,或竹席上,盖湿布,避光,淋水2~3次/日。

保湿42%~45%,温度18-25℃,2-3天萌芽。

制霜法----药物去油制成松散粉末,加工析出细小结晶,升华成结晶或细粉,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操作方法:

去油制霜法:

巴豆霜渗析制霜法:

西瓜霜

升华制霜法:

砒霜煎煮制霜法:

鹿角霜

其他制法

A.烘法——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适用药物:

使药物充分干燥。

某些昆虫类药物,如虻虫、蜈蚣B.焙法——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短时间加热,

并不断翻动,使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

C.煨法-----将药物用吸附油质的辅料(湿面粉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或滑石粉)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或铺于筛上)置炉火旁,隔纸加热----以除去油质的方法

操作方法:

麦麸煨,滑石粉煨,面裹煨,纸煨

适用药物:

含油脂及需要增强收涩作用的药物(肉豆蔻、诃子、葛根、木香)。

D.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的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的方法。

操作方法1.降温结晶(冷结晶)

2.蒸发结晶(热结晶)

适用:

易溶于水的矿物药(芒硝、硇砂)。

E.水飞法----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加水进行反复研磨,以分离制取极细粉末的方法。

操作法法:

药物破碎加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

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

将混悬液合并静置,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干燥沉淀物磨成细分。

适用药物:

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

F.干馏法----将药物置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之产生汁液的方法。

操作方法:

1.砂浴加热法2.容器周围加热法3.武火炒制法

适用药物:

鲜竹、鸡蛋黄、大豆等

18。

炙法与加辅料炒法的区别

炙法

加辅料炒法

辅料性质

液体

固体

温度

较低

较高

火力火候

文火(个别药物用中火),炒干

中火或武火,黄色或加深

加热时间

操作方法

先拌辅料后炒药或先炒药后加辅料

先加热辅料后投药拌炒

19。

酸枣仁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炮制注意事项

炒枣仁:

文火炒至鼓起,色微变深,有爆裂声,断面浅黄色。

用时捣碎。

注意:

本品不宜久炒,否则油枯失效。

炮制作用:

炒后种皮开裂,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能杀酶保苷.炒后性偏温,宜入温剂。

养心安神>生品:

阴血不足或心气不足

20。

药物

炮制品种及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及临床应用

杜仲

盐杜仲:

杜仲丝或块→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取出→晾凉(盐2%)。

盐杜仲:

引药入肾,温而不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治肾虚腰痛、筋骨无力、胎动不安和高血压症。

黄连

1.酒黄连:

黄连片→加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文火炒干→取出→晾凉、去屑(酒12.5%)。

2.姜黄连:

黄连片→加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文火炒干→取出→晾凉、去屑。

(生姜12.5%,或干姜4%)

3.萸黄连:

吴茱萸汁与黄连片拌匀→闷润至药液被吸尽→文火炒干→取出→晾凉、去屑。

(吴茱萸汁:

10%吴茱萸加5倍量的水煎煮)

酒黄连:

引药上行,缓和寒性,善清头目之火——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

姜黄连:

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用于湿热呕吐、泄泻等。

萸黄连:

抑制苦寒之性,善清气分热、散肝胆郁火——用于积滞内阻之胁肋胀满、下痢脓血等。

阿胶

1.蛤粉炒阿胶:

热锅→蛤粉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阿胶丁→翻埋→炒至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取出→筛去蛤粉→放凉(蛤粉30~50%)。

2.蒲黄炒阿胶:

热锅→蒲黄中火加热至微变色→投阿胶丁→翻动→炒至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取出→筛去蒲黄→放凉(蒲黄30~50%)。

1.蛤粉炒阿胶:

降低滋腻性,矫臭矫味,善于益肺润燥,用于阴虚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烫后质地酥脆,宜入丸散。

2.蒲黄炒阿胶:

善于止血安络,用于阴虚咳血、崩漏、便血。

苍耳子

炒苍耳子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刺焦,晾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①降低毒性。

长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②去除非药用部分。

柴胡

1.醋柴胡:

柴胡片→加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炒干→取出→晾凉(醋20%)。

2.鳖血柴胡

柴胡片→与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or黄酒)拌匀→闷润至鳖血被吸尽→文火炒干→取出晾凉。

辅料用量:

鳖血13%,黄酒25%。

醋柴胡:

升散之性缓和(挥发油↓),疏肝止痛作用增强(柴胡皂苷↑)——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证。

鳖血柴胡:

填阴滋血,增强清肝退热功效——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

地黄

3.熟地:

生地黄片置于蒸制容器隔水蒸或炖(清蒸或酒蒸)。

蒸12h,闷12h,如此蒸闷3次以上;常压蒸24h,或加压蒸4h到乌黑发亮味甜,晾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干燥

4.生地炭:

武火→炒至焦黑色、发泡、鼓起。

5.熟地炭:

武火→炒至外皮焦褐色→取出放凉。

或用闷煅法煅炭。

熟地: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崩漏,须发早白。

蒸制——性味甘温,滋腻碍脾。

酒制——能行药势、通血脉,滋而不腻。

生地蒸制为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

干姜

1.炮姜:

武火河砂呈灵活状态投干姜片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2.姜炭:

武火→炒至外焦黑色,内棕褐色。

炮姜:

苦辛温,温中散寒,温经止血,辛温之性和温里弱于干姜。

长于温中止痛,止血,止痛。

姜炭:

苦涩温,长于温经止血,其欣慰消失,温经作用弱于炮姜,但止血之力强之。

当归

1.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

2.酒当归:

当归片→加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酒10%)

3.土炒当归:

灶心土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当归片→中火炒至当归片挂土→取出→筛去土→摊凉。

(土30%)

4.当归炭:

当归片→中火炒至微黑色→取出→晾凉。

归头--止血;归身--补血;归尾:

破血

全当归:

补血活血

2.酒当归:

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作用。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瘀血疼痛。

3.土炒当归:

增强入脾补血作用,缓和油润而不致滑肠(补血不致泻)。

用于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4.当归炭:

止血和血。

用于崩漏、月经过多。

莱菔子

炒莱菔子:

文火炒至微膨胀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浅黄色,有萝卜香气透出。

炒莱菔子:

性降,药性缓和,有香气,可避免生品服用后恶心的副作用,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消食除胀作用:

炒>生品

苍术

1.麸炒苍术:

热锅→撒麸→冒烟投药→中火炒至深黄色→取出→去麸→放凉(麸10%)。

2.焦苍术:

热锅→中火炒至焦褐色时喷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

麸炒苍术:

缓和辛燥之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青盲雀目。

焦苍术:

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泻。

白术

1.土炒白术:

土粉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药→炒至表面均匀挂土粉(土25%)。

2.麸炒白术:

中火热锅→撒麸→冒烟→投药→炒至焦黄色,有焦香气(麸10%)。

土炒白术:

补脾止泻力胜,用于脾虚食少、便溏便溏(理中丸),胎动不安。

麸炒白术:

缓和燥性,增强健脾消胀作用(补中益气汤),用于脾虚食少,倦怠乏力,表虚自汗

黄柏

2.盐黄柏:

黄柏丝或块→加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吸尽→文火炒干→取出→晾凉(盐2%)

3.酒黄柏:

黄柏丝或块→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文火炒干(酒10%)。

4.黄柏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