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812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Word格式.docx

3.(原创)下列因果关系搭配错误的是( 

A.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强盛的工业国

B.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C.根本上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

D.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农业

4.(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日益暴露弊端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5.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6.(原创)最先对“陷入泥潭”的苏联进行改革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列宁

7.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从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中,可以看到种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其经济体制和自然条件。

以当时苏联的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如果没有上述制约因素,这些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答案:

C。

9.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在理论上没有重大突破

D.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1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改革共同的特点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原创)二战后,东欧一位领导人说:

“我们不应奴隶般的模仿外国人的模样”,这里提到的“外国模样”指的是东欧各国的经济建设照搬了(  )

A.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12.(原创)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欧洲国家旅游攻略,以下哪个国家不可能出现(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捷克斯洛伐克

13.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政治体制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制度的变化

14.“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

”材料生动地描述了(  )

A.美国的历史 B.苏联的历史 C.法国的历史 D.英国的历史

15.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

“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列宁新经济政策

16.(原创)1991年的一个冬日,一面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一面印有白蓝红的三色旗缓缓上升。

这一事件标志着(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十月革命胜利 D.德国统一

17.1992年,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写的国名应是(  )

A.沙皇俄国 B.俄罗斯 C.苏维埃俄国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8.(原创)“苏联”这个词已成为过去,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事件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东欧剧变 C.欧洲联盟成立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9.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布拉格之春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20.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  

A.苏联 B.中国 C.德国 D.日本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

……1954一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

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22.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性大国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下五千年》

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灾荒,3000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切富农甚至借机拿起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踉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为了挽救材料中描述的危机,苏俄又采取了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3)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

推算一下苏联共存在了多久?

参考答案

1.A

【解析】考点:

苏联经济发展弊端的具体表现。

②③④均是其表现。

而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题意不符。

A。

2.C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

赫鲁晓夫的改革积极意义是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体制,同时有长远的影响。

A、D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B是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但全面否定斯大林体制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3.C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积极意义是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体制。

但归根结底是失败了。

4.A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6.B

【解析】“陷入泥潭”指苏联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凸显。

这时期,最先对苏联进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

B。

7.B

【解析】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1953年;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开始,二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

8.C

9.D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其基础上的小修小补。

D。

10.D

【解析】两者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得改革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所以选D。

11.C

东欧各国的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原因的认识,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东欧各国由于受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加上苏联的干预,缺乏独立自主权利,从而导致剧变。

材料提到的“外国模样”指的就是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

12.D

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

本题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后版图变化的认识,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东欧剧变后,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从此,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故选D项。

13.D

东欧剧变的实质。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说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

D符合题意,故选D项。

14.B

苏联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理解、应用层次。

结合材料中的提示词“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知道此国家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结合“一朝解体”可知是材料描述的是苏联的历史,故选B项。

15.A

戈尔巴乔夫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的认识,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根据材料关键词“将整个房子烧了”。

推断这次改革是失败的,因此排除B、C选项。

再根据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使苏联进入死胡同,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成诸多国家,故选A项。

16.B

苏联解体。

本题较为简单,属于识记层次。

题目中通过国旗的变化表明国家政体的变化,联系题目中的时间,ACD时间与题目不符。

故选B项。

17.B

本题较为简单,属于识记、应用层次。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更名为俄罗斯。

1992年,一位莫斯科居民如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在寄信人地址栏写的国名应该是俄罗斯。

18.D

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解体直接原因的认识,属于理解、应用层次。

C选项不符合题意,A、B选项虽然都给苏联解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均不是直接原因,故选D项。

19.C

本题考查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排序,属于识记层次。

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是1985年,故先后顺序选C项。

20.A

苏联解体的实质。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理解应用层次。

抓住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可以得出此次的改革应该指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它使苏联走向解体,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故选A项。

21.

(1)变化:

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措施:

开垦荒地。

认识: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22.

(1)列宁;

俄国十月革命。

(2)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苏联解体;

6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