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851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静安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①全球化首先是由经济或物质生活带动的。

全球化之所以不能抗拒或“大势所趋”不在于超级大国或跨国公司如何阴险毒辣和厉害,当然也有这些因素,但主要在于全球化能令大多数人生活有所改善。

因为全球化是与工业化、现代化连在一起的,现代化使大多数人的整体生活素质有所提高尽管它也迅速地和极大地造成了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但两相比较,前者毕竟还是主要的。

20年来的中国情况就是如此。

②我经常举欧盟的例子。

欧洲本来是非常多事的地方,两次世界大战是在那个地方开始的,马克思号召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指的也是那个地方。

但是一百多年后,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却联合起来,排除了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种种歧异和矛盾,通过全民投票,实现了经济上的多元统一,十分了不起。

③当然,历史总是在悲剧中行进,任何进步,总带来很多负面因素,如道德堕落、“人心不古”,如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物质生活的趋同,也带来精神生活的趋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将有所丧失,汉堡包、牛仔裤无处不在,电影压倒戏曲,流行音乐胜过古典音乐,如此等等。

当然也不会全部丧失,特别是深层的东西,相反可以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创新,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④例如,中国没有像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便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色。

中国的神明是非常世俗的,关帝、妈祖等都是由人而神的,没有那种唯我独尊的超验的绝对权威感。

中国宗教信仰着眼于现阶段的幸福求神拜佛是为了家宅平安、消灾祛病,不只是拯救灵魂。

对死后的期望,也是希望跟现世一样,从远古的冥器到今天的冥钞,都希望死者仍能享受现民的幸福。

孔子不是神,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唐代佛教地位很高,孔子在佛陀之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像上帝或安拉、基督或先知,不可以降低一点地位。

中国有烈士,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捐躯、为民喋血,但大概很难有为关帝或孔子去自杀献身的,也许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了。

⑤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

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

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着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注,指《文明的冲突》)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

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明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增长之后。

⑥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很注重人的主动性。

天地人三才,人可以参天地化育,这在许多宗教是不可思议的,人怎么可以做上帝的事情呢?

中国人很勤快,强调坚持不懈的韧性奋斗,即使在逆境中也相信只要努力,便可“时来运转”,所以重视经验的合理性,不依靠和强调超验的上帝或先验的理性,历史意识非常强。

我想对这种深层文化的东西,应好好了解,对其优劣作一些分析。

对中国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言,这是很好的思想资源,而且未来也能在全球化的国际文明中起某种作用。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既不同于波斯势不两立的阴暗善恶,也不同西方的矛盾、冲突,它强调的是矛盾互补。

中国文化中人的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又非常尊重甚至崇拜自然,因而并不是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恰好是从神至高无上、以神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今天,将中国深层文化的这些观念应用到现实层面,例如在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的问题上,在对待贫富分化问题上,等等,都非常有用。

⑦又如全球化问题,既为大势所趋,便应积极对待,但又要允许反对声音充分表达,以有益于及时处理各种危机和问题,允许两种力量、两种意见并存,作良好的互动,通过“度的艺术”取得平衡,以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不是依靠绝对的神明、先验的理性,而是从具体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合理性,即实用理性。

它如能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便可以使中国在物质生产以及文化发展上不必步西方的后尘,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进而影响全世界。

(有删节)

4.第①段中加点词“大势所趋”在文中具体是指。

5.简析第③段的作用。

6.根据文意做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和各种异化需要均衡和调停。

B.欧盟是资产阶级、管理科研人才、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结果。

C.中国人过分讲求实际效用可能影响了并调停着全球化的进程。

D.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决定了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其它文明的调停者。

7.第⑥段画线句推断出中国人“历史意识非常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

A.奋斗积累的经验给人启示。

B.韧性是奋斗的基本精神。

C.中国人奋斗了五千年。

D.奋斗使中国人不怕逆境。

8.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4.文中指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5.承上辩证指出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因素,对下引出中国文化深层特色的论述。

6.D7.A

8.本文首先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说起并举“欧盟”为例加以论证继之举例辩证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因素和趋同性,强调创新可以保持自己的深层东西。

接着从中国人对于神明世俗的现象,概括出了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

重点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变异性和坚韧性,尤其是人的主动性,从而得出结论:

强调实用理性能够发挥调停作用使中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并影响全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

赛里木湖·

果子沟

汪曾祺

①乌鲁木齐人交口称道赛里木湖、果子沟。

他们说赛里木湖水很蓝;

果子沟要是春天去,满山都是野苹果花。

我们从乌鲁木齐往伊犁一路上就期待着看看这两个地方。

②车出芦草沟,迎面的天色沉了下来,前面已经在下雨。

到赛里木湖,雨下得正大。

③赛里木湖的水不是蓝的呀。

我们看到的湖水是铁灰色的风雨交加,湖里浪很大灰黑色的巨浪,一浪接着一浪,扑面涌来。

撞碎在岸边,溅起白沫,这不像是湖,像是海。

荒凉的,没有人迹的,冷酷的海。

没有船,没有飞鸟,赛里木湖使人觉得很神秘,甚至恐怖。

赛里木湖是超人性的。

它没有人的气息。

④湖边很冷,不可久留。

⑤林则徐一八四二年(距今整一百四十年)十一月五日,曾过赛里木湖。

林则徐日记云:

“土人云:

海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其水亦不可饮,饮则手足疲软,谅是雪水性寒故耳。

”林则徐是了解赛里木湖的性格的。

⑥到伊犁,和伊犁的同志谈起我们见到的赛里木湖,他们都有些惊讶,说:

“真还很少有人在大风雨中过赛里木湖。

⑦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

车到果子沟,雨停了。

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但是果子沟给我留下一个非常美的印象。

⑧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

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

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

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

越往上越深。

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

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

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

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

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

⑨从伊犁返回乌鲁木齐,重过果子沟。

果子沟不是来时那样了。

草、树、山,都有点发干,没有了那点灵气。

我不复再觉得这是一个仙境了,旅游,也要碰运气。

我们在大风雨中过赛里木,雨后看果子沟,皆可遇而不可求。

⑩汽车转过一个山头,一车的人都叫了起来:

“哈!

”赛里木湖,真蓝!

好像赛里木湖故意设置了一个山头,挡住人的视线。

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

⑾真蓝!

下车待了一会,我心里一直惊呼着:

真蓝!

⑿我见过不少蓝色的水。

“春水碧于蓝”的西湖,还有最近看过的博格达雪山下的天池,都不似赛里木湖这样的蓝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

湖面无风,水纹细如鱼鳞,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

湖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

⒀上了车,车沿湖岸走了二十分钟,我心里一直重复着这一句:

真蓝,远看,像一湖纯蓝墨水。

⒁赛里木湖究竟美不美?

我简直说不上来。

我只是觉得:

真蓝。

我顾不上有别的感觉,只有一个感觉一蓝。

⒂为什么会这样蓝?

有人说是因为水太深。

据说赛里木湖水深至九十公尺。

赛里木湖海拔二千零七十三公尺,水深九十公尺,真是不可思议。

⒃“赛里木”是突厥语,意思是祝福、平安。

突厥的旅人到了这里,都要对着湖水,说一声:

⒄“赛里木!

⒅为什么要说一声“赛里木!

”是出于欣喜,还是出于敬畏?

⒆赛里木湖是神秘的。

9.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10.请结合内容赏析第⑧—⒁段的语言特点。

11.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简析。

12.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9.表达了赛里木湖荒凉、冷酷、神秘的原始自然状态远远超出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通常感受。

10.第⑧段描写了果子沟的仙境之美。

语言细腻生动,清新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一片明丽景物的特点。

第⑩—⑭段写赛里木湖的印象,在略作比较和比喻的同时,重点连用了5个“真蓝”,反复表达感叹,语言简约质朴,强调赛里木湖蓝得出人意料,与众不同,格外令人惊异!

11.本文以游程为线索描述了往返两次所见在不同天气情形中赛里木湖和果子沟呈现的不同景色特点,从而巧妙充分地表现了两处景色的神奇变化和神秘性质。

前后对比,自然无痕。

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内容安排,自然流转。

全文结构,浑然天成。

12.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溢于言表。

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自然变幻莫测的原始品质与特性,表现了自然本身的主体地位,抒发了意外惊喜的内心感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给我们以具体启示:

即要热爱、理解和尊重自然。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移居

(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格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C.“相思则披衣”句写邻里交往自然随性,不受拘束。

D.“言笑无厌时”句写邻里交谈欢笑没有冲突的时候。

14.以下对语言风格的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明快峭拔

B.幽默含蓄

C.自然质朴

D.平淡婉约

15.赏析“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两句。

【答案】13.D14.C

15.这种邻里畅谈欢饮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

用反问句强调对农耕生活中邻里交往之乐的由衷欢喜!

告诉大家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此句以情化理,理入于情,理趣在笔墨之外,真情融于意象之中。

家常自然,意味深长。

(四)文言文阅读

谢翱传(明)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后徙建之浦城。

父钥,至孝,居母丧,哀毁庐墓,终身不仕。

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

翱世其学,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

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①军门,署咨事参军,声动梁、楚间,已复别去。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②相类,则徘徊顾盼,失声哭。

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以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阙,竹石俱碎,闻者为伤之,然其志汗漫超越,浩不可御,视世间事无足当其意者。

独嗜佳山水,雁山天姥、金华洞天……,搜奇秘,所至即造游录,持以夸人,若载七宝③归者。

……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文尤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入风雨中,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

每语人曰:

“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

”其苦索多类此。

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③赞曰:

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章皇山泽间,若无所容其身,使其都重禄,受社稷民人之寄,其能死守封疆决矣。

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

翱盖天下之士也。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长揖:

投拜。

②号:

名称。

③七宝:

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

也指珠宝、白象宝等七种宝物。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2)徒以被天祥之知()

17.下列两小题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号而恸者三()

A.号召

B.哭喊

C.呼啸

D.号令

18.下列两小题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翱不负天祥()

A.依仗

B.辜负

C.违逆

D.担负

19.第②段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B.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C.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D.其诗直逆盛唐\而上不作近代语卓卓\有风人之余。

20.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

21.第②段写“祭拜天祥”和“嗜游山水”反映了谢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特点。

22.分析第③段议论的作用。

【答案】16.

(1).

(1)适逢、恰巧。

(2).

(2)了解、赏识。

17.B18.B19.B

20.当他拿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他常对别人说:

“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鬼神都会给他灵感力量。

21.

(1).知恩图报

(2).热爱自然

22.第③段在①②两段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赞叹谢翱身为普通老百姓,对文天祥给他的施展才能机会竭尽全力知恩图报,并由此推断,如果他有报效机会,他一定更会殚精竭虑,奉献自己,为民谋利,为国尽忠。

这样的赞叹和推断更突出了谢翱本是布衣,却具有“天下士”的人格的可贵!

【参考译文】谢翱,字皋羽,福建长溪人。

他的父亲谢钥为人非常讲孝道,为母亲服丧期间,悲伤地拆掉自己的房屋住在墓边守孝,并且终身没有做过官,精通《春秋》,写了《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行于世。

谢翱没有考中进士,落魄地住在漳、泉二州,风流洒脱,具有高远宏大的志节。

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让谢翱暂时代理谘事参军。

等到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

遇到高山大川、池苑台榭、云雾草木,如果与他跟文天祥分别时的情景正好相似,他就会失声痛哭。

浙江桐庐建有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台,威严高耸达千丈。

当时天寒风大,谢翱带着酒登临高台,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的牌位,举手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

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

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

唱完以后,竹如意与石头都碎了。

谢翱特别喜欢风景优美的山水,雁山的鼎湖、沃州的天姥山、四明山的金华洞,他到达后就造访游览。

累了,就憩息在浦阳江岸边,等来到睦州的白云村,与隐士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

他的诗风直追盛唐。

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他常常对别人说:

“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鬼神都会回避。

”他深思苦索大都如此。

婺、睦二州的文人墨士都纷纷跟着他游学。

到了元甲午年间,谢翱离开当地来到杭州西湖居住,前朝的遗老还有很多活着的,他们都诧异自己与谢翱相见恨晚。

第二年乙未年间,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在他快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妻子说:

“我远离家乡千里,所交的朋友唯有韶卿、子善最亲近,无异于亲兄弟,小心收拾好我的文稿和尸骨托付给他们。

”韶卿即方凤,子善即吴思齐。

不久方凤等人果然来到,把谢翱安葬在严子陵台的南面,用谢翱的文稿来为他殉葬,采伐石材刻上“粤谢翱墓”的字样。

我称颂评价他说:

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就穿着麻衣、草鞋,终日奔波于高山大泽之间。

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难道会辜负国家吗?

谢翱可以说是才德非凡之士。

(不完全对应)

(五)文言文阅读

巢经巢记(节选)

清·

郑珍

①余幼喜泛窥①,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

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饘粥。

冻馁迫逐,时有所去。

去即家人待以食。

归而顾担负,色喜也。

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

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

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

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

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

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③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

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

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

书犹财也。

当其无,百方期有之;

有而仅摄缄固鐍⑥,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

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

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

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

【注】①泛窥:

这里指广泛读书。

②脙槁寒栗象:

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

③玉川子:

唐诗人卢全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全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

④僦:

租住。

⑤夷牢水:

又名乐安江。

⑥摄缄固鐍(jué

):

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23.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

A.也

B.哉

C.耳

D.焉

24.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B.“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

C.“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

D.“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

2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

B.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

C.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D.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

26.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作为第④段

27.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

请加以分析。

【答案】23.B24.A25.C26.B

27.先用聚财用财作类比引出聚书读书的关键问题:

既要读更要善读。

继之比较“不读”与“不善”的危害,强调“不善”更为严重,就像败家辱宗一样可怕,使人警醒。

最后揭示全文主旨:

藏书读书对于人的可贵价值就是使人“求足于内”而完善自身。

三、写作70分

28.根据材料作文。

网上热议“舒适圈”这一话题。

所谓舒适圈是形容人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感到轻松自在于是,有人认为,人处在舒适圈内,有安全感,避免了不必要的挑战,能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

但,也有人认为,人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新的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能,不断成长……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1)自拟题目;

不要写成诗歌。

(2)不少于800字。

【答案】跳出舒适圈

游客温暖善意的喂食,会让动物们最终丧失觅食能力;

父母的万般宠爱,最终也会让孩子走向毁灭。

说白了,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固有的方式表达爱,认为让对方开心快乐是爱,让对方舒适安稳是爱,孰不知太舒适的后果是伤害,是毁灭。

当今社会上,不少父母已将这一错误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有关研究概括的“家庭教育四大误区”中,“温室误区”醒目地排在首列。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离开家庭这个舒适的避风港,到社会上去接受锻炼,学会求生的本领。

但不少家长却错误地让他们的孩子躺在舒适安详的摇篮里,导致孩子不懂展翅飞翔。

一时的宠爱并不是实质的爱,倘若真的爱他,就应该为他的将来考虑。

有研究表明,中国小孩子的衣着远远厚于爷爷奶奶的,而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寒冬腊月也只穿一条短裤在园中跑步。

这是因为中国的家长总为孩子的现在考虑,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日本的家长则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得更多,他们注重孩子从小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应对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事实证明,舒适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最终会丧失社会竞争能力,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摇篮里,一旦失去摇篮,便会狠狠地摔下一个大跟头。

苏格拉底曾说:

“对子女供应多量财富而不注意增进他们品德的人,恰像那些把自己的马喂养得很好而从不训练它们成为有用之材的人一样。

”真正的爱,是让他学会摆脱舒适的环境,学习谋生的手段,锤炼良好的品格,成为有用之材。

《福尔斯》杂志封面上,穿戴考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箱子。

《福布斯》杂志在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印象是:

现在的有钱人似乎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就像钢铁大王卡耐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的财产捐给了教育事业,却只留给心爱的女儿十分之一的家产。

他断言:

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

与其给予他万贯家产,不如将工具箱交到他手中;

与其让他沉浸在摇篮的醉梦里自我毁灭,不如让他尝点苦头,早日品到人生的滋味。

总之,爱他,就不能让他太舒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