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68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1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10个

教案序号:

课题:

19.皇帝的新装(第一课时)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心理语言,性格特点,深入领会课文蕴含的丰富意义。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心理语言,性格特点,深入领会课文蕴含的丰富意义。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皇帝是如何评价这件新装的呢?

他心里认为这是一件“理想的衣服”。

师板书:

理想的衣服

一、理想的衣服!

1.文章围绕这件“理想的衣服”展开了一段荒诞离奇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利用速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这篇课文。

阅读前,我们齐声朗读一下幻灯片中的内容。

幻灯片:

快速阅读要求:

不出声、不摆头、不指读、不回视。

阅读时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为7分钟)

2.皇帝心里想:

“这真是一件理想的衣服!

”,请问这件衣服“理想”在哪里?

师明确:

美。

从第二段中“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等可以看出。

奇。

从第二段中“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等可以看出。

师板书:

美←理想的衣服→奇

3.文章围绕这件“理想的衣服”写了哪些情节?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最后归纳)

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小孩揭新装

师补充板书:

4.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你能从“新装”角度来复述课文内容吗?

(出示复述提示,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

复述提示:

复述时要抓住主要人物、关键词句、主要故事内容;复述时要条理清楚,表达流畅。

示例:

许多年以前,有位皇帝很爱穿好看的新衣服。

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自己能做一种美丽的衣服,但愚蠢或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的。

于是,皇帝付了很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过了些日子,皇帝先后派诚实的老大臣、官员去看看衣服做得怎么样。

老大臣、官员什么也没有看见,但担心别人认为他们愚蠢或者不称职,都夸此衣服好看极了。

皇帝亲自去看,也什么都没看见,但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是个愚蠢或不称职的人,于是他也夸其漂亮至极。

后来,皇帝就穿着这件理想的衣服在街上举行游行大典,老百姓都说这件新装很好看,最后,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皇帝什么也没有穿”,随即,大家都这样说。

皇帝听后有点发抖,但他还是继续向前走着,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二、理想的衣服?

1.“理想的衣服”真的理想吗?

师明确:

不理想。

美——并不存在;奇一一并不存在。

2.这件“理想的衣服”并不存在,但大臣、官员、皇帝、部分百姓都说它存在,确实不能被我们理解。

让我们再次阅读课文,走进这些人物的心理,品味人物形象,寻找他们性格上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请同学们用“这是_____的皇帝(大臣、官员、百姓),因为_______”的句式自由发言。

(提示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发言时,要引导其他同学适当补充,从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以及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人物性格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感受夸张的妙处。

关键语句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夸张,在朗读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明确及教学提示:

⑴这是不称职的皇帝。

因为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说起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中的“每”“都”与夸张的手法)

⑵这是一个心虚的皇帝,因为他很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但是害怕自己看不见,就先派出了很有理智、称职的老大臣去看,后来又派了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觉得这样比较稳妥。

(此处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

⑶这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明明什么也看不见,却说:

“哎呀,真是美极了!

”强调自己“十二分地满意”。

(此处可以把课文几处感叹句放在一起比较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皇帝等人的共同点)

幻灯片1:

多么美的花纹!

多么美的色彩!

哎呀,真是美极了!

这布是华丽的!

精致的!

无双的!

(通过朗读,品味感叹句的表达效果,感受不同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分析人物性格的共性:

虚伪)

幻灯片2:

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一点也不错。

”所有的骑士都说。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

裁得多么好看啊!

”大家都说……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在拾取衣裙似的。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

“乖乖!

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通过朗读,品味“都”字的表达效果,分析人物性格的共性:

虚伪、阿谀奉承)

(4)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因为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裸裸地做出了这种丑态。

(5)这是一个昏庸、愚蠢的皇帝,因为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忠诚。

(6)这是贪婪、狡猾的骗子,因为他们获得了金钱、爵士头衔和勋章,谎称这种布织出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7)这是虚伪、愚蠢的大臣,因为他们为了保住官位,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骗子“美妙极了”,完全不诚实、不称职。

(8)这是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因为只有他没有顾虑,说出了真话。

……

3.总结。

文章巧用一件“理想的衣服”,夸张地呈现了一个充满谎言、欺骗的社会,皇帝、大臣、官员和老百姓都戴上了欺骗、自私的面具在这里进行荒唐可笑的丑恶表演。

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在“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小孩揭新装”五个内容里任选一个进行课本剧表演。

附:

板书设计

通过谈话的方式度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理想的衣服”切入,紧扣课题与线索,此环节“快速阅读,理清思路;回顾内容,复述情节”,训练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梳理概括能力。

 

此环节从“理想的衣服”继续挖掘,“‘理想的衣服’真的理想吗?

”这一问题引向了对原因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通过对感叹号、关键词句的品味,初步感受童话夸张的语言和文中人物性格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教案序号:

课题:

19.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结合“资料助读”,探究讽刺与想象的手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展开联想与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结合“资料助读”,探究讽刺与想象的手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理想的衣服……

1.课下,我们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同学们对人物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样的人物性格,使之出现了离奇的骗局,使“理想的衣服”在童话里合情合理。

请同学们思考:

作者借助“新装”创作了这个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齐声朗读幻灯片内容,教师强调画线部分的内容,提示学生结合“资料助读”探究问题,学生思考后小组合作。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幻灯片:

(1)安徒生:

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他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作品主题大都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他说:

“我写童话时,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

因此,我也要给他们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3)《皇帝的新装》:

本文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

有人评价《皇帝的新装》是“荒谬中的真实”。

问题的引导及明确:

问题:

“新装”只是一件“理想的衣服”吗?

作者借助它创作童话,有没有更多的用意?

明确:

(1)一个皇帝,本该好好治理国家,然而他只喜欢穿新衣服,这应该来说是他的弱点,如果将其弱点放大,就容易被洞察力强的骗子骗到。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理想的衣服”,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这个弱点可能是贪财拜金,也可能是游手好闲,“新装”具有教育与警世意义。

(2)“理想的衣服”实则不存在,“穿”上它,就会将丑陋的人性赤裸裸地展示在众人面前,这是作者创作中的一种情感。

问题:

从这个童话故事里,我们读出了什么?

明确:

(1)美——童话的价值之美

揭示了虚伪、不敢讲真话的病态社会;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荣、狡诈、自欺欺人、装腔作势的本性;

蕴含作者对人性的悲悯;

表达了人们热切向往真诚、善良、纯真美好的本真社会;

告诉大人们要保持童真,要有一颗纯净的心灵。

……

(2)奇——童话的想象之奇

男皇帝爱美衣。

一个男性,一个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被作者想象成一个嗜新装成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怪人,作者的想象非常奇特。

化有形之衣为无形之服。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

……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与联想,根据提示续写童话。

提示:

内臣们托着这件并不存在的“新装”后裙回到了皇宫……

(教师提醒学生续写童话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

10分钟后学生展示)

示例:

皇帝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愤怒。

急忙去找两个骗子,大臣们跟在后面,依旧假托着后裙,他们跑到骗子织布的房子里,骗子早已不见踪影,但织布机上留着一张字条:

“皇帝,我们只想通过这场荒唐的骗局告诉你,皇帝应该好好治理国家,如果你执迷不悟,还会有其他人骗你。

”皇帝转过身,生气地问大臣:

“你们明明看不见布料,为何欺骗我?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立即跪了下来,乞求道:

“皇上……对不起,臣愚昧,臣不是有意骗您,只是……只是想保住……保住我们的官职,才骗您的,我们知道错了,请您…请您原谅我们。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你们是为了官职,我是为了新装,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会被骗吗?

其实,我们才是最大的骗子啊!

从此以后,皇帝再也不炫耀自己的新装了,开始全心全意地治理自己的国家。

不久,国泰民安,人民过上了幸福安乐的生活。

3.总结。

同学们,童话是什么?

童话其实是孩子延续做下去的梦,做着做着就变成了大人,希望同学们以后依旧保留这份童真,在童真的世界里寻找纯粹的快乐!

作业布置:

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叶圣陶《〈皇帝的新衣〉续》,比较与自己续写的不同,再次体会童话的想象与夸张。

附:

板书设计

 

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朗读课文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助读探究“理想新装”的隐喻义,思考童话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续写童话,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案序号:

课题:

20.天上的街市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思。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听音乐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

教师总结:

夜晚的天空宽广而神秘,令人心驰神往。

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总会产生无限遐想,我们会想到嫦娥奔月,会想到牛郞织女。

在你的想象中,天上神仙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郭沬若先生,一起漫步“天上的街市”,领略星空之美。

2.关于诗人郭沬若的介绍,请学生读一读文下的注释①,边读边勾画。

教师补充:

五四运动的怒潮已经消退,但新的革命浪潮尚未到来,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深重的民族苦难,很多知识分子都陷入彷徨之中。

郭沫若先生就在那时创作了很多新诗,以表达对于美好理想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时的忧郁和踌躇,这些新诗收录在《星空》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天上的街市》就是出自于这本集子。

二、整体把握,初感新诗美

1.教师范读(也可播放配乐朗诵音频),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的朗读建议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注意合理的停顿。

⑵声音要柔和,节奏要舒缓,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体会情境。

3.学生初步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营造的画面。

三、想象联想,欣赏画面美

1.“天上的街市”里,有什么景、什么人呢?

教师点拨:

街灯,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牛郎织女,灯笼。

2.你认为诗人是怎样想到这些新奇事物的呢?

教师点拨:

地上的街灯——明星“明了”——“现了”

明星——天上的街灯“闪着”——“点着”

街灯——天上的街市

街市——珍奇的物品

银河——牛郎和织女

流星——灯笼

诗人需要插上一双翅膀,才能遨游在这样奇妙美好的画面中,而这双翅膀就是“想象和联想”。

所谓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

而所谓想象,是在原有事物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

比如说:

诗人由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而由地上的街市,创造出天上街市的图景,那就是“想象”了。

3.那么,刚刚我们说到的那些景物中,有哪些是诗人的想象,哪些又是诗人的联想呢?

面对星空,你又会生发哪些不一样的想象和联想呢?

四、赏词析句,品味情感美

1.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怎样的生活?

教师总结:

自由自在,富足幸福,和谐安宁。

2.你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幸福生活的呢?

请依据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

教师示例与点拨:

(1)缥渺的空中:

“缥渺”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意思,表现出天上街市的如梦如幻,神妙莫测。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美好但却渺远,可望而不可即,隐隐地流露出诗人的迷惘。

(2)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定然是不甚宽广……定能够骑着马儿来往……定然在天街闲游:

“定然”“定”这样的词语,语气坚决,而且在诗中重复使用了五次,更加强了肯定的意味,表明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并且对于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3)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诗人由天上的银河联想到了阻隔牛郎织女的天河,银河其实是无限宽广而深远的,诗人却特别有心地用“浅浅的”来修饰,又在宽广前面加上“不甚”,以这样的反差来告诉读者,这天河不再是牛郎织女之间的阻隔,他们可以骑着牛儿一趟而过,从而表现诗人对于自由美满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4)世上没有的珍奇:

“珍奇”二字表现街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珍贵奇特,表现出街市的繁华富庶。

(5)在天街闲游:

“闲游”可见牛郎织女不再有天庭的束缚,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提着灯笼,信步漫游,幸福甜蜜。

(6)请看那朵流星:

表现一闪而过的流星,如花朵一般绚烂夺目,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7)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统神话中的牛郎织女故事是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却巧妙地将其颠覆成一个美满的故事,化悲为喜,寄托了作者想要改变黑暗现实、追求光明的美好愿景。

五、声情并茂,诵读音韵美

我们对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思都有了深入的理解,这时,我们再来朗诵它,一定更能读出其中的味道。

好的朗诵,是一定要讲求停顿、重音、节奏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中的一个小节,逐字逐句地品析揣摩,大家合作讨论诗句的停顿、重音和节奏。

交流完毕后,推选一个组员为代表,来为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个段落,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

教师示例与点拨: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朗读的节奏一定是舒缓的,声音低柔,表现天上的生活和谐宁静,牛郎织女悠闲自在。

“我想”“请看”这两处,一定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表现诗人思绪飘远,遐想无限,也将读者引入到想象的世界中。

“定然”“不信”要重读,强调诗人对于美好愿景的强烈期盼和实现的信心。

而这一环节,是基于学生品析诗歌语言、体味诗人情思的层次上的朗读,需要学生对于处理停顿、重音、节奏等有更深入的揣摩和思考,既要体现他们个性的理解,又能符合诗作的意韵.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诗人,并对诗歌背景有初步的了解。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歌的整体风格特色,为进一步品读词句作铺垫。

对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和联想有所认识,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诗人的思维脉络,了解诗人如何将众多事物形象,既巧妙又合理地进行组合安排,从而形成诗意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想象与联想”的认识就不会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不仅仅体现在静态的景物中,更体现在诸如“闪着”“现了”这样动态的画面中,因此要提醒学生不能忽视对一些关键动词的品析。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揣摩、品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从中真切地体会到诗人流露在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思。

 

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诗歌的教学就是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一读再读、熟读成诵,然而每一次读的要求和目标又不尽相同。

在聆听了教师范读之后的学生朗读,只是简单的模仿,初步解决了字音和停顿问题,对整首诗的情感节奏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教案序号:

课题:

21.女娲造人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标引领,多维自读

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读进行引领,以驱动学生高效深入进行自读。

1.速读课文。

猜想课文会围绕课题“女娲造人”写哪些内容,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猜想和期待速读课文。

速读时注意两点要求:

⑴提高阅读速度,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本文近1200字,力求3分钟内完成自读,读完后记录相应时间。

⑵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并勾画出能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句,读完后交流阅读经验。

2.细读课文。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进行改编的,看看课文添加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想象力;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为何要这样处理,并在文中进行相应的圈点勾画以及批注。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

(2)你觉得袁珂的《女娲造人》富有想象力吗?

他的改编在想象上有何特点?

(3)如果让你来改编,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和女娲造人的方法,你会有什么新的想法?

3.延读课文。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勾连和延伸,以丰富阅读感知。

(1)关于女娲:

你还知道哪些与女娲相关的神话故事?

(2)关于神话:

你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哪个?

你觉得神话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我国古代(或人类早期)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神话故事呢?

二、经验交流,成果分享

(此环节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领即可)

1.速读经验交流。

统计3分钟内完成阅读的学生人数,请他们围绕文章内容和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交流经验,分享成果。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明晰:

从内容上来看,本文主要围绕“女娲造人”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女娲是如何造人的?

从提高阅读速度上来看,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以下两组关键句,方可带动整体阅读。

第一组(指向“女娲为什么要造人”这一内容):

⑴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⑵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3)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第二组(指向“女娲如何造人”这一内容):

(1)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⑵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悬崖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⑶她又考虑着:

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

未免太麻烦了。

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

这却是一个难题。

(4)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

2.细读成果展示。

(1)改编分析:

①袁珂的改写增添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女蜗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②袁珂的改写丰富了女娲的形象。

在袁珂笔下,女娲不仅具有神通广大的神性,更具有勤劳能干、活泼智慧、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性。

③袁珂的改写更改或删减的内容有:

将“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改为:

用枯藤伸入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来造人。

将“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删减。

前者将“绳”改为“枯藤”更多考虑的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因而更真实,更自然;后者直接被删除,是因为作者认为这“显然是阶级社会划分阶级以后(而且经过长时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了浓厚的富贵贫贱的等级观念以后),打上去的阶级烙印,非复原始神话之旧”,因此在改编时舍弃了这部分的内容。

(2)推动思考:

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想象上有何特点?

可以放开来让学生自由交流,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在“袁珂的想象大胆夸张”和“袁珂的想象合理真实”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并结合文本进行阐述。

引导交流:

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而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符合人情事理。

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笑”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

“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

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正显出了一位母亲的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情节是想象的,虽然大胆夸张,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⑶尝试想象:

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或经过作另一种推测,并把自己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的改编比一比。

教师可组织小组进行讨论,选出想象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3.延读体会分享。

⑴学生谈了对于女娲的认识之后,教师可适当补充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如:

《说文解字》: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

“女娲,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