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92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docx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临沂市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小麦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居重要的地位,国家,包括省市县各级历来高度重视小麦生产。

近年来,我市小麦生产,随着生产条件改善、品种更新和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率、到位率的提高,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小麦生产也出现了很多不利的方面,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出现频繁,农民由于种粮效益低等原因外出打工多、劳动力弱化以致许多技术措施难以准确到位等问题,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麦田耕层浅、整地质量差、播期早、播量大、倒伏和近几年晚霜冻害严重,许多地块管理粗放,重种轻管等,制约着我市小麦生产进一步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小麦生产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在小麦生产管理中主攻方向明确,关键技术针对性强,共性技术准确到位,从而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1小麦超高产问题

随着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逐步深入和小麦超高产研究实践,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亩产超700kg、750kg的超高产典型,据省站曾科长说,今年全省小麦过800公斤的点有好几个。

相比之下,咱临沂就落后了,至今没有实打过750kg的地块。

各个县区可以总结、思考一下,咱临沂为什么就搞不出亩产过750kg的攻关田?

差距在哪里?

怎么做才能实现超750kg的目标。

我认为,不是我们做不到,关键是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整套技术没全部落实。

比如连续培肥地力问题、播量是否合理问题、施肥问题、化控、防倒防冻问题等,有1个或几个问题就影响到过不过关。

在超高产条件下,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表明:

当亩产达到650kg左右时,大穗型品种的亩穗数超过35万穗,中穗型品种穗数超过40万穗,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明显下降,接近产量临界值。

多穗型品种穗数的增加仍具有一定的增产效益,但由此引起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下降也部分抵消其对产量的促进作用,超高产攻关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已有亩穗数超过55万穗,单产突破750kg的超高产纪录,但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和早衰现象。

因此,在亩产700kg以上的超高产栽培中,单纯以大幅度提高不同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来达到超高产的目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穗粒重对产量的提高越来越明显,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重是小麦进一步增产的关键。

本研究表明:

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

随着单位面积穗数的逐渐提高,群体进一步增大,多穗型品种的产量三因素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其次是中穗型品种。

而大穗型品种则使穗粒数急剧减少,穗粒重大幅下降。

在亩产700kg以上超高产攻关中,最有潜力可挖潜的是多穗型品种,其次是中穗型品种。

在亩产700kg以上的超高产攻关中,对于小麦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应在充分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最大限度的稳定和提高穗粒重。

对于中穗型品种,应在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确保千粒重,亩有效成穗数一般应选择在40万穗左右,不超过45万穗;对于多穗型品种,应以提高一、二级分蘖成穗率为重点,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对大穗型品种,应在适当控制群体、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兼顾千粒重,提高穗粒重,亩有效穗数一般不超过35万穗。

不同类型品种700kg/667m2群体发展动态和产量构成指标

品种类型

品种名称

基本苗(万/667m2)

冬前茎数(万/667m2)

春季最大茎数

(万/667m2)

亩穗数(万/667m2)

穗粒数

(粒)

千粒重(g)

多穗型

济麦22

10-12

75-80

95-105

48-53

33-38

43-47

中间型

临麦4号

12-15

70-75

90-100

35-40

42-46

45-50

大穗型

潍麦8号

16-20

70-80

85-95

30-35

46-50

48-52

 

增加穗粒数是小麦进一步增产的主要途径

众所周知,临沂市位于暖温带地带,具有小麦生育期间秋季温度适宜,冬季少严寒和冰雪,春季气温回升快,常遇春旱以及入夏气温偏高等气候特点,在此生态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存在“两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短,因此,在小麦生产中一直倡导发挥“两长”的优势,即依靠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产量。

但随着小麦生产条件的改变、生产水平提高以及分蘖成穂能力较高品种的推广,单位面积上所能容纳的穗数空间有限。

比如在生产中采用多穗型品种居多,一般在中、高产田成穗数可以达到600×104穗/hm2以上,最高群体在1400×104穗/hm2以上,单茎营养面积仅在6cm2以下,如群体进一步增

大,不仅造成单茎生产力的降低,而且带来的负面影响或潜在危险增大,如倒伏和病虫发生严重,或因产量构成因素的不协调,导致产量降低。

从临沂市小麦穗粒重的调查情况来看,一般千粒重在40g以上,但每穗粒数一般在30-35粒。

就同一品种的穗粒数来说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济麦22在临沂市品种区域试验中,每穂小穗20~22个,结实小穗16~18个,每穗粒数在26.16~34.11粒,近几年在郯城县良种场种植的济麦22,每穂结实小穗17.11个,不孕小穗3.17个,每穗粒数为41.18粒,可见此品种的穗粒数潜力还是很大。

根据生态学最小因子限制定律的含义,就产量构成三因素比较来说,穗粒数少已成为高产田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最小限制因子,即穂粒数减少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因此,在当前临沂市小麦高产中,发挥穂分化时间长的优势,成大穂是增加产量的主要途径。

同时对实现高产来说,选用较大穗型品种也可有效解决田间通风透光问题。

增加穗粒数有2个途径:

一是增加小穗数,二是增加每小穗的粒数。

在临沂市正常播种条件下,小麦幼穗分化一般从11月中下旬始,4月中下旬止,共经历160d左右,占小麦全生育期60%以上。

生产上所应用的大多数品种一般每穗分化20~25个小穗,有些品种可达30个左右,小穗原基分化过程中

二棱期是小麦幼穗分化过程中历时最长的时期,能保证形成较多的小穗数,而增加每小穗的粒数,则主要靠减少小花败育数。

据观察,当前所推广品种每穗小花原基数在180个左右,其成粒与否首先要依据能否顺利发育为完善的小花而定。

小花发育从护颖分化后开始,至花粉粒形成结束,此期临沂市气候条件表现为升温快,且常遇干旱和晚霜冻,往往导致小花退化数较多,约占小花总数的70%~80%,最终产生小穗数多,而小穗粒数少的结果。

因此,加强小麦中期管理,即在前期壮苗的基础上,保证拔节期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能促使小花的平衡发育,使之能发育较多的完善小花,最终在稳定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且为提高粒重打下基础。

2小麦旺长问题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中、高产田小麦旺长带来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控制小麦旺长,防止小麦倒伏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根据近几年试验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制定出以下几项控制小麦旺长的栽培措施。

1.8.1.3.1造成小麦旺长的原因

一是播种过早,造成冬前积温过高,小麦冬前生长发育过快。

这是导致冬前小麦旺长的重要原因。

10月l日前播种小麦,播种量没有相应适当降低的麦田,因冬前大于0℃积温超出小麦所需冬前适宜积温,造成主茎叶龄达到7一8片,叶片超长超宽,冬前群体过大,一些旺长麦田主茎和部分一级分蘖冬前幼穗分化已进入二棱期。

二是播量过大,导致群体过大。

不合理密植也是造成小麦旺长的重要原因。

过分强调增加每亩穗数,靠加大播种量来实现,容易造成基本苗过多,在高肥水条件下,叶蘖生长旺盛,分蘖多,致使群体过大,形不成强大根系,茎节生长细长,壁薄秆软,茎秆弹性和韧性不够,容易产生后期倒伏。

特别是中后期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光合效率低。

据调查,冬前群体每667平方米(亩)超过80万以上的麦田极易发生倒伏。

三是氮肥用量过多,春季追肥偏早。

小麦底肥施用氮肥过多,易造成冬前小麦叶蘖徒长,小分蘖过多,群体过大。

春季麦田追肥采用返青肥水“一炮轰”法,氮肥施用偏早,造成春季无效分蘖增多,基部茎节过早伸长,致使茎基部节间细长、脆弱,抗倒性减弱。

四是越冬期间温度偏高,早春回温较快。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

鲁南地区冬小麦在12月上旬到翌年2月中旬越冬期间,不少年份每667平方米(亩)分蘖可增加10万左右。

2月中旬小麦就进人返青期,提前1周左右,且回温速度较快,麦苗生长迅速,叶面积系数上升过快。

1.8.1.3.2小麦旺长的危害

一是易受冻害。

旺长小麦细胞内糖分及各种有机营养浓度低,冰点高,尤其是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期后,抗冻能力明显减弱,极易遭受冬季冻害和倒春寒危害,轻者枯叶死蘖,重者冻死幼穗。

二是后期容易倒伏。

旺长麦苗地上部生长过旺,茎蘖多,叶片大,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基部节间细长,茎壁薄,干物质积累少,根系发育差,入土浅,地上部与地下部比例失调,后期遇到大风雨天气,容易发生根倒或茎倒,造成减产。

三是病虫害易加重。

旺长麦田群体偏大,通风透光不良,麦苗素质差,抵抗力下降,易遭受病虫危害。

1.8.1.3.3控制小麦旺长的措施

一是适期精量播种。

临沂市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5日。

播种过早,苗期温度高,易造成徒长。

播种过晚,苗期温度低,麦苗生长缓慢,分蘖少,次生根少,易形成冬前弱苗。

应根据地力高低、品种分蘖力强弱、播期早晚科学确定播种量,精量播种。

高产田播量应控制在每亩基本苗12-16万为宜,单株分蘖力强的品种,可适当降低播种量,以充分发挥其分蘖优势。

二是科学合理施肥,协调好氮磷钾肥的比例,不过量偏施氮肥。

中、高产田应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用量,减少氮肥底施用量,增加氮肥追肥量。

高产田亩施肥量纯氮16-18公斤,磷(P2O5)7-9公斤,钾(K2O)6-8公斤,硫酸锌1公斤;中产田亩施肥量纯氮12-14公斤,磷(P2O5)8公斤,钾(K2O)5公斤。

三是疏苗。

一般冬前亩茎数超过80万的麦田要及早进行疏苗,剔除成墩的疙瘩苗,创建合理群体结构。

苗量过大的每隔8一10厘米去掉10一12厘米的麦苗,使留下的麦苗成宽幅条播形式,以利于以后的麦田管理。

四是划锄镇压、深耘断根。

越冬前或起身期均可划锄镇压。

划锄可破除板结,提高地温,清除杂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小麦根系活动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镇压可以抑制旺苗生长,缩短基部1一2节间的长度,促进小麦稳长。

深耘断根是控制旺长的传统措施,即小麦返青至起身前用耘锄隔行深耘10厘米,耘后压实土壤,以促进根系向深土层下扎,增加深土层根量,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少无效分蘖,改善群体结构,提高抗倒能力。

五是肥水管理。

对壮苗、旺苗及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返青和起身期均不进行追肥浇水,把追肥浇水管理推迟到拔节后(4月上旬、中旬),以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

六是化学控制。

多效唑、助壮素、烯效唑、壮丰安等小麦促蘖防倒增产剂,能促进冬前麦苗生长健壮,防止旺长,减少养分消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

据试验,用化控剂拌种的麦苗,普遍表现芽鞘缩短,茎粗苗壮,增加小麦茎基部细胞壁厚度,生长后期表现为穗大、粒多、粒重,不倒伏,平均增产22.6%。

春季小麦拔节前喷施壮丰安化控剂,除具有防倒促根作用外,还克服了其它抑制剂贪青晚熟、粒重降低、熟相不良、残留危害大的缺陷。

对旺长或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于返青至拔节期,每亩喷施20%壮丰安30-50毫升,防倒效果好,增产效果显著。

试验:

(1)参试的壮丰安、烯效唑5项处理,均有防倒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株高变矮,第1、2节间缩短,根系发达,三叶以上大蘖多,有效成穗增加,抗寒、抗倒能力增强,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其中壮丰安拌种处理和拔节前喷施处理,多项指标表现突出,其产量与对照相比,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2)药剂处理小麦后,第1、2节间明显缩短,说明1~2节间伸长期的IAA含量明显降低,GA含量下降,但穗下节间变长,不但有效地增强了高产小麦的抗倒伏性,且由于穗下节间长度的增加,有利于产量潜力的充分发挥。

(3)化控药用量少作用大,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办事,是用好麦田化控防倒药剂的关键。

在实际应用中如不按操作规程,将造成出苗迟缓、出苗率低的现象。

(4)我市小麦产量,正实现由低产向中产、中产向高产的转变。

对高产、超高产麦田以及旺长麦田,如不采取化控防倒措施,存在倒伏的危险性很大。

“麦倒一把草”,既影响产量品质,又减慢收割进度。

因此,采用化控防倒技术,对旺长田、高产田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以采用壮丰安拌种或拔节前喷施处理为宜。

根据地力条件、小麦长势和施用方式选择合适用量。

方法为:

10kg种子用20%壮丰安2-4ml,兑水1kg拌种;返青至拔节期亩用20%壮丰安30-50ml,兑水30-50kg喷施。

3、小麦防早衰问题

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公顷产7500~9000kg麦田层出不穷,成为我国小麦高产区。

但是,小麦灌浆期常常出现不利气候条件,比如干热风、暴风雨天气,导致小麦早衰,降低粒重,成为稳产和进一步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据推算,小麦旗叶衰老延迟一天,每公顷可增产籽粒200kg,刘道宏(1983)计算,旗叶衰老每推迟一天可增产2%,说明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生产、积累和分配与植株后期早衰的矛盾,是进一步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小麦早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品种本身属性所决定。

有些品

种后期生命活动不旺盛,成熟期骤然死亡;二是中后期肥料不足,不能满足和维持后期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养分供应,未老先衰;三是后期水分运筹不

当影响根系生命活动,被迫停止或衰竭,营养物质输送不到子粒当中,导致早衰;四是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生理机能遭到破坏,营养器官腐蚀使之早衰;五强干热风或低温带来早衰。

在单位面积上适宜穗数、穗粒数的基础上,防止早衰,提高粒重的关键技术,获得公顷9000~1050kg高产,并创出超高产(公顷1050kg及以上)示范田,是临沂市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目前,国内外延缓小麦衰老的思路是延长小麦生育期,即延长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时间。

生产实践证明,在我市小麦产区,小麦成熟阶段处于气温日益升高的条件下,而且常发生干热风,延长生育期常造成小麦高温逼熟,青枯死亡。

同时,下茬作物玉米也急需腾茬。

在高产条件下,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防止小麦早衰,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向穗部的分配,生物产量(每公顷19500~21000kg)和经济系数(0.46~0.48)的同步提高,是获得公顷产1050kg超高产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在拔节期之前适当控制群体发展,拔节之后促进生长发育,并塑造旗叶较挺,中部叶片受光良好的株型,以致在群体适宜的情况下,保持较长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和较强的根系活力,在单位面积穗数适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穗粒数和粒重的潜力,获得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效果。

小麦防早衰的措施

1、选择综合抗性好、适应能力强、后期落黄好、灌浆速度快、根系发达的优良品种。

这是防御生产上大面积出现早衰的有效措施。

2、优化配方施。

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合理使用肥料。

原则是一是全量施肥,有机无机搭配,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均衡;二是杜绝“一炮轰”的施肥习惯,实行施足底肥、起身、拔节期分期追肥;三是根据植物营养诊断适时、适量分次足量进行叶面喷施营养液,补充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增强抗早衰的能力,使苗情长势前中后期一壮到底。

3、综合防治病虫害,保持根茎等器官的完整及活力,延长功能期。

根部病害虫以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为主,茎秆以秆锈、秆黑粉为主,叶片以条锈、叶锈、白粉病、叶枯、青枯为主。

4、运用化学调控技术,正确使用调节剂。

促进激活小麦后期的各项代谢活动生理机能,增强抵御后期自然灾害的能力,延缓衰老。

具体方法是:

一是孕穗扬花期喷洒荼乙酸、硼肥,促进结实、子粒灌浆速度加快;二是拔节、孕穗、灌浆期多批次大剂量喷洒磷酸二氢钾、每亩用400g,对脱肥麦田每亩用600g加尿素500g,对水30-40kg喷雾,以抵御干热风的侵袭;三是叶面喷洒植物营养液类及芸薹素内酯

、三十烷醇、腐殖酸等物质,利于有机物质合成生命代谢与运输。

5、巧浇孕穗水、灌浆水。

根据土壤墒情及天气预报及时补充植株体内水分,保障后期生命活动的旺盛进行,禁止浇麦黄水,造成窒息逼熟。

6、控制播量。

防止大播量带来的大群体、旺长现象出现,以免造成大群体、个体长势弱、田间小气候变劣、病虫严重及引起倒伏严重、早衰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高产田块合理的群体结构应以保证足够穗数的同时争取分蘖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且保持品种较高的千粒重,使三因素在协调范围内达到最大值,这样才能创高产。

4、小麦冻害问题

临沂市小麦生产中小麦的冻害有多种,一般有因播种早,在冬前遭受冻害,有发育较快的小麦遭受早春倒春寒的冻害,还有在3月下旬到4月上中旬,由于小麦已过拔节期,幼穗发育在小花发育的不同阶段,抗寒能力大大降低,当降温幅度大时极易遭受的晚霜冻害。

前两种冻害,由于小麦分蘖的前赴后继,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晚霜冻害发生时,小麦分蘖已经停止,当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后,小麦从基部节间可分化出极小的幼穗,快速通过幼穗分化阶段开花结籽以利其延续后代,由于穂粒数少(通常每穂不超过10粒),减产严重。

据调查,晚霜冻害因不同的地形地貌、肥力以及种植品种的不同,受冻程度不同,低洼、瘠薄、缺肥以及东西行向的麦田冻害较重,有些抗寒性差的品种出现不同部位的小穗不结实,导致半截穗,甚至全穗无籽。

受冻以后,幼穗、心叶甚至穗下节表现为水浸状,而叶片、叶鞘和茎秆因发育早,抗寒性强而继续生长,表现为幼穗冻死,叶、茎生长正常的“假生长”现象,在抽穗期部分单茎抽不出穗,即生产上说的“哑巴穗”,最终导致穂粒数减少,产量下降。

由于弱春性品种进入幼穗分化早、速度快,在早播条件下越冬期遇低温侵袭易遭受冻害,进入生育中期两类型品种幼穗发育进程接近,抗寒性高低不再因类型不同而有差别。

据此,在临沂生态条件下,不管种植的何种类型品种,在拔节后均应做好防晚霜冻的准备,在寒流来临前采取灌水预防,或在寒流过后及时观察小麦受冻情况,若发现心叶、幼穗甚至穗下节出现水浸状,应及时补施速效氮肥并配合灌水,以使冻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低温冷害

小麦拔节以后至孕穗挑旗阶段,各部分器官迅速生长,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明显降低。

然而,在小麦拔节以后又可能有寒流经过。

因此,小麦常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晚霜冻害。

一般说来,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小、拔节早的麦田受害较重。

一、小麦发生低温冷害的原因

小麦生长发育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零度以上低温发生的危害称为低温冷害。

小麦拔节以后至孕穗挑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抵抗低温大大消弱。

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0~15℃,此时对环境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如果最低气温低于5~6℃就会受害。

小麦产生低温冷害的特点是,茎叶部分不受冻害,没有异常表现,受害部位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或麦穗中部分小穗空瘪,或者仅有部分结实,严重影响产量。

   二、低温冷害预防措施

小麦的低温冷害,从播种开始就要预防。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抗寒品种或拔节较晚的品种,严格掌握适宜播期。

播种时要适当晚播,千万不要早播,以免造成冻害隐患。

2、加强田间管理,促使麦苗健壮生长,增强其抗寒能力。

3、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流袭来前灌水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缓和植株附近气温,预防或减轻冻害。

三、低温冷害的补救措施

低温冷害一旦发生,要及时检查受冻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一是对茎秆受冻程度较轻、幼穗未冻死的麦田,要及时浇水并追施速效肥料。

二是喷洒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可用磷酸二氢钾150克/亩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使受害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三是切实加强麦田后期管理工作, 浇好孕穗、灌浆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千方百计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保证小麦正常灌浆,弥补灾害损失。

4、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问题

大家都知道,土壤肥力高是小麦创高产超高产的基础。

全国各地小麦高产创建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单产突破700公斤、750公斤的地块都是在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高的高肥力地块。

超高产是个高光能利用,高物质转化的过程,总结过去与现在高产超高产的共同规律是,土壤基础营养与有机态肥力的提高在高产栽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少高产经验认为,高产突破有如十月怀胎,沃土攻籽,重在灌浆后期的一步圆满。

近年来,如河南、山东、山西晋南,光热资源丰富,实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玉米秸杆全部粉碎还田,使有机肥力与土壤结构很快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改善。

山东小麦蔬菜复种也可使麦田肥力大增,不少养殖业发达的乡村户小麦既高产又稳产,土壤有机质都达到1.5%以上,甚至2%以上,使土壤不仅营养全而且微生物丰富,养分释放持久,对超高产后期粒

重与“熟相”有着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果说千斤高产只靠化肥,偶尔也可达到的话,那么超高产没有较高的有机肥力参与是很难达到的。

许多高产田由于土壤有机肥力底气不足。

结果行百里半九十,在成熟前“功亏一篑”,短期内发生早衰而减产。

还必须指出小麦的超高产最终体现在粒重的饱满度上,而粒重的形成时间经历短,光合产物运转强度大,需要水肥速效营养的集中超前供应,这正是氮肥后移有利高产与品质提高的重要原因。

  培肥地力关键措施是持续地连年增施有机肥料,并实行秸秆还田。

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能,也是保证粮食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试验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量降低,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小,土壤结构明显改善。

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

秸秆还田可形成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和提高地温等诸多优点。

据测定,连续5年秸秆直接还田,土壤的保水、透气和保温能力增强,吸水率提高10倍,地温提1~2°。

亩玉米秸秆还田后相当于增施硝氨35kg、磷肥375kg、磷酸钾307.5kg,若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使小麦平均增产10%~20%。

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省工增产、争抢农时。

因此,机械化秸秆还田是大面积实现以地养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好处是优化环境、防治污染。

机械化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长期以来农民大量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发展。

 尽管秸秆还田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还田后的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质量;秸秆还田由于当季没有腐烂,导致土壤悬空,使播下的小麦种子深浅不一,出苗参差不齐。

因此秸秆粉碎还田后,一定要旋耕耙细,播种小麦以后要用机械压实一遍,保墒提温,这样就不出现种子悬空的问题,使出苗均匀。

二是,秸秆还田后的小麦田当季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抗干旱优势,反而比没有秸秆还田的小麦旱情更厉害。

因为播种的时间墒情不足,再加上秸秆的原因是土壤比较疏松,更容易让水分蒸发,出现严重的旱情。

因此,秸秆还田的麦田,在小麦越冬前一定要进行一次冬灌,并结合冬灌进行一次划锄镇压,充分压实土壤,以利于保温,防止水分蒸发,减少冻害,确保小麦顺利越冬。

三是秸秆还田的小麦在苗期更容易出现纹枯病等一些病害。

因为一些农民没有综合运用秸秆还田技术,致使小麦苗情很差,苗子很弱,出现严重的病害。

因此要选用优质良种,实施配方施肥,适时足墒播种,播前药剂拌种是预防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是对秸秆还田地块补施一定量的氮肥。

一般补施的纯氮量为还田秸

秆量(干重)的1-1.3%。

试验:

连续5年进行两季秸秆还田和秋种深耕处理比对照耕层通体容重降低,孔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保墒能力增强,超高产小麦灌浆后期根系和叶片衰老速度延缓,灌浆速率下降速度变慢,千粒重提高4.8g,容重增加25g/L,每667m2增产82.1kg,每667m2产量达668.5kg。

(1)对土壤孔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