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880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备昆明市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Word下载.docx

D.根据我国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分析,虽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事故,但放射性物质经大气和海洋稀释后,不会对我国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删去后不影响表意的一句是

A.2010年网络热词的突出特点是热点事件引发热词创建潮,网民不仅在创建热词,也在某一层面上促进整个事件的发展。

B.沟通是一项颇能体现教养、品位、学识的技巧,遗憾的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大多不包含这一内容。

C.专家认为,中国尽一切努力从利比亚撤出了3万多名工人的行动展示其有能力保护数十万海外务工人员的大国形象。

D.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了太平洋大部分地区,至少有20个国家和数个太平洋岛屿发布过海啸警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转基因食品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性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严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来自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动物。

虽然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没有多大差别,但转基因生物有明显的优势:

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改良品质、抗逆境生存等。

面对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人们的认识并非一致,以美国为首的“主吃派”和欧洲为首的反对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两大阵营。

1998年英国的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转基因的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

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发表声明:

此项研究“充满漏洞”,得出转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结论完全不足为凭。

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了消费者的怀疑。

那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

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

常规育成的品种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而转基因生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

虽然,目前竹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但从理论上讲,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对人体产生慢性副作用:

一是因为转基因食品上市之前是经过大量试验和许多部门严格检验的;

二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在体内不积累。

虽然对于转基因食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论,但它的优势还是表现得越来越显著。

在美国得到普遍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其中的色氨酸含量提高了20%。

色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无法自己合成,只能从外界摄取,一般植物性食品中色氨酸含量很低甚至没有,只有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

转基因油菜,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大增,对心血管有利。

转基因工程牛奶,增加了乳铁蛋白、抗病因子的含量,降低了脂肪含量……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并注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

尽管大多数英国人反对转基因食品。

但该国超过7000种的婴儿食品、巧克力、面包、香肠等日用品,可能含有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豆副产品。

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来,要求制定或采取办去酌情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LMO或GMO)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以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转基因生物因为是人工制造的品种,我们可以把这些品种看作是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

一般说来,外来种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或危害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才显现出来。

有时需10年,或更长的时间。

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也就是5—6年,一些潜在风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5.下列对“转基因食品”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能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满足人类的需要。

B.转基因食品来自转基因动物或者植物,这些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的外源基因都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们是一样的。

C.转基因食品可以解决普通食品中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者含量不足的问题,并且它与普通食品在口感上没有多大差别。

D.转基因食品在体内不积累,而且在上市之前是经过大量试验和许多都门严格检验,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对人体产生慢性副作用,应该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98年英国一位教授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转基因食品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

此后英国皇家学会声明此项研究“充满漏洞”,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

B.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两方面,这是发展转基因食品不能回避的问题。

C.大多数英国人反对转基因食品,但该国相当数量的食品中含有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豆副产品,转基因食品已进入英国市场。

D.转基因作物是人工制造的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品种,商品化时间较短,其潜在风险尚不能表现出来。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转基因食品相较于普通食品优势明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是有可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昧佳肴的。

B.我国人多地少状况突出,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转基因食品是解决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C.在转基因食品大范围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之前,制定相应的监管、检测制度,严格执行有关食品安全的法令,才能真正确保消费者的利益。

D.西方发达国家在转基因食品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表明他们已消除了分歧,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认识是统一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柳公权,字诚悬。

年十二,工辞赋。

元和初,擢进士第。

李听镇夏州,表为掌书记。

公权入奏,穆宗曰:

“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拜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

“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

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帝尝夜召对于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

从幸未央宫,帝驻辇,曰:

“朕有一喜,边戍赐衣久不时,今中春而衣已给。

”公权为数十言称贺,帝曰:

“当贺我以诗。

”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天子甚悦,曰:

“子建七步,尔乃三焉。

”常与六学士对便殿:

,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

“此三澣①矣!

”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

帝问之,对曰:

“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服瀚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异日,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

“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

公权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

其书法结体劲媚,自目一家。

文宗尝召与联句,帝曰: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公权属曰: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它学士亦属继,帝独讽公权者,以为词情皆足,命题于殿壁,字率径五寸,帝叹曰:

“钟、王无以尚也!

”其迁少师,宣宗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奇秘。

赐以器币,且诏自书谢章,无限真、行。

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

外夷入贡者,皆别署货贝曰:

“此购柳书。

开成三年,召问得失,因言:

“郭旼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

”帝曰:

“旼,尚父②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③,自大金吾④位方镇⑤,何所更议?

”答曰:

“旼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

“女自参承太后,岂献哉?

”公权曰:

“疑嫌间不可户晓。

”是日,帝命中官自南内送女还旼家。

其忠直多类此。

成通初,乃以太子太保致仕。

卒,年八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

[注释]①澣:

huà

n同“浣”。

②尚父:

指郭子仪。

③玷邮:

缺点,过错。

邮,通“尤”。

④大金吾:

掌管京城守卫部队的官员,③方镇:

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听镇夏州,表为掌书记 

表:

任命

B.烛穷而语未尽 

穷:

燃尽

C.宫人迫之,公权应声成 

迫:

催逼

D.墀为惴恐,公权益不夺 

夺:

改变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公,又“忠直”的一组是

①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②公权为数十言称贺

③子建七步,尔乃三焉 

④与周墀同对,论事不阿

⑤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 

⑥赐以器币,且诏自书谢章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权的书法,遒劲妩媚,自成一家。

早先穆宗就非常喜欢他的书法,初次见到他就任命他为侍书学士。

皇帝一次问他运笔之法,他乘机用书法去劝喻皇帝,让皇帝有所触动。

B.柳公权从小就能吟诗作赋,成年后曾在很短时间创作出一首诗,让皇帝很高兴。

他性情秉直,论事公正,常常不留情面,连旁边的人都为他捏把汗。

C.文宗帝曾召柳公权和其他学士一起作诗对句,因为柳公权书法好,皇帝让他把词情都饱满的诗题写在大殿墙壁上,每个字直径都有五寸!

D.郭旼是皇亲国戚,也深得皇帝信任,郭旼做邠宁的统帅,别人有些议论,柳公权劝皇帝应该消除嫌疑,皇帝还是听了他的话。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2)其迁少师,宣宗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奇秘。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酬李穆注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李穆,刘长卿女婿,在将到僻远的新安郡拜访岳父前先寄诗告知,。

刘长卿即以此诗酬答。

(1)诗的前两句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加以赏析。

(4分)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 

,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邶凤·

静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破灭之道也。

(苏洵《六国论》)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以人为镜, 

(孙昭远)

五、(22分)。

(注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

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

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

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

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

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

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

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

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

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

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队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

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

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

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

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

一坡连一状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

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

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

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

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

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

老实说,不是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

想起陕北人。

我的印象就是一片黄土。

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

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

唯有荞麦,叉从头到脚,挣出一身的红色。

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

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铁红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10)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

白色的头巾和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

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的淘洗?

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14.第

(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

这样写有何用意?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16.文章第(4)段说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地,第(11)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盾?

为什么?

(6分)

17.说“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结合文意,概括说说最后从三色荞麦身上“剥认”到了些什么?

六、(15分)(注意:

18.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给某著名作家写的一份预约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5分)

我社拟定于2014年5月4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青之旅”诗歌朗诵会。

诚请您担任评委,并恳请您务必在晚会结束后对我们的拙作给予赢评。

请您提前安排好善后事宜,在家恭候我们的正式通知。

真诚欢迎您的惠顾。

(1)____ 

改为 

(2)____ 

(3)____ 

(4)____ 

(5)____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和句式,使前后协调连贯。

只有站在家乡的桥上,才能将家乡的全景尽收眼底;

也只有站在家乡的桥上,才能领略家乡有形的倩影和无形的眷恋。

如果还要听有声的家乡:

流水的汩汩,石濑的淙淙,石缝间滴泉的清脆,细流汇于空谷的铿锵,柔曼的浸泉漫过草滩,潭底回流的噎咽……也只有站在家乡的小桥上,才能听得真切,分出层次。

调整: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问题。

在创意经济时代,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即视觉,舞台即制作,广告即设计,图书即读图,科技即体验,信息即共享,新媒体即新感觉,这些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观点。

于是,视觉形象越来越瑰丽, 

① 

, 

② 

③ 

,科技体验越来越彪悍,____④ 

,媒体竞争越来越热闹……而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养育我们的文学情愫越来越单薄,那些曾经涤荡心灵的生命价值、历史洞察越来越微弱,浅表的快乐取代了深度的思索,体验的高潮取代了灵魂的行走,围观的喧嚣取代了隽永的对白……文化产业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⑤ 

(1)根据文段内容和句式,补写出①②③④处横线上的相关内容。

(2)在第⑤处横线上为这段文字补写一个总括性句子。

(2分)

七、(60分)(注意: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所小学,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将一只鸟儿带到了教室。

上课了,小鸟的呜叫声突然响彻课堂。

语文老师直皱眉,径直走到小男孩身边,他没有责备他,而是郑重地告诉大家:

“我想讲一下鸟儿的生活习性问题,鸟儿不喜欢被圈养着,它喜欢自由飞翔,大自然才是它温暖的家。

下面,继续上课!

”小男孩“受宠若惊”,下课后将那只乌放回了大自然。

在另一所小学,同样的场景,语文老师却怒气冲冲,他走过去毫不客气地将小男孩拽了起来,将小鸟从他手心里抢了过来,打开窗户,把小鸟放了出去。

小男孩受到了批评,被罚抄写一百遍某首唐诗,以弥补在课堂上的“过错”。

很多年过去了,某大学的演讲台上,一位鸟类专家在生动地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说他十分感谢当初语文老师的仁慈,没有扼杀他对鸟儿的幢憬和兴趣。

同样的时间,在某大学的讲台上,一位语言学博士也在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说道:

语文老师将他引入正途,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位优秀的语言学博士。

童年有两只鸟,现实中有两种教育,世上有两种人。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