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82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docx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绿色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4、凤仙花的播种方法:

(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可以往凤仙花(周围的土壤)上浇水。

5、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6、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每天约5毫米。

7、植物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根主要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

8、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这些养料是植物的绿叶依靠阳光提供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9、植物叶都是(平展)的,在茎上(交叉)生长,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1、植物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1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3、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果实由雌蕊发育而来,果实中有种子。

1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

种子发芽期、幼苗期、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

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132)天。

15、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陆续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6、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17、凤仙花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

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

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

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

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

1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在看不到节时,可以根据什么地方长叶子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生长在节上的。

19、植物的生长周期主要变化特征是(植株)长高,(叶)的增加和(茎)的增高增粗。

18、像凤仙花这样,(寿命只有一年)的植物,叫(一年生植物)。

20、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21、为什么从土壤中连根拔起一棵植物很难?

答:

因为植物的根有固定土壤的作用,能抓住大量的土壤,所以很难连根拔起一棵植物

2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但不是只有春季能播种。

23、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

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器材

带根植物、试管、植物油、水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2.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3.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4.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水分变少了,说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24、为什么装有绿色植物的玻璃罩里的小老鼠不会被憋死?

答:

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

所以,小老鼠不会被憋死。

25、小朋友们,你们在种植凤仙花时,一定都做好了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吧,请简要写下来。

答:

1、准备一些凤仙花种子。

2、查阅有关凤仙花的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3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26、在种植凤仙花的中。

你是如何播种凤仙花的?

答:

1、选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

2、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小块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口上,然后放入适量的泥土。

3、用手指在泥土中按2-3个1厘米深的小坑,每个小坑里放一颗种子,再用土盖上。

4、往花盆里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她放在温暖的地方。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整理

1、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一生要蜕皮(6次),在幼虫阶段蜕皮(4次), 蚕茧里面还有(两层)皮。

2、蚕卵呈扁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再过3~4天变成(紫黑色)。

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3、小蚕的孵化条件需要(适宜温度、适宜湿度、空气流通)。

 

4.养蚕小窍门:

①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的把它刷到桑叶上。

②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③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④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5.我们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6、刚孵出的小蚕身体是(黑褐色)的,很小,身上有毛,长约 2—3 毫米,外形有点像蚂蚁,所以把它叫做 (“蚁蚕”) 。

用放大镜观察,蚁蚕的脑袋大,身子小,身上有毛。

7、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从卵里出来的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8.蚕宝宝的外形特征:

形态是圆筒形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个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三对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五对足,帮助身体运动。

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称尾角。

身体两侧有小黑点是蚕的呼吸器官(气门),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

9、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10、蚕不再吃桑叶了,身体也发黄发亮变透明了,这说明蚕要(吐丝结茧)了。

  在吐丝中,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吐丝后身体(变小),(潜伏)在内。

观察蚕吐丝的情况

吐丝前的蚕

不再吃桑叶了,躯体发黄、发亮、变透明

吐丝后的蚕

身体变小,潜伏在内

蚕怎样吐丝

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其他发现

花费长时间寻找适合做茧的地方

11、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的体形粗短,身体呈(纺锤形),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黑色的复眼,眼睛下面有一对触角的原始体。

胸部长有胸足。

腹足、尾足消失。

胸部、腹部都有环节。

胸部背面有一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

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环节,从第2个-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

体色呈(黄褐色)。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复眼)

(胸足)

(盾片)

(气孔)

比较蚕蛹和蚕的不同点

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蛹呈纺锤形,黄褐色;

蚕是长圆筒形,清白色

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

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能找到眼睛和足;

身上还有环节。

蛹会动吗?

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蛹一般不会动;

它背面有一盾片,从盾片生出2对翅

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

它可能是什么?

还有两层皮

其他发现

蛹的颜色变成了黄褐色。

推测:

蛹还会变化吗?

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蛹还会变化,会变成蚕蛾

1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一层皮 ,它是蚕(第5 次)蜕的皮。

 

1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一般可长(1500米)左右,蚕丝可以织成(丝

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取丝。

14、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

蚕蛾分(雌蛾)和(雄蛾)。

蚕蛾交尾之后,雌蛾就 产卵繁殖后代,一只雌蛾大约能产(500)粒卵。

15.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和一对触角,口器退化。

胸部长着两对翅和三对足。

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16、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头上头上长着眼睛和一对(触角),触角的形状像梳子或(羽毛);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像蚕蛾一样的小

动物我们称为(昆虫)。

17、雌蛾和雄蛾的区别:

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振动飞快,腹部后端稍突起,翅稍举起。

18、蚕的一生

19、蚕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大约56天。

20、蚕的生命周期图

21.蚂蚁、蜻蜓、蚕、蛾的身体一样都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一对触觉)。

胸部有(三对足和翅膀),所以它们都是昆虫。

22、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绝大多数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①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和以及各种甲虫都是完全变态。

②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通常体型小、没有翅膀。

如蝗虫、螳螂、蜻蜓、蚕、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不完全变态的。

23、蜻蜓、青蛙、蝴蝶、蚕等一生都要经过变态,而人、羊、狗、猫等则不经过变态,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24、动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形态可分为(变态)动物和(不变态)动物,按照出生方式可分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变态:

幼年期与成年期差别太大。

如蜻蜓、蝴蝶、蟾蜍……

不变态:

幼年期与成年期差别不大。

如鸡、山羊、熊猫、鱼……

卵生:

从卵孵化而来。

如鸡、蝴蝶、鸟、蜻蜓、鱼……

胎生:

由母亲直接生下来。

如山羊、狗、熊猫……

25、人和各种动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我们把生命周期的时间叫做(寿命),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8、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得最快。

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出生后1岁,第二个时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岁到20岁间。

 

2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的时间

卵—>雏鸡—>成鸡

约14年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

约20年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1年

山羊

小羊—>成羊

约15年

卵—>幼鱼—>成年鱼

约50年

 27、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组,还可以分成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

①儿童(15岁以下称为儿童):

 从出生开始,身高、体重不断增加,身体各器官功能不断增强,各种能力不断发展 

②青年(16岁至35岁称青年):

 生长速度变慢,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完善、成熟;可以结婚生子了 

③中年(36岁至60岁称中年):

生长已经停止,器官的功能开始减退 

④老年(60岁以上称老年):

各器官开始衰老,功能逐渐衰竭,直到死亡 。

28、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得最快。

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出生后1岁,第二个时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岁到20岁间。

 

29、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身高和体重长得很快,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显著的变化。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膳食,足够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30、牙齿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人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副恒牙。

恒牙长出后终生不换。

33、比较三代人的身体特点

身体变化的主要特点

自己

个子比较矮,皮肤比较嫩,体重、身高长得快等

爸爸、妈妈

个子比较高,身体壮实,皮肤开始出现皱纹,体重、身高比较稳定等

爷爷、奶奶

身体有点驼,皮肤较老,皱纹比较多,头发花白,腿脚不灵便,牙齿掉落等

1、为什么要在孵化小蚕的盒盖上扎小孔呢?

为什么要洒水呢?

小蚕的孵化与什么有关?

答:

①因为小蚕要呼吸。

②这是因为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③蚕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怎样测量一条蚕吐的丝有多长?

答:

首先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然后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可以知道丝有多长了。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答:

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卵、幼虫、蛹、成虫。

①卵:

圆形、棕色,像小米粒大小;不会动;不吃食物。

②蚕(幼虫):

圆筒形,身体有环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白色,从约5厘米长到8厘米左右;爬行;吃桑叶,随着身体不断长大,食量也逐渐增大;33天-35天。

③蛹:

纺缍形,外皮黄褐色,硬。

一节一节的,一端粗,一端尖,粗的一端是头。

长出了复眼和触角、翅。

10天-13天。

④蚕蛾(成虫):

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足,长出翅,不会飞,能振动双翅,不吃食物;6-8天。

共计49天-56天。

 

第三单元  温度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要比较准确地知道物体点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进行测量。

3、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第一只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轮海特制出了华氏温度计,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制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摄氏温度计,温度在0---100度之间,英国医生阿尔伯特发明了体温计,它的刻度一般在35℃到42℃之间每一摄氏度细分成10个小格,所以测定的温度更加准确。

3、普通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12、读取温度计的数值时视线要(平视)温度计的数值,而且靠近温度计时尽量(屏住呼吸)。

为了观察到比较正确的温度,在观测温度时,眼必须与温度计中的液面(持平)。

4、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温度计分为(水温计、气温计、体温计、数字温度计寒暑表)等,温度计由(玻璃泡)(玻璃管)(液柱)构成,玻璃管上有刻度,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

5、用温度计前要弄清楚的3个问题:

①是什么温度计?

单位?

②每个刻度是多少?

③测量的最高、最低温度是多少?

6、读数:

25摄氏度:

写作25℃,读作25摄氏度。

零下摄25氏度:

写作-25℃,读作零下25摄氏度,写作时前面加“—”,表示零下。

读作 

写作:

写作:

读作 

零下五摄氏度

—5  ℃

—2℃

零下二摄氏度

零下十七摄氏度

—17℃

 9℃   

九摄氏度

二十摄氏度

20  ℃

 37℃ 

 三十七摄氏度

三十七摄氏度 

37 ℃

 —15℃ 

零下十五摄氏度

7、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每一摄氏度细分成10个小格,所以温度计上的每一刻度表示0.1℃.人的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超过这个温度就是发热。

8、一般情况下,人体对于超过(45℃)的水温就会感觉到烫。

低于(20℃)的水温就会感觉凉或冷

8、一般的室内温度计量程:

-15℃--100℃,测量的最小刻度是1℃。

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11、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体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9、自0℃以下,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数字越大温度越低,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

自0℃以上,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数字越大温度越高,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10、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12、已知的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11、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

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1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13、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14、在实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时,给杯子外面裹一块干毛巾是为了(保温)。

在碎冰里加入食盐是为了(盐融化时可以吸收周围冰的热量,从而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放盐后温度会迅速降低,大约在-7℃左右。

15、冰与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冰和水的共同点:

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

②冰和水的不同点:

冰有固定性状,不会流动,坚硬,能浮在水面上,是固体。

而水无固定性状,会流动,柔软,是液体。

16、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②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 ③有风吹,水蒸发得快; ④水的表面积越大,水蒸发得越快。

 

17、加快冰的融化的方法:

(1)把冰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

(2)把冰放到阳光下晒。

(3)用手把冰焐化。

(4)把冰放到热水中。

(5)用扇子对着冰扇热风。

18、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给水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空气中充满了水蒸气,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水蒸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是气体状态的水。

19、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叫(凝固),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叫(融化)

20、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叫(蒸发),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

21、固态的冰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叫升华,气态的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冰叫凝华。

22、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存在。

即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22、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

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23、固态的水有:

(冰、雪、霜、冰雹);液态的水有:

(水、雨、云、雾、露);气态的水有:

(水蒸气)。

24、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液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高空

露:

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雾:

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        

霜:

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雪:

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25、一天中,最容易看到露珠和雾的时间是早晨,霜和雪一般出现在深秋的早晨和寒冷的冬天。

2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扇出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27、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答:

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盛冰的玻璃杯使它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凝结成了小水滴。

28、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上不一会就回有小水珠,为什么?

答:

由于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很凉,会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形成小水滴。

这种现象也就是凝结。

29、生活中有许多蒸发现象,如(湿衣服会变干、水坑里的水变少了、拖好的地板变干了)等。

 

30、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

 

31、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镜片上立刻会模糊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片,液化成小水滴而凝结在镜片上,使得镜片模糊不清。

 

32、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洒些水,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答:

有凉快的感觉,因为洒在地上的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33、露和霜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答: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形成的小水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结成的小冰晶。

 

34、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

海洋里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

这是什么原因?

答:

 因为水的形态是可以转化的,水能三态循环。

也就是江河、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后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形成雨,雨水又会流回江河中,如此进行循环。

答:

35、如果在冰中加入大量的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玻璃杯壁上就会出现一层冰霜,是因为冰中放盐后使冰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摄氏度以下的玻璃杯就直接变成了小冰晶。

 

第四单元《磁铁》

1、根据磁铁的形状不同,可分为(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圆饼形磁铁)等。

人们根据生产生活中的需要把磁铁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3、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不能吸引哪些物体?

 利用磁铁的磁性能辨认哪些物体是铁,哪些物体不是铁。

①磁铁能吸引:

大头针、铁钉、弹簧、回形针、钢珠、夹子、剪刀、一元硬币等; 

②磁铁不能吸引:

铜、铝、塑料、橡胶、木头、纸、衣服等。

 

3、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磁铁,如:

(冰箱的门上、柜子门上、文具盒上、磁性黑板、指南针、磁悬浮列车)等。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4、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

5、 我们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6、两块磁铁的(磁极)相接近时,相同的磁极,互相排斥,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也叫做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

磁悬浮列车是利用了(相同)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制作的。

 

7、我们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找出磁铁的南北极,

8、一块条形磁铁磁性最强的部位是(两极)。

9、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磁力会增大,但磁力不是成倍的增加。

10、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航海、野外旅行等要经常用到指南针。

11、指南针由磁针、支架、方位盘、盒子组成,磁针的红色一端指北,白色一端指南。

12、指南针方位盘上字母的含义是:

N—北;S—南;W—西;E—东;NE—东北;SE—东南;SW—西南;NW—西北

13、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把天然磁石制成勺形,称作司南来指方向,司南静止时,勺柄总是指着南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14、到了900多年前,人们知道了使(铁片、钢针)变成磁铁的方法,制作出了灵巧的(指南鱼)和(水浮式指南针)。

14、人们很早就发现,(铁钉、钢针)被磁石接触或摩擦后,有时会具有磁性,还发现同样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钉、铁片具有的磁性(强)一些。

15、制作磁针的方法是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