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894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学案+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③均田制:

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

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考向1

 从文明传承的视角考查生产工具的变革

(2015·

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审题方向 农业生产工具

关键信息  

 

考向2

 从经济与文化关联的角度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全国卷Ⅰ,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审题方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审读表格 纵看,空间上北方与南方的对比;

横看,时间上由唐宋到明清发展。

反映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科举状元人数不断增加。

调动知识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关系

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生产的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考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经营

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

产品

用途

政府、皇帝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流通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特点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

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规模小,资金少,不以营利为目的

地位

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农户的副业,始终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2.手工业成就

(1)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制瓷业:

中国最早发明瓷器。

东汉生产青瓷;

南北朝烧出白瓷;

隋唐进入成熟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宋朝有五大名窑。

元代出现了彩瓷。

明朝有五彩瓷。

清代有珐琅瓷等。

(3)纺织业:

我国最早开始养蚕缫丝,有“丝国”之称。

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3.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

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考向3

 明清区域分工与资本主义萌芽

(2014·

全国大纲高考)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知识定位 明清——阶段特征——区域分工

解题关键 

考向4

 从东西方文明交融视角审视手工业发展

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审题方向 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辨析选项 

(1)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明代中期以后,手工业生产由以官营为主转向以私营为主。

(2)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同期形成了手工工场生产方式,但中国并未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更没有发展到工业革命程度。

(3)丝绸与瓷器皆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象征,常用常考的相关史实还有:

元代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瓷。

考点三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

先秦

①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

②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兴起和繁荣发展

秦汉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

①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②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

③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

①商品种类繁多,东京等城市商业发达。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④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明清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②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考向5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市”的演变

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审题方向 宋代“市”的演变

理解材料 

考向6

 关注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审题方向 古代民间手工业;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把握题眼 

用图示法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

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重农抑商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闭关锁国

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

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

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

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考向7

 关注重大概念——“海禁”

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知识定位 明清经济政策——“海禁”——信息提取

信息提取  

考向8

 关注重要概念——“重农抑商”

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审题方向 “重农抑商”政策

辨析选项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对商业发展、中外贸易及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具有三大相同点:

都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政策;

都是由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都具有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高考预测·

原创押题

押题1 

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其根源在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押题2 

下面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

其变化的根源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D.政治中心东迁

押题3 

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

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

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

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

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押题4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商业文明深厚久远,许多成功的优秀商贾,都把诚信作为经商和做人的信条,下列突出商业诚信的是(  )

A.商朝王亥“立皂市,服牛马,以为民利”

B.战国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C.春秋范蠡“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D.晚清王炽“报效万数千金以赈之”

押题5 

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

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

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

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

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

A.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B.历史可以任人诉说

C.百家争鸣的需要

D.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确认

押题6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押题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否相同?

为什么?

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二轮专题强化练

板块一

训练2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一、选择题

1.(2015·

济南一模,1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2.(2015·

安徽示范高中高三联考,2)据古籍记载:

“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

”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  )

A.西汉B.东汉C.曹魏D.唐朝

3.(2015·

衢州五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汉代晁错《论贵粟疏》: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脆弱性D.连续性

4.(2015·

菏泽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8)南北朝人士颜之推(531~591以后)所著《颜氏家训》非常有名,内有名句:

“昔在江南,(南人)不信有千人毡帐;

及来河北,(北人)不信有万斛船。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

A.毡帐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要居住场所

B.南方的手工业部门中造船技术最发达

C.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

D.南北朝时南北之间处于相互隔绝地步

5.(2015·

新乡一模,25)《新全球史》载: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6.(2015·

无锡高三期末,3)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田庄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7.(2015·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8月月考,20)《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由此判断此时(  )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8.(2015·

济南一模,12)《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②出现了市镇经济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④

9.(2015·

新余高三期末,25)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10.(2015·

福州高三期末,6)明朝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说:

“闽西诸郡人,皆食山为足。

为举子业,不求甚工。

漳泉海隅,其人以业主为不赀,以航海为恒产。

”福建内地与沿海的社会价值观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于(  )

A.山与海不同的地理条件

B.农与商不同的经济模式

C.儒与佛不同的文化背景

D.汉与越不同的历史传统

11.(2015·

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下列最能体现这种“理性选择”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

C.实行“海禁”D.闭关锁国

12.(2015·

菏泽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1)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汉代至北宋中国区域人口户数比例变迁表。

区域

西汉

(2年)

东汉

(140年)

西晋

(280年)

(609年)

(贞观)

(天宝)

北宋

(1100年)

东部

季风区

97.35%

99.35%

98.84%

99.23%

98.32%

98.89%

99.54%

秦岭—

淮河

以南

26.68%

46.82%

45.03%

27.21%

54.80%

44.90%

62.30%

材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

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

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渴望生活在宋朝》

材料三 “行在”(指杭州)云者,法兰西语犹言“天城”……谓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绝不是伪语……此行在城甚大,周围广有百哩……此城有12种职业,各业有12000户……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

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尚未计焉。

大市方广每面各有半哩,大道通过其间。

道宽40步,自城此端达于彼端,经过桥梁甚众。

此道每4哩必有大市一所,每市周围2哩……市后与此大道并行,有一宽渠,邻市渠岸有石建大厦,乃印度等国商人挈其行李、商货顿止之所,利其近市也。

每星期有三日,为市集之日,有四五万人挈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

上述之10市场,周围建有高屋。

屋之下层则为商店,售卖种种货物,其中亦有香料、首饰、珠宝。

——冯承钧译《马可·

波罗行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至北宋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城市的重大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时杭州等城市发展的重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三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唐会要》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贾谊和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汉、唐经济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采取不同经济政策的原因。

学生用书答案精析

考向例析

 关键信息 “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答案 B

 调动知识 唐代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解题关键 根据题干材料中“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等信息说明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十分明确,故本题选择A项;

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主旨,C、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A

 辨析选项 唐朝瓷器才开始通过海上外销,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全球化的起点为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理解材料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

答案 C

 把握题眼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

答案 D

 信息提取 材料中的“因势利导”“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以及“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允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