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914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侵蚀原理 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rateofsoilerosion)。

(5)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

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

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3.水保持与土壤侵蚀关系

显然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水土保持就是在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基础上,组织运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构成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山丘区和风沙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二节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一、内营力作用

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tectonicmovement)。

(2)类型

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3)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或振荡运动。

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经方向)。

这种运动表现为地壳大范围地区的缓慢上升与下降。

它出现于大陆和洋底,具有此起彼伏的补偿运动性质。

垂直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4)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的方向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运动。

(5)褶皱运动

褶皱运动是使岩层发生波状弯曲的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都可以使岩层发生褶皱。

(6)断裂运动

断裂运动可分为水平断裂运动和垂直断裂运动。

实际上两者很难严格区分,它们往往是伴生的。

2.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3.地震

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是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世界主要火山带、地震带与断裂带分布的一致性是这种联系的反映。

二、外营力作用

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外营力作用的形式很多,如流水、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风沙等等。

各种作用对地貌形态的改造方式虽不相同,但是从过程实质来看,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

风化(weathering)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

而生物风化就其本质而言,可归入物理风化或化学风化作用之中,它是通过生物有机体去完成的。

2.剥蚀作用

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denudation)作用。

狭义的剥蚀作用仅指重力和片状水流对地表侵蚀并使其变低的作用。

一般所说的侵蚀作用,是指各种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如流水侵蚀、冰蚀、风蚀、海蚀等。

鉴于作用营力性质的差异,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结果不同,于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

3.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后的碎霄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它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transportation)作用。

根据搬运的介质不同,分为流水搬运、冰川搬运、风力搬运等。

在搬运方式上也存在很多类型,有悬移、拖曳(滚动)、溶解等。

我国黄河每年平均输沙16亿t,全世界每年有23~49亿吨溶解质被搬运入海洋。

4.堆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或沉积(deposition)作用。

按沉积的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等。

搬运物堆积于陆地上,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形成“悬河”并导致洪水灾害发生;

堆积在海洋中,会改变海洋环境,引起生物物种的变化。

第三节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一、划分方法

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thetypeofsoilerosion)的划分方法也不一样。

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即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来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土壤侵蚀类型。

二、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进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是土壤侵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等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种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往往主要是由一种或两种外营力导致的,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就是依据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出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

在我国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主要有水力、风力、重力、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力、温度(由冻融作用而产生的作用力)作用力、冰川作用力、化学作用力等,因此土壤侵蚀类型就有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和化学侵蚀类型等(见图)。

三、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

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古代侵蚀(ancienterosion);

另一类是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现代侵蚀(modernerosion)。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从距今200万年之前的第四纪开始时算起。

一部分现代侵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另一部分则与人类活动无关,主要是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下发生的,将这一部分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现代侵蚀称为地质侵蚀(geologicalerosion)。

因此地质侵蚀就是在地质营力作用下,地层表面物质产生位移和沉积等一系列破坏土地资源的侵蚀过程。

地质侵蚀是在非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的一类侵蚀,包括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和出现后由地质营力作用发生的所有侵蚀。

四、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1.加速侵蚀

加速侵蚀是指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或称自然侵蚀)速率,导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一般情况下所称的土壤侵蚀就是指发生在现代的加速土壤侵蚀部分。

2.正常侵蚀

正常侵蚀指的是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不同侵蚀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第四节 

土壤侵蚀形式

一、水力侵蚀形式

1.概念

水力侵蚀(water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2.类型

(1)雨滴击溅侵蚀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raindropsplasherosion),简称为溅蚀(splasherosion)。

(2)面蚀

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称之为面蚀(surfaceerosion)。

按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可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3)沟蚀

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细沟状面蚀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由于地形影响逐渐集中,形成有固定流路的水流,称作集中的地表径流或股流。

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称之为沟蚀(gullyerosion)。

(4)山洪侵蚀

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称之为山洪侵蚀(torrentialflooderosion)。

二、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winderosion)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风力侵蚀简称为风蚀。

风力侵蚀包括石窝(风蚀壁龛)、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城)、石漠与砾漠(戈壁)、沙波纹、沙丘(堆)及沙丘链(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链)和金字塔状沙丘等形式。

三、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gravitationalerosion)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他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根据土石物质破坏的特征和移动方式,一般地可将重力侵蚀分为陷穴、泻留、滑坡、崩塌、地爬、崩岗、岩层蠕动、山剥皮等。

(1)陷穴

在黄土地区或黄土状堆积物较深厚地区的堆积层中,地表层发生近于圆柱形土体垂直向下塌落的现象称之为陷穴(holeerosion)。

(2)泻溜

在陡峭的山坡或沟坡上,由于冷热干湿交替变化,表层物质严重风化,造成土石体表面松散和内聚力降低,形成与母岩体接触不稳定的碎屑物质,这些岩土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时断时续地沿斜坡坡面或沟坡坡面下泻的现象称为泻溜(debrisslide)。

(3)滑坡

坡面岩体或土体沿贯通剪切面向临空面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slopeslide)。

滑坡的特征是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较明显的滑移面,滑落后的滑坡体层次虽受到严重扰动,但其上下之间的层次未发生改变。

滑坡在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坚硬或松软岩土体都可能发生,它是常见的一种边坡变形破坏形式。

(4)崩塌与坠石

在陡峭的斜坡上,整个山体或一部分岩体、块石、土体及岩石碎屑突然向坡下崩落、翻转和滚落的现象称为崩塌(collapse)。

(5)地爬(土层蠕动)

寒温带及高寒地带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在春季土壤解冻时,上层解冻的土层与下层冻结的土层之间形成两张皮,解冻的土层在重力分力作用下沿斜坡蠕动,在地表出现皱褶,称地爬或土层蠕动。

(6)崩岗

山坡剧烈风化的岩体受水力与重力的混合作用,向下崩落的现象称之为崩岗(rockslide)。

(7)岩层蠕动

岩体蠕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十分缓慢的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

(8)山剥皮

土石山区陡峭坡面在雨后或土体解冻后,山坡的一个部分土壤层及母质层剥落,裸露出基岩的现象称之为山剥皮。

四、混合侵蚀

混合侵蚀(mixederosion)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侵蚀形式,在生产上常称混合侵蚀为泥石流(debrisflow)。

(1)石洪

石洪(rockflow)是发生在土石山区暴雨后形成的含有大量土砂砾石等松散物质的超饱和状态的急流。

其中所含土壤粘粒和细沙较少,不足以影响到该种径流的流态。

石洪中已经不是水流冲动的土沙石块,而是水和水沙石块组成的一个整体流动体。

因此石洪在沉积时分选作用不明显,基本上是按原来的结构大小石砾间杂存在。

(2)泥流

泥流(mudflow)是发生在黄土地区或具有深厚均质细粒母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超饱和急流,其所含固项物质以粘粒、粉沙等一些细小颗粒为主。

泥流所具有的动能远大于一般的山洪,流体表面显著凹凸不平,已失去一般流体特点,在其表面经常可浮托、顶运一些较大泥块。

(3)泥石流

泥石流(debrisflow)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项流体。

泥石流发生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是我国山区常见的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不仅需要短时间内汇集大量地表径流,而且还需要在沟道或坡面上储备有大量松散固项物体,而面蚀、沟蚀及各种形式重力侵蚀的发生是产生大量松散固项物体的条件,因此泥石流的发生是山区严重土壤侵蚀的标志之一。

五、冻融侵蚀

当温度在0℃上下变化时,岩石孔隙或裂缝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缝壁产生很大的压力,使裂缝加宽加深;

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缝更深地渗入岩体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不断使裂缝加深扩大,以致岩体崩裂成岩屑,称冻融侵蚀(freeze-thawerosion)。

也称冰劈作用。

六、冰川侵蚀

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glaciererosion)。

高山高原雪线以上的积雪,经过外力作用,转化为有层次的厚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冰川冰。

而后冰川冰沿着冰床作缓慢塑性流动和块体滑动,冰川及其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不断锉磨冰床。

同时在冰川下因节理发育而松动的岩块突出部分有可能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将岩块拔出带走。

冰川侵蚀活跃于现代冰川地区,我国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高山雪线以上。

七化学侵蚀

土壤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损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的过程称为化学侵蚀(chemicalerosion)。

进入土壤中的降水或灌溉水分,当水分达到饱和以后受重力作用沿土壤孔隙向下层运动,使土壤中的易溶性养分和盐类发生化学作用,有时还伴随着分散悬浮于土壤水分中的土壤粘粒、有机和无机胶体(包括他们吸附的磷酸盐和其它离子)沿土壤孔隙向下运动等,这些作用均能引起土壤养分的损失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在酸性条件下碳酸岩类在地表径流作用下的溶蚀也属于化学侵蚀类的一种。

第五节 

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一、 

 

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流失量

土壤侵蚀量(amountofsoilerosion)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称为土壤侵蚀量。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率(或速度),或称为土壤侵蚀模数.

2.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土壤侵蚀和土壤流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土壤侵蚀前面已经作了比较多的阐述。

土壤流失(soilloss)所至指的仅为在水力侵蚀中,由于地表径流导致的土壤面蚀部分(包括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沙粒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因此土壤流失量(amountofsoilloss)所指的也就是由于发生土壤面蚀所流失的土沙数量。

三、土壤侵蚀强度

土壤侵蚀强度(intensityofsoilerosion)所指的是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

2.分级

土壤侵蚀强度是根据土壤侵蚀的实际情况,按轻微、中度、严重等分为不同级别。

由于各国土壤侵蚀严重程度不同,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也不尽一致,一般是按照允许土壤流失量与最大流失量值之间进行内插分级。

土壤侵蚀强度也称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

四、允许土壤流失量

允许土壤流失量(toleranceofsoilloss)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第三章 

水力侵蚀

水流搬运作用

泥沙的搬运形式可分为推移和悬移两大类。

这两种形式运动的泥沙分别称为推移质及悬移质,它们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律。

1.泥沙搬运方式

泥沙起动以后,在水流上举力作用下可以跳离床面,与速度较高的水流相遇,被水流挟带前进。

但泥沙颗粒比水重,它又会逐渐落回到床面,并对床面上的泥沙产生一定冲击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颗粒的跳跃高度和水流流速,如沙粒跳跃较低,由于水流临底处流速较小,泥沙自水流中取得的动量也较小,在落回床面以后就不会再继续跳动;

如沙粒跳跃较高,自水流中取得的动量较大,则落于床面以后还可以重新跳起。

流速继续增加,紊动进一步加强,水流中充满着大小不同的旋涡,这时泥沙颗粒自床面跃起后,有可能被旋涡带入离床面更高的流区中,随着水流以相同速度向前运动,这样的泥沙称为悬移质(图3.3)。

2.水流挟沙力

在一定的水流条件下,能够挟运泥沙的数量,称为挟沙力。

水流挟沙力应该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全部沙量。

由于推移质运动要比悬移质运动复杂得多,当前的测验工作仅限于悬移质方面,对于推移质测验还有不少困难,并且在天然河流中,悬移质一般成了全部运动泥沙的主体,因此,对于平原冲积性河流一说,常以悬移质输沙率代替水流的全部挟沙力。

溅蚀

一、雨滴特性

雨滴特性包括雨滴形态、大小及雨滴分布、降落速度、接地时冲击力、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等,直接影响侵蚀作用的大小。

1.雨滴形状、大小及分布

一般情况下,小雨滴为圆形,大雨滴(>5.5mm)开始为纺锤形,在其下降过程中因受空气阻力作用而呈扁平形,两侧微向上弯曲。

因此把雨滴直径≤5.5mm时,降落过程中比较稳定的雨滴称稳定雨滴;

当雨滴直径>5.5mm时,雨滴形状很不稳定,极易发生碎裂或变形,称暂时雨滴。

对于直径<0.25mm的雨滴称为小雨滴。

3.雨滴侵蚀力

降雨雨滴的溅蚀是降雨和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次降雨发生的溅蚀都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

研究降雨溅蚀作用,需要首先研究雨滴的侵蚀力和土壤的可蚀性.

二、溅蚀过程及溅蚀量

1.溅蚀过程

(1)概念

降雨雨滴动能作用于地表土壤而作功,导致土粒分散,溅起和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紊动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

或击溅侵蚀。

三、影响溅蚀因素

1.气候因素

(1)降雨

雨型不同雨滴大小分布亦不同。

如黄土地区降雨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产生的来势猛、历时短(1小时左右)的小面积降雨,称短阵雨型,其雨滴直径较大;

另一种主要是锋面影响的大面积普通降雨雨型,其雨滴直径相对较小。

就一定雨强来说,局部地区短阵性雨型比大面积的普通雨型更易引起土壤侵蚀。

降雨强度与雨滴的各种特征参数关系密切,因而,降雨强度也是影响溅蚀作用的因素之一。

(2)风力

溅蚀作用受风力强烈影响,风的推动作用会增加雨滴的打击能量,并改变雨滴打击角度。

风还把击溅起的土粒吹到更远的地方。

在整个降雨期间保持固定方向的大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更大。

2.地形因素

土粒受雨滴打击后,其移动方向取决于坡向和坡度。

在斜坡上土粒在击溅作用下向下坡移动的量大于向上坡移动的量。

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溅蚀导致的移动土粒向下坡移动的愈多,移动距离也愈远。

3.土壤因素

土壤种类不同,其粘粒、有机质含量以及其他对土壤起粘结和胶结作用的物质也不同,土壤团粒粘结构的增加能降低或减少雨滴击溅下的土粒分散坡坏。

随着团粒中粘土含量的增加,团粒强度增大,雨滴溅蚀量减少。

富含粘粒的土壤一般易于胶结,并且其团粒较粉质或沙质土的团粒大。

4.植被因素

植被是地面的保护者,植被和其枯枝落叶层在防治溅蚀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枯枝落叶完全覆盖的土壤表面能承受雨点降落时的冲击力,可从根本上消除击溅侵蚀作用。

植被冠幅在大范围内减小雨滴的击溅侵蚀,像谷类和大豆这样密集生长的农作物能截留降雨、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在土壤上。

地被物不但能拦截降雨,防止雨滴击溅分离土粒,同时也防止了不利于水分下渗的土壤板结,使渗透水份增加减少径流。

面蚀

一、坡面径流形成

坡面径流的形成是降水与下垫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降水是产生径流的前提条件,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降水面积等对径流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降水而导致径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蓄渗阶段和坡面漫流阶段。

1.蓄渗阶段

2.坡面漫流阶段

分散的地表径流亦可称为坡面径流,它的形成分两个阶段,一是坡面漫流阶段,二是全面漫流阶段。

虽然层状面蚀也可能发生,但因自然界完全平坦的坡面很少,而地表径流又常常稍行集中之后,才具有可以冲动表层土壤的冲力,因此由地表引起的面蚀,主要是细沟状面蚀。

四、影响因素

坡面侵蚀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因素中主要有降雨、径流、地形、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对侵蚀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降雨强度,面蚀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不很显著,而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是由于当降雨量大而强度小时,雨滴直径及末速度都较小,因此它只有较小的动能,所以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就较轻。

强度较小的降雨大部或全部被渗透、植物截留、蒸发所消耗,不能或者只能形成很少径流;

当降雨强度小到与土壤的稳渗速率相等时,地面就不会产生径流。

因此径流冲刷破坏土壤的力就不存在。

前期降雨,本次降雨以前的降雨称前期降雨,前期降雨使土壤水分饱和,再继续降雨就很容易产生径流而造成土壤流失。

在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前期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雨量的影响。

地形因素之所以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不同的坡度、坡长、坡形及坡面糙率是否有利于坡面径流的汇集和能量的转化而决定,当坡度、坡形有利于径流汇集时,则能汇集较多的径流,而当坡面糙率大则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于克服粗糙表面对径流的阻力,径流的冲刷力就要相应的减小,因此地形是影响降到海平面以上降雨在汇集流动过程中能量转化最主要的因素,地形影响能量转化的主要因子是坡度、坡长、坡形、坡向。

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面蚀产生影响。

通常利用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作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用渗透速率表示对径流的影响。

影响土壤上述性质的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其水稳性、土壤孔隙、剖面构造、土层厚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

生长的植物,以其具有的覆盖地面,防止雨滴击溅,枯枝落叶及其形成的物质改变地表径流的条件和性质,促进下渗水分的增加,并以其根系直接固持土体等作用,与风、水所具有的夷平作用相制约,抵抗平衡的结果,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坡地。

上述几种作用,使得有较好植被分布区域,径流量减小,且延长了径流历时,起到了减小径流量,延缓径流过程进而减小径流能量的作用。

5.人为因素

当破坏力大于土体的抵抗力时,必然发生土壤侵蚀,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影响破坏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及控制土壤侵蚀的有关各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破坏力与土体的抵抗力的消长。

因此只有了解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