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70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马基复习资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复习资料1.docx

《马基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复习资料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基复习资料1.docx

马基复习资料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有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i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

联系有哪些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有: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因为: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9、什么是矛盾?

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两个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

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的件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额同一性的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指: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指: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变过程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

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应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客观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应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

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应的对立。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

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严重缺陷。

A,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B,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论到实践

原因:

除了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出正确的理论之外,还存在于两个方面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能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

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提高

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2)物质世界的发展的无限的,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统一。

9、什么是真理?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关系原理:

(1)具有绝对性的整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整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转化的一个环节,又表现为一个过程。

指导意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做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a,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不确定”,以便不能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确定的,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作无情的斗争。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认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一是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是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及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构成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6、简述生产关系及其三方面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三方面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7、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8、什么是经济基础?

什么是上层建筑?

什么是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9、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辩证关系几经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1、简述阶级斗争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积极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前的对立和斗争,它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片面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12、简述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及其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物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灭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租金社会全名进步而创造条件。

13、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15、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分子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试述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为: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一般劳动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