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9848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地研究Word下载.docx

各种各样的“国学”课程列入课表,各种各样的“国学班”普遍出现;

“国学”进入了中小学,乃至学龄前教育,国外的孔子学院更是雨后春笋……

从国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教育”,并组织开展研究,各省、地市、县区教育机构也广泛开展了国学教育研究,各地方学校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围推广,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校已经结题的市级课题《在诵读古诗文中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研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借鉴。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我们学生需要哪些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选择符合义务段学生学习的著作,片段或经典语句,是本课题首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认识和解读和运用这些经典?

国学经典,涵深邃,见仁见智,国学经典体现是传统思想和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如何在批判中吸收,把传统和时代主流价值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需要站在当今时代,用今天的价值观来审视,吸收和运用。

3.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那些途径和方式,开展国学教育,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

本课题预设突破:

1.以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为载体,解决对国学经典容选择的突破,并构建符合学生年段的国学经典序列教材。

2.探索学校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诵读、讲读、研读,国学特色校园文化,国学主体系列教育活动。

(三)课题的界定

1.国学。

通常将“国学”按广义和狭义两种途径进行解释。

广义的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和,此“总和”可以理解为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统一。

狭义层面的国学主要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

本课题的国学主要指国学入门的浅显的传统经典著作以及文学、艺术等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以及经典诗词等承载的思想文化。

2.国学教育。

一般认为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容,以教授中国古代经典为主要途径,以培养我国下一代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本课题的国学教育:

是指通过构建校本课程实施的方式,以国学经典文化为核心容,以国学经典教育校本教材为主要载体,以经典诵读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健全人格,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丰富人文基础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3.人文素养。

普遍认为:

“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

而“素养”则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所以“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在品质”。

本课题所指学生人文素养是学生群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课题中的国学)、弘扬传统道德礼仪、传承民族精神的能力和在品质。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系统理论和课程理论。

本研究涉及的因素和条件较多,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对研究的各要素进行整合与优化,同时需要根据课程理论建构校本课程。

2.果维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和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即根据儿童最近发展需要和联系发展的特点,按年龄、年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安排不同的教育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

3.教育心理学和生理学理论。

语言是学生表达和思维的基础,通过经典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通过不同形式的额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左脑(记忆),右脑(视觉)参与学习,提高教育效率。

4.国家政策。

《语文》课程标准,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校园传统文化,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突显校园文化特色。

2.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推进学校国学教育,积极开展国学特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生人文素养。

发挥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陶冶性情,启发灵性,活跃思维,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进而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

3.探索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法,构建学校国学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适合我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本国学教材。

(六)研究的容及方向

1.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主的校园传统文化特色建设。

2.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主要容的校本课程建设。

3.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

二、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一)研究的思路

国学经典教育应坚持以具体的教育教学容为主要途径,将学生的成长融于具体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树立观念、传承精髓,整合学校道德礼仪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学校特色发展之中。

(二)研究的策略

在方式上:

分组开展,整体推进;

在容上:

古为今用,精选精编;

在过程上:

先造氛围,逐步化;

在方法上:

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在围上:

师生参与,共同提高。

(三)研究的措施

1.建立了课题组成员学习制度。

2.建立了课题组研究例会制度,每季度一次研究工作交流、反馈、小结。

3.成立四个行动研究小组。

即教材编写组、诵读研究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组、校园动活及社团建设研究组,分块面实施课题研究工作。

4.建立课题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容包括:

研究方案、工作计划、开题报告、学习资料、活动案例、会议记录资料、经验总结、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等。

5.开展外交流。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各种课题研讨活动等,提高教师对国学经典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6.加强横向联系。

通过向家庭、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教育合力。

(四)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即2012年3月―2013年3月,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2年3月)

(1)阅读文献,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审视、分析研究的思路。

(2)总结学校已有的经验,确定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成立课题组,建立相关制度,培训主研教师,为课题实施提供各方面保障。

第二个阶段:

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2月)

在课题组的组织领导下,分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设置教学课程。

与教务处配合,利用地方课程在1-7年级各开设1节“国学课”,把国学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保证课时、教材、师资、检查、考核落实。

经典诵读节期间,开展国学经典课例研讨活动。

如以下两节课例供全校教师观摩与研讨,分别是该校的肖光英老师执教的《三字经》选段与艾霞老师执教的《走进宋词》。

肖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流利”这两个方面,通过不同的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肖老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在家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艾霞老师执教的《走进宋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向学生介绍宋词的基本简介,让学生对宋词有基本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是本课的重点——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宋词的特点,同时艾老师还让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快乐之处。

课例展示结束后,国学教学教师交流研究,围绕“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如何结合经典诵读达到快速识字的目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2)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与教科室配合,开设了国学选修课,结合学校发展目标,组织教师开发国学经典教育校本教材。

(3)打造国学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

与学校行政配合,营造国学教育环境:

如,国学墙裙文化,国学主题专栏,国学铃声音乐等。

(4)探索国学特色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形成活动特色:

如,读书活动,国学诵读比赛,故事演讲,文化书签制作比赛,配乐国学表演等。

第三个阶段:

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2-3月)

(1)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提炼展示深化研究成果。

(3)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参加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验收。

(4)固化成功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形成学校国学教育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形成了国学的学校教育基本途径,并通过国学教育,收到了以文化人的初步效果。

(一)国学教育的四种校本途径

1.以课堂为主阵地,形成国学六步课堂教学法

自课题立项以来,积极探寻国学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校教务处在每周的课排表中单列出一节国学课,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课时和主要阵地,以《国学启蒙》为教材,组织语文教师实施国学课堂教学。

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的设计、研讨、完善,实践、反思、总结,初步探索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校本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即:

故事激趣─初读经典─理解经典─背诵经典─情境表演─模仿创作。

(附《国学启蒙》教材教案及反思)

2.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形成国学系列校本教材

学校根据学生特长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每周五下午两节课为学生选修课时间,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以走班制的形式,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目标。

在已有的选修课课程中,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为适应选修课程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语言积累的需要,节选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家诗》、《唐诗宋词》等古典经典著作中的部分容,编辑了一套适合本校小学1至6年级的国学教材,教材分年级编写,每个年级一册。

容上教材的独具匠心之处是还融入了历史和特色的相关知识。

经典浸润孩子们心灵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家乡的古老历史和现代美丽。

这套教材在实践中得到改进,不断的实现完善,按照分年级分册编辑成书,在国学经典诵读课上推广。

(附国学诵读校本教材)

3.以国学文化为特色,营造国学熏陶的环境文化

在校园走廊上、过道、墙壁上贴国学经典文字,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为主要容,图文并茂,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在各个班级中贴孔子、孟子、齐白石等名人画像,处处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整个校园里充满了国学教育的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

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

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

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华……

学校把上下课铃音设置成为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跟着铃声诵读,诵读容一月换一次。

一节课的铃声有预备铃、上课铃和下课铃,每次响铃学生就跟着诵读一次,一天下来学生就跟着诵读了20余次。

4.以国学诵读为主要形式,形成校园特色文化活动

(1)诵读。

开展“一日五诵”的活动。

即早晨自由诵读国学诗文,课前跟着铃音齐声美读古诗文,大课间集体诵国学名句,中午静心默读20分钟,晚上亲子共读半小时。

现在,早晨、中午一到校就能听到学生琅琅的经典诵读声,诵读经典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赛读。

我们把国学诵读融入到学校“诵读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中。

以年级组为参赛单位,每个年级编排一个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一二年级节选《三字经》、《弟子规》为容,三四年级以《唐诗宋词》为容,用古诗新唱的形式展现。

五六年级以国学经典故事《花木兰》等为题材的课本剧表演。

为使活动有效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我们每年3、4月份都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竞赛。

竞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更好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国学朗诵比赛,学生的体会颇多:

辰:

读国学,背国学,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事不再鲁莽;

读国学,背国学,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不再彷徨;

读国学,背国学,使我脱胎换骨,成就另一个真正的自我。

(3)舞诵、唱读。

音乐课上让学生学唱配乐诗词,使原本生疏拗口的诗词在我们的学生口中优美起来、亲近起来,更增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向往。

2012年9月学校舞蹈队自创的《诫子新歌》获得了省艺术大赛(舞蹈类)二等奖,并被省电视台邀请参加国庆晚会录制。

一年级自创的《新三字经》获得了市艺术大赛(诵读类)一等奖。

(4)口手结合,学以致用

书写经典。

开展书写经典比赛的活动。

具体做法是:

分班级开展进行书写比赛,由班级推荐作品参加年级组比赛,再由年级组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附活动方案及照片)

书签制作。

我们把国学诵读与美术、手工等课程结合开展活动。

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开展自己设计制作图文兼美的诗文书签、名言贺卡等活动。

在此活动中,各班选3名学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现场制作书签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

自办手抄报。

组织三四年级开展手抄报比赛。

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期手抄报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办成手抄报,学校评出优秀手抄报,并给予表彰奖励。

这些评比、展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诵读热情。

国学游戏。

我们把国学融入学生的课间游戏活动中,如学生钻城门游戏、跳皮筋、跳格子时一边玩一边说唱三字经、弟子规,在轻松的活动中诵读经典。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朗诵的国文,由浅入深:

一年级朗读《三字经》,而五年级朗读岳飞《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配合着,字里行间透射出的激昂语调,孩子们有节奏挥舞着手势,场面非常壮观。

(二)国学教育的文化熏陶

我校《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探索国学“以文化育情,以文化育趣,以文化育才,以文化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促进了学生成长

(1)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

通过古诗的诵读积累活动,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学生通过阅读古诗,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风好,品行正,有孝心,懂谦让。

如二年级2班郭嘉一在学习了《弟子规》时,这样说:

“我读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句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知道了不能随便拿人财物。

又如三年级2班丁玥祺的家长这样说:

“以前孩子有顶撞外婆的不良习惯,但自从我和她一起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

她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逐渐地改正了顶撞外婆的坏习惯,主动向正确美好的行为举止靠拢。

孩子们学了《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之后明白了:

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这样,等到老的时候,又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有的家长还打告诉老师,他的女儿自从诵读经典以后,人也变了。

每天晚上都要父母和她一起读书,有时还主动帮父母、长辈捶背揉肩,有时帮奶奶洗脚、做家务,懂得孝敬长辈,和邻里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了。

因为她读懂了“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从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2)学生在诵读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学生在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道德修养得到完善,他们以圣贤为榜样,规自己的言行。

诵读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熟读了大量经典,识字量已经超出了新课标识字量,学生诵读的水平得到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

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一篇篇习作,因经典诵读而涵丰富。

我们可喜的看到诵读促进校园更加和谐,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提升,心灵更加,生活更加多彩。

学生在课堂、作文时常常妙语连珠,引经据典。

国学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对子学生能够信口拈来,学生自创诗歌朗诵会语出惊人,图文并茂的国学手抄报等无不展示了校本诵读带来的喜人成果。

如学生徐文轩写的文章《会发光的郭夫子》中,引用了大量古诗词:

早在公元前289年,中国《孟子》一书中便记载: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中便记载:

“先生坐,何至于此。

”此中的“先生”亦是指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开始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

“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后来,老师被人们称为夫子,再到现在,我们便用白话文叫作老师。

可见,中国历代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之高,对教授文化者的尊敬程度之高,单单一个敬仰甚至不足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情,此之谓: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矣!

历代,师生之情堪比父子,古语有之曰: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更是将此美德一直延传至今,从未断绝。

从孔夫子授学到人民教师授课,伴随的,是“程门立雪”“汉武帝敬师”这种让人在鹅毛大雪中温情的故事。

我们很幸运。

在初中踏入三分之一征途的时候,便得到了郭夫子授学的机会。

2.促进了教师发展

自课题确定以来,在全校教师队伍中有了诵读经典的愿望。

教师在诵读中,改变了自我,获取智慧,丰厚底蕴,读出了人生色彩,心灵更加,工作更有精神,还引用其中容来勉励自己,实现教师师德的提升。

例如: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指出孔子用文献、实践、忠诚、信誉四种容教育学生。

传统教育也不是培养书呆子,学以致用、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容,要全面育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很好的教学之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个人修身、学习、工作的正确态度。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说明身教的重要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是做人应当遵守的准则。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我校的全体教师。

2012年12月,实验教师丽梅的《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获得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课件大赛一等奖,郭英的《新三字经》教学设计获得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全科)论文大赛二等奖,英的《从军行》教学设计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全科)论文大赛二等奖,金林青的古诗教学《望岳》说课稿获得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全科)论文大赛二等奖,余敏的《古诗词诵读,从这里开始》获得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课件大赛二等奖。

莉的《卖油翁》教学设计获得全国课程标准《语文》“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录像课”评选三等奖。

林玉梅的“从《两小儿辨日》谈小学文言文教学”获得全国课程标准《语文》“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录像课”评选二等奖。

尧卓玉的《我读中国古典婉约词有感》获得2012年全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邓凤昆的《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研究》获得《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刊用评选一等奖。

3.促进了学校发展

(1)推动了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校本课程建设。

国学教育的实践,促进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方面迈出了重要步骤,课题组努力在现有办学模式的条件下,积极调整思路,解放思想,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结构,积累了很多难得的实践经验。

(2)丰富了校园文化

“书声琅琅,文墨溢香”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

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从优化环境做起,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优化校园环境文化:

如以国学为主题的文化墙裙,以古代名人名画、格言警句为主要容的励志走廊等,时刻进入学生视野,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启迪了智慧,更活化了校园生活,多种活动在校园荟萃,经典诗文在校园交流,使整个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增加了一种动感、一份底蕴。

这种交融在一起的“阳春白雪”般校园生活对每一个学生乃至教师时刻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熏陶、润泽,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校园生活的引力。

(3)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学校浓郁的国学校园氛围,丰富的国学诵读、教育、比赛活动,营造了以国学为精神涵的文化土壤,校园充满了翰墨书香,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了校园品味。

四、存在的问题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我们教师文化底蕴不够,领悟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尽管在在国学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上做了一些探索,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在时代性上不够突出,校本特色上还需下功夫。

(三)本课题的研究绝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课程实施的规化、长效化、制度化才能见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