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91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docx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高标准严要求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

  许多人怀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赶着跳槽。

另一方面,许多管理者也在感叹:

找到高学历、有才能的人不难,但找到人品好、可靠的人却不易。

浮躁的年轻人在埋怨自己学历高却不被重用时,是否知道,人品才是最珍贵、最高的学历?

下面8点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必备品质,让我们仔细检查自己是否具备。

  1.忠诚:

在老板立场想问题。

职场上,有人往往只想到“老板给我这些薪水,我划得来吗”,却很少换位思考“领导花这些钱请我,我创造出与之匹配的价值了吗”。

在一个单位的每一天,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收入?

是否尽量为单位和领导着想、努力、付出?

无论时代怎么变,忠诚都是亘古不变的美德。

  2.主动:

不要事事等人吩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通过一项经典心理学实验发现,从小能忍受诱惑(如吃糖果)的孩子比自控力差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

在工作中能够自我管理,不必事事等别人监督催促的人,也更值得信赖,容易成功。

  3.负责: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预言的自我实现”倾向,即人们一开始对自己的期待,往往决定了最后成就的高低。

这也验证了《易经》里的一句话: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

”意思是,设定高目标,最后可能只完成一半,而设定一个中等目标,结果可能更差。

因此,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的人,比对承诺马马虎虎的人会获得更高的成就。

  4.重效率:

根据目标统筹时间。

在一个杯子里,先放一把核桃,还能加入花生、绿豆、糖、水。

但顺序反过来,先放入了水、糖、绿豆、花生之后,却再不可能放下核桃。

重效率的人,一定知道自己每个阶段、每一天甚至每个小时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以最好的效率体现自己的价值。

  5.坦诚:

当面开口当场解决。

遇到问题,许多人习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以消极抱怨的心态来面对。

直接面对问题才能体现正直、坦荡的品质,也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6.积极进取:

永远跟上企业步伐。

如果你是“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那就要小心了。

想一下,是否是职业枯竭让你丧失了活力?

是否因满足于自己的学历、才华而裹足不前?

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时代,要不断在学习中提升和更新自己,保持“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7.低调:

才华再高也别自傲。

孔子曾说: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骄傲、自私,哪怕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也不足称道。

高傲的人会让周围人不舒服,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障碍。

  8.感恩:

把批评打击当成长。

佛教讲“助缘”和“逆缘”,前者是他人的帮助,后者则是人生的阻碍。

许多人喜欢抱怨,不觉间他们把一切“助缘”都变成了“逆缘”。

懂得感恩的人,会把一切“逆缘”转化为“助缘”:

领导的批评,客户的不满,对手的打击,他们都理解为对自己的提升和帮助,于是在感恩中不断成长。

父母太严格将会影响孩子心理

严格一点有什么不好?

难道父母教育孩子太严格了也不好吗?

事实证明,父母如果对孩子太严格,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在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往往会过于注重自己的结果,这会导致孩子性格上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聪明儿童常常执著努力,但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与不如他们聪明的同龄人差不多。

如果父母总是苛求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有些事情就变得会事与愿违。

造成的结果可能使孩子们变成事事谨小慎微的完美主义者,他们会害怕冒险,做事处处小心,生怕暴露弱点。

  “高标准本身没有错,”美国心理学家说,“但问题是父母往往注重的是孩子的外表成功而忽略了儿童的努力和他们学到的东西。

”会适得其反的过于严格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在一个新的研究里发现,父母在给他们聪明的孩子打分时,将他们列入比正常智力儿童更具焦虑、抑郁和身心更易受伤害的行列。

尽管聪明儿童学习认真努力,但他们比正常智力的儿童在社会技能,行为问题等方面没有什么不一样。

  有人称这种“至善主义”或“精神失调”的父母是对聪明儿童才智的打击。

专家认为:

父母可以从孩子们的行为中判断他们的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如果高标准引导孩子取得了成功和幸福,那就是健康的;如果这样的标准阻碍了他们的成功与幸福,就是有害的。

总之,对孩子严格要求本没有错,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心理能力承受范围内进行严格要求。

爱找茬的人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很多人会爱找茬,对孩子、恋人、朋友,甚至对自己。

爱找茬的人,多数是对自我评价低、不自信、工作成绩不突出者,特别是在他们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去挑剔他人。

爱找茬,过分挑剔,不但会影响人际交往,还会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我们身边常常有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个人要求很高、很挑剔。

从心理学角度看,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即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的倾向。

完美主义者除了给自己设下高标准、严要求外,还经常处处严格要求别人,并总能挑出别人的毛病。

这种人往往内心极度自卑。

虽然他们总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时时处处挑剔、指责别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底气。

相反,当他们看到了别人闪光的一面,而自己却不具备时,常会感到自卑。

于是,他们采取挑刺、找茬的方式,来取得对他人心理上的优势,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力量感和稳定感。

另外,这些人还具有严重的嫉妒心理。

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周围人的动向,并且总摆出一副与人一争高下的姿态,一旦发现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在某些方面将要或已经超过了自己,心理上就感到不平衡,进而妒火中烧。

但是,他们通常不会积极采取行动,靠自己的力量超越别人,而是冲“假想敌”横挑鼻子竖挑眼,惟恐别人的成功盖过自己的风头。

一个人要求完美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地要求自己和他人,就是一种病态,这样不仅会使自己活得累,还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因此,过分追求完美的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客观地看待事情。

爱找茬的人,一般都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善于肯定自己成绩的人。

总是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一旦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或自己的一点小失误,导致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就会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认为自己能力低,从而给自己挑出一大堆毛病来。

只有树立自信心,善于肯定自己的长处,才不会过分去计较那些不完美的地方。

爱找茬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

在内心里,对他人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认为别人这儿不好,那儿也不好。

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尽给他人找茬。

因此,这些人要多与他人接触,感受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温暖。

对他人怀感激之情,就会注意到他人的诸多优点。

当一个人从心底里接受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换一个角度看这个人。

缺爱导致的拖延症

完美主义

与我们的常识相悖,拖延症患者并不都是没有上进心,相反,很多人甚至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拖延症患者中,也有很多的完美主义者。

也许你好奇,自己交的任务从来都是差强人意,连自己都不太满意,工作的过程又是拖沓低效,这也可能会是完美主义吗?

也许是的。

完美主义并不是以工作结果或者工作过程来评判的,而是以你对自己的期待来评判的。

我自己以前是这样的:

如果接到一个约稿,我会忍不住设想这个稿子应该如何构思精巧、妙笔生花,如何让编辑和读者赞叹不已。

因为这样的期待,我觉得哪个开头都配不上这篇稿子,所以迟迟无法动笔,直到快交稿的时候,逼着自己随便写点交稿了事。

如果我要准备一次讲座,我也会在开始偷偷设想这这次讲座应该如何精彩绝伦,如何影响改变很多人,这么一想我又没法开始动手做第一张PPT了,最后也只能草草了事。

如果你也这样,习惯在一个任务开始之前,先给自己设立一个看起来不太可能达到的完美标准,并因为这个标准而迟迟无法动手,那你可能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也许有人要问,完美主义难道不好吗?

人难道不应该对自己、对工作有点要求吗?

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高效和卓越的人,他们对自己、对工作也有很高的要求,但他们可不拖延。

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者:

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

他们都有很高的要求和标准,但两种完美主义在信念上存在重大区别。

第一个区别是关于自己的。

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不仅有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且相信自己有与这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

他们的高标准与高的自我意向是相适应的。

“没问题,我能做得这么好”。

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在高标准之外,却常有与之不匹配的低自我意向,他们并不相信自己真的能符合完美标准:

“如果能做这么好就好了,可惜我肯定做不到”。

所以高标准只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提醒他们自己的不完美,而他们偏偏又很难忍受自己的这种不完美。

据我观察,这些不适应的完美主义者背后,常常有一个严厉得不近人情的父母。

这些父母经常以批评代替鼓励,不断提醒他们各种缺陷和不足而非告诉他们进步。

这种苛刻的态度会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自我要求。

举个例子,一个学画的孩子如果不断被父母批评,他就会形成这样的信念:

“我必须要画出完美的画来,否则就会被批评”,这是高的完美标准。

同时他们还会想,“因为我经常被批评,我一定不够好”,这是低的自我意向。

高的完美标准和低的自我意向是导致他们很难开始行动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区别是关于失败的。

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虽然同样讨厌失败,但他们会把失败看作成功路上必然的经历,看作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可以不断增长的,而失败正是“刷经验值”的过程。

所以他们能在失败后很快调整自己,重新出发。

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却把一个人的能力看作固定的东西,而他们所面对的每个任务,都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和考验。

他们的心里存在这样的信条:

“如果我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件事,说明我不够聪明,缺乏天赋。

“如果我努力后仍然失败了,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还不如当初不做。

他们会把每个任务当作威胁而不是成长的机会。

而失败也总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挫折感。

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像坨屎。

他们对成功的想法是一根筋的,有时候一次考试失败都能动摇他们整个人生信念,觉得自己就此完蛋。

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拖延。

原因之一是在完美的标准下,他们会一直纠结每个不完美的开端,并把它们视作失败。

前面说到的那个因为拖延写论文而延迟毕业的博士生,她之所以拖延,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在“思考”前面所写的论文问题。

“这个论文的框架还不够完整”,“这个实验数据虽然能自圆其说了,但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无法完全排除”……她不断思考这些缺陷,但有些缺陷又无法弥补,结果问题越想越多,论文写作也越来越拖。

原因之二是他们会把失败的意义无限扩大,并因此更害怕失败。

他们会把每一个微小的失败看作对他们智商、能力和人格的根本否定。

所以有时候,他们宁愿在自我批评中拖延,也不愿去面对费力挣扎却仍然失败的风险。

拖延,成为了逃避失败风险的无奈选择。

四、控制和反抗

在一个组织混乱、人浮于事的地方,人们常有更多的拖延。

控制感是人的基本需要。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为自己做主。

可是在社会分工和组织序列中,深处底层的我们不得不听从老板或客户的指挥。

当老板不得人心、官僚之风横行,我们表面唯唯诺诺,转身偷偷骂娘时,一场争夺控制感的战争就悄悄地发生了。

这场战争本来就不对等。

战争的一方有资金和权力,能左右我们发展和未来,而我们拥有的武器,唯有拖延。

当老板交代:

小陈,赶紧去把这件事做了。

你表面爽快答应,心里却充满抵制时。

当老板再三问你什么时候能做完,甚至表现出无奈时,你在内疚之余表现出一种快感。

拖延成了组织中的弱者表达不满的反抗工具。

只是,这种反抗,最终伤害的恐怕还是他们自己。

五、对未来的错估

拖延症患者经常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

该把工作放到现在还是留给未来。

他们怎么看待未来,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对现在存在着一些系统性差异。

正如心理距离理论所提示的,人们会用更抽象的视角来看待未来的任务和他们自己。

人们会低估未来任务的难度。

人们会忽略未来任务中很多恼人的细节,因此,未来的任务会比现在看起来更简单纯粹。

人们还会高估未来自己的能力和专注度,同时高估未来可用的时间资源。

今天我总是被打扰,今天有那么多的琐事,今天我心情不太好。

这都让我的工作效率打折扣,但明天就不一样了。

明天我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内裤外穿的超人,在一个完全没有干扰的环境中全心投入地工作,只有拯救地球这样的任务才可能让我分心。

既然明天这么好,把任务放到明天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对未来的系统性看法并不是拖延症患者才有,我们普通人也有,只是拖延症患者会更严重。

这也是拖延这么普遍的原因之一。

六、缺爱

关于这一条的天才发现,要归功于我的好朋友,厦门晴天见的老板娘阿春女士。

有一天她很认真地跟我说,她发现身边那些有拖延症的朋友,都很孤独,所以她总结说,所谓的拖延症,其实就是“缺爱”。

她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得意,让我鉴定下。

我也很认真地思考了她的说法,发现她说的是对的。

拖延症的患者经常陷入巨大的空虚当中。

他们经常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甚至怀疑自己的整个人生的意义。

所以他们需要到网游、酒精、当下肤浅的感官刺激中去寻找存在感。

还有什么比觉得这件事没意义,更容易让人拖延的呢?

意义感的缺失,确实跟爱有关。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婴幼儿时期我们与母亲的关系。

如果母亲是稳定的,充满爱意的,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友好的,安全的,我们会愿意去探索世界,觉得这个世界有趣又有意义。

相反,如果母亲是冷漠的、喜怒无常的,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并停止探索,相应的我们会缺失重要的意义感。

意义的本质是联结。

它既可能是我们与他人的联结,也可能是我们与未来的联结。

人生就像一副拼图,每一块单独的拼板本身没有意义,只有组成大的拼图时,拼板才能看到自己的意义。

这块拼板既可能是时间意义上的,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的联结,也可能是社会意义上的,自己与他人的联结,无论哪种形式的联结,都跟爱人与自爱有关。

拖延症患者常常缺少这种因爱产生的意义感。

他们是孤立的,并不觉得自己有人在乎,也不真的在乎别人。

因此,当面临一个任务时,他们对拖延可能造成的对未来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漠不关心。

但这种孤立和冷漠的感觉让人很难忍受,需要通过做其它刺激感官的事情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于是,他们很容易变成其它方面的成瘾患者。

从根本上,拖延症反映了我们人类固有的意志力缺陷。

而这种缺陷的背后更深刻的情绪感受同样不能忽视。

希望和恐惧、梦想和现实、自我超越和自我怀疑……在一对对矛盾中挣扎着等待突破的人性,我们正努力寻找的,和世界、和自己的相处之道,而这条道路,最终还是会指向我们自己独有的成功和幸福。

高标准严要求对孩子未必好

近几天,美国20岁男子枪杀自己母亲和20名小学生的新闻,无疑是关注度最高的热点之一。

在哀悼和惋惜之余挖掘一下这个杀手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种极端做法,极有可能是对母亲过高期望及严苛管教的反抗和报复。

热点聚焦

据媒体报道,20岁的枪手亚当·兰扎未满18岁时父母即离婚,之后母亲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期望和注意力,她希望亚当能功成名就,并为此花费了很多功夫,对他管教非常严格,甚至让亚当退学回家由自己亲自教育。

亚当的同学则表示,亚当学习十分用功,这可能是他的母亲要求他做到完美。

此外,沉默、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孤单、自闭等词,也被一些熟识亚当的人用来形容这个男孩。

而兰扎家的朋友、一位音乐家则在个人网站上表示,亚当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可能是想向母亲证明自己的能力。

专家分析

最深刻的伤害往往来自家庭

将这些被报道出的细节拼在一起,亚当的性格也渐渐明朗:

一个曾遭遇父母离异伤害,又因母亲严格管教和望子成龙心切而深受压抑的年轻人。

著名心理学专家、亲子教育专家周正认为,对孩子过于严格的要求是禁忌。

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对孩子现状不满的父母,其实都是对自己不满又无能为力,只能希望孩子进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种严厉要求和高期望值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以强迫症较为常见。

“怎么坐、怎么握笔、怎么说话甚至思考,家长都给孩子定格到一定的标准。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反抗,但长时间的严格管教之后,孩子就会被异化,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否则就不舒服,这是主观上非常痛苦的。

”周正说。

此外,孩子长期压抑自己,出现内向、自闭、冷漠甚至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如果家长还常对孩子实施语言嘲讽、批评等冷暴力,就会让孩子全盘否定自己。

“终有一天,孩子压抑的情绪会爆发出来,这时就极易产生极端事件。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报复家长、惩罚家长。

”周正说,因为,最深刻的伤害往往来自亲人。

亲子建议

和孩子做朋友

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想不对孩子产生影响都不可能。

因此,要想让孩子健康、阳光、快乐,家长必须“持证上岗”。

周正认为,父母对孩子既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无端纵容,而是要成为朋友。

“朋友,意味着平等、尊重、支持、公正、相伴。

”周正说,父母不要认为自己比孩子高一等,“我就是要教育你”。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向他们伸出双手。

作为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周正让儿子从小就自己做决定。

他认为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你越尊重孩子,给他足够的权利,他就越自尊,越知道自律。

周正提醒那些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管教过于严格的家长: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当你发现孩子在爱玩的年龄只愿闷在家里、该对异性产生好感时却依然只埋头苦读,那你就需要反省了你的教育方式肯定出了问题。

青春期少年为什么会愤世嫉俗?

导读:

当我们被问起:

“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如果这个人我们认识,我们定会列举出个几条。

不过要是被问起:

“你是怎样一个人?

”也许会不知从何说起。

我们对他人的熟悉程度一个远远不如对自我的熟悉程度,为什么却不能回答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其实不是不能回答,而是不能客观地回答。

这一点在青春期少年的身上反应的就更加明显了。

 

燕园博思案例:

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在咨询中说宿舍的人际关系不理想。

他举例说:

同宿舍的小李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很自负,自我主义听不得别人得批评,因此常常与自己有些小摩擦,不愿意与小李交往。

小强是个没头脑的家伙,不求上进,整日里捧着武侠小说不放手,也不愿意与他交往。

他问老师:

怎么让小李变得谦虚谨慎一些?

如果小李能改也许他们能成为好朋友。

咨询师让他谈谈自己,他滔滔不绝,认为自己有头脑会学习,为人处世也有原则,肯下功夫做事,并有信心考上名牌大学。

只是由于有时自己太“直”不是很有人缘,不过,他又补充说,与那些“俗不可耐”得人交往也没意思,只会白浪费时间。

听完他的叙述之后,老师问:

“在你们宿舍,你认为谁最不能让人接受和喜欢?

”他说恐怕要算小李了。

接下来老师就让他把小李得优点缺点和他自己得优点缺点一一写在纸上。

写完后,老师让他仔仔细细将两张纸得内容作一下对照,这个学生看着看着脸就红了。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与小李是同一类人,只是在些优缺点时,他把同一性的特点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他认为小李自负自傲,而自己则是自尊自信;小李凡事自我中心,而自己则是独立性强,有主见。

也就事说,自己所谓的优点到了别人那里就成了缺点和不足。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中也不少见,主要表现为事事看别人不顺眼,显得愤世嫉俗。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是青少年自我分化后长出现的一种现象。

--燕园博思北京青少年心理专家为您解析。

主观的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的我是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这两个“我”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

常常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差距。

自我的不统一,使青少年不时地感到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就是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者是过分自卑和焦虑,导致心理不平衡。

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烦恼,而且会影响我们的心里健康。

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自我的统一性。

那么如何实现自我的统一呢?

-

首先要承认自我不统一的现实,寻找造成这种不统一的原因,是因为认识不全面,不客观还是标准不同。

例如:

看别人只是从某一方面,就对这个人的人品能力下结论。

对别人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则是得过且过。

其次,要经常反省自己,敢于解剖自我。

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敢于正视他们。

第三,学会从别人身上来看自己。

“察己可以知人,察人可以知己”自己和别人有时就象一面镜子,可以互相参照,引起反省。

要记住,那些发生在他人身上而被自己所不屑的东西,其实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也同样让他人所不屑。

第四,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坦然接受自我,即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以一个真是、表里如一的自我立足于天地之间。

和谐人际来自欣赏和感谢

  在一次核心高管的“领导力发展测评”中,Maria在“培养和激励下属”一项得分最低,一些简短的评语包括:

“对下属不够信任、认可”“批评多、要求高、鼓励少”“总感到老板对自己不满意,但不清楚为什么”,等等。

Maria是一位非常专业、负责的经理人,她的领导风格属于典型的“专家型”+“指令型”——高标准、严要求。

  Maria向我倒苦水:

“我对下属手把手地教,很用心地培养他们,怎么还得这种反馈?

”我很理解她的感受:

“是有一些委屈吧?

觉得下属不明白你的苦心。

其实,你很着急,希望他们能快速成长起来。

”“是呀,我们的业务量每年增长60%,我们团队的专业水平真地跟不上,我不抓得紧能行么?

  “Maria,除了严格要求,你平时对下属表达欣赏和感谢吗?

”我问道。

“感谢?

”Maria有些反应不过来,“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工作呀。

而且,在好多时候他们都没达到我的标准,欣赏什么呀?

  “或许,可以欣赏他们的一些好点子,可以欣赏他们点滴的进步,也可以感谢他们的努力、他们随时的支持……”我举了一些例子,接着问:

“你觉得,这样做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你们的工作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Maria低头想了一会儿,嘀咕着:

“我以前老看到他们做得不好,还没怎么想过‘他们好的地方’呢。

”我鼓励她,“试试看,转变一下视角,或许会有一些新发现。

”Maria努力思索了一会儿,开始欣赏下属的闪光点:

“嗯,Cathy学习能力很强,但是……”“我们先省略‘但是’,好吗?

”我轻声地提醒她。

“好吧。

Sam很细心,客户资源管理得井井有条;Jane有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能预先提出许多好建议……”Maria把她手下的十几位员工逐一“欣赏”了一番,又清晰、有细致。

  “好啊,现在你感觉怎么样?

”我听完之后问Maria,她笑容可掬地说:

“说来真神奇,我说着说着,忽然发现手下有这么多精兵强将!

”“回去试一试吧,对下属表达你的欣赏和感谢,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鼓励Maria在工作中实践。

“这会不会有点怪?

”Maria有些迟疑,“而且,我哪能总是发现他们的优点呢?

  “只要你是真诚的,一开始他们可能不习惯,慢慢就会好的。

”随后,我给Maria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

请每天发现自己5点做得好的地方,对自己真诚地表达欣赏和感谢。

  Maria觉得有难度,把5点改成了2-3点,但她答应每天认真地执行。

  觉察时刻

  “欣赏和感谢”拥有神奇的魅力,她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记得在一次成长工作坊上,导师问我们:

  “请举手,你会经常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和感激吗?

”举了一片小树林般的手。

  “你会经常表达对爱人的欣赏和感激吗?

”马上,倒下了许多棵树。

  “你会经常表达对下属的欣赏和感激吗?

”立刻,又冒出了许多树。

  “你会经常表达对老板的欣赏和感激吗?

”这一下,少了一些树,多了一些带笑的声音,“那是拍马屁吧?

”全场大笑。

“不是”,老师正言以对之,“每个人都需要被欣赏、被感激,这是人性最基本的一种需求”。

  接下去的三个问题,是我经常问自己的,也分享给每一位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