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036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历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天人虽别而相应:

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天有4季而人有4体,天有12月而人肢有12节,天有12月以制366日人亦有12肢节以使366节,天有五行而人有五脏,天有九重而人有九窍。

胆象云,肺象气,肝象风,肾象雨,脾象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是故耳目者,日月也;

血气者,风雨也。

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

其他形体的人,就逐渐地从世间消失了。

昔者上古之末,当尧之时,始根据日月星辰定历数,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因此有《易》曰:

“先王以治历明时。

据记载汉代开始出现24节气的划分。

《传》曰“天六地五”,五六之和十一为天地之中。

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冬生草木皆死。

冬至子午,夏至卯酉。

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己亥是谓六府。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

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

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的历法,和中国古老的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说法、乃至修炼是浑然一体的。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故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

古人讲顺天知命,是因认为人体和天地息息相通。

古人看到了天气的风调雨顺也明白了人需要心平气和、凡事适度。

并且古人根据天道制定了24节气,以顺天地之变、与天地合德。

返回目录

中国历法介绍

天干地支

中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中国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循环。

这二十二个字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

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

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蕴含着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

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

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

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

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

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

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

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

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

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

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

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

霜降表示进入降水季节;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表示降水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节,强调水分对农业的重要作用。

雨水节气表示降雨开始和雨量开始增多两个含义,在这些节气中白露、寒露和霜降虽是降水现象,但温度的意义更重要,也可以作为温度表示降温程度的节气,表示日照长短的有二分、二至,反映了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二十四节气中的这些节气明显地表示气候的季节变化和转折。

其他节气中,惊蛰间接表示地温的升高,清明、小满通过物象表示气温的升高,芒种以农事活动表示盛夏到来。

节气都表示气候特征。

据记载,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是一年中四季开始的节气“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

此时刚探出头来的嫩绿柔软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带来一派“春到人间草木知”的景色。

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细微神妙的春意。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每年2月19日或20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时节,冰雪溶化,空气湿润,气温开始回升,天气转暖,雨量渐渐增多,植物普遍返青生长。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植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植物及人们的健康影响很大。

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水来预测天气的,如“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位置到达黄经345度为“惊蜇”。

“惊蜇”是指蜇伏在泥土里的冬眠生物开始出土活动。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蜇。

”这里将冬眠动物的苏醒同春雷联系起来。

惊蜇前后的雷鸣能够预报惊蜇后的天气,如“未过惊蜇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蜇时节正处乍寒乍暖之际,农谚有:

“冷惊蜇,暖春分”等说法。

惊蜇时节的风也有被用来作预报天气的依据,如“惊蜇刮风,从头另过冬”。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

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为春分。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

阴阳出入上下篇》说: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

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进入明媚的春季。

此时,岸柳青青,莺飞草长。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

欧阳修对春分也有过生动的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代《帝京岁记胜》载: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清明前后,气候逐渐转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此时春色如画,踏青春游,扫墓祭祖,是传统习俗。

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名句是清明生动的写照。

清明节由来

关于清明,有一则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护下,流亡国外。

有一天,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

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

重耳吃完后问肉是哪来的,介子推告诉说是自己腿上的肉。

重耳感动地说:

“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

”介子推说:

“我不求报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后的第十九年,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他把流亡时期跟随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赏了,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离开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穿在脚上,望着它哀叹:

“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宝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

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

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度为谷雨。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古代解释即所谓“雨生百谷”,故此得名。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谷雨有许多与天气预测相关的谚语,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

花中之王牡丹又有谷雨花的俗名。

欧阳修曾道:

“洛花以谷雨为开候”,这里的洛花即指洛阳的牡丹。

谷雨时节,值三月暮春之际,料峭春寒已逝,炎炎夏日未临,草长莺飞,气候和煦宜人,是踏青的大好时光,牡丹当此节候,殿春而开,令游赏的人们更添意兴。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视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

“四月节,立字解见春。

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时节,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植物开花结果。

明人《莲生八戕》中说: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生动地描述了立夏时节的景象:

青蛙开始聒噪着,蚯蚓忙着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争相出土攀长。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的时间。

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医学源流论》曰:

“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

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

中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度时为小满。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此时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故称为小满。

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

“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在广东广西的农谚则说“小满大满江河满”,是说这个期间是前汛期的雨水集中时期,同时也是防汛的主要时期。

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芒种是反映物候的节令。

“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麦、小麦开始成熟,将要收割,“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有人把“芒种”解释为“忙种”意思也是相通的。

每年6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春争日,夏争时”,这“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芒种以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将进入梅雨期。

中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此处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

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

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

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

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

“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

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

“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

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

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

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

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

以上这些民间谚语,经气象资料验认,准确率达70%以上,比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气象预测还“科学”。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

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

每年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时开始。

“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就是万物生长茂盛,开始成熟。

《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

“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意思是:

夏至之日阳气至极阴气始生。

夏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

夏至日祭祀,周代已有之,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

《周礼春官神仕》中说: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以〔礻会〕国之凶荒、民之札丧。

”冬至日阳气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阴气升而祭地祗物魅(魅:

百物之神)。

致人鬼于祖庙,致物魅于〔土单,音为shan〕坛。

《周礼春官大司乐》:

“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天神皆降。

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

”祭天地人神,都为顺其为人与物也。

古代医家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认为人体合于四时阴阳则不会生病,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天人合一”的阴阳消长规律的观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将人体、生命和宇宙融合为一体的科学,与现代科学分割学科的方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太阳黄经为105度。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表示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故名。

“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古籍《群芳谱》中也说:

“暑气至此尚未极也。

”这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热到极点。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时间内俗称为“伏夏”季节,有初伏、二伏、三伏。

人们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

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得以好转,甚至痊愈。

这就是中医称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大暑是最热的时期。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管子》说:

“大暑至,万物荣华”。

中国许多地区有“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反映出这段时间的气温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糸。

炎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

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

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是秋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东汉崔《四民月令》:

“朝立秋,冷飕飕;

夜立秋,热到头。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每年8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

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

处暑之后,暑气虽然逐渐消退,但是,还会有热天气。

所以有“秋老虎,毒如虎。

”的说法。

顾铁卿《清嘉录》也说:

“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

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

”意思是,还要十八天的流汗沐浴。

之后,气温将逐渐下降。

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

每年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

“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为夜晚水气凝结在上面的,故名。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进入“白露”之后,在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每年9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

中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上曰:

“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阳在这时到达黄径180度,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二是按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后,气温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

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后来因为“秋分”在八月内每年不同,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遂逐渐约定俗成,将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且带寒意,故名。

寒露后,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真是露水冰凉。

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10时为霜降。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此时气温达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称为霜。

霜降是指初霜。

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立,建始也”,又说: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

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冬”即“终也”,结束之意。

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小雪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