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037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龄化和老龄化的发展使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Word格式.docx

中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在世界上,人均只有58%,超大型和大型矿床占据着较小的比例,有较多的难选矿、贫矿以及伴生矿,特别是铜、铁、铝土、锌、铅和金等矿产比较贫瘠,选择有困难,通常情况下,开采的成本较高,真正能够使用的资源比例小。

中国水资源缺乏,人均仅有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

在中国超过600的城市中,多于400的城市有供水的缺陷,其中有110个的城市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我国达到60亿立方米的缺水总量。

资源的局限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多的需求,使中国发展人与自然方面面临着困难。

土地日益出现荒漠化,对森林资源的局限性和对自然生态的平衡作用不能发挥。

森林发展开始向逆向迈进,出现了恶性循环:

“森林破坏――环境恶化――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使人类面临的生存基础遇到危险。

在世界上,中国是缺乏水资源的国家,水资源人均数值只是1/4,由于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升,对水的需求和水资源的缺乏呈现出矛盾。

现在,中国正在一年年减少江河径流量,逐渐降低湖泊的面积和数量,通过《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调查,1949年后,中国内陆湖泊减少了1000个,天然的湿地减少26%,降低了地下水位。

中国有212个降落地下水漏斗。

中国已经有70多个城市,16个省市,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导致近4000亿元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大气污染指的是因为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导致某些物质在大气中出现,浓度变高,时间长,从而对人体的健康、舒适、福利以及环境污染带来影响。

中国有着严重的大气污染,排放污染量处于较高值,依照统计发现,2007年中国废气中排放污染物量为:

2468.1万吨二氧化硫,986.3万吨烟尘,699万吨工业粉尘。

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每年由于大气污染而致使呼吸道出现病变出现死亡的人数剧增。

三、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些专家预测,现在,中国每年都在减少农作物的数量和品种,野生生物也在向濒临灭绝的状况迈进,几乎每天都会使一个物种消失,不少生物物种借助种种办法向海外流失;

并且,侵入中国的物种达到500种,损害了中国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入侵的物种使中国每年经济损失巨大,近1198.76亿元,具体表现在物种、生态系统、遗传资源以及国民经济等行业。

因为不能对物种实施再造,所以,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会对生物链带来影响,影响到其它动植物的发展和生存,使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

 

四、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

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

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

在生态状况方面,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蓄积和森林面积的人均水平只有世界的1/8和1/5,在世界中,森林覆盖比例仅位居130位。

在国土面积中,荒漠化占到了27.9%,并且,呈上升趋势。

退化的天然草原已经超过90%。

在七个较大的江河水系中,有27%属于水质中的劣五类。

我国共668个城市,其中缺水的城市有400多个,而且缺水现象严重的超过100个;

由于缺水导致工业产值受到2000亿元的影响;

仍不能饮用到和卫生标准相符的水的农村人口高达3.6亿等等。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造成制约,因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推进有助于社会发展,并且意义重大。

农村环境遭受到严重的污染,首先,化学农药、化肥、地膜污染着农村环境。

因为中国土地少人口多,开发土地资源已经濒临极限,致使在世界中,中国已经成为农药、化肥、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运用农药、化肥、地膜,不只是加重了环境污染,使土地的性状向劣质发展,土地的生产力减退,并且,对食物质量带来诸多影响。

其次,生活中的垃圾和污水污染着农村环境。

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致使农村人口变分散为集中,生活垃圾和污水影响环境问题突出。

不少村镇将极多的生活污水引入河流中,河沿和路边成了主要的垃圾堆放地,对农村环境带来污染。

再次,乡镇企业污染着农村环境。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快速,环境污染不只是局限在农村,开始向城市进行蔓延。

因为众多的乡镇企业没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好的设备及先进的技术,消耗的能源多,而不少企业缺乏对污染进行防治的设施,一些污染物常常进行直接排放,不进行任何处理,致使农村污染严重。

现在,乡镇企业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数量猛增,甚至超过了城市中的工业企业。

农村的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到破坏,和乡镇企业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一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成因

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被提了出来,直到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确定把生态文化构建作为我国“五位一体”完整结构的其中之一,国内的生态文化建构得到了相应成都的发展:

生态省份、绿色牧场构建等绿色文化实施慢慢出现,关于生存态度的哲学、伦理学、文学等文化建设的知识逐渐展开。

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不管是体制层面与物质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国内的生态文化构建依然存在一些学要关注的题目。

一、环境保护的价值观没有深入人心

很长时间了,我国人民都被传知的是我们的国家资源丰富,在这样思想的烘托下,大家极少关心能源和生态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课题,任意采伐各种天然的物品,来谋求高效的经济利益,但是却使环境受到了影响。

它的根本因素则是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没有深入人心。

因为受到“类可以战胜自然界、甚至改变它:

意识的影响,人类保护自然的思维,忽视了人类和自然界平衡,只是注重自身的主动性,粗鲁地采取一些措施妄图征服它。

生态文化从完整的视野来探讨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不仅肯定人类的存在意义,也承认客观事物存在的意义。

生态文化意识是构建与其相关文化的重点,它对于人类与客观世界的相处方法学则具有决定性作用。

但是就当前国内的情况而言,生态文化意识还仅仅是存在在有识之士人群中的小火花,还没有在所有人民的价值观中产生影响。

它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就我国的悠久史册而言,我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国家。

在平常的务农中,大家一定要顺从客观的规律,这样的热与自然存在模式,使中国避免了类似于工业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出现的严重环境破坏情况,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内的人民对于可能出现的环境隐患不是很警惕。

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差、速度慢,人们生活十分困难,对于客观自然物极其缺乏。

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产生了对于追求物质的强大渴望,大家在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已经顾不上考虑是否会影响自然界。

所以,伴随着经济增长给环境产生的压力不断增长而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时,生态意识并没有被我国人民所重视,他们关注的环境问题大都是与自己生活利益相关的,还要以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提高为目标,最重点的是把节约材料、节水、节电、节能工作做好。

首先主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再利用。

其次要节电,进行技术的改造,有效的用电的高效率。

从根本上说民众所关注的环境问题长期停留在表层的利益,容易被眼前利益所吸引从而去置换和取代关注生态问题。

客观上来说这种情况限制了和‘环境关注'

关联的理论的萌生和发展。

所以,民众的生态意识淡薄导致我国的生态文明不能顺利孕育,精神上的生态文明难以在我国产生。

由于在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和全球内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高涨,我国的环境爱好者通过由外部输入的方法,翻译外国的环保著作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的萌芽,出现了例如生态文学艺术、生态神学、环境教育、生态哲学、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生态伦理学等的发展。

它们依据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阐述了生态文明中的最基本理念,致力于促使人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

但是,因为我国的学者大部分选用外国的话语体系,其中所说的方式我国的民众很陌生,难以接受,较难引起人民的共鸣;

另外,在西方有的激进环保主义将保护自然提升到最高地位,这显然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即使我们极需保护环境,但作为一个面临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快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求发展,我们必须将环境问题置于发展的行程中来考虑,力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激进环保主义虽然也表现出人类深切重视环境问题,但它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但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环保主义不适合我们。

就是因为是这种生态理论带有很重的西方的文化色彩,缺乏针对我国现实的理念,因此,这种外部植入的生态文明难以在我国民众内心扎下根。

二、人口压力大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就会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即所谓“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地区,当地居民为了满足住房、事物、烧柴等需要,出现无节制的对森林滥伐,对草原滥垦以扩大耕地。

这种行为的结果,造成了地面大片森林被毁,大面积草原遭破坏,导致地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大的严重后果。

据史料分析,我们炎黄子孙的发源地黄土高原由原来树木繁茂的绿州变成现在的树木少见的黄土高原,也是由于我们的祖先滥砍滥伐所造成的。

地球是一个有限体,地球上的各种物质以其有限的数量,参与各种循环和反应。

而矿物的循环需要亿万年时间。

人口的增多,使得各种循环产生了不平衡性。

中国人口的发展似乎已经达到了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有超过环境的供给极限的趋势,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

然而,在一定的时期内人口基数是基本不变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来看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发现,人口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的影响是最根本的。

经济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仍然不断地追求着更高质量的生活,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对环境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大力发展重工业战略

现在的我们一直在走消耗大、投入高、多污染、低水平、较低效益的发展经济道路,对GDP的上升盲目进行追求,因此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从而使我国的自然环境与大自然资源出现非常严峻的现象,同时也不利于国民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然而,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即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是否迅速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当前环境的问题引申到政治上的问题,其根源是发展观的扭曲”而这种只注重经济的提高,忽略自然环境的问题,是造成我国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我们就此作了一番调查,其状况不容乐观。

现实依然严峻,主要是因为工业的污染。

工业污染。

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侵害。

污染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造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

这些污染如不预防和治理,人民正常生活条件将遭受到严重破坏,后患无穷。

工业污染不仅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而且对环境更是一种威胁。

但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四、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到位

在生态环境文明法律制度层次下,我国对环境的问题和保护措施进行制度化、规模化,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文明的建设还是以比较官方化的存在着,没有对民众、企业和地方性政府进行约束。

原因在于制度内在的漏洞。

自然资源文明的建设要民主与法制的保障。

“我国目前有40余环境的法律制度”,但由于规定权限的限制促使法律存在漏洞,不能对人民的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也不能让公民拥有民主的权利,因此,公民没有普遍参与国家的环境治理,不能对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监督、检举和控告;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内的人民对于可能出现的环境隐患不是很警惕。

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差、速度慢,人们生活十分困难,不能在工作的环境和自然环境破坏的同时,得到国家的赔偿与保护;

因此也不能得到国家所给予公民应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和环境优美的权利。

在执行法律的方面,“承担着和受益者的背后力量差别太太”造成执法的弹性、执法的不严和执法的差别。

有很多环保的部门基本上都是靠工业排污上的费用来运转的,造成在执法上的经费不足。

而环境保护执法的部门和造成污染的企业“相拥相荣”,甚至存在“污染的严重促使环保的富裕”的奇怪现象。

造成一些环境执法人员很难坚持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中心来治理环境。

第四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改变思维方式,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

据据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思想理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体国民的参与和自觉行动。

因此,应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普及生态环境知识,以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一、持续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全民忧患意识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中为我们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以及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实践基础上人对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环境结果有可能对人、自然、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即或相互和谐,或相互对立。

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传统的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为核心的环境文化体系的形成,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这种文化不仅是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中找到树立环境意识的根据,而且这种文化总是现实地发挥着用。

以文化因子的形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文化提供给人们一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尺度。

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深厚的环境文化分不开的。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这一文化根基,它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就会迷失方向。

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参与,形成强有力的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

营造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首先要更新人们的环境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如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等等。

科学的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吸收了当代世界的文明成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首先,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也无法长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经济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但是由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发展,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问题,也日益地凸显出来。

人均资源的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自然环境的保护同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督

无论是政府还是其它的社会团体,都应充分的鼓励公众积极的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督。

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团体的事情,它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也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

为此,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五个统筹” 

的科学发展观。

要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种评估、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

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

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

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要加强媒体对环保问题的报道,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此,建议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专门的环境频道,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第二节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

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

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

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

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我们的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态也会是文明的。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而可持续发展又要求我们处理好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将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两型社会”即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它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城市圈经济系统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并着重考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目的是将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使国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而,两型社会在建设中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传统的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现代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包容进来,把生态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一部分。

生态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

这种财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

在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中,只有与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特征相适应,并发挥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

如果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拥有优越的生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

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并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不断恶化,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将缺乏生态环境的生存支持,产业结构也将难以被优化升级,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建设两型社会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从而,使得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步入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的良性发展之中。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经济的循环是对资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为中心,以“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消耗少、排放少、效率高”为最基本的特征,来制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方案。

经济循环的核心是工业上的循环经济。

工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建设完善制造业的技术发展的任务,是对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构建的选择,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战略方案。

当前工业经济循环的主要任务是资源的消耗减少量,还要以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提高为目标,最重点的是把节约材料、节水、节电、节能工作做好。

其次要节电,进行技术的改造,有效的用电的高效率,主张推广电能的余热、余压的改善等技术,最后节约用水,加强对用水公司和单位的定量管理,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消耗高的单位进行限制,推广“零排放”等节约用水技术,强抓节水工业型企业。

高效率利用土地和对用地的工业进行管理和加快墙体上的新型技术的发展。

推广绿色节约型,并且进行严格的规划,促使一些企业的原材料的寿命使用。

坚持以提高在工业上的“三废”的高效率利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工业上的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促进一些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资源行业保护的发展。

完善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做好资源可再生行业的长期发展。

第三节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深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我们做到了节约资源,也就保护了生态环境,进而对建设生态文明做了大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