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0375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5 古诗词赏析文档格式.docx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三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具有画面感。

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

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

“谁家”?

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

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争”字和“啄”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4.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四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C)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

渲染了悲凉氛围;

衬托了游子的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六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3.首句连用两个“期”字有何作用?

第一个“期”是问,第二个“期”是答;

连用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流露出作者思念妻子(友人)讲述,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4.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什么作用?

示例1:

想象。

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友人)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示例2:

反衬。

这两句诗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今日思念的愁苦。

七 泊秦淮

[唐]杜牧

1.诗中用一个“笼”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

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请简析。

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八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可从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九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是围绕着“望(或:

看、观、岳、山)”字来写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3.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比喻、夸张、拟人(任答一种即可)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意近即可)的气势。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5.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开篇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点明了都城景物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动惊心。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诗人“白头搔更短”只源于亲人离散之伤痛。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实写景物,虚写情感,融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C.“望”字统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望岳》《石壕吏》等作品一致。

3.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草、木、花、鸟。

4.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

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愁苦之情。

十一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带月荷锄归”历来被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

“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十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这幅图画具有图画的构图美。

(2)美的具体表现: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

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十三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怜:

喜爱。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十四 登岳阳楼(其一)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帘旌不动”“夕阳迟”各是什么意思?

请简要回答。

帘旌不动:

酒店或茶馆的招子静止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

夕阳迟:

夕阳慢慢下沉(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2.“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的具体内容。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

同时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

十五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

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十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

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

(2)哲理:

告诉人们:

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怀念故友。

(2)烂柯人: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十七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件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描写出一幅磨洗六百多年前的锈迹斑斑的“折戟”,从而回忆起那场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和故事,发出物是人非之感的历史画面。

2.试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十八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十九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的意思。

但愿人人岁岁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这首词中“无眠”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二十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这首曲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一句?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意思对即可)

二十一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4.你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

二十二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二十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歌前五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居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二十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