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55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四年级

课题

我们关心天气

课时

1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重点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难点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认识天气现象

 

二、今天的天气怎样?

 

三、总结与延伸:

一、认识天气现象

1.课件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多云、晴、小雨……)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课件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晴、雨、雪、风……)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

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可根据云量、降水、气温、风等来分)

5.汇报交流。

二、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

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

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空旷场地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5分钟左右)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

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

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

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11.投影展示学生的“网状图”。

12.小结:

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了解天气现象。

三、总结与延伸: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

后天呢?

一个月内我们宁波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外活动:

观察每天的天气现象;

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

课堂评估:

学生能否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学生能否对天气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能否分别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方面来描述天气。

 

 

1.课件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多云、晴、小雨……)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课件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晴、雨、雪、风……)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

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可根据云量、降水、气温、风等来分)

5.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课题

天气日历

课时

1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重点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难点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二、今天的天气怎样?

 

三、制作天气日历

 

1.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照着大纸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用课件让学生练习天气符号。

因为在今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就要用自己制作的这样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他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当天的日期。

2.制作天气日历

可以由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风向?

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

告诉学生,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把天气现象像这样记录下来。

然后讨论怎样分配每天的记录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

统一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观察天气。

 

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

“你们还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吗?

”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

然后,教师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怎么样。

再讨论:

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

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告诉他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反思

 

课题

温度和气温

课时

1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重点

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

难点

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1支温度计、每组1张温度填充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二、巩固温度计的使用

 

三、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

(一)导入

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

师:

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

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题:

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二)巩固温度计的使用

1.师:

气温可用温度计来测量。

出示课件:

(图)温度计

师:

还记得怎样使用温度计吗?

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注意什么?

请生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说明。

(安全问题、温度计的拿法、怎样读数、刻度含义)

2.出示课件:

各种温度的温度计

师:

你能读出它的温度吗?

请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温度计刻度。

3.现在我们用手握住温度计的液泡,待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温度。

各组取温度计,实测。

师:

刚才测的是什么温度?

液柱变化有什么特点?

(液柱先上升,再稳定,说明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需要有个变化过程,在实测时,约需等待2分钟后再读数)

(三)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师:

你们认为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

哪个会高一点?

请生回答,师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师:

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分别测量室内外温度,再比较数据。

3.师:

现在我们先来测一下室内温度。

生实测。

4.交流室内温度数据,简析数据略有不同原因。

5.师:

室外我们可选择什么地方来测气温?

确定测温地点、分组,并强调安全问题

6.小组选择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记录所测温度。

7.汇报数据,并分析

师:

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

哪儿的温度高(低)?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室外)

师:

室外背阴处与向阳处的温度一样吗?

哪个地点温度高(低)?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8.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

1.师:

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是不同的。

那么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一样吗?

2.请小组拿出事先测量好的一天中的气温统计表

师:

一天中的气温什么时候最高?

什么时候最低?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组汇报交流。

4.师:

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测量气温?

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

早上到校后大课间后中饭后两节课后放学后

7:

309:

1012:

0014:

1016:

10

(五)课外延伸

不同的天气,同一时间天气的变化规律都一样吗?

怎样验证?

请各组分别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记录。

这单元结束时,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1.师:

气温可用温度计来测量。

出示课件:

(图)温度计

师:

还记得怎样使用温度计吗?

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注意什么?

请生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说明。

(安全问题、温度计的拿法、怎样读数、刻度含义)

2.出示课件:

各种温度的温度计

师:

你能读出它的温度吗?

请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温度计刻度。

3.现在我们用手握住温度计的液泡,待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温度。

教学反思

 

课题

风向和风向标

课时

1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难点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三、实地观察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

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

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小结: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课题

云的观测

课时

1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难点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教学准备

1张大图画纸。

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描述云

 

二、探究内容:

 

三、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四)教师演示实验。

一、描述云

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

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建议做下面的活动: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给每组准备1个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4分。

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

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

 

课题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课时

1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难点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教学准备

1张大图画纸。

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三、综合分析

 

一.导入

播放介绍气象学家竺可桢进行长期天气情况记录的视频。

二.分析探究

1.确定统计内容,为什么?

(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确定本节课的统计内容为降水量、气温、云量,风向和风速留到课后去整理和分析。

2.商讨统计的具体信息

关于降水量、气温、云量,我们分别可以统计它们的什么信息呢?

气温可以统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或特殊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气温)

云量可以统计晴天、阴天、多云天和其他天气出现的次数及分析出现过的云的类型等。

3.讨论统计方法

用怎样的方法来统计这些数据和信息呢?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3)将数据记录到统计表中

(4)用柱形图来统计降水量的变化。

4.出示各记录表格

观察记录表格,明确记录内容记录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表格同书中)

5.分组统计

(1)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内容进行分析。

教师要协调好,让三个内容各自至少有2个小组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反馈时的比较。

(2)分组统计:

下发对应的记录表,开始小组统计。

6.分析天气信息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种天气最多?

哪种天气最少?

其他小组的补充。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

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其他小组的补充。

(3)统计降水量的小组:

出现了哪些类型的降水?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其他小组的补充。

三.综合分析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分析整理天气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在这一个月中所记录的天气日历上的天气现象。

小组讨论。

汇报小结:

降水量可以统计降水的类型、月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特点有无持续降水等。

教学反思

 

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课时

1

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溶解的物质可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水中混合物。

探究的兴趣细致观察的习惯。

重点

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难点

探究的兴趣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玻璃杯6个、水、沙、食盐、面粉、滤纸3张、漏斗1只、筷子3根、铁架台1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内容:

 

三、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

(1)教师提出实验方法、要求。

(2)学生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并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组织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板书“现象”、“结论”的具体内容)

(5)小结:

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特点?

2、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教师讲解: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

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

那么面粉在水里又会怎样呢?

猜猜看。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小组实验验证: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有较多水的玻璃杯里,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4)汇报交流。

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是接近于食盐还是沙?

(学生可能会有争议)

(5)教师:

要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了没有,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是接近于食盐还是沙,我们不必着急。

请两组同学的面粉混合物放到讲台来,我们待会儿再观察。

3、用过滤的办法分离三种在水中的物质。

(1)引导语:

为了进一步观察、判断,实验室里采用了一种更科学的办法——过滤。

老师这里有一种纸,叫滤纸(出示滤纸),我们将食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进行过滤,然后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两低两碰”:

“两低”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并讲明注意事项:

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

为节省时间,只要到满一次就够了。

(3)学生实验,教师个别指导。

(4)汇报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结果。

着重观察和比较两处:

一是滤纸上有没有留下什么?

(面粉和沙的颗粒,食盐却没有留下颗粒。

)二是流到了下面杯子里的液体(面粉和沙与水的混合物中流下的十分接近于水,而食盐和水的混合物中流下的却是盐水)。

(5)小结:

通过过滤的方法,我们知道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不会和水分离开来,在水中不能溶解的物质会和水分离开来。

面粉在水中更接近于沙,不会溶解于水。

(填入表中“不会溶解”)

(6)观察放置在讲台上的食盐、沙、面粉与水的三杯混合物,问:

出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

说明了什么?

三、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实验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回家调查一下,家里的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哪些不会溶解?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装水的玻璃杯里,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儿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静静观察一会儿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溶解需要一定的过程。

通过过滤的方法,我们知道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不会和水分离开来,在水中不能溶解的物质会和水分离开来。

面粉在水中更接近于沙,不会溶解于水。

教学反思

 

课题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课时

1

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溶解的物质可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水中混合物。

探究的兴趣细致观察的习惯。

重点

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难点

探究的兴趣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玻璃杯6个、水、沙、食盐、面粉、滤纸3张、漏斗1只、筷子3根、铁架台1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内容:

 

三、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一、激趣引入

1、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为什么会那么难观察清楚呢?

2、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引出高锰酸钾,并揭题。

二、实验展开

活动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教师出示高锰酸钾,简要介绍。

2、学生领取观察高锰酸钾

观察描述:

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

3、学生预测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4、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

见机将筷子分给小组。

5、学生汇报: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是动态过程。

颗粒从看得见到看不见(肉眼),水从无色到紫色,且由浓变淡,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

颜色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

6、高锰酸钾到底溶解了没有?

能验证一下吗?

(演示过滤实验)

学生描述过滤方法,教师操作规范----“两低两碰”:

两低:

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

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7、那你想象一下假如刚才水中放的是食盐,你能想象出食盐的溶解过程吗?

8、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9、小结:

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液体)

活动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本

食盐

沙子

面粉

高锰酸钾

变成的微粒肉眼是否看得见

 

 

 

 

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

 

 

 

 

在水中是否沉淀(降)

 

 

 

 

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是否溶解

 

 

 

 

2、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3、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4、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5、学生汇报。

6、全班讨论交流:

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7、(播放视频课件)整理记录:

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记录本。

三、总结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