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76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具使用: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

1、我先请大家猜个谜语,“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这是什么东西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就是空气。

首先大家先想一想:

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自主学习

拿出一个纸团,我如果把纸团放进水里,纸团会湿吗?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现在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纸团并没有湿,怎么回事呢?

②如果有的同学想试,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会吹气球?

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有重量吗?

①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空气有没有重量?

②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

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

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

有质量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空气的两个重要的性质,我们还要通过试验再掌握空气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

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猜测对吗?

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

4、理论运用实际

大家玩过手枪吗?

手枪就是利用了空气的这个性质,今天我们也可以来做一把简单的空气枪。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1)制作空气枪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

①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四、板书设计

 

空气的性质

性质:

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2、冷空气和热空气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教(学)具使用: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 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

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2、空气的流动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1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

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

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三、课外拓展

1、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四、板书设计

 

冷空气和热空气

 

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

 

热气球孔明灯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

空气各个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教(学)具使用:

挂图、三支同样长的蜡烛、三块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水槽、饮料瓶、火柴、细铁丝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

1、 提问:

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久?

2、 学生猜测:

3、 教师演示实验:

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同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为了验证实验的正确性,请两位学生帮忙点蜡烛)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 讨论:

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6、 学生讨论、交流。

7、 讲述:

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的所有空气吗?

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一: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讲述:

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

(水不能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

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

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5)讲述:

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

(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

(8)讨论:

①水涌进瓶子的想象说明什么?

(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了?

(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涌进去的这一部分水大约占瓶子体积的几分之几。

2、实验2:

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

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

先把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棒上,一名同学檫燃火柴时,另一名同学才拧开瓶盖。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

(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6)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能支持燃烧)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7)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

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三)总结

1、讨论:

阅读教材第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

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解: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四)作业设计:

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材料:

无底的饮料瓶、小木块、蜡烛、火柴、盛有红水的水槽、细铁丝

(五)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能支持燃烧)

                        氮气    (不能支持燃烧)

空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等(不能支持燃烧)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

·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

教(学)具使用: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

今年的口号是什么?

(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人常说:

三天不吃饭还能活,三天不喝水就活不了,如果没有空气,那三分钟都不行。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

 

课后收集资料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

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

4、调查反馈

(1)展示收集的资料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价值态度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具使用:

分组实验器材:

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验测量

倒出一杯热水,引出三种预测:

①先快后慢,最后不再下降了

②先慢后快

③均匀下降

强调:

要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

二、自主学习

1、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研究科学规律时一般要用到图表,教学生学会来图表,再利用图表进行分析、总结。

2、科学教育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我们通过这些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这是研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预想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

这种猜想很重要,以后遇到一些问题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假设,可以多提几种可能,然后怎么办呢?

(做实验)

因为一切科学真理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所以通过科学数据的整理,作曲线图就能发现实际的规律。

三、课外拓展

我们虽然每组只做一次实验,但9组同时做,等于做了9次相同的实验,9次的实验结果都一样,可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比较可靠的。

如果只有自己做实验,只做一次还不够,要多做几次相同的实验,必然会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如果这杯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如果给凉水加热,温度会

升高,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二单元冷和热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能够做液体热对流实验。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2、知识与技能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预测温度的变化,能初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教(学)具使用:

热水、冷水、温度表、计时器、塑料袋、蜡烛、铝片、水槽、冰块、管子、颜料、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一杯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那水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热传到哪里去呢?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二、自主学习

1、热传导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提出疑问:

热会往哪里传呢?

(1)让学生预测热是怎样传递的,画出传递的示意图;

(2)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融化过程;

(3)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油的融化过程。

2、热对流实验

加热试管中水的上部分至沸腾,提出思考的问题:

试管下部分的温度会是多少?

(结果试管下部分不热)

温度居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加热一杯冷水,你能利用哪些材料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吗?

3、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1)染色法,将冷水或者热水染上一种颜色。

(2)袋装法,将冷水或者热水用透明的袋子装起来。

(3)把上面两种混合起来。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三、课外拓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二单元冷和热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能够通过给铁圈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具使用:

用雪碧或者可乐的罐子做成的小锅、糖、铝箔、铁圈、木板、铁钉、滴管、饮料瓶、气球皮、易拉罐、吸管、橡皮泥、水槽、毛巾、热水、弯玻璃管、蜡烛或者酒精灯、玉米粒等。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

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

(糖、生鸡蛋、玉米粒)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二、自主学习

1、固体受热变成液体实验(糖)

冷和热对物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看一看糖加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还有哪些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产生与糖相似的变化呢?

(松香、巧克力、蜡烛)

2、小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冷却成固体,变成干冰)

你们知道P23图讲的是什么吗?

3、固体热胀冷缩实验(铁垫圈)

我们刚才知道了物体受热以后会变成液体或者气体,而冷却以后又会变成固体。

物体在受热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用铁垫圈让学生猜测

讲解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冷却以后,体积又会缩小。

那水和空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你有没有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呢?

三、课外拓展

介绍P24小知识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二单元冷和热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教(学)具使用:

杯子、温度表(两根)、水、沙、记录表、黑白塑料手套、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导,那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二、自主学习

1、水和沙的吸热实验

取出一杯水,一杯沙,在同样的光照下,哪一个升温快些呢?

那你们准备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2、推广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取出不同颜色的气球、纸杯、手套,你能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吗?

3、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二单元冷和热

5、加热、冷却后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发会吸收热量。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云、雾的成因。

·知道雨、露的成因。

·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云、雾的成因。

知道雨、露的成因。

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知道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具使用:

杯子、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表、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方法和过程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一、引入

你见过哪些自然现象?

(选取云、雾、雨、露、霜、雪、冰)

你们知道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

这些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制造云、雨、露、霜,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做呢?

二、自主学习

1、云、雾、雨、露、霜的形成

①实验设计(云、雾、雨、露、霜的形成)

对学生进行分组,你们现在可以先小组内讨论要怎样来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法、过程,选择所需实验材料,用图示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再预测一下实验结果

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看看还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

②分组进行实验(云、雾、雨、露、霜的形成)

巡视,指导

2、水蒸发实验

我们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大自然中水的不同形态,是由空气中的水形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又是哪儿来的呢?

在黑板上用湿布抹一下,过一会水渍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呢?

好,就用你们自己想的方法来试一试,看看哪个小组的盘里的水最先蒸发

3、水的三态变化

我们现在来想一下,水在自然界中有哪几种形态呢?

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三、课外拓展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探究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