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18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名词解释.docx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名词解释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名词解释

第一章应用概论

1、信息: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2、数据:

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3、管理信息:

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4、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5、管理:

管理就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6、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7、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由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生产和服务过程);二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和管理机构;三是联系两者的信息系统。

8、管理过程: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判断、决策的过程。

9、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指控制物流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对象后,把产生的结果信息(各种统计数据)再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

10、固定信息:

固定信息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在各项管理任务中重复使用,不发生质的变化。

它是企业一切计划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

11、流动信息:

流动信息又称为作业统计信息,它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它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展不断更新,因此时间性较强,一般只具有一次性使用价值。

将此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分析,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揭示和克服薄弱环节的重要手段。

12、信息稳定系数:

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是指在某类信息项目睥总数中,在规定期内(一般在一年内)不变动项目所占的比重。

13、定额标准信息:

定额标准信息包括产品的结构、工艺文件、各类消耗定额、规范定额和效果评价标准。

14、计划合同信息:

计划合同信息包括计划指标体系和合同文件。

15、查询信息:

查询信息是指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价目表、设备档案及人事卡片等。

16、战略信息:

战略信息是指供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时使用,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的大量信息。

17、战术信息:

战术信息是指供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完成大量计划编制、资源分配等工作时使用。

主要包括系统内部各种固定信息,历史情况与现状信息、以及部分具体的外部信息。

18、业务信息:

业务信息是指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组织生产或服务活动时使用。

主要包括直接与生产、业务活动有关的、反映当前情况的信息。

19、原始信息收集:

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或数据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或数据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或数据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种介质上记录下来。

20、二次信息收集:

二次信息收集是指收集已记录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开的信息或数据。

2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确定企业的目标和方针,制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配置计划。

22、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战备规划确定的方针策略,运用给定的资源,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23、日常业务管理:

日常业务管理是高效率执行特定业务的过程。

24、物流:

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动,在生产活动中流动的是物,从输入、转换到输出形成系统的物流。

25、信息流:

信息流伴随着物流产生,反映物流的状况,在管理活动中流动的是信息,从输入、转换到输出形成系统的信息流。

26、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

27、决策支持系统(DSS):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子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28、智能支持系统(ISS):

智能支持系统(ISS)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决策支持系统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

29、专家系统(ES):

专家系统(ES)是使用某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目标是让计算机具有与该领域专家同等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0、知识库: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存放着系统求解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31、推理机:

推理机是是专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用户咨询的输入数据,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去求解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建议提交用户。

32、经理信息系统(EIS):

经理信息系统是向高层主管提供企业整体绩效信息的系统。

33、COPICS:

COPICS是面向通信的生产信息与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IBM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最早推出的MRPII商品化软件。

34、ERP:

ERP是在MRPII基础上,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对企业资源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35、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是由美国学者哈默和钱辟于1993年提出的。

根据哈默的定义,企业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0810

36、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37、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38、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业。

企业组织的虚拟化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企业内部的虚拟化;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

39、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C)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

即交易各方面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发布,传递、存储、统计,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纸介质信息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

第二章

1、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运算器主要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则规定了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顺序,并根据指令的具体含义,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地工作。

寄存器可以暂存指令和数据。

0701

2、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3、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4、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

5、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6、字长:

字长是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

7、运算速度:

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秒)。

8、内存容量:

内存容量是指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

9、主频:

主频是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10、存取周期:

存取周期是指存储器连续两次读(或写)信息操作所需的最短时间。

11、总线宽度:

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每组线由若干根线组成。

数据线的条数决定了每一次处理的数据位数,地址线的条数决定了寻址能力。

总线越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

0607

12、媒体:

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

13、多媒体:

多媒体是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

14、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指在收发站之间传送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15、基带传输:

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做基带传输.

16、频带传输:

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

17、调制与解调:

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18、多路复用:

在一条介质上同时传送多于一路以上信号的传输方式,叫做该介质的多路复用.0601

19、专线连接:

专线连接是指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交换.

20、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由交换机在两个通信站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专用线路进行的数据交换.

21、存储转发交换:

存储转发交换也叫包交换,是指把待传送的数据先存储在结点机中,等到信道空闲时再根据优先级别顺序发送出去.

2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指将传送数据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打成一个包发送。

23、报文分组交换:

报文分组交换是指将一个长的报文分解为多个短小(一般不超过1000字节)的组进行发送。

24、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是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的,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业务和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25、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是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专用或公用的通信线路及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加工和交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26、点对点式网络:

网络要通过通信信道来完成数据传输任务,如果一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这种信道叫做点对点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也只能是点对点方式,而这种网络也就叫做点对点网络。

27、广播式网络:

如果有多个结点共享一条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发送信号,全网结点都会收到信息,这种信道就是广播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就只能是广播方式,这样的网络就叫广播式网络。

28、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所以实际上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29、星型拓扑:

星型拓扑是指由一个中心结点与各站点之间呈辐射状连接,中心结点对全网的通信实行集中控制,任何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都必须通过中心结点来实现。

30、环型拓扑:

环型拓扑是指使网络中各站点首尾相连,以通信线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环路,数据只能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逐点传输。

31、总线型拓扑:

总线型拓扑是指所有的站点都连接到一条公用传输线-总线上,就形成了总线型计算机网络结构。

32、通信协议:

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叫做通信协议。

33、计算机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语言,它规定了通信双方交换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格式、响应及动作;网络协议是实现不同主机之间、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及工作站之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34、对等网络:

在这种网络模式中,所有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地位,不设置专有的文件服务器,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

每一台计算机既是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同时又是其他计算机的客户机。

35、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在这种网络模式中,用一台或多台单独的、高性能、大容量的高档微机,或者是大中型机、小型机作为网络中心服务器;而用多台微型机作为客户机,以总线、星型总线等拓扑结构与服务器连接成局域网。

36、网络互联:

网络互联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37、IP地址:

为了确保主机地址的唯一性,在因特网中对所有的主机进行统一的编码。

这种地址就叫做IP地址。

38、域名:

用数字表示网络主机地址虽然简单、直截了当,但是不便于记忆,所以常常用字符来表示网络地址,这就是网络域名。

39、WWW:

它是建立在客户/服务器模式之上的,以HTML语言和HTTP协议为基础,能够提供面向各种Internet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信息浏览系统。

40、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又叫做E-mail,是目前在因特网上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通信方式。

41、IP电话:

IP电话是指通过因特网实现的国内、国际电话。

42、ISP:

用户接入Internet必须通过的服务供应商叫做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

43、企业内部网:

所谓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44、企业外部网:

企业外部网(Extranet)就是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

是利用Internet的协议和标准,并通过公共通信系统,使通过认证的指定用户能够分享企业内部网上部分信息和部分应用服务的半开放专用网。

45、信道:

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的物理和逻辑设备称为信道。

46、CHINANET:

CHINANET是指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47、CERNET:

CERNET是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8、CSTNET:

CSTNET是指中国科学技术网。

49、GBNET:

GBNET是指金桥信息网。

50、C/S模式:

C/S模式是英文Client/Server模式的简写,是指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这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是目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计算机系统平台。

它是一个网络平台,网络中的计算机分为有机联系的客户机和服务器计算机。

客户机可以是具有一般功能的PC机、工作站,服务器则由处理功能和存储容量都很强大的高档微机、小型机、大型主机承担。

服务器既可以建立在局域网内,也可以通过广域网或因特网与客户机联系。

0710

51、B/S模式:

B/S模式是英文Browser/Server模式的简写,是指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就是Intranet。

Intranet利用成熟的Internet(因特网)技术,以TCP/IP协议为基础,以WWW(万维网)为核心,构成企业内部专用和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

52、数据库:

数据库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0510

53、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

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54、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

55、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

56、数据冗余:

在数据存储中,出现相同数据重复存储的情况,称为数据冗余。

57、概念模型:

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

58、数据模型:

以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

59、实体:

实体是指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

60、属性:

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

61、码:

在众多属性中能够唯一标识(确定)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实体的码。

62、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63、实体型:

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64、实体集:

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叫做实体集。

65、联系:

一个实体集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叫做实体内部联系。

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实体的外部联系。

66、一对一联系:

当前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另一个实体集中最多只能找到一个可以与它相对应的实体;反过来说,在另一个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也只能在当前实体集中最多找到一个能够与之相对应的实体。

那么这两个实体集之间就存在着一对一的联系,并记做1:

1。

67、一对多联系:

当前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另一个实体集中可以找到多个可以与它相对应的实体;反过来说,在另一个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却只能在当前实体集中找到一个能够与之相对应的实体。

那么这两个实体集之间就存在着一对多的联系,并记做1:

n。

68、多对多联系:

当前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另一个实体集中可以找到多个能够与它相对应的实体;反过来说,在另一个实体集中的每一个实体,也能够在当前实体集中找到多个能够与之相对应的实体。

那么这两个实体集之间就存在着多对多的联系,并记做m:

n。

69、逻辑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

它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

70、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71、关系:

一张二维表可称之为一个关系。

72、元组:

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73、框架:

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

74、分量:

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称为分量。

75、候选码:

可以唯一确定的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可简称码)。

76、主码:

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77、主属性:

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也叫主属性。

78、关系模式:

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常常记做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

79、并运算:

将两个关系合并成一个关系,称为并运算。

80、交运算:

两个关系中所有重复元组的集合称为交运算。

81、差运算:

两个关系中除去重复的元组后,第一个关系中的所有元组的运算称为差运算。

82、选择运算:

选择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元组(行)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条件的元组。

83、投影运算:

投影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属性(列)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关系中指定属性全部值的子集。

84、连接运算:

连接运算是对两个关系的运算,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连接条件的所有元组,并且拼接成一个新的关系。

85、数据表:

数据表简称为表,是VisualFoxPro中最重要的操作对象。

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它总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

86、自由表:

在VisualFoxPro系统中数据表一般都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这样的表叫做数据库表;但是数据表也允许游离在数据库外部,这种数据表就叫做自由表。

87、索引:

索引实际上是对数据表的排序,但是它不改变数据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而是另外建立一个索引对应列表。

88、关键字:

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

89、视图:

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

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只是在数据库中存放了相应的关系。

0501

90、存储过程:

存储过程实际上是封装在数据库中的一个命令(程序)文件。

91、数据结构化:

数据结构化是指数据库系统的文件内部具有完整的数据结构,同是数据库中各数据文件之间也有相互联系。

92、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仅可以为同一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各部门共享,还可以为不同组织、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用户所共享。

93、数据独立性:

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和程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94、物理数据模型:

物理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它不但受数据库管理系统控制,而且与计算机存储器、操作系统密切相关。

95、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指实体之间按层次关系来定义。

96、网状模型:

网状模型是用来解决实体间复杂关系的表达问题。

97、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以人们经常使用的表格形式作为基本的存储结构,通过相同关键字段来实现表格间的数据联系。

0810

98、面向对象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是非传统的数据模型,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99、程序:

所谓程序,就是完成某个任务的一系列命令的集合。

它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外存储器中,并用DO<程序文件名>命令调用执行。

第三章

1、系统开发:

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2、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

3、对象:

对象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4、类:

类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

5、类继承机制:

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

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6、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它已在国内外广泛采用,并为许多组织确定为标准的系统开发方法。

广义地说,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0601

7、原型法:

原型法是指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

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

其开发过程是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

0701

8、委托开发:

委托开发是利用外部专门提供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的公司,来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9、系统开发领导小组:

系统开发领导小组应由企业负责人来主持,小组成员应包括1名公司副经理(副厂长)、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共约5-7人组成。

10、系统开发项目组:

系统开发项目组直接负责系统开发的具体企业工作。

项目小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第四章

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0710

2、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

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就是要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内容。

3、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

诺兰认为,企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信息系统规划管理方法的进步,表现为企业对新技术的学习过程,它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成熟阶段来描述。

4、诺兰模型:

这个阶段人们对计算机还很不了解,引入少数的计算机主要起到宣传、启蒙的作用,当然也就谈不上发挥什么实际的效益,人们对它的兴趣也只是由于新鲜,注重学习技术,不求实际的效益。

5、诺兰模型的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计算机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学习和培训,真正用于管理的尚属少数。

学习及普及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的工作。

6、诺兰模型的普及阶段:

这个阶段投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逐渐多起来,在某些方面人们尝到了甜头,计算机发挥了作用,然而在更多的方面,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各单项应用之间不协调,并未取得预期的效益,甚至相去甚远,得不偿失。

人们最初的新鲜感已经过去,实际的要求占了主导地位,开始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控制。

7、诺兰模型的控制阶段: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由于前一阶段的教训,人们开始认真地学习,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规划,切实地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

8、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

在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的条件下,信息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信息处理工作已经普遍由计算机来完成。

这时,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

9、诺兰模型的数据管理阶段:

在日常数据已经进入计算机的条件下,人们进一步对这些数据加工整理,充分利用,从而使决策水平提高,优化管理,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对各级决策的支持作用。

这时,计算机的作用才充分发挥出来。

10、诺兰模型的成熟阶段:

11、战略集合转移法(SST):

战略集合转移法(SST)是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