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125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画像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汉代画像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代画像石.docx

《汉代画像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画像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代画像石.docx

汉代画像石

浅论汉代画像石的兴衰

一、汉画像石的兴起··································2

(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2

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2

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2

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2

(二)、汉画像的发展阶段···························3

第一、时间分段·······································3

第二、墓葬的形制及结构·······························4

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4

二、汉画像的兴盛时期································5

第一、时间分段········································5

第二、东汉早期和中期墓葬形制及结构····················6

第三、东汉早、中期画像的主要特点······················6

三、汉画像的衰落····································7

(一)、东汉晚期汉画像······································7

第一、时间分段·········································7

第二、东汉晚期的墓葬的形制及结构·······················8

第三、东汉晚期画像的特点·······························9

(二)、再建汉画像石墓·······························9

 

浅论汉代画像石的兴衰

 

汉代画像石墓葬,作为汉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它不产生于汉代以前,即使在西汉早期亦无(目前尚无发现有可靠纪年的画像石),根据目前的考证,其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于东汉末,东汉末期以后汉代画像石墓葬在总体上开始呈衰落的趋势。

本文仅以汉代画像石墓葬的兴起、繁盛、衰落为主题将汉代画像石墓葬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萌生、发展阶段。

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新朝时期。

第二阶段:

兴盛时期。

东汉早起至东汉中期。

第三阶段:

衰亡时期。

东汉末及其以后。

一、汉画像石的兴起

(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

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

汉画像的产生时间约在西汉中期,即武帝、昭帝、宣帝时期。

前后三帝,历时91年。

此阶段为汉画像的萌生阶段,此时出土的画像大体上有两类:

一是画像石椁墓。

如西汉中期的河南夏邑吴庄M2画像石椁墓等。

二是画像石墓。

如南阳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卧龙岗赵寨画像石墓M1、M2。

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以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为例,此期墓葬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或近似正方形),该墓的规模较小,形制也较简单,只有并列的三个主室。

胡阳墓为砖石混合墓,墓壁均以条砖砌筑,墓顶以楔形砖劵筑成,弧形拱劵顶,仅有墓门部分用石材构筑。

①在三个并列的主室前设有三个墓门,早期的画像石墓一般是几个并列的墓室就开设几个墓门,呈现出墓门并列的特征。

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南阳卧龙岗赵寨画像石墓M1、M2、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画像石墓。

如赵寨墓中的建筑画像占总画像的一半,五个门柱及八扇门扉上半部均为重复的阙、楼阁建筑画像,这种建筑画像都十分对称,具有明显的图案化特称。

赵寨M2画像石较少,仅见于墓大门门扉和门柱,画像有彩绘痕迹。

内容为楼阁、门阙两种。

八扇门均可楼阁,五根柱皆刻门阙,共十三幅。

门扉正中刻一楼阁,楼阁大门刻铺首衔环,楼阁上部为双层望楼,脊顶立一展翅欲飞的凤鸟,楼阁下部刻菱形穿环图案。

此期的画像石墓存在着所刻画像是较少、石材刻画利用率较低、画像集中(仅在门扉、门柱、门楣石的正面)、内容较单一。

(二)、汉画像的发展阶段

第一、时间分段

此阶段为西汉晚期到王莽新朝时期。

经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前后五帝,历时56年。

另加上王莽的新朝时期(公元9-24年)。

大体上为汉画像的发展时期。

此期的画像较前一期的只存在于石椁墓和石室墓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画像石碑、画像石祠、散存的画像石刻等新的画像形式。

大体可分为:

(1)画像石墓。

西汉晚期,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山东鲁南地区画像石墓发展的很快,代表墓葬有:

河南南阳唐河石灰窑、唐河针织厂,卧龙区杨官寺画像石墓;山东济南平阴新屯M1等。

王莽新朝时期南阳开始出现了题记纪年画像石墓。

代表画像石墓葬有:

唐河湖阳郁平大尹冯君孺画像石墓,唐河电厂画像石墓、山东金乡鱼山墓M2画像石墓。

(2)画像石椁墓。

西汉晚期,鲁南、苏北、豫东、皖北交界处继续流行画像石椁墓,代表墓葬有:

徐州墓山,连云港锦屏山画像石椁墓;山东枣庄小山M2、济宁师专10号墓等。

新朝时期的代表墓有:

连云港锦屏山桃花涧画像石椁墓。

徐州檀山画像石椁墓等。

(3)画像石碑。

西汉晚期,现已发现纪年画像石碑。

山东平邑碑首立鹤画像。

(4)散存画像石刻。

西汉晚期,代表有:

连云港酒店铺首衔环画像石,刘顶拜谒画像石等。

(5)画像石祠。

王莽时期遗存的纪年画像石祠不多,仅见一块,即山东汶上县天风三年(公元16年)路公食堂画像石,它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纪年画像石祠石刻。

第二、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此阶段墓葬形制较以前相比较结构明显复杂很多,画像石墓以砖石合建墓为主,其平面布局主要为“回”字形墓。

回字墓是西汉晚期典型的墓葬形式,其平面布局的基本特点是在两主室的左右两侧及后面构筑有三面相通的回廊式藏阁,回廊与主室前部承长方形的前室形成对前室的包围状态,好似汉字的“回”字。

唐河县郁平大尹冯君孺画像石墓,是介于纯石和砖石混作墓之间的一座较特殊的墓葬形式。

虽也属“回”字形墓,但其结构更为复杂些。

该墓面朝东,由大门甬道、南车库、北库房、中大门、前室、后室和回廊组成。

除各门的门框、门楣和门扉为石质外,其余皆为砖结构。

前室从中大门到后主室,为一近似正方形的院落建筑。

除顶部用砖叠券为覆斗式之外,其余皆为石结构。

说冯墓是一座墓葬,不如说是模仿现实生活中房屋的地下建筑。

冯君孺画像石墓除了特殊的墓室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该墓中刻有确切纪年的铭文——“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七葬ssss,千岁不发。

”这位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断代及分期提供了珍贵的标尺。

从唐河县郁平大尹冯君孺画像石墓题记的发现可知,大约在王莽时期前后,画像石墓为两千石的官吏所使用。

这一时期,使用画像石的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比西汉晚期有所提高。

第三、画像的艺术特点

对于西汉晚期的画像特点,我们以南阳杨官寺汉画和唐河石灰窖汉墓为例。

南阳杨官寺汉画石墓。

由大门,前室、二主室、二侧室和一后室组成,平面呈“回”字形。

杨官寺一共出土画像石14块,画面14幅。

门楣石凿有装饰门框的凹槽线,中柱正面,两侧柱的内侧面及门楣石正面分别雕刻建筑、人物、鸟兽画像和几何图案,部分画像有彩色痕迹。

出土的14幅画像,于中期相比不仅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宅第画像,还出现了反映儒家思想的故事,以及反映阴阳五行迷信的“水”、“火”、“日”、“月”等画像,可以说内容丰富,题材繁多。

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

由墓大门、前室、南北二主室、南北二侧室和后室组成,平面布局呈“回”字形。

整个墓门刻有画像,其中门楣、门柱两面雕有画像。

盖顶石上各刻有一幅骑马画像,中柱刻菱形穿环图案,另一面刻菱形图案,两侧柱分别刻门吏、十字穿环画像,另一幅刻菱形图案,四扇门扉刻白虎、朱雀铺首衔环画像。

南主室顶部刻有月宫、蟾蜍、星宿画像。

北主室顶部刻白虎、太阳三足鸟、鱼、青龙、朱雀、玄武、长虹图案等。

针织厂画像石墓画像内容丰富,题材繁多,雕刻技法熟练较杨官寺汉墓更具进步。

特别是门扉构图,必刻白虎或朱雀铺首衔环一类反映阴阳、夫妇,同时又具辟邪意义的画像,从此成为南阳一带并影响东汉一代画像石墓的定式画像。

南杨阳官寺汉画与唐河石灰窖汉墓画像的位置仍集中在墓门正面。

但与前期相比也略有不同。

石灰窖墓门柱侧面出现了执戟门吏画像,杨官寺墓的画像出了门门立柱及门楣外,主要都刻在位于前室之内的主室门扉上,且在后室门框上也可有一幅画像。

从这些画像位置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这两墓的画像呈现出了由墓门向墓室内移动的趋势。

从画像内容来看,建筑和几何图案仍占比例较大,但人物画像已经出现,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故事、少量的神兽神人、斗兽、山水等画像。

王莽时期的墓葬于西汉中期相比较,墓中所刻画像数量明显增加,而且画像的造型艺术水平及雕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雕刻画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墓门正面位置,在墓门背面及墓室内也刻有画像,且墓室内已经开始成为画像石刻表现的主要空间,同时,石材的利用率在逐渐提高,一是两面的石材增多。

画像的内容也开始更多的展现墓主人的生前生活场景。

这个时期祥瑞、逐疫升仙题材的画像开始出现并占有一定的比例。

升仙画像的逐渐增多以至于后来的汉墓中大量出现,与汉代民间道教信仰的日益成熟和东汉的兴盛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西汉中期盛行的图案和建筑画像仍有少量刻画,但此时仅作为画像整体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

二、汉画像的兴盛时期

第一、时间分段

此阶段为东汉前期至东汉中期。

东汉前期是指: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前后三帝,历时63年。

这一时期是画像墓的崇尚时期。

东汉中期是指:

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时期。

这一时期是画像墓的延续流行时期。

这一时期的画像种类有:

(1)画像石阙。

东汉早期,山东出现了纪年画像石阙。

如:

平邑南武阳皇圣卿元和三年(公元86年)画像石阙,平邑南武阳章和元年(公元87年)功曹画像石阙。

到东汉中期,河南、四川出现纪年画像石阙。

(2)画像石祠。

东汉早期,画像石祠较前崇尚。

代表有:

山东肥城栾镇村、长清孝堂山,江苏徐州永平四年、元和三年画像石祠。

东汉中期,山东、河南出现纪年画像石祠。

山东有:

鱼台永元八年画像石祠,曲阜阳三老延平元年画像石祠,微山两城永和二年画像石祠。

(3)画像石墓。

东汉早期和中期,是画像石墓的流行时期。

南阳等地的画像石墓在此时为鼎盛时期。

东汉早期,南阳、山东、苏北等地出现大量画像石墓。

到东汉中期,山东、河南、江苏、山西出现了不少纪年画像石墓。

如:

南阳卧龙区王寨、石桥、蒲山、中建七局机械厂、刘洼村画像石墓,宛城区英庄M1、M2,均帐营,方城县城关镇,唐河县针织厂M2、白庄画像石墓等。

(4)纪年画像石碑。

东汉中期石墓碑较前流行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川永建三年(公元128)年王孝渊画像石墓碑。

(5)纪年画像崖墓。

东汉中期,四川流行纪年画像崖墓。

代表有:

彭山永元十四年(102年)画像崖墓,乐山阳嘉三年(134年)麻浩画像崖墓等。

第二、东汉早期和中期墓葬形制及结构

东汉早期和中期的墓葬形制与前期相比较,亦有明显变化。

除了继续沿用以前的长方形和“回”字形平面布局外,又出现了“T”字形和“品”字形的新型墓葬。

此时的长方形墓一般是由有一横前室和并列的主室组成的,前室与两主室等宽。

“T”字形墓是在长方形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即将前室部分向左右两边延伸,使前室宽于主室。

这种类型的墓又可分为两种:

意识前室略宽于主室,这种平面近似于“T”的墓葬有英庄墓、蒲山墓、军帐营墓等。

二是前室比主室宽得多,且宽出部分以作为左右耳室使用,主要用来放置随葬品。

东汉早、中期墓葬以砖石混作结构为主,仍有少数墓葬在局部沿用早期纯石墓的墓顶构筑法。

在众多的砖石混作墓中,石材的使用比前期木有所减少,画像仅用来构筑墓门、过梁墙等骨架部位。

而相应的小砖的使用则有所增加,除墓顶以专券筑外,墓室四壁均用小砖砌筑。

第三、东汉早、中期画像的主要特点

东汉早、中期的墓葬主要为砖石混作墓,石材主要用于墓门、主室。

耳室门或侧室门、前室过梁及主室隔墙等骨架部位。

所以画像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

由于石材在墓中的使用量减少,用砖的增加,从而使石材的利用率提高。

凡是在墓中能看到的石面,今本上都刻有画像,就连踩在脚下的门下榄石又不空着,大多在其正面刻有画像。

一石多画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一石多达四面画。

画像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题材多样,种类齐全,且各类画像在墓中都有较为固定的位置。

但在众多画像之中,每一类在墓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东汉统治者大力提倡微微迷信思想,所以神话、祥瑞和避邪升仙的画像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几乎凡墓必有此类画像,且居于目中的显著位置。

这一时期早起流行的几何图案和建筑图案仅在个别墓中少量存在,历史故事也少量见到。

多数墓的画像内容显示出格式化的倾向,如门扉正面大都是白虎铺首衔环画像,驱鬼辟邪之意更加突出,西汉时的朱雀和白虎相对并列于门扉的画像极为少见。

墓门楣正面多刻逐疫辟邪、祥瑞升仙画像。

墓门立柱正面仍为门吏画像,且门吏上方常出现诸如朱雀、熊、仙鹤、多头神鸟等瑞鸟。

主室两侧柱正面或中柱正面多刻画伏羲、女娲画像,中柱有伏羲女娲合像,或尾部相交,或相拥而立。

这种画像在墓中的经常出现又是此时画像内容方面的一大特色。

三、汉画像的衰落

(一)、东汉晚期汉画像

东汉晚期全国各地汉画像的发展情况并不相同,这一时期南阳、鄂北地区的画像石墓逐渐走向衰落,东汉中晚期盛行画像砖的郑州、洛阳等地已不用画像砖造墓,而山东、苏北地区则出现盛行势头。

与此同时,陕北更大面积出现画像石墓,四川则广泛流行画像崖墓。

从总体上看,此时期的汉画像已经变为局部地区的流行。

第一、时间分段

东汉晚期是指:

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前后四帝,历时73年。

这一时期是东汉王朝的最后时期,政治黑暗、宦官外戚争权、军阀混战使东汉王朝经济疲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公元184年黄巾农民大起义更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而汉画像也随着东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没落。

这一时期代表的汉画像墓:

(1)汉画石阙。

山东嘉祥建和元年(147年)武氏画像石阙,四川昭觉县光和四年画像石阙,芦山建安八年樊敏画像石阙等。

(2)画像石祠。

山东嘉祥画像石祠,嘉祥宋山永寿三年画像石祠,安徽宿县熹平三年画像石祠。

(3)画像石墓。

苍山元嘉元年(151年)画像石墓,南阳建宁三年许阿瞿,宿县褚兰M2建宁四年(171年)画像石墓,南阳北关中原机校画像石墓,新野前高庙画像石墓。

(4)画像崖墓。

乐山肖坝52号建和三年画像崖墓,乐山肖坝39号延熹二年画像石崖墓,乐山麻浩延熹九年画像石崖墓等。

第二、东汉晚期的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东汉晚期的墓葬形制与前期相比,有明显的变化。

按其平面布局划分主要有:

长方形、“中”字形、“十”字形、“凸”字形及大型多室墓。

除了长方形墓外,其他几种墓形都是以前没有的。

而中原机校和前高庙汉墓都属于结构复杂的大型的多室墓,呈不规矩的平面布局,打破了以前那种多成对称格局的墓葬形制。

在襄城茨沟墓中发现刻有“永建七年正月十四日造”的纪年铭文,表明此墓营建于东汉顺帝永建七年三月改元阳嘉之前(公元132年)。

此墓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座有确切纪年的大型多室墓,其时间较晚,为东汉中期偏后,这说明自东汉以后,除了仍存在以前的夫妻合葬风俗以外,又出现了“一墓内埋数代”的新葬俗。

这种多室墓是在东汉中期的“品”字形墓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

“品”字形墓实际上已属于多室墓的范畴。

一墓中最多可以埋六人。

多室墓的墓室总面积增大的同时,墓室结构也复杂化。

大型墓室又分为纯石和砖石混合结构两类,纯石结构较少如中原机校汉墓,但是此墓与前期较常见的纯石墓的结构有所不同,其墓顶的构筑,除了仍使用早期流行的条石横铺法外,又出现了抹角叠涩顶的新形式。

空间较大的墓室多采用抹角叠涩顶,空间较小且狭长的墓室仍沿用条石横铺顶。

大型砖石混作墓此时较常见,其墓顶券法一般是拱券顶与穹窿顶相结合,空间较大,呈正方形的墓室用穹隆顶券法,而空间较小的墓室仍用拱券顶券法。

大型墓室多使用穹窿顶和叠涩顶构筑墓室,从而使墓室的高度增加,空间随之扩大,再加上多墓室相互贯通,更显示出墓葬宏大壮观的气势。

这是以往墓葬无法比的。

此期的墓葬形制各异,规模有大有小,大绝大多数都在目前增加了甬道部分。

这也是东汉晚期墓葬的显著特征之一。

甬道的出现,可能是由原来的前室变窄后逐渐变化而来的。

此时的墓葬不论大小,大都设置一个墓门,东汉早、中期流行的一墓并列开设两墓门的形式极少使用了。

另外大多数晚期墓中发现有使用木质门扉的现象。

这种现象表明东汉晚期画像石墓逐渐衰落,不少墓以木质门扉代替原来的石门扉,更出现了有些墓葬用砖封堵墓门。

邢营二号墓的墓门较为特殊,该墓的门楣石和两门柱石均无画像,无石门扉,而是用两块制作规整,大小相当的石板上下叠压封堵墓门的。

这一封门画像石显示出了由石门扉向封门石演变的趋势。

第三、东汉晚期画像的特点

此部分以东汉晚期南阳汉画像石墓为主要讨论对象,此时是南阳画像石的衰落其,首先表现在墓内用画像石的数量减少。

这种现象最早见于东汉中期偏晚的茨沟墓中,有八个墓室组成的大型墓葬中仅有五块画像石。

说明自东汉以后,画像石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晚期的另外几座墓中画像石也不多。

其次,这是画像石内容单调、多有重复,形象呆板、雕刻粗糙。

画像中几何图案比例较大,不少墓中以二龙穿壁、二龙交尾画像居多。

墓门上仍刻白虎铺首衔环画像,大型墓室穹窿顶中央的结顶石下方平面上出现了如蟾蜍、莲花或莲子等画像。

莲花作为画像的内容出现在墓中,表明了东汉晚期佛教艺术已传入南阳并对当地的丧葬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东汉中期以后,画像石墓的形制更加复杂,规模更加庞大,这说明东汉晚期统治阶级仍然重视厚葬,但墓中使用画像石的数量和种类的减少又说明了当时已不再重视这种墓葬雕刻艺术形式的运用,人们雕凿画像石已失去了昔日的热情。

(二)、再建汉画像石墓

所谓“再建汉画像石墓”是指汉代以后的人利用原汉画像石墓中的画像石作为建筑材料,重新建筑的墓葬。

这种墓葬在全国汉画像石出土较集中的地区如南阳、山东、徐州以及四川均有发现。

东汉局部盛行的画像石墓,到了魏晋时期逐步走向了消亡的最后阶段。

其特点是新建的汉画像石墓已十分罕见,而大量出现的则是再建、再葬画像石墓。

(1)再建画像石墓。

河南南阳:

李相公庄许阿瞿画像石墓;山东嘉祥宋山画像石墓。

(2)再葬画像石墓。

南阳独山坡画像石墓;山东苍山城前村画像石墓;江苏徐州茅村画像石墓。

南阳市区及其附近已发现10余座再葬画像石墓,其数量已占发觉画像石墓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一客观事实表明——再建墓并非一种偶然现象。

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早在东汉末年,南阳一带已经有不少鼎盛时期的大型画像石墓遭到盗掘和破坏,画像石被弃之荒野。

由于政局的混乱,经济的凋敝,人们已无力再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去重新雕凿画像石。

但是,因为仍对过去那种既坚固又美观的画像石怀有眷恋之情,同时也是为了能显示自己对先人的“孝敬”,于是便将那些已经被作为废物抛弃在郊外的画像石拉回来中心利用建造墓葬。

又因为所用的画像石是已被破坏过的散乱画像石,故再建墓的时候已经不能按原墓中的位置安排画像石。

再加上丧葬习俗的改变,人们已不十分重视画像石墓上刻画的内容,仅作为一种装饰而已。

因此,再建墓中均存在画像石位置错乱的现象,也有部分画像是位置基本符合常规。

这说明当时部分画像仍然被继续使用,隐约可见汉代丧葬习俗的流风遗韵。

总之,再建汉画像石墓虽然墓葬时代已是汉以后的三国魏晋时期了,但墓中所用画像石仍是汉代遗物。

且汉画像石出土量较大,我们把这部分墓葬作为汉画像石墓的特殊变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