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200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doc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案例名称

物体中水中是沉还是浮

科目

科学

教学对象

五年级

提供者

张吉祥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义教课程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一课。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进入高年级,对生活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判断。

他们对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是错误。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

鉴于此,教材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情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和实验法。

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感到轻松,有兴趣。

再从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预设切入,进而进行实验设计、探索,从中使学生既感到正确的快乐,也受到错误的冲击。

擦出科学探索的智慧的火花。

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和步骤。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小结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然后由浅入深,提出另一个难点问题,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和大小有关吗?

在己知与未知的冲突中,又一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下面的活动做好了引子。

教学就是在己知、未知、正确、错误、猜想、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和深入的。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

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引入

提问:

生活中我们把物体放在水中,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呢?

学生稍做思考后回答。

预设:

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演示操作:

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

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

2、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猜想物体的沉浮,然后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出沉浮的判断。

从最简单的认知活动入手,真切的感受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既是复习沉浮的标准,又为下一步活动作了铺垫。

二、探索新知

(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2、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和用品。

提出实验要求。

3、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4、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1、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3、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讨论后回答交流。

依据科学探究的规律和步骤,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通过比较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索。

多媒体课件。

二、探索新知

(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提问: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

3、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

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4、引导思考并实验: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5、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1、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2、小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3、学生总结交流回答。

4、学生实验。

5、学生思考总结。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实验验证-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层层推进,步步解疑,使学生在疑中生趣,在做中求证。

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小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评价

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和收获体会。

提炼明确主要结论,培养提高科学实验技能。

教学流程图

开始

谈话导入

思考回答

教师演示实验

观察、判断

教师出示实物、提出问题

猜测、填表、分组实验

组织交流

讨论回答

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

课件

分组实验

引导分析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总结评价

结束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帮助和总结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