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239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历史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教案.docx

《历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课教案.docx

第一节课

讲画蛇添足、揠苗助长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

成语内容: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

”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

”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

 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

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

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

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

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

”,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

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成语内容: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学方式:

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

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第二节课

讲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内容: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式。

有人趁机跑到范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会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咣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桌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想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有怎么捂得住呢!

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

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铃铛?

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听不见铃铛的响声吗?

”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二)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久的幸运。

成语内容: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兔子?

见过的次数多吗?

”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第三节课

讲惊弓之鸟、鹬蚌相争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成语内容: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

更羸对魏王说:

“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

”魏王问。

更羸说道:

“可以。

”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

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

“真有这样的事情!

”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

更羸对魏王讲:

“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

”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

“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

”更羸接着讲:

“,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

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大雁?

你们玩过弓吗?

”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

3:

给学生讲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的道理。

(二)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内容:

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

”河蚌也对鹬说:

“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

”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鹬和蚌”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简单地介绍一下鹬和蚌。

3:

故事讲完后,先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故事的寓意。

第四节课

讲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

成语内容:

北山愚公,年近九十。

屋前有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入,他决心把它们铲平。

智叟认为这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

愚公说:

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而山不会加高,为什么会做不到呢?

因此每天挖山不止。

天帝受到感动,便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能移动山吗?

”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

(二)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铁杵磨针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内容: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见过针吗?

”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讲老妇人与愚公对比一下,分析出两人的共同点。

第五节课

讲亡羊补牢、望梅止渴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要在灾祸面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成语内容:

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

一天早层,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

“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一只羊。

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羊啊”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牧羊人的行为来讨论。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

要用积极的暗示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成语内容:

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

"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

"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通过问“你们吃过梅子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故事讲完后,分析曹操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