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263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分类汇总政治史部分文档格式.docx

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考查宗法制】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

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考查礼乐制】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5.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012.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012.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查选官制度】

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0.全国卷Ⅱ.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27.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018.全国Ⅲ卷.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中级官员

10

低级官员

12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020全国Ⅱ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

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监察制度】

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

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

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2013.大纲全国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012.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013.大纲全国卷.18.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020全国Ⅱ卷.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2011.新课标全国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012.大纲全国卷.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018.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8.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2010.全国卷Ⅰ.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

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

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2018.全国Ⅱ卷.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2020全国Ⅱ卷.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延安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2011.新课标全国卷.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021.全国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

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

“在这个特别的关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