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3483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docx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

妇科检查实验报告

  篇一:

妇产科见习报告  《》见习报告表  1  2  篇二:

《妇产科护理》实验、实训开出率+实践指导  学年第学期《妇产科护理》科目实验、实训开出率情况汇总表  实践1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技能训练  目的  1、熟练掌握正常女性骨盆的结构和分界及骨性标志  2、掌握正常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结构及功能  3、认识正常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准备  正常女性骨盆模型、内外生殖器模型、女性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模型等。

  方法与步骤  1、模型示教  

(1)女性骨盆:

  1)女性骨盆的结构:

骶骨、尾骨、左右两块髋骨位置及组成。

  2)骨盆分界线:

前为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两侧为髂耻线,后为骶岬上缘中点。

  3)骨性标志:

髂前上棘、髂嵴、耻骨弓、骶骨岬、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切迹、骶尾关节、骶髂关节、髂耻粗隆、耻骨联合。

  

(2)女性生殖器  1)外生殖器: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解剖结构  2)内生殖器:

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解剖结构  (3)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

膀胱、尿道、输尿管、直肠、阑尾位置。

  2、分组训练学生分利用模型辨认骨盆及内、外生殖器解剖结构及其邻近器官,教师巡回矫正反馈。

  小结  1、实践结果检测抽查学生指认内生殖器及邻近器官部位,说出骨盆的结构、分界及各平面径线、由学生评价,并将结果作为小组成绩。

  2、作业完成实践报告,总结学习体会。

  实践2产前检查技能训练  目的  1、掌握骨盆外测量的方法及各径线的正常值  2、掌握腹部四步触诊的方法及目的。

  3、培养学生关心、体贴病人的态度及实际工作中的团结协助精神。

  准备  多媒体教学资料、孕妇人体模型、骨盆模型、检查床、骨盆外测量器、记录纸、笔。

  方法与步骤  1、观看多媒体教学资料。

  2、示教  

(1)盆外测量:

  1)髂棘间径:

伸腿仰卧位。

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

正常值23~26cm。

  2)髂嵴间径:

伸腿仰卧位。

测量两髂嵴外缘间最宽的距离。

正常值25~28cm。

  3)骶耻外径:

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

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

正常值为18~20cm。

  4)坐骨结节间径:

仰卧位,两腿弯曲,双手抱双膝。

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

  5)耻骨弓角度:

两手拇指尖斜着对拢,放置在被测量者耻骨联合下缘,左右两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面,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即为耻骨弓角度,正常值为90°,<80°为异常。

  

(2)腹部四步触诊法:

  了解胎儿大小、胎产式、胎方位、胎先露及羊水情况等。

做前三步检查时,检查者面对孕妇,做第四步面向孕妇足部。

  1)第一步:

检查者双手置于宫底部,了解子宫外形并测得宫底高度测,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周数是否相符。

然后以双手指腹相对轻推,判断宫底部的胎儿部分,若为胎头则硬而圆,且有浮球感,若为胎臀则软而宽,且形状略不规则。

  2)第二步:

检查者双手分别置于孕妇腹部左右侧测,一手固定,另一手轻轻深按检查,两手交替,仔细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

平坦饱满者为胎背,可变形的高低不平部分为胎儿四肢,有时感到胎儿肢体活动,更易判断。

  3)第三步:

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胎儿先露部,进一步查清是否已经衔接。

若仍浮动,表示尚未入盆,若已衔接,则先露部不能被推动。

  4)第四步:

检查者左右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两侧,向骨盆入口方向向下深按,再次核对胎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胎先露部入盆的程度。

  3、分组训练  示教后分四个实习组,每2名同学为1组相互测量练习,将骨盆外测量的数据和腹部四步触诊检查的结果填写到实践报告上,教师巡回矫正反馈。

  小结  1、实践结果检测每项实验分别在4个实习组中抽出4位学生进行演示,由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讲评,并将结果作为小组成绩。

  2、作业写出骨盆的外测量方法,总结实践体会。

  实践3正常分娩产妇的护理训练  目的  1、熟练掌握正常分娩产妇的外阴冲洗的方法。

  2、掌握正常分娩时的操作规程,能进行接生时的护理配合。

  用物准备  1、会阴冲洗盘1只,无菌冲洗罐2个(1个内装温凉开水800ml;另1个内装消毒液800ml)、无菌持物桶内装卵圆钳3把,无菌弯盘1只内装无菌纱布3块或大棉球3个、无菌治疗巾1块或臀巾1块、带盖方形储盒1个内装软皂液棉球若干、便盆1个等。

消毒液(%呋喃西林或%苯扎溴铵)棉球若干。

  2、胎心音听筒1个、血压计1副、吸痰管1副或洗耳球1个。

  方法与步骤  1、模型示教  

(1)会阴冲洗:

产妇仰卧于产床上,取膀胱截石位。

首先给产妇臀下放置便盆,外阴擦洗加冲洗共三遍。

  1)第一遍:

操作者右手持一把无菌卵圆钳,夹消毒纱布1块或大棉球1个蘸软皂液,擦洗外阴部,顺序是:

小阴唇、大阴唇(方向上、阴阜、阴蒂(方右)、大腿内上1/3(顺大腿方向)、会阴(横向擦洗)、肛周两股(由外向肛门弧形擦洗)、肛门(弧形擦洗)。

  2)第二遍:

操作者右手持另一把无菌卵圆钳、夹消毒纱布1块或大棉球1个遮拦阴道内,防止液体进入阴道。

右手持装有温开水的无菌冲洗罐,冲洗外阴部的皂液,顺序是:

由上至下,由外向内,最后阴道口及会阴。

  3)第三遍:

操作者右手持第三把无菌卵圆钳夹消毒纱布1块或较大的棉球1个遮拦阴道口,防止消毒液进入阴道。

左手持装有消毒液的无菌冲洗罐,冲洗消毒外阴部。

顺序和方法同上。

最后移去便盆,臀下垫消毒巾。

  篇三:

相关检查实验  1.轮替运动(alternatemotion):

嘱被检者伸直手掌并反复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以观察拮抗肌群的协调动作  2.指鼻试验:

嘱病人将前臂外旋、伸直,以示指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反复上述运动,称指鼻试验。

  指鼻实验阳性:

可能为脊髓楔束受损。

  异常结果:

指鼻动作笨拙、不准确、不协调、  不平稳提示小脑半球的病变以病侧上肢的共济失调为明显,睁眼和闭眼时变化不大,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睁眼时仅见轻微障碍,闭目时由于失去了视觉的补偿,与睁眼时有很大差别,甚至找不到自己的鼻尖提示是感觉性共济失调。

  需要检查的人群:

有走路不稳症状的患者。

  3.跟-膝-胫试验(heel-kne-shintest):

  取仰卧位,上举一侧下肢,用足跟触及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下移。

小脑损害抬腿触膝是出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摇晃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眼时足跟难寻到膝盖  4.肱二头肌反射Bicepsreflex肱二头肌反射为上肢深反射的一种,系肱二头肌受突然牵引后所发生的急速收缩反应。

其反射中心为颈5~6节,传导神经为肌皮神经。

检查方法:

患者前臂略旋前,肘部屈曲90°,检查者将左手拇指放在其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该拇指,反射作用为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reflex肱三头肌反射是上肢深反射的一种,系肱三头肌受到突然牵引所发生的急速收缩反应。

其反射弧的反射中心在颈6~7节,由桡神经传导。

检查分法为:

患者外展前臂,肘部半屈,检查者托住其前臂,用叩诊锤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肘关节伸直。

  5.桡骨骨膜反射(radioperiostealreflex),被检者前臂置于半屈半旋前位,检查者以左手拖住其腕部,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随即以叩诊锤叩桡骨茎突,可引起肱桡肌收缩,发生屈肘和前臂旋前动作。

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

  6.潘氏试验,又称Pandy试验,是指脑脊液中的蛋白测定,也称球蛋白定性试验,其原因是脑脊液在病变时,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为球蛋白增加,在潘氏试验中球蛋白遇酚而变性,出现沉淀而成阳性。

临床意义  正常脑脊液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其中以白蛋白为主,潘氏试验为阴性反应。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颅内出血等,均见蛋白质增加,且多为球蛋白增加,潘氏试验呈阳性反应。

  7.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

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

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

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

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

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

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指征  PCT是诊断和监测细菌炎性疾病感染的一个参数。

  PCT的测定可以预示为:

  作为一个急性的参数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

评价严重炎症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S。

血清PCT在各种疾病中的类型  PCT升高PCT降低或稍微升高  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例如:

腹膜炎、软组织感染病毒感染,例如:

乙肝,HIV,CMV  脓毒症,MODS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全身性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类型I~IV)  寄生虫感染(痢疾)局部局限性细菌感染、溃疡、浅表微生物移植发展细菌引起的ARDS中毒引起的ARDS  胆管引起的胰腺炎中毒性胰腺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新生儿脓毒症局部微生物移植发展外科大手术后的一些病例小或中等规模外科手术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以及败血症、腹腔感染等。

  具体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如下:

  1.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由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奇异变形杆菌所引起的。

  2.泌尿道感染,由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D群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所引起的。

腹膜炎,由于大肠埃希菌和肠杆菌属所引起的。

  3.败血症,由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菌属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引起的。

  4.皮肤和软组织,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  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

  5.骨和骨关节感染,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

临床微生物学显示,女性的非淋球菌盆腔炎,下呼吸道感染以及皮肤感染都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所引起的。

头孢孟多可通过使细菌裂解治愈这些疾病的,大多数类杆菌体内耐药,但对头孢孟多敏感株所引起的感染,头孢孟多仍有较好的疗效。

  本品在治疗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疗程不得少于十天。

  预防性治疗本品能够减少术前、术中、术后感染。

可有效防止病人术后的感染或潜伏感染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

2011-05-1116:

49作者:

卫生部来源:

卫生部编辑:

黄珂阅读:

4557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

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类别管理。

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抗菌药物品种。

  

(一)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  (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  (四)抗真菌药物: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伏立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三级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我部将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适时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进行调整。

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本辖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开展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和指导。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保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落实。

  我部于2008年3月24日印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同时废止。

  附件: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附件: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