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3508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67 大小:97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7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7页
亲,该文档总共1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1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

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探索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分数乘除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

借助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列方程解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通过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

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识百分数: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相改写的方法。

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认识比和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经验。

3.在认识比和百分数意义、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和容积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和空间观念。

4.能主动应用所学的分数运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比、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学校的价值,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感受数学价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7.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8.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时间与综合应用”等活动,了解数学的知识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简单的百分数问题以及总复习的系列内容。

四、教学难点:

能解决有关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

六、教具准备: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抽象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七、教学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体积和体积单位……………………………2课时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课时

5.整理与练习………………………………………3课时

6.表面涂色的正方体…………………………………1课时

分数乘法(9课时左右)

1.分数与整数相乘…………………………………3课时

2.分数乘分数……………………………………4课时

3.整理与练习……………………………………2课时

分数除法(13课时左右)

1.分数和整数、分数相除…………………………3课时

2.分数除法应用题…………………………………3课时

3.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3课时

4.比的应用…………………………………………2课时

5.整理与练习………………………………………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课时)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课时

2.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4课时

百分数(17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2课时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2课时

3.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4课时

4.纳税、利息、折扣…………………………4课时

5.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课时

6.整理与练习…………………………………2课时

整理与复习(5课时左右)

1.数的世界……………………………………3课时

2.图形王国……………………………………2课时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体验法、比较法、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课件等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

(初备)

教学内容:

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

探究法、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

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

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

8个

棱:

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

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

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顶点:

8个

棱:

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

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进行小组交流,大家观察的很仔细,结合自带的包装盒指出有些特殊的长方体六个面中有两个面食正方形观察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

(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2)

(初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

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

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反思)

通过完成本课的预习作业,学生在实践活动操作中经历了从立体图到展开图的认识过程,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象把正方体展开或还原过程的时间基础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初备)

教学内容:

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长方体教具、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

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

长方体有几个面?

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

他们可以分为几组?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

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

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

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

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

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

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

(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

(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认识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重点要求学生搞清楚长方体各个方面的长宽高和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2)

教学内容:

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法、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

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

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

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

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

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正方体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点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确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几个面的面积,小组交流辨析,要搞清楚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面积,只需要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根据实际情况来来思考那几个面的面积,结合他们的特征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木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

问:

为什么会剩一些水?

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

再实验。

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

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

想一想:

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

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

哪个占的空间大?

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

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

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

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

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教学反思

体积和容积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什么事体积,教材用怎样的实验来证明了这一概念,什么事容积,他们之间的异同点,课堂上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主题,着手做一样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中明白了,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升高,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学生充分感受之后揭示体积概念,从而引出容积。

第六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2)

教学内容:

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方法:

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

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

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

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

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