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351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3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一)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

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

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

没有了。

孤云:

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

休闲,休息。

厌:

满足。

  诗句意思:

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

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引出课题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遥望:

远望。

  师说: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问: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

读后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六、课堂作业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问:

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尺”。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的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

  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

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

  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

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

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

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

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

说得好。

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

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启发谈话

   小结:

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

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进行摘抄。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1、自读:

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第二组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本组有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版块。

  本组4篇课文,四篇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两篇精读和两篇略读。

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

  教学目标1.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初步了解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3.本组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诚信故事的,语文园地中

  口语交际,要求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每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强调学习的迁移,读与说的结合。

  4、另外,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有一定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真诚待人、重诺守信、宽容理解良好品质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运用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交流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教学措施本单元教学按搜集像片、课文图片、初步感知------课文具体解读-----读练综合运用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数10—13课时

  4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

  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教学方法:

故事导入,理清作者思路,复述课文。

再精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汇报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生计、拮据、精湛、迷惑、馈赠”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

  二、指导阅读,初步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掌握生字情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