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8358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实用).doc

教学设计

执教者:

陈荣明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石塔河中心小学陈荣明

一、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学期全班53人参考,本班人平68分,及格率82%,优秀率7%,是我意料之外的不理想的成绩。

主要原因本人对科学教学理念树立不够,知识点把握不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等。

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

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

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

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时间的变化,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

获得有关“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时间”和“地球运动”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本学期撰写3篇实录与案例分析。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附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26-2.30

期末考试(补)

3

2

3.4-3.9

第一单元神奇机械1-3

3

3

3.12-3.16

第一单元神奇机械4-5,

3

4

3.19-3.23

第一单元神奇机械6-复习测试

3

5

3.26-3.30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2

3

6

4.2-4.6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3-4复习测试

3

4.5清明节

7

4.9-4.13

第三单元延续后代1-2

3

8

4.16-4.20

第三单元延续后代3-复习测试

3

9

4.23-4.27

全县质量检测及科学实践活动

3

10

4.30-5.4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1-2

3

5.1劳动节

11

5.7-5.11

四单元岩石与矿物3-复习测试

3

12

5.14-5.18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1-2

3

13

5.21-5.25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3-检测

3

14

5.28-6.1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1

3

端午节

15

6.4-6.8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2

3

16

6.11-6.15

全县质量检测

3

17

6.18-6.22

期末复习

3

18

6.25-6.29

期末复习与考试

3

19

7.2-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

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

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

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

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

请学生预测结果.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

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

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重点:

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难点:

探究利用支点使木尺平衡的方法。

教师准备:

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分组实验器材:

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

老师开不开罐头。

你们谁能帮助我?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

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

4、操作演示后揭示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游戏实践:

比比谁的力气大?

讨论:

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

谁帮了她的忙?

4、提出问题:

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

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

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析讨论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6、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

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3、观察课本插图:

哪些是省力的?

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他说得有道理吗?

你觉得是否可行?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结实规律。

3.能够发现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4.能够运用斜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其组成。

2.知道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简单机械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研究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理解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教学材料准备:

测力计、重物、斜面、垫物。

演示材料有:

电教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研究主题

1、图片引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要将电动车推上台阶、工人师傅将水泥搬上卡车都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

(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介绍斜坡,揭示斜面。

4、出示古人运用斜面搬运重物的图片:

其实这个方法古人也经常使用。

5、根据你的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

(省力、方便)

二、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

运用斜面这样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

你有办法证明吗?

2、学生设计实验: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搭建一个斜面,会吗?

①用什么做斜面?

怎样做?

(用木板和木块搭成)

②单单测量出物体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证明斜面能省力吗?

(不能)

③我们还必须测量出什么?

(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怎样拉?

怎样读数?

①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

(教师必要时可以演示)②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③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4、学生分组体验活动:

搭建斜坡提升重物用多少牛顿力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7、交流发现:

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斜面省力规律

1、发现新问题:

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除了发现: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老师还发现每个小组用一样的重物,但是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也就是说:

每一组的斜面省力多少也不一样,那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师:

根据你的判断,认为哪个可能性最大?

(斜坡的坡度)

师: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斜面坡度大小是否对重物拉力有影响。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①在实验中,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

(斜面的坡度)

②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相同?

(被拉升的物体、斜面长度……)

③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3、实验要求:

(1)一个实验员按顺序搭建不同的斜坡。

(2)另一个实验员准确测出重物上坡所需的拉力。

(3)记录员仔细做好记录。

(4)实验结束后,请及时整理好实验器材。

(5)组长组织分析数据,准备汇报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5、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6、汇报实验结果:

①每次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②你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③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小结:

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四、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践

(1)认识变形的斜面

1、师:

(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山)你愿意从哪边坡爬这座山?

为什么?

A、从坡度小的一边爬,那样比较省力。

B、从坡度小的一边爬,虽然比较省力,但是发现这边的路程要比坡度大的一边长,会浪费时间。

(学生参与争辩)

师:

(课件出示:

争当工程师),下面老师请大家来做工程设计师,在这样一座陡峭的山上建筑一条公路到山顶。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样设计?

3、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公路应该怎么修呢?

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路呢?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出示盘山公路图:

你们真是太聪明太伟大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盘山公路。

原来盘山公路是根据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

5、实践操作活动:

请大家取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

你发现了什么?

6、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

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7、小结:

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盘山公路和螺钉上的螺纹都是变形的斜面。

(2)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相互说一说。

2、出示斜面应用图片: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斜面和螺旋,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

并说说它的作用。

传送带、菜刀、立交桥等。

五、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课后思考:

同样长的螺钉,其螺纹圈数越多越省力,还是越少越省力?

六、板书设计

斜斜面→省力?

坡度大→费力

启小→省力

示变形斜面:

盘山公路螺旋

1-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的特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重点:

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

汽车资料课件、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

各种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

大家都见过驾驶员开车,你知道汽车的方向是由什么部件控制的?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方向盘这种简单机械!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出示汽车方向盘的资料,观察分析:

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2、交流观察收获、小结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

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5、小结:

轮轴能省力。

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6、讨论研究:

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7、小结。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1、操作竞赛:

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

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用轮轴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3、提问:

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

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简单机械?

(观察课P10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

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轮轴?

五、课外实践操作。

用神奇绞盘抬物体。

1-5国旗怎样升上去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提出疑问;●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重点: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

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

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

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

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

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

3、提问:

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

像轮子,轮子上有槽。

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

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

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

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

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

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

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

提问:

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11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

定滑轮和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

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

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

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

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

1-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事例说明传动是机器中普遍存在的;●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重点: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难点:

了解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

装配好的皮带传动装置模型、打开后盖的座钟、三球演示仪、自行车、音乐盒、《木偶奇遇记》录像片段、几种不同的传动装置的电教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

皮带传动组件、齿轮传动组件、链条传动组件(工具箱配备)、橡皮筋、皮带轮、瓦楞纸板条、塑料瓶盖等。

学生准备:

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2、结合录像解释:

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

学生观察:

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3、交流讨论:

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

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

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6、分组操作实践。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

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1、电脑演示、放大座钟内部的传动装置,观察:

这种传动装置的结构跟皮带传动装置有什么不同?

2、观察传动装置的运动状况,了解此种传动方式叫“齿轮传动”。

3、分组操作实践:

各组利用工具箱内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齿轮传动装置,研究传动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5、讨论:

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三)、探究链传动的特点。

1、依靠一根结实的链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操作演示链传动装置,学生观察两个轮子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2、交流发现。

3、操作实验器材,体验链传动的特点。

4、比较:

链传动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应用,迁移拓展:

1、谈话:

找一找玩具的哪个部分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捉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

2、提问: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

3、拓展迁移:

⑴玩一玩:

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

第2单元形状与结构

2-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方法;●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重点: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难点:

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蜂巢、乌龟、房屋等图片,蚌壳、螺壳、蛋壳、罐头盒、汤勺、台灯罩、瓦楞纸等实物。

学生准备:

橡皮泥、小刀、图画纸、胶带、剪刀、练习本、厚书、鸡蛋等重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

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几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

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

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

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

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

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

刚才我们把纸改变成了这么多形状,谁能来给这些形状分分类呀?

4、活动:

学生分类。

5、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

你能预测一下吗?

6、学生讨论。

证明我们的想法。

9、学生讲述方法:

只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10、讲述:

为了使实验的标准相同,放在上面的重物也应该是相同的。

11、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3、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4、提问:

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5、教师演示:

(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6、谈话:

你们也想感受一下吗?

学生动手感受鸡蛋的承受力。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1、讲述: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是不同的。

我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它们的承受力。

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应用。

谈话:

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