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377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docx

食品免疫学名词及简答题汇总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学: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3.免疫耐受(Immunetolerance,IT):

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8.免疫反应:

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2免疫(Immunity):

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

特征:

1.识别非身抗原的能力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3.免疫记忆能力4.对自身免疫抗原的耐受

(1)非特异性免疫(NSI):

又称固有性免疫或天然免疫。

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无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

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2)特异性免疫(SI):

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

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3.免疫应答:

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分为3个阶段:

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免疫效应。

顺序为:

吞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活化的效应T细胞核细胞因子,是免疫炎症的应答。

(2)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3)初次应答:

指宿主第一次接触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1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2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IgM,后期为IgG。

3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4)再次应答:

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

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

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

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

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

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

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

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

一般结构:

被膜、小叶间隔、实质

禽法氏囊:

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3.免疫细胞:

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T淋巴细胞:

表达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的淋巴细胞。

来源于胚肝或骨髓的原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外周血,继而定居于外周淋巴组织,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机体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2)B淋巴细胞:

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3)NK细胞:

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它不依赖于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不需要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害杀伤或通过分泌细胞毒性因子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细胞,起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早期抗肿瘤免疫机制汇总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

(4)肥大细胞:

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

颗粒中有组胺、硫酸乙酰肝素和各种酶类,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

(5)抗原提呈细胞(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cell)。

4.免疫分子:

主要指细胞因子,抗体,补体

5免疫调节(IR):

在免疫应答中,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

8.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集合淋巴组织或其黏膜表面淋巴细胞及辅佐细胞的统称。

参与抵御由黏膜表面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分布于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清除血循环中的颗粒物质。

13.树突状细胞:

一类具有分支或树突状形态的细胞。

分为髓系和淋巴系两类,前者是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16.免疫活性细胞(ICC):

T细胞和B细胞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7酶联免疫法(ELISA):

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

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

常用的ELISA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

三、抗原

1.抗原(Ag):

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Antigenicity):

指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又称反应原性。

4.半抗原(Hapten):

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

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

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

9、完全抗原:

是指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5.凝集反应(直接凝集、间接凝集):

是颗粒性Ag(如完整的细菌、细胞)与相应抗体,适当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现象。

6.直接凝集:

细菌或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出现的凝集现象。

7.间接凝集:

将可溶性Ag\Ab包被在惰性颗粒载体(红细胞、乳胶颗粒等)表面,再与相应Ab\Ag反应,出现可见凝集物的现象。

8.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体(如血清蛋白、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液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沉淀物的现象。

四、抗体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抗体(Ab):

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又称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2.抗体的结合价:

单体(IgG、IgE),二聚体(分泌型IgA),五聚体(IgM)。

分别为2、4、10价。

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人血清含量最高。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指表达于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含多个基因座位且互相紧密联系的基因群。

人的MHC称为HLA。

4.HLA:

HLA作为基因时,称HLA复合体,是指人类第六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

HLA作为抗原时,称人类白细胞抗原,是HLA复合体编码的产物。

5.免疫球蛋白(Ig):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除抗体外,还包括天然存在的。

膜型—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分泌型—分泌进入体液,介导体液免疫

人类抗体依照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

IgG、IgA、IgM、IgD、IgE5种。

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κ:

λ=2:

1

8.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lcantigen):

又称Forssman抗原。

指在不同种属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9.免疫记忆:

机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产生的增强性快速应答,由记忆淋巴细胞承担。

特点:

具有抗原特异性和长效性。

10.单克隆抗体(McAb,mAb):

借助杂交瘤技术,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的Ab。

11.多克隆抗体:

由不同B细胞产生的不均一性抗体。

五、天然免疫分子与细胞因子

2.补体(complement,C):

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3.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

由三部分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

C1-C9,B,D因子;2.补体系统中的受体成分:

CR1-CR5;3.补体的调节蛋白:

P,I,H因子等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的,由C1—C9参与的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其结果是靶细胞因细胞膜受攻击复合物作用而裂解。

(2)旁路途径:

不经C1、C4、C2,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由C3、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

(3)MBL途径(mannan-bindinglectinpathway):

也称凝集素途径。

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

激活物:

病原体甘露糖+MBL

5.细胞因子(CK):

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7.白细胞介素(IL):

是一组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发挥多种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IL-1-IL-30)。

8.干扰素(IFN):

指宿主细胞受干扰素诱生剂(如:

病毒、聚胞苷酸和丝裂原)作用后合成的一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

10.免疫缺陷病(IDD):

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11.自身免疫(ATI):

指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

12.自身免疫病(AID):

由于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组织损伤并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疾病。

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称为自身抗体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

13.人工免疫:

是用人工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成制剂(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功能,以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

14.人工主动免疫(AAI):

是用人工的方法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使机体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发生类似于隐性感染时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15.人工被动免疫(API):

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19.超敏反应(HS):

指致敏集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应答。

20.组织相容性抗原:

由组织相容性基因编码,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

非自身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引起表达该抗原的移植物被排斥。

22.食物不耐受:

指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23.食物过敏:

食物中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I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进食某种食物后造成的不良反应,有呕吐、腹泻及皮肤起疱等症状。

21.专职APC(professionalAPC):

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B细胞等。

22.免疫调节(immuneregulation):

在免疫应答中,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过程。

4.半抗原(Hapten):

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

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

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

(1)构象决定基(conformationaldeterminant):

指在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是BCR及抗体特异识别的单位。

(2)顺序决定基(sequentialdeterminant):

指一段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形成的决定基,又称线性决定基(lineardeterminant),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主要是TCR特异识别的单位。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线性决定基也可以被B细胞识别。

(3)T细胞表位:

只能被TCR识别的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由一段线性的氨基酸序列组成,抗原必须经过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并与MHC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CR所识别。

(4)B细胞表位:

只能被BCR或抗体识别的表位。

一般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的构象决定基或线性决定基,无需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也无需与MHC分子结合就能被识别。

特点:

一般而言,出生后获得;作用有明显针对性。

发挥作用较晚,但有记忆性;在同种不同个体有明显差异。

(5)抗原结合价(antigenvalence):

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

半抗原为单价抗原,而天然抗原分子结构复杂,表面常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能与多个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称为多价抗原。

10.抗原提呈:

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为多肽:

MHC分子复合物,而转移至细胞表面,并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成为TCR/抗原肽:

MHC分子三元体,再被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全过程。

1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cell)。

12.胸腺依赖性抗原:

指需在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及T细胞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称为TD-Ag。

主要是IgG,大多为蛋白质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少数多糖抗原,主要为IgM,不产生免疫记忆

13.超变区(HVR):

在VL、VH中某些局部区域氨基酸组成和序列更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之。

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site),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超变区又称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CDR)。

意义:

Ig结合Ag的具体部位,更代表Ig特异性。

14.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多为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

15.脂多糖: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外璧层中特有的一种化学成分,分子量大于10000,结构复杂,在不同类群、甚至菌株之间都有差异。

以沙门氏菌为例,其脂多糖由核心多糖、O-多糖侧链、和类脂A组成。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是内毒素和重要群特异性抗原(O抗原)。

16.佐剂(adjuvant):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19.抗原处理:

APC细胞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胞内的抗原消化降解成一定大小的抗原肽片段,以适合与胞内MHC分子结合。

4.HLA多态性MHC结构十分复杂,起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1)多基因性(polygenic)——同一个体内HLA由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座位组成。

(是基因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在3600kb长度内,已确认224个基因座,其中128个为功能性基因。

(2)多态性(polymorphism):

群体中不同个体同一基因座位存在多个(复)等位基因,编码二种以上的产物(共显性表达)。

(是多态性最丰富的一个区域,已确认等位基因1695个)MHC的多态性:

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的差别。

1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

抗体(IgG)V区与靶细胞Ag特异结合,其Fc段结合NK、中性粒C、mon/M等表面的FcR,介导这些细胞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14.MHC限制性:

具有相同MHC型别的免疫细胞间才能有效相互作用(递呈抗原给Th,Th辅助BC产生抗体,以及Tc杀伤靶C过程中,只有两种细胞上的MHC一致时,相互作用才能进行,即两个细胞来自同一个体。

53、MHC:

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能提呈抗原,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55、细胞因子:

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

4、Fab片段(fragmentantigen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

9、Fc片段(fragmemtcrystalizable)可结晶片段,因在低温下可结晶。

19、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0、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b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靶细胞:

上的抗原决定簇结合IgG的Fab段,而抗体的Fc段与NK等效应细胞上的FcR结合,导致靶细胞溶解,称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 免疫原性:

是指抗原能与B细胞和T抗原受体结合,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 免疫反应性:

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6、 抗原表位:

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7、 单价抗原:

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

 8、 多价抗原:

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9、 TD抗原:

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10 TI抗原:

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

14 补体:

血清中存在的不耐热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成为补体。

 

15 补体系统:

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8 干扰素:

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并释放的一类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DNA或RNA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19 白细胞介素:

由白细胞分泌并作用于白细胞的细胞因子统称为白细胞介素。

 

21 变应原:

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大题

1.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

抗原因素:

异物性、化学基础、可递呈性、完整性、特异性、抗原性、一定物理性状

宿主因素:

1.宿主的遗传背景2.抗原的剂量与注入途径

佐剂:

佐剂使用可增强免疫原性和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2.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1.抗体:

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

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

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2.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

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反应环境条件

1.电解质: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

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酸碱度: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3.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

一般为15℃~40℃,常用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破坏。

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3、根据抗体重链结γγ构和抗原性特异性的不同分γ、α、μ、δ、ε五类,对应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和IgE。

4、轻链种类可分k、λ两型,每个Ig的L链完全相同。

5、轻链有2个功能区:

VL、CL;IgG、IgA、IgD重链有4个功能区:

VH1、CH1、CH2、CH3;IgM和IgE重链有5个功能区:

VH1、CH1、CH2、CH3,CH4,即多一个CH4。

VH和VL为抗原结合功能域;CH2/CH3为补体(C1q)结合功能域,活化补体经典途径;CH3/CH4功能区与Fc受体结合,有结合吞噬细胞作用,与免疫调理有关;J链将IgA连接成二聚体分子,将IgM连接成五聚体分子。

6、免疫球蛋白可被木瓜酶水解成Fab片段和Fc片段,Fab片段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Fc片段具有活化补体及与细胞Fc受体结合等生物学效应。

7、IgG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早的抗体IgM;分泌型的抗体IgA;含量最少的抗体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E;特异性IgE通过Fc片段的CH3/CH4功能域同位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故IgE是I型超敏反应的应变素。

8、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CR)补体化学组成多数为β球蛋白;在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约为4mg/mL,其中C3含量最高,约1.3mg/mL,D因子含量最低约2μg/mL。

2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1q、C1r、C1s)、C2……C9。

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B因子、D因子、P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则根据其功能命名,如:

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膜辅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等;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

C3aR。

9、补体激活途径有三种调节类型:

(1)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2)体液中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3)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

补体系统异常通常包括:

(1)补体遗传缺陷;

(2)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