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385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四语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课标要求】1、识字与写字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本单元生字、词语,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习作读懂习作要求,解决两个问题:

写什么,怎样写?

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1、读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语言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发展性目标1、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3、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

【教学内容分析】:

第六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真挚的爱意,相信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以爱启迪爱,以爱传播爱。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教学难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课时划分】:

《古诗两首》   2课时《搭石》       2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卡罗纳》  1课时

《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语文园地六》 4课时

  共12课时

 四语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课标要求】1、识字与写字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本单元生字、词语,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习作读懂习作要求,解决两个问题:

写什么,怎样写?

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1、读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语言的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发展性目标1、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3、能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其优秀的品质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     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语文园地。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故事提供一次很好的机会。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的安排,展示了他们对成长、人生的一些积极看法,交流综合性的学习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练习上下文体会深刻含义的词句

【本单元教学难点】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同时学习修改i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2、能对文中的人物和事迹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意识。

【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更多人的活同龄人的成长故事,并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快乐

   【课时划分】: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                                  3课时

       共计                                      9课时

 四语上册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

1、媒体课件2、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两分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

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宏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

(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

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

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

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

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

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

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

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5、生词正音。

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

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 嘿!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

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

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

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

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师:

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

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2、展示:

师:

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

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

有个文人说过:

“不动笔墨不读书。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

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

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

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

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

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

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

(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

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

中华?

)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

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

(板书:

不振)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

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

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

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

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 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

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

洋人会说些什么?

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 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 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

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

”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

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

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四语上册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的深刻。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的形式读词

(2)自由读这两组词。

想一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写谁的。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  平和 质朴(第一组写肖复兴,第二组写叶圣陶)

   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和“我”之间的那两件事?

(修改作文1—5自然段,邀请做客6—10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修改作文”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

“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预设一(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翻开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好添加的小子,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

(1)我有什么感受?

从哪些词中可以感受到的?

(“密密麻麻”和“到处”感受到叶老先生的认真)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关键词要读出感情。

过度:

同学们,作者回家又仔细的地看了几遍叶老先生为他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找叶老先生为作者修改的三处读一读。

你们在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有感受到了什么呢?

(3)出示两句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和“你怎么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皮纸去掉了呢?

”,哪一句好?

好在哪?

(4)同学们,看到叶老先生这样一位大作家为“我”修改的作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那作者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受的呢?

 预设二(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作为大概1500多字,可是却为改了一百多处呢!

如果你是作者,你有何感想?

(2)出示叶老挑灯批改作文的画面。

当时的叶老先生已经年近七十岁了,夜深了,老人仍然不停笔,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呢!

全班一起读。

  四、抒发感情,谈谈感受。

此时此刻,叶老先生在你们眼中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

他还是怎样的老人?

   体会评语1、叶老先生不但认真,细致的修改我的作文,还给“我”谢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自己读读)2、这则评语不仅告诉肖复兴也告诉我们怎么写好作文,你还从这则评语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谈感受)

   小结:

叶老先生对“我”的鼓励使“我”竖立起了写作的信心。

  五、小结本节。

提出质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叶圣陶的认真、细心,也学到了不少写作方法。

那么这篇文章是作者纪念叶圣陶写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扩展练习:

叶老先生还有不少写作文的好方法,发给学生资料,课下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内容,深入理解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哪两件事情?

(学生回答) 2、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

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邀请作者到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大文学家。

这次的见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重点句子1、学生自读,识记2、把自己刚才的读书所得和本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展开讨论3、交流汇报并出示课文的相关句子

    我们交谈的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期待、、、、、、一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学生好好的读这句话,读懂这就话的意思了吗?

(2)联系生活理解“融洽”这个词,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的交谈?

而现在一个是大作家,另一个是普通的中学生,你又感觉到什么呢?

(3)抓住对比理解“融化”引导:

你见过什么融化?

它们为什么融化?

“心”会融化吗?

“心融化”是什么意思?

(这是没心的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被融化?

(4)指名读句子,在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教师随机板书:

亲切、质朴)这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蕴含——包含)4、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个性解读,猜想“期待”:

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杨的期待呢?

请你看着这幅图画,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莱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谁哪些期待的话。

(学生自由的发言)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读多科的书。

”“我们的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更不行”

    5、深情朗读,升华期待。

同学们,面对着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们的心怎么能不融化?

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再次朗读。

   三、聚集难点 1、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要点回顾:

文章中讲了那两件事情(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

如果让你来给文章起名的话你会起什么名,并说处你的理由(3)引导质疑:

课文主要写叶老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做客的事,为什么作者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自由讨论)2、学习写景的片段。

预设:

(一)、刚进里院,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闪烁这流利的光芒。

(二)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显得虎虎有生气。

请自由的读这两段话,你发现他们分别是些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吗?

(第一处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突出夏日,联系上句点明“下午”;第二处是黄昏的时候照耀下的爬山虎,突出“落日”,联系上下句点明“黄昏”品读句子,同学们,让我们细细的来品味这两句话,你感受爬山虎什么特点?

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呢?

圈出重点词句,自读一读,爬山虎的美与叶老的为人有什么联系呢写爬山虎其实就是在写叶老生的为人(借物喻人,借景抒情)3、人物与景物的对比欣赏。

让我们再次的走入文本,去体会绿绿的爬上虎和叶老先生的相似之处,去感受作者看到爬山虎的所思说感。

出示:

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体会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刚进里院,一墙、、、、、、、、、、、、、、、、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我在叶老家看到爬山虎,立即想起叶老写的《爬山虎的脚》。

虽还未见到叶老,却让人感受到可亲可爱,同时也表达我快要见到受人尊敬的大作家时的那份激动、紧张的心情)四、深化文本1、写话:

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2、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

 四语上册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以及“洗漱、惬意、反驳、逻辑、筋疲力尽、电话号码”等词语。

 2、读懂课文,学习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

对文中的人物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都和谁去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以为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板书课题),看看他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建议 2、学生自学课文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质疑之处

三、再读再悟,研讨质疑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出示课件,介绍欧洲)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中国孩子缺少乐趣吗?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 4、快速的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从文中的那个地方可以读出来?

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1)热情、活泼。

如他一见到我,立刻做起来打招呼,问我玩的怎么样,、、、、、、她一听,高兴得打叫。

(2)生存能力强如: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有设计好了旅行的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一便危险、、、、、、、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3)有责任感 如:

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4)做事有条理,有计划。

如:

这次旅游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知道学生交流讨论1、小组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1)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