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44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docx

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找到的资料

两个都重要,都离不开的,没有物质不能生活,但是有了物质不代表他们能很好的生活,精神生活应该是一个人生活好与不好的表现吧。

两者都要兼容并进。

我们能做得不是要一直为他们做什么而要让他们有生活的信心,而自己去开创自己去改造那样他们才能继续的很好的生活下去只是在近阶段他们自己处理一些事可能还不容易所以我们先给与一些物质上的帮助,重要是精神上的让他们走出阴影,然后继续相信有了信心后他们有那个能力让自己的生活继续的特别是对于小孩子好可爱的他们精神上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灾后重建是我们一个国家的名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患难见真情。

人们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就是真情的最实质的精神体现。

灾后重建就是人们内心的重建,经历了天灾,无论是家庭的完整还是家园的完好,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还有一个人的生存观念得变化。

因此,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就显得重中之重。

这要从社会上的物资捐赠与调配,国家对灾区人民的抢救与安置,还有对灾民的精神安抚以及对天灾发生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和应对措施进行教育。

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国家意志、民族团结互助等的问题。

所以灾后重建于民族精神有密切的关系。

物质:

(1)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2)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

~生活|~奖励《现代汉语词典》精神:

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灾难过去20多天后,公众的注意力已经从抗震救灾转移到灾后重建,人们都在急切地盼望着,在灾难中倒下的城市和垮掉的村庄能够迅速得以重建,灾区人民能够尽快恢复生产,过上正常而幸福的生活。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里所谓的灾后重建只是从物理意义上来说的,也就是我们的视力和其他感官所能及的范围,比如基础建设的恢复、工厂的复建、商业的重振、灾民的重新安置、教育设施的高标准建设等等。

众所周知的是,灾后重建的本义不仅包括物理意义上的重建,同样应该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重建,并且由于心理和精神重建的长久性和复杂性,灾后心理和精神重建注定是不能用8年的时间来度量的,而应该比8年长久得多。

  8年时间可以使在灾难中倒掉的城市迅速崛起,甚至比灾前更宏伟、壮观、气派,但灾难本身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惨痛和阴影却是用8年时间无法彻底清除的。

  任何一场巨大灾难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同样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个人之于灾难的忘记必然会以某种形式沉淀和消化为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情感的重构。

在这个时候,灾后重建也就上升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必须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

  所以,在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迫在眉睫的时候,小处着手,近处着眼固然重要,但我们尤应立足长远、拓开视野,具体来说就是要摒弃“八年思维”,不仅重视物理意义上的灾后重建,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事做,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灾后重建,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受灾群众从灾难的阴影中逃离出来,形成理智化应对灾难、理性化看待灾难、理想化消除灾难的良性局面。

灾难固然是可怕而惨痛的,但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灾难本身认识到灾后重建的文化精神重构属性,又不能不说是不幸之中的一种幸运。

在灾后重建问题上,做到物理重建与心理、精神重建的统一,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心理重建”应该通过对受灾群众个体和群体提供心理帮助、抚平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和谐,

与过去的灾情救援和灾后重建不一样的是,由于此次北京雨灾造成的损失惨重,给人民群众的心理不同程度的产生了影响,对此,北京还专门启动了一级心理援助预案,对那些因暴雨产生严重心理应激反应的受害者进行心理救援,而这也是北京的卫生部门首次承担如此大规模、高等级的心理援助任务,包括多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在内的18人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队赶赴房山灾区,对其中的112人开展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项工作,对于那些在灾难中痛失亲人的灾区群众而言,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的创伤,极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症状,为了让他们早日从悲痛中走出来,防止出现精神障碍疾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接受心理健康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三年来,灾区物质世界的每一处变化背后,都伴随着心灵世界的顽强生长,激荡着“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精神力量。

对口援建夜以继日,建设进度一日千里,辉映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互助精神;灾区人民奋力用自己双手开创幸福新生活,展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各族群众相互帮扶,社会志愿者默默奉献,灾区人民为玉树强震、舟曲泥石流、日本地震等慷慨解囊,高扬起大爱无疆、催人奋进的文明旗帜……  

  这一幕幕壮丽的精神图景,充分说明灾后恢复重建既是物质基础重建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重建的过程。

无论是灾后重建规划明确提出“在重建生活家园的同时,注重精神家园建设”,还是大力加强心理救援和心理抚慰;无论是培育文明风尚,还是保护羌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灾后重建始终以物质重建打基础,向精神重建要动力,激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创造了浴火重生、跨越发展的人间奇迹。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精神崛起,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一次凝聚和升华。

三年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土地上落地生根,在恢复重建中发扬光大。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挺起恢复重建的脊梁。

“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党员干部克己为民、无私奉献,构建起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

科学规划、科学选址、科学施工,科学精神熔铸于重建中的每一项任务;告别“盆地意识”,向东部取经、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重建带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襟……三年重建,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宝库中,增添更多鲜活内容。

  

今天,废墟上挺立的美好家园,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学习教育最鲜活的教材,是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深刻理解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更加珍惜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振奋精神,乘势而上,为“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汶川地震)

因为有国家拨款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倒塌了的房子,很快就会重建起来,会比以前建的更漂亮,但对于目前的灾区来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工作还是人,是那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他们人虽然活了,但是我们要尽快抚平他们的心里创伤。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他们大多数人不是失去了亲人,就是失去了朋友,他们有的失去了父母,有失失去了伴侣,有的失去了孩子,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如果没有心理援助,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抛开这个心理阴影,特别是那些失去双亲的孤儿,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着温暖的家庭和爱他们的父母,地震一下子夺走他们的一切,他们无异于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如果不采取心理援助,这种心理阴影,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所以对于灾区群众来说,如果尽快摆脱灾难的阴影,迎接灾后的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心理援助才能解决。

骆惠宁说,韩慧瑛、才仁松保两位同志都是医生,他们知道自己身患重病,但在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他们始终抱病坚守岗位,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在他们心中,救人重于救己,责任重于生命。

他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时代赞歌。

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多民族聚居地区,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质。

连日来,报告团各位成员在韩慧瑛、才仁松保奉献精神的鼓舞下,深入各地宣传英雄事迹,讴歌时代精神,为在全省掀起宣传学习韩慧瑛、才仁松保两位同志事迹的热潮做出了积极贡献。

  骆惠宁指出,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个社会主义新玉树已经屹立在雪域高原上。

可歌可泣的玉树灾后重建,必将取得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的双丰收。

以韩慧瑛、才仁松保为代表的英雄模范身上展现出的这种精神,正是玉树精神家园重建的丰硕成果。

他们的感人事迹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必将成为我们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宝贵精神财富。

骆惠宁指出,医者仁心,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韩慧瑛、才仁松保同志都是胸怀理想、富有爱心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把个人的爱心升华为了人间的大爱。

这种精神不是难以触摸,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

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民族团结好和伟大祖国好。

  骆惠宁强调,全省上下要深入开展向韩慧瑛、才仁松保等一大批在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涌现出的英模学习的活动。

要深入学习他们对党忠诚、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思想品质;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勇于担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高尚职业道德;学习他们扎根基层、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美好人生追求,共同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梦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夺取玉树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

(玉树)

重大自然灾害,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在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们的家园后,人们失去了安全感、确定感、连续感与意义感,自然而然,我们每个人该从何处重新开始以及怎样重新开始成为灾区人民面对的根本性精神困惑和难题,因此,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家园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重建。

物质家园的重建使得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精神的重建则可以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使人们有重新活下去的动力,使人与自我关系重获意义,可以说,相对于物质建设,精神重建是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灾后需求与重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在这些生动的行为表现中,闪烁着中华民族坚韧质朴、勤劳智慧、团结进取的熠熠光辉。

(灾后重建,对于那些帮助灾区的重建者来说,是这样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支撑并鼓励着他去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受灾者来说,是一种活下去的精神力量不断鼓舞支撑着他面对灾难)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惨重和惨痛的损失,惨重是物质上的,惨痛则是精神上的。

为了让受灾群众尽快跨过“精神废墟”这道坎,重建精神家园成为恢复重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小学校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医院设置心理门诊,新闻媒体开办心理专栏节目,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社区(村庄)开展心理抚慰工作,心理救援专家与灾区建立一对一长期心理辅助关系,社会各界心理救援队积极参与灾区精神重建……短短3年时间,灾区群众精神创伤基本弥和,感恩、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基本形成,呈现出社会和谐、邻里互助、家庭美满的良好景象。

综观灾后重建全过程,政府若是大包大揽,只能是“授人以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受灾群众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虽然我们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若一味依靠政府救助、社会捐赠、外来援建,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少数受灾群众逐渐形成依赖救助、对政府期望过高的心态。

另一方面,巨灾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对公众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要缓解群众的恐慌情绪、消除灾难的心理阴影,除了长期的医疗卫生支持和提供给心理创伤者的咨询服务之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战胜灾难的自信心、效能感与成就感。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灾后重建中寻找和注入一种机制,以期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解决问题。

为什么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会如此高效迅捷?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在灾后重建中强化基层民主理念,拓展基层民主形式,保障受灾群众权利,充分调动受灾群众参与重建的积极性创造性,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印刻着一些难忘的日子。

13亿中国人民总是把“5·12”铭记在心。

    再过5天,就是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一年365天,我们时刻没有忘记向汶川投去关切的目光。

在震区不断传来重建成果的同时,也传来了汶川干部不堪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选择离世的消息:

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还有杨俊、朱菊华夫妇相继自杀的消息,等等。

    笔者不止一遍地读着冯翔死前留下的博文,也不止一遍地揣摩着冯翔、董玉飞们之所以选择死的心理轨迹,更不止一遍地思考着这些天灾之后的幸存者为什么走到珍惜生命的反面的环境。

阅读、揣摩以及思考之后,笔者仍然不能十分准确地把握对这些自杀者的理解,也就是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主观世界。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客观环境,从社会的层面上反思:

他们选择离世,我们有没有责任?

逝者已矣,作为生者,我们该做些什么?

该改变些什么?

鉴于此,笔者说,汶川地震一周年,物质重建不容易,精神重建比物质重建更难。

    精神重建,是比物质重建更为繁重的任务,这需要整个社会加以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汶川大地震造成房倒屋塌,可以重建;造成人员受伤,可以治疗康复;但心灵的创伤无法统计,因此,精神与心灵的重建和康复就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

    以董玉飞和冯翔为例。

这两位都是在承受着亲人离世的巨大压力下,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得相当优异并分别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干部。

从社会的角度观察,从旁观者的评价,他们两位都有着很高的人生境界,都因立功而使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但是他们也是人,在风光之后、在下班之后、在独处之时,5·12之前那甜蜜日子的记忆,就会挥之不去地缠绕着他们。

虽然5·12已经过去一年,但让所有失去亲人的人,完全抹去心里阴影,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所以值此5·12一周年之际,笔者呼吁社会学者关注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为失去亲人的幸存者摆脱过去。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对社会学者寄与厚望,因为时不我待。

    精神重建,是比物质重建更为繁重的任务,这需要汶川幸存者每一位当事人理性对待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用坚强的理性战胜脆弱的感性,用对自己未来的渴望摆脱已成历史的过去,从精神上凤凰涅槃,全新自我。

    解铃还须系铃人。

对于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谁也没有比你们自己劝自己走出阴影更为有效。

地震是天灾,不是人祸。

在天灾中失去亲人,谁也无法预料,谁也不必承担责任。

对于你们这些生者,没有比做好亲人未竟的事业更为重要的事了,没有比替死去的亲人照顾好父母亲朋更为有意义的事了。

你们承担着替逝者尽孝、尽忠、尽责的重大任务,你们根本没有任何理由选择死亡。

天都没有让你们死,你们为什么自己去死?

何况天灾中死去的亲人也许更祈盼你们好好活着,你们也就更没有理由让他们伤心。

你们好好活着,“天堂”中的他们才能更加安息。

天灾夺走亲人的伤痛,需要幸存者以十分的理性、以百倍的坚强面对。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但今天,对于5·12失去亲人的生者来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解脱。

让精神家园重建与物质家园重建同步,新的生活与新的你,都将挣脱沉重,写满轻松。

    

在自然灾害频乃的时期,灾后重建似乎已经成了从百姓到政府的重要话题。

不论是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甘肃、陕西,还是震后的玉树,泥石流劫难后的舟曲;以及近期地震后的云南德宏,灾后重建,正以物质化的方式,掩覆着自然的创伤和岁月的沧桑。

然而,灾后精神的重建,却略显迟滞。

一是重新构建国民万众一心,抗击重大灾难的信念与勇气。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经历了诸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等等的劫难,却依然倔强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得益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气节。

但是,世易时移,变化多端,面临外来文化、自然灾害、信仰危机的多重挑战的大环境下,继承要与发扬结合,教训与总结要与时俱进,忧患意识不可一日放松。

日本大地震的警戒,更要求我们,要构建我们中华民族抗击一切危难的精神之“新长城”。

二是感恩思想与爱国理念的重建。

每逢重大灾难发生,总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对受灾人民的关切、爱护;总有世界各民族、各团体、各个国家的援助。

因而,地球村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仁爱的家庭。

而作为爱的承受者,必须要有一个感恩的心,并将这种感恩回报于我们的党和国家,回馈于我们的社会与民族,报答给跨域国界的人民。

如果,像某些不肖子孙一样:

把他人的奉献视为理所当然,享受关爱如欠债还钱,哪就是良知的丧失,人性的泯灭了。

三是重建灾区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

某些自然灾难,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自然不知存恤,不知回馈的恶果。

故而,灾后物质化重建的同时,要重建灾区人们对环境的正确观念。

在某一个灾后重建新区,笔者看到:

迁入新区的灾民,任意倾倒垃圾,土地,空气,河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

所以,要对灾区的农民,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培养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劝阻他们毁林开荒、砍树烧荒,以及污染河流的行为。

总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是抗击一切灾难的精神支柱;感恩互思想,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是应对灾变的信仰堡垒;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资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三者“三位一体”,构成了灾后精神重建的三大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灾后重建特定时空的首要任务之一。

“房子倒了、人员伤亡、设备损毁,今后怎么办、怎么走?

当时我们确实很茫然。

”弋红兵一挥手,“但很快这个过程就过去了。

震后很短的时间内,上级主管部门和我们当地很多群团组织,都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或是主动请缨,深入灾区为大家表演、鼓劲,鼓励灾区群众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坚守》《坚强》送去重建信心

  如果你在地震后的每年春节期间,到成都各受灾乡镇去走走看看,你会发现,各类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集中安置点居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成都市文化系统组织的电影放映队、“文艺直通车”,以及主题鲜明的“文艺展览”和“舞动心灵”等群文活动,为灾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时也进一步传递出重建精神家园的积极信念。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社区,集中居住后的人们都有更多更高的文化需求。

”都江堰市文广新局局长罗鸿亮说。

他就任局长之前,曾多年在极重灾区向峨乡任党委书记。

“在基层工作时往往把大多数精力放在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上,经过地震的洗礼后再看,这种精神层面上的重建,一定程度上比物质重建更能鼓舞人心、也更重要。

”罗鸿亮说,以都江堰为例,未来3年内80%以上的农村居民将实现集中居住,这样的发展,也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提出新课题。

  值得骄傲的是,成都市已对此作出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部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剧节目作品在震后两年中应运而生。

其中,大型话剧《坚守》及其姊妹篇——首部反映“5·12”地震灾后重建的励志影片《坚强》,是最具代表性的。

  2008年6月15日,大型话剧《坚守》在北京海淀剧院首演。

这是我国第一部以“5·12”大地震为题材的话剧,以地震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展现灾区干部群众面对巨大灾难时坚守职责、坚守良知、坚守信念、坚守生命的崇高品质。

近两年后,电影《坚强》在成都首映,影片直接让故事发生在重建工地上,从小人物小事件入手,展现灾区人民自强自立、热爱生活、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四川人的朴实、乐观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让人们感受到信念的力量。

”两部作品的编剧、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爰飞说,为灾区群众提供强大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出灾区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送去重建的信心,这才是创作这些优秀作品的真正目的。

  文化重建进入有序发展轨道

  除了文化软件建设方面的种种努力,震后两年,成都的各项灾后文化产业项目恢复重建,也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4月5日,震后都江堰首个清明放水节——“2010中国·都江堰放水节”隆重举行,随着主祭官一声“砍杩槎——放水”,一江碧水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之河上浩荡奔流。

  作为放水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当晚,《道解都江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上演。

整场演出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让观众感受到都江堰数千年的文化历史和先贤的治水功德,古老的川人历尽艰辛、战胜重重困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从此生机勃勃,舞台中央3000平方米的菜花从水中升起,天府之国的人们在肥沃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画卷展现在观众眼前。

有评论认为,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促进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首演大获成功。

  来自市文化局的资料显示,包括《道解都江堰》项目在内,目前全市正在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96亿元,已完成项目投资3亿多元。

其中,武侯祠博物馆“锦里”二期项目已于2009年2月开街,并正式对外接待游人;大邑建川博物馆聚落已建成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国防兵器馆、红色年代镜鉴馆等,并对外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项目正在进行建设前期工作,将于年内动工建设……

  在各个地震重灾区,地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造成的影响已逐步消除,以“两馆一站”等文化服务设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重建进入收官阶段。

总投资4500万元的彭州市群众艺术馆上月竣工,市图书馆预计8月竣工开放;崇州市文化馆今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大邑县文化艺术中心预计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四个重灾区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去年已全部建成开放……

  成都的灾后文化重建,在为灾区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产品、向世人展示灾区人民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使全市文化恢复重建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进入有序发展的轨道。

因地震而倾斜的文化之树,正逐渐恢复枝繁叶茂,并一步步走向新生。

日本阪神大地震

心理重建更艰巨

然而,大地震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地摧毁了尤其是神户和大阪之间的城区。

经过10年的努力,房屋、道路等硬件设施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但人们心灵的复原还远远没有完成。

“孤独死”成了劫后余生者的最大问题。

数据显示,大地震后的十年内,因孤独而死在临时住宅的人至少有560人。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大地震过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

因此,心理重建也就是心理状态恢复的过程也更为艰巨而漫长。

唐山大地震

诚然,给灾区群众在物质上的援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既体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体现了人们的爱心。

但灾后重建在物质上进行援助,只能是对他们暂时损失的一点弥补,而得不到长远利益的保证。

所以,我们在物质上对他们进行“救灾”的同时,还要从精神上给与他们人为的关怀,达到所有得到恢复的目的,真正的降低他们的受灾损失。

  一是从思想上进行开导,在精神进行鼓励。

由于雪灾过后,有的烟农损失较大,对生产一筹莫展,灰心丧气,失去了信心和恢复生产的决心,听天由命,自行发展。

我们就要耐心的给他们作工作,从季节上、调配上分析当前生产的有利形势,合理的给他们计划安排,以及烟草人给与他们的希望,使他们扭转低落的情绪,鼓足勇气,重整旗鼓的搞好烟叶生产。

只要我们有灾后重建的意识,只要有为烟农服务的理念,灾后重建工作就会有更多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中,需要我们每个烟草人去具体实施和完善,有了这样的动力,何愁雪灾惧怕?

两个都重要,都离不开的,没有物质不能生活,但是有了物质不代表他们能很好的生活,精神生活应该是一个人生活好与不好的表现吧。

两者都要兼容并进。

我们能做得不是要一直为他们做什么而要让他们有生活的信心,而自己去开创自己去改造那样他们才能继续的很好的生活下去只是在近阶段他们自己处理一些事可能还不容易所以我们先给与一些物质上的帮助,重要是精神上的让他们走出阴影,然后继续相信有了信心后他们有那个能力让自己的生活继续的特别是对于小孩子好可爱的他们精神上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回望5·12汶川大地震百日来的经历,每个心系灾区民众安危忧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受灾同胞的生活能尽早恢复正常,希望他们能走出失去亲友的阴影,建设美好的明天;同时也希望世人从震灾中汲取经验教训,更有效地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让悲剧重演。

  灾区正在进行恢复重建,好消息不断传来,如在省内外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