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71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8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

1976年1月8日对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举国上下一片悲痛。

周恩来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政府总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他高尚的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送别周总理的灵车,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感人一幕。

(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情景剧。

  2.作者目睹这感人的场面,写成了这篇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十里长街送总理》。

(板书:

十里长街送总理)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有关总理的事迹资料,并简单谈谈对总理的印象。

  4.老师简单小结。

通过教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插图,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在最使你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3.组词练习

  拄(   ) 槐(   )耐(   ) 挽(   )饰(   )

  柱(   ) 魁(   )奈(   ) 晚(   )蚀(   )

  腮(   ) 洲(   ) 陪(   )倍(   )部(   )

  鳃(   ) 州(   ) 培(   )赔(   )剖(   )

  检(   ) 验(   ) 阅(   ) 矫(   )骄(   )

  捡(   ) 脸(   ) 悦(   )娇(   )侨(   )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讨论,课文的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意思。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加以指导。

  

(1)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

(1)

  

(2)灵车到来时,人们望着灵车想念总理。

(2—3)

  (3)灵车过去了,人们不肯离去。

(4)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配乐课文朗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气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2.学生轻声读第一段课文,边读边想:

这段主要写什么?

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灵车到来前人们等灵车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感情。

板书:

等灵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边读边在书中勾画。

     (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动脑、动手的习惯。

)  

  3.学生学习后,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两旁”、“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些都说明在长安街等灵车的人非常多,而三个“都”说明人们都为悼念总理而来。

在阴冷的天气里,这么多的人来送别总理,说明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尊敬。

(板书:

崇敬,爱戴)

     

(2)“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老奶奶年岁那么大了,行动不便,拄着拐杖来长安街送总理,可见她非常尊敬总理。

“焦急”是说老奶奶盼望早点见到总理灵车。

“耐心”是说老奶奶无论等多久,也要等到总理的灵车。

“焦急而又耐心”表达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板书:

焦急,耐心)

     (3)“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样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挤下”,“踮着”等词语反映了青年夫妇、红领巾深切怀念总理的心情。

     (板书:

怀念)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理解,相互补充,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4.教师小结:

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代表了长安街两旁的所有人,他们“焦急而耐心”的心情代表了所有人的心情。

  5.朗读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气氛,为继续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2.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这段写什么?

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写灵车到来时,人们眼望灵车,想念总理。

反映了人们深深地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

板书:

等灵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1)灵车到来时,人们是怎样做的?

画出有关语句。

(2)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

  (学生边读边划边想,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学生写完后讨论、交流。

  “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1)“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

(指事先没有约定而彼此行动一致。

车是指灵车到来时人们行动一致。

  

(2)人们有什么一致的表现?

(站直身体,摘下帽子,望着灵车哭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3)这一致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人们非常尊敬总理,为失去总理感到悲痛。

连眼泪都顾不得擦,恐怕耽误送别总理的机会。

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那么多人没经过商量表现却惊人的一致,说明大家的心情一样,都为失去总理感到万分悲痛。

     (这部分内容是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理解,体会人们的心情,体会人们的感情,突出重点。

  4.回忆总理生前事迹这部分内容能不能反映人们怀念总理的心情?

  (能。

由长安街送别总理,想到总理生前的事,昔日见到总理的幸福,更增添了今日失去总理的悲痛。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悲痛、怀念的感情。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受到感染,更深刻地体会人们悲痛的心情。

  6.总结学习方法。

     

(1)先找出反映人们心情的语句,分析理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怀念总理的感情。

     (学生学完后,总结出学习方法,学生不仅会学,而且能积累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自学第三段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按学习前两段的方法自学。

     

(1)读课文思考:

这段写什么?

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2)哪些语句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自学后,交流讨论。

     

(1)这段写灵车过去了,人们仍不肯离去,反映了人民对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

(板书:

送灵车)

     

(2)①“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牵动”一词表面是说人们的心与灵车相连,实际是说与总理紧紧相连。

     ②“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

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些是说人们都想多看看总理的灵车,盼望能留住总理。

     ③“好像在等待总理回来。

     (是说人们想念总理,希望总理的逝世不是真的,盼望能永远和他在一起。

  四、创设情境,感情朗读全文

  1.播放十里长街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情景朗读。

使学生如置身于长安街的人流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既深刻地体会到千万名群众的心情,又油然而生对总理无比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2.教师:

这就是1976年1月的北京长安街,天又阴又冷,千万名首都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

缓缓开动的灵车,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灵车渐渐远去,人们仍不肯离去,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1.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己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小结:

课文描写了1976年1月,北京街上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六、质疑问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附:

板书设计

8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    焦急    耐心    崇敬

望灵车    心情    沉痛    爱戴

送灵车    牵动    奔跑    怀念

教案点评:

  导入新课时,通过教师的介绍和情景剧的播放,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之间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总理的事迹材料,对总理又有了初步的印象。

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去体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

学习课文第二段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并在第三段的学习中出示自学提纲,放手让学生按学习前两段的方法进行自学。

从内容体会思想是训练重点,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学生学完课文后教会学习方法,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并且今后能运用。

指导课文朗读之前再次播放了情景朗读,使学生如置身于长安街的人流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既深刻地体会到千万名群众的心情,又油然而生对总理无比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调动起来的激情会对朗读练习起到很好的作用。

9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

  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

(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依据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组词练习

  锁(   )暂(   )糕(   )阻(   )组(   )

  琐(   )斩(   )羔(   )租(   )祖(   )

  谊(   )捣(   )谣(   )摇(   )混(   )

  宜(   )岛(   )遥(   )瑶(   )棍(   )

  耗(   )嫂(   )艘(   )馊(   )

  牦(   )搜(   )嗖(   )飕(   )

  3.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1)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

(板书:

志愿军)

  

(2)“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

(板书:

朝鲜人民)

  4.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

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四、学习第一段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

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句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

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句

(2)“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这句话可看出什么?

(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1)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

(板书:

比山高海深)

  

(2)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成陈述句。

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五、指导朗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第二自段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金花的刚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一画。

多读读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

救侦察员,失去妈妈

  刚强

  (3)小金花与志愿军亲密感情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嫂的什么事情?

(讲了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双腿的事情。

  板书:

挖野菜,炸断双腿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中的“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3.“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能不能换个说法?

   比较两个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使用反问句式,意思就更加肯定,更加强调。

  板书:

深情厚谊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小结

  1.教师根据板书进行归纳,板书:

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把前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4——6自然段)

  1.谈话:

  第一段讲了朝鲜的老乡送了一程又一程,志愿军回忆了许多与朝鲜人民共同战斗,共同生活的往事,使我们了解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那么第二段写了什么呢?

  2.指读第二段。

  思考:

第二段讲的是什么?

(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感人场面。

  3.投影句子,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两个“再”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之情。

  

(2)“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你认为这句话只是志愿军说的吗?

  (这句话是志愿军战士此时此刻心中所想,口中所说,也同样表达了朝鲜人民的心声。

     4.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六、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知道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要进一步通过这些事情,体会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听诵读(动画),体会感情。

  3.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讲给同学听。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透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通过指导感情朗读和学生感悟等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内容表达思想感情。

  3、抓住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改一改,比一比,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反问句增强语气,加深感情的特点。

使学生明白在写文章时,采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4、充分利用师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和精彩的录音、录像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10*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

(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

(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

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教师归纳小结,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附:

板书设计

10 秋天的怀念

              我    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教案点评: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在有生之年爱我们的母亲吧,这才是美的开始。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母子之情。

并由此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受到爱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父母的教育。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

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

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

(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

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

不要害怕,我不怕藏 (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