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78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

他的笔尖流淌着阳光、春雨、秋风;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

他的平仄声如杜鹃啼血、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当偶然再回望那千年前的风雨时,我们仿佛看见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斜阳里,寒蝉凄切,那个风流多情的才子在低吟……他,就是柳永!

苏轼词两首

苏轼,你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

你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行者吗?

你虽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但命运却比李白更艰窘!

一场乌台诗案,把你从九重天上的朝廷贬谪到荒凉的黄州,让你拿惯了笔的手、吟顺诗的口,去耕种泥土、品尝苦难。

可是啊,黄州的泥土为什么没有埋没你的才华,滚滚的长江水是怎样激活了你的创作灵感,让中国的文学史上,出现了那么多写在黄州的华篇丽章?

辛弃疾词两首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有名家,鲜有佳作。

真正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放风格的形成,首先来源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词两首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悲愁,从南宋走来;萧瑟西风中,比黄花更让人销魂的,是你忧郁的眼神。

千年的风雨淡褪了繁华,沉淀下来的却是你的《漱玉词》。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

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这孤独融入了淡淡的酒中。

在寻寻觅觅的黄昏,在梧桐更兼细雨的晚上,你独自啜饮,缓缓低唱。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4 柳永词两首

诗海拾贝

玉蝴蝶

柳 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

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

接着,词人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

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下片写怀念故人之情。

词人回忆起与朋友在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

分离之后,“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黯相望”三句,笔锋转回自身。

词人用断鸿的哀鸣、夕阳残照使羁旅不堪之苦在言外自现,故而隽永有味。

[思考] “水风轻、

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写出了怎样的图景?

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

一、文本名句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柳永诗词名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2.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 黄金榜上》)

3.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

4.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5.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6.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7.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8.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

1.字音

沙堤(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叠

(yǎn)

参差(cēn)(cī)千骑(jì)罗绮(qǐ)雨霖铃(lín)

凝噎(yē)暮霭(ǎi)

2.一词多义

(1)胜

(2)相

(3)将

3.词类活用

①云树绕堤沙 名词作形容词,像云一样茂密的

②嬉嬉钓叟莲娃 名词作动词,采莲

③异日图将好景 名词作动词,画图

④都门帐饮无绪 名词作动词,设帐

⑤多情自古伤离别 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

4.古今异义

①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

没有心思。

今义:

没有头绪,杂乱无章。

②便纵有千种风情

古义:

相思之情。

今义:

①情怀,意趣;②人的仪表举止;③风土人情等。

5.特殊句式

①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倒装句

②参差十万人家 倒装句

③多情自古伤离别 倒装句

④归去凤池夸 省略句

[作者卡片]

姓 名

柳 永

时 代

(生卒年)

北 宋

(约987-约1053)

字号称谓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又称柳七,世称“柳屯田”

籍 贯

崇安(今福建崇安)

相关材料

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背景呈现]

1.《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

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作为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

后孙何亲自前往与他见面。

2.《雨霖铃》

《雨霖铃》是词人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的。

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了。

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词以寄离情。

[知识链接]

婉约派:

中国宋词重要流派之一。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1.《望海潮》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现了城镇的富庶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2.贯穿《雨霖铃》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词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表达这种离情别绪。

1.古人作诗填词讲究炼字,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

为什么?

[名师指津] “炼字”类判断优劣型题目,除了结合词句分析外,还应比较分析。

[我的理解] 不好。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没有“卷”字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字形象逼真。

2.如何理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词的含意?

[名师指津] 词人用这三句极力渲染杭州这一大都会穷奢极欲的生活,需结合各词句具体分析。

[我的理解] 这三句突出“珠玑”“罗绮”两个细节,写出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竞豪奢”三字写市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3.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词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名师指津] 注意从诗歌中意象以及意象形成的意境角度思考。

[我的理解]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都概括出来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每逢花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一句牵出的意象有湖、山、桂花、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思万千。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几句词有何妙处?

[名师指津] 从用词的角度可分析“念”“去去”两个词的妙用,从修饰语的角度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我的理解]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而一气流贯。

“去去”二字连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愈感觉去路茫茫。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天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同时为下片写别后心情张本。

5.《雨霖铃》中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

[名师指津] 作者借景和物来渲染悲伤凄凉的离情别绪,选用了诸如“寒蝉”“长亭”等景和物,可分析出这样写的效果。

[我的理解] “寒蝉”点明清秋时节;“长亭”暗示离别;“兰舟”“江水”写乘舟而去,水路而别;“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6.《雨霖铃》中“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名师指津] 判定其艺术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我的理解] 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以乐景反衬词人无边无际的愁伤。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歌功颂德之嫌。

请谈谈你的看法。

[名师指津] 柳永的这首词的确有歌功颂德之嫌,但由于其艺术的高超和对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的真实描写,又似乎超出了这一范畴。

无论持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理解] (观点一)柳永的这首词是歌功颂德之作,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观点二)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此词虽为投赠之作,却不能简单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观点三)柳永在本词中的确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阿谀奉承之语,但这却并不被人们过多计较。

他的词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里话,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

 

望海潮

雨霖铃

如何处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写法指导

《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

如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而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

王国维说: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

曰情,曰景。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现,是承载主旨的形象。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

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

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

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运用情景交融法写作文,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二是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三是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随堂练笔

任选一个话题,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或几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悟,2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河堤像一条弯弯的眉,我的小屋像眉边的一颗痣,如果没有眉,这颗痣会显得无依无靠;如果没有三家村的几座小屋,河堤会显得荒凉孤单。

其实所谓河堤,并不真的是人工筑的河堤,是一座天然的小山,同河床下流的人工河堤相连,阻挡了河水泛滥,产生了堤防的作用,于是不管它是不是河堤,住在这儿的人都叫它河堤。

河堤的斜坡上是一片竹林,竹林里有几棵榆树,伸枝展丫,遮盖了竹梢,显出鹤立鸡群的得意姿态。

清晨,树枝上有鸟鸣;午后,竹林里有蝉鸣;晚上,河畔有蛙鸣。

生活在这儿的人,不论什么时候,每一个动作都有天然的音乐伴奏。

 

柳永的幸与不幸

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柳永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有点叛逆精神,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舞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适用话题]

柳永是别离的笙箫

孙守名

很想在一个烟雨迷蒙的日子独自去武夷山上梅乡茶景村寻访北宋词人柳永的足迹,为的就是他那洒脱、凄婉而又富有诗意的人生。

位于福建崇安的茶景村一带,山清水秀,碧绿青翠,群山连绵起伏,秀水浩渺寂寂,俨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童年柳永就是在这里汲取着大地山川的乳汁,迈着蹒跚的步履,逐渐濡染出卓绝千古的浪漫风流才情。

据说,当年柳永离开武夷山时,清风凝滞,祥云遏止,百鸟朝凤,天地间一片沉静。

走出大山的柳永转眼间就到了而立之年,其间他也像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选择了仕途之路。

在刻苦攻读“四书”“五经”的过程中,忽而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红颜知己,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肝肠寸断,有了“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放浪形骸……但这一切,与近在咫尺的功名相比,又何足道哉!

在去京城的远途中,他品尝到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人生况味。

他再也不敢“登高望远”,怕的是“归思难收”;也不愿“伫倚危楼”,担心的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可他的自负和豪情实在是太过强大,驱使着他如上足了劲的发条跌跌撞撞地奔到了京城。

是北宋的科举抱愧这位旷世的才子!

一战而负,内心虽感不快,但他还是轻轻一笑,潇洒地写了首《鹤冲天》,尽吐积压在胸中的块垒。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啊!

在那个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日子里,他轻轻地转身,一头就扎进了曲巷市井,踏遍红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这是何等的洒脱!

尽管现在看来,柳永似乎有些俚俗甚或低贱,但事实上他的这种选择也可能正是出于一种无奈。

宋仁宗年间,社会太平,天下无事,京城繁华绮丽的景象的确为柳永倚红偎翠提供了可能。

在受到第一次打击后,柳永没有像陶渊明那样一旦受挫马上选择归隐,也没有像苏轼那样在磨难中用诗文来抒写自己的愤懑,他是带着孤寂和苦闷去到笙箫歌舞中寻找灵魂的慰藉。

深谙音律的柳永一夜之间就在歌馆妓楼里找到了自我价值。

那些貌美、清秀的女子带给他的远不止心灵的愉悦,更多的是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

柳永饱蘸着无限的深情,挥洒着满腔的苦泪,就着星星点点的烛泪,在声声箫咽中创作出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舞曲词。

那些和着离别泪痕的哀婉文词,应着清丽妙美的声调,掠过遥远的星空,传遍千家万户,“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的声名已经传遍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在朝堂内一片狼藉,在朝野外却处处颂扬!

按说,他该知足了,但他并没有忘记父母的谆谆告诫,没有忘记济世报国的宏伟志愿。

带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他再次加入科举考试的大军。

只可恨那宋仁宗器量狭小,哪里容得下这么个浪荡才子。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这胡乱的一笔勾倒了柳永的所有梦想,无边无际的绝望让他暂时熄灭了在政治上的追求。

“奉旨填词”,是对命运的自我解嘲,还是对大宋皇帝的愤怒嘲讽?

其实,柳永也并非没有治世的才华。

后来,他又参加了考试,这次他吸取了以前挫败的教训,偷偷换了个名字,结果一举命中进士。

随之而来的仅有的两年官宦生涯却被鬼使神差地列入《海内名宦录》,其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艰难而又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柳永的词作大放异彩。

在他的笔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境界阔远旷大直逼唐人;“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所描绘的杭州美景竟引得金主完颜亮扬鞭渡江;“故人何在?

烟水茫茫”,其思乡怀旧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正是柳永酣畅淋漓的才华的具体体现。

带着对俗世的忧虑和对市井生活的热爱,柳永在凄凉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他离开尘世的那年,一生磨难不断的政治家范仲淹也走完了生命的征程,两位同样想在中华大地上施展理想和抱负的北宋才子走的竟是截然相反的两条路。

殊途而同归,每每想到此处,总是慨叹不已!

一生中,柳永在自己的诗词里写到过无数的别离,这位神情忧郁、情感丰富的诗人的最后一次与尘世的别离却大大出乎宋人的意料。

半城缟素,一片哀声,给柳永送行的全是京城的名妓!

威严的朝堂上竟容不下一个才情勃发的诗人,我不知道,那位端坐在龙椅上一本正经的皇帝听到此事会有何感想。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一袭布衫的江南才俊柳永,你是不是还要回来?

青翠、俊美的武夷山还在夕阳西下鸥鹭倦归中静静地等待……

【思考】

1.文中大量摘引柳永的词句,旨在说明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交代了全京城的名妓给柳永送葬的情况,其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通过这些词句让读者领略柳永诗歌的特点;说明柳永一生遭遇坎坷,情感丰富,才华横溢。

2.一是具体说明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发自内心的热爱,二是衬托柳永不为朝堂所接受的落魄。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重湖(chónɡ) 珠玑(jī)

豪奢(shē)千骑高牙(qí)

B.罗绮(qǐ)骤雨(zhòu)

钓叟(sǒu)暮霭沉沉(ǎi)

C.雨霖铃(lín)都门(dū)

箫鼓(xiāo)无语凝噎(yè)

D.天堑(qiàn)羌管(jiánɡ)

参差(cī)吟赏烟霞(yín)

解析:

选B。

A项中“骑”应读jì;C项中“噎”读yē;D项中“羌”读qiā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帐篷 声声慢 叠

清嘉 晓风残月

B.婉约醉花阴菱歌泛夜良晨美景

C.不堪蝶恋花寒蝉凄切千种风情

D.今宵望海潮轻灵飞动错落有致

解析:

选B。

B项,“良晨美景”应为“良辰美景”。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

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解析:

选B。

B项,“三秋”译为“秋季”。

4.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

选C。

“杨柳岸,晓风残月”纯用名词组合,C项中的“是”“在”是动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5.试分析“乱洒衰荷”一句中“乱”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乱洒衰荷”既是自然景观,又写出词中主人公的心境,可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

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凌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还间接地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6.“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者要表达闺中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从鹦鹉学“念”着手,实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答案:

侧面描写。

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鹦鹉念的“言语”实为女子所教,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谓“词眼”,就是词中能反映词的主旨的一个词。

通观全词,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春愁”而写,故“愁”可为词眼。

答案:

词眼是“春愁”(或“愁”)。

全篇内容都是围绕“春愁”来写。

8.这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