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479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10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9页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9页
亲,该文档总共1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下载.docx

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文艺复兴的积极推动

达尔文:

1876年用日记法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

普莱尔的贡献

W.Preyer,1842-1897,德国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二,发展心理学的形成

霍尔将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审视个体终生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形成

最初,我们希望生活是浪漫的;

随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忍受;

最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理解。

――路易希斯波根

三,毕生发展与发展学

保罗·

巴尔特斯(1987)归纳出毕生发展的7个基本观点:

发展是贯穿一生的,没有一个年龄阶段可控制发展。

发展是多维度的,包括了生物的,认识的和社会情感的发展,甚至包括一个思维的发展维度,有许多组成部分,例如抽象思维,非语言思维,社交智力等等。

发展是多方向性的,发展的某些维度或某一个维度的组成部分可能会促进发展,而其他的维度又可能造成发展的减退。

发展是有可塑性的,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发展可能会走不同的道路。

发展性研究就是要探究其可塑性和强制因素。

发展是有历史性印记的,会受历史条件的影响。

发展可经多种渠道进行研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医学研究者都研究人类的发展,都共同关心一个问题,就是揭开贯穿毕生发展的秘密。

发展是有背景的。

个体的连续反应和行为,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准备,物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前后联系,个体被看成是一个变化着的人存在于一个变化着的世界里。

 

复习思考题:

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简述科学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发展简史

简述毕生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基本的发展观

早期的“小大人”

历史学家,PhilippeAries,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和出版物,发现在1600年以前,欧洲的社会象成人一样对待儿童,法律通常不对童年的犯罪和成年犯罪之间作区分。

基本的哲学观点

在中世纪,特别流行“性本恶”的观点,源于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是作为一个罪人才降生到这个世界的;

培养儿童的目标是拯救其灵魂,将罪恶带离儿童的生命。

17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白板说”观点。

他认为,儿童并非性本恶,相反,他们很像一块“白板”,一张待设计的图纸,会通过他们各自的经历获得个性;

因此,童年经历对成人的个性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18世纪,法国籍的瑞士哲学家,卢梭强调儿童的“性本善”;

因为孩子是天性善良的,应该允许他们在父母适当的管制和监视下自然生长。

“发展”的本质

发展是始于受精并持续一生的生命运动、变化模式

发展大多指生长过程,但也包括衰亡(垂危与死亡)的过程

发展的模式是复杂的,它是生物、认知、情感、社会的进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的发展,某些部分与所有人相同,某些部分与某些人相同,还有某些部分是独一无二的。

毕生发展学家既关心个体发展的共性,也关心个体发展的个性

第二节毕生发展的哲学观点

一、发展涉及多个学科、跨越多种领域的一个复杂过程

众多学科:

哲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

四个发展领域:

生理的发育,认知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

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发展持续贯串人的一生

虽然某些生理的组成部分在一定年龄就停止了发育,但是发展的变化和顺应会持续一生。

成年人不再发展这个说法是荒谬的(1987)

在生理的感官上,儿童和青少年时体弱的人在长大后也可能变得健康

一些智力的测查指标显示,认知的发展会持续到六十岁

一些研究表明成年之后,即使是打字这种需要速度和协调运动任务的测试分数,也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而提高

情感的成熟随社会化过程持续发展

三、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有关的一些生物特性)和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教育环境)

遗传与环境(Genetic&

Enviroment)

天性/先天与教养/后天(Nature&

Nuture)

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

成熟与学习

生长与经验

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单因素决定论:

20世纪初叶,“谁起决定作用”

遗传决定论:

片面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

心理发展是这些先天遗传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高尔顿的家谱研究;

霍尔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弗洛伊德的本能说;

桑代克的双生子智商相关研究

环境决定论:

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华生的激进观点;

富里门的养子研究;

纽曼的分居同卵双生子研究;

郭任远的小猫和小鼠和平共处的实验

二因素论:

20世纪中叶,“各起多少作用”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决定。

斯特恩德合并原则;

吴伟士的相乘说;

格塞尔:

成熟势力说

相互作用论:

现代(70年代以后),“如何起作用”

两种因素具有相互作用、依存关系,任何一因素的作用在大小、性质上都依赖于另一因素。

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合并。

遗传和环境同样重要,都是必须的。

发展的某些因素看起来更多地受遗传的影响,另一些则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多数则受两者共同的影响

受遗传机制的制约,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身心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且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超越性(身体、运动机能的首尾法则,近远法则;

心理机能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的原则)

四、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强调发展的过程是逐渐的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发展只有数量的增减:

强调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

强调在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学习的重要性

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强调发展伴随一系列不同的情况,每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突然的变化,发生在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更替中

发展由遗传和内部成熟引起

发展有阶段性,按成长的顺序成熟

转折期:

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由于心理运动的矛盾激化,从而导致心理急剧发展或有较大变化的时期

危机期:

一生发展通常会出现三个危机时期:

3岁(独立)、青春期、中年危机期

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的某一部分是连续的,另一部分显示出阶段性的特性

胎儿期(prenatalperiod):

从受精到出生。

这是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在大约9个月的时间内,一个单细胞变成了一个有头脑、有行为能力的有机体

婴儿期(infancy):

从出生到18或24个月。

是高度依赖成人的一个时期,很多心理活动刚刚出现(如语言、符号思维、感知运动协调、社会学习)等

童年早期(earlychildhood):

从婴儿末到大约5-6岁,有时也被称为“学前期”。

儿童通过学习变得更能自我满足和关心自己,发展学校预备技能(服从命令、辨认字母),花费很多时间与同龄人游戏

童年中晚期(middleandlatechildhood):

从6岁到11岁,大约与基础教育阶段相对应。

儿童要学会读、写、算术的基本技能,将正式进入更大的世界及文化环境中;

成绩成了这个儿童世界中更受关注的主题,而且自我控制不断增长

青年(adolescence):

大约从10-12开始,18-22岁结束,是童年向早期成年的过渡。

青年期的开始伴随着急剧的身体变化(身高、体重突增,体形变化,第二性征出现,嗓音变得低沉;

突出追求独立和认同;

思维更趋于逻辑性、抽象性和理想化;

在家庭以外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

成年早期(earlyadulthood):

从十几二十岁到30来岁。

是确立人格和经济独立的时期,是事业发展的时期;

对许多人来说,这还是一个寻找伴侣、学会与他人亲密生活、组建家庭、养儿育女的时期

成年中期(middleadulthood):

大约35-45岁开始,到60多岁。

这是扩大个人与社会介入和责任的一个时期;

是帮助下一代成为能干、自然人的时期;

是实现职业生活并保持满意的一个时期

成年晚期(lateadulthood):

从60多或70多岁开始到死亡。

这是适应体力和健康的衰退,回顾一生,退休,并适应新社会角色的一个时期

老年早期(65-75岁)和老年晚期(75-死亡)

五、发展是累积的

今天的生活受过去事件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家尤其强调早期经验对日后调整的影响

研究表明,早期经验和消极行为,或其它成年期心理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Amato,1991)

早期情感行为能够预测青少年的适应状况;

早期气质类型对日后社会化行为有预测性(Calkins,&

Fox,1992)

对日后适应的这种预言,并非100%的准确;

大量情况显示出和家庭背景相反的现象,并发现养育环境能引导人们得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生活

六、发展既是稳定性的又是变化的

心理学家无法确切说明个性可能改变多少,有多少仍然稳定

因此,发展轨迹是不可预言的

稳定性与变化性的争论远远没解决,两者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七、发展是不确定的

不是所有人的不同发展维度,都以相同的速度发育成熟

一个儿童可能异常聪明,但其生理的发育却相对落后;

许多青少年在情感成熟之前,或社会责任感形成之前,生理发育就已经成熟了

成长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八、发展有时是有周期性的、重复的

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可能有重复适应的情况

一个人可能在青春期和中年期面对同样的转折期:

青少年可能经受一段时间的价值冲突时期,而随着成长,可能在日后又经受另一次

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重复别人独特人生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相似阶段的存在

伴随着个人文化的不同,不同的个人可能经历相似的人生阶段

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影响,会产生代替者路线,(一个人可以结婚,而另一个人可以仍然单身)

发展变化的速度会加快或放慢,甚至会同时停止发展,但发展的共同阶段在哪里,我们可能从别人的经验中得知。

这使得人的一生更有意义

九、发展反映个别差异

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发展的重复,但也在相当范围内表现出个别差异,表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为发展速度、起止时间、最终水平、具体过程均不一样(人整个一生的发展有时快有时慢;

不同组织、系统发展速度也不同;

不同心理成分发育早晚也不一致)

关键期(CriticalPeriod):

个体发展在某一特殊的成熟时期,受适宜的环境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30年代初洛伦兹(K.Lorenz)的研究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智力发展的早晚、速度、最终水平,个人得优势领域均不同;

个性/人格的区别)

当讨论发展时,必须借助于平均值。

然而,这些平均数并不反映个别差异的确切范围,千万不要假设每个人都必须符合这些平均数

十、发展反映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差异也对人类发展有极深的影响。

每个社会在理想时期为假设的各种责任感作出规定,并授予特权

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背景:

是出现在发展中的一个系统,每一个个体的生长发展都发生在一个文化背景的渊源中

文化:

是行为的典范、信仰,以及所有其它的特殊人群中代代相传的产物;

这个产物由人群和他们多年生存的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一个文化群体,群体文化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

种族:

建立于文化继承有联合的特征,血统宗教以及语言的基础上。

种族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发展中心,这种成员感建立在有同样的语言、信仰、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历史,以及一样的民族血统。

民族认同影响你审慎的决定,以区分你的祖宗式社会的群体

性:

是女性或男性的社会文化范畴,而性别是指男性或女性生物学范畴。

社会的性态度正在改变,决定不同性别的适当行为受到局限

十一、发展的影响是相互的

个人与有影响的同伴和周围的人积极地相互作用

安静、愉快、容易照顾的儿童,可以对父母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他们会鼓励儿童友好、热情,而有爱心、礼貌地与人交往

多动、脾气暴躁、难以照顾的儿童,容易激起父母心烦意乱,而儿童成为一个怀有敌意、坏脾气、不服从的孩子

儿童要对他们自己创造的环境部分负责

由于个别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方式解析环境,并对他们的环境起作用,创造不同的个人经验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年龄的概念

年代学年龄:

个体从出生开始所经历的年数,不能用来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年龄并不引起发展;

年代只是事件与经验的粗略指标,而不引起什么

生理年龄:

个体生理成熟程度。

测定生理年龄涉及到对个体生理组织系统中起作用的能量的了解。

个人的生命能量会有差异。

如果不考虑年代学年龄,生理年龄越小,可能活得越长

心理年龄:

个体适应能力与同辈其他个体的比较。

在学习,模仿、控制情绪、应激、思考周密、爱好等方面,比同年代同龄伙伴适应得好的人称为“心理早熟”,而适应不良的叫“心理晚熟”

社会年龄:

社会规范和期望与一个人年龄的关系

毕生发展中交互作用的三个影响系统

规律性的年龄阶段的影响:

是生理和环境的影响,在特定年龄群体中的个体间是相似的。

主要影响生命开始和结束阶段

规律性的历史阶段的影响:

是与生理和历史相联系的环境影响。

这些影响对特定的同一代人来说是相似的。

主要促进青少年期和成人早期的发展变化

不规则生活事件的影响:

对个人生活有冲击作用,不常发生的特殊生活事件,不会遵循一般和可预测的过程,其特有形式或后果不会适用于多数个体。

随着年龄增长,特殊生活事件逐步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

思考影响发展观的哲学命题

选用典型事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简述不同的年龄概念对理解“发展”的意义

简述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基本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一)基本观点

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人格发展最主要是由于无意识的作用,它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

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

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二)人格结构理论

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伊得,伊底)是天生的成份,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

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的需要;

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处理现实的各种要求,是人格的决策层,通过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

超我(super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考虑事物对错与否;

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三)阶段理论

根据力比多投放的性感带部位不同,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0-1.5岁):

吸吮、吞咽和咀嚼是主要的快感来源。

能减轻紧张感;

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

肛门期(1.5-3岁):

肛门肌肉的汛练能减轻紧张感;

排便训练很重要

生殖器期(3-6岁):

快感集中于性器官;

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指幼童因惧怕同性双亲,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同性的父或母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潜伏期(6-11、12岁):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抑制所有性欲上的兴趣,主要发展社会和智力的经验,把儿童大量的能量导向情感安全领域;

快乐来自外界

生殖期(青春期):

性再次萌芽,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并会发展一种成熟的爱情关系,可作为一名成人而独立生活

各阶段中,心理需求若过多或过少满足,都会产生“固着”或“倒退”现象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Development)

(二)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实质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广泛地讨论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正在成熟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普遍冲突,并列出每一阶段普遍存在的发展任务与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

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问题或情绪障碍。

每一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问题,本身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有利的平衡,即可促进儿童健康地发展。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信任感由生理舒适感,最少的害怕和对将来的理解组成。

新生儿与照料者最初发生的相互作用中,最为重要的是在照料者的动作中,开始发现某种一贯性、可预见性和可靠性,由此而产生基本的信任感;

相反则出现不信任感。

信任类似于信心,它是一种自我的力量,可使儿童延缓满足。

婴儿还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冲动,而信任自己。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5岁—3岁)

自主性来自内部,生物学上的成熟培育着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在儿童依赖成人获得基本信任后,开始发现他们的行为是自主的,开始坚持他们是独立或自主的,实现他们的意愿。

羞怯和疑虑来自对社会的期待和压力的觉知。

如果儿童被过分溺爱或惩罚过分严厉,就可能会感到疑虑和羞怯。

此时正是社会团体,通过父母教育儿童的最佳时机;

儿童也必须生活于社会之中,尊重别人的意愿,学会适应社会规则,而又不过分丧失自己最初的自主感。

主动性对罪疚(3岁—6岁)

儿童进入一个更广的社会,受到更多的挑战。

应付这些挑战需要积极、有目的的行为。

发展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主动性。

认识到他们的最大计划和最天真的希望注定要破灭之时,就会产生危机。

因此,儿童便把社会禁令加以内化,以控制这一类危险的冲动和幻想。

此时的儿童,积极准备迅速而贪婪地学习,渴望发现一些方式,把他们的内心要求纳入对社会有益的渠道。

可允许儿童平等参加成人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勤奋对自卑(6岁—11岁)

自主性给儿童带来一种丰富的新体验,开始把精力放在掌握广泛文化背景中有用的知识和生存技能上,对学习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自卑感的形成是一种虚弱无能的感觉。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岁¡

ª

18岁)

自我同一(self-identification),即关于自已是谁,以及他在较大的社会秩序中应占什么地位的感情;

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实际上,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身过程,但在青年期同一性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达到了危机程度。

有时想避免过早接纳多样而割裂的社会角色,青年便进入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发现自己“暂停”的这一时期,最后却能导致个人整合为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如果一个青年没有充分地尝试多种角色,没有形成一个轮廓鲜明的积极的未来之路,只是将一种同一性强加到他身上,就会形成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

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18-25岁)

青年是卓越的自我专注者,由于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任起成年早期的任务——达到亲密性,只有当一个人确保自己的同一性时,才能在与别人真正共享中忘却自己;

否则,就会体验到本阶段的对立一端——孤独和自我专注。

繁殖对停滞(成人期,25-60岁)

只要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两人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两人之外,变为关怀、培育下一代,进入繁殖与停滞的阶段。

繁殖(generality)不仅指生育和照料孩子,还指通过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

但埃里克森更侧重前者。

没有繁殖就是人格的停滞和贫乏,往往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状态,或者“开始沉溺于自身之中,仿佛他们是孑然一身,仅仅是个孩子”。

自我整合对绝望(老年期,60岁之后)

老年人必须做出身体和社会的适应,但重点不是放在对外界的适应,而是着眼于内心的斗争—即保住潜能,以维系生长;

或甚至是智慧的斗争。

这种斗争称为自我整合对失望。

回顾一生,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

最大的失望是,感到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无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

常因琐事而感到厌恶,对别人的奋斗和失败也失去耐心,这些厌恶,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鄙视,经常隐藏着失望。

面临失望时,就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感。

整合扩展到自我的范围之外,甚至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疆界。

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对于遥远时代和不同事物的秩序方式,以及表达这种方式的简朴作品和谚语,仍有一种亲密感。

因此,自我整合导致超然于生命本身的一种哲学智慧。

约翰·

鲍尔比的依恋模式

依恋发展的理论建立于精神分析发展观上,假定人格根源于幼年早期的亲-子关系,这些关系中的重大失败或创伤会长久地阻碍儿童的发展。

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对母亲的最初依恋,因为这通常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情绪表现

引用社会特质理论的进化概念,描述依恋的出现,并展开有关行为的研究。

人类的进化,导致了幼儿刚出生就表现出吸引他人展示关爱的本能行为(哭、笑、眼光接触);

同样,母亲或其他抚养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