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90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五单元

五、质量的初步认识

(单元分析)

一、本单元的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性知识,这些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和时间的认识,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轻与重、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克、千克与计算。

质量

克、千克与计算

轻与重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会对物体轻重直接比较与逻辑推理进行比较,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数值化。

2、了解物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使学生感知1克、1千克的实际轻重,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2、通过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运用逻辑推理比较物体的轻重。

3、通过实物,让学生丰富对克和千克的感觉,培养估测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四、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1、物体轻重比较,正确地读秤,测量物体的轻重。

难点:

1、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关键:

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五、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

新授

轻与重、直接比较

对物体的轻重能够使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比较。

2、

新授

间接比较与克的认识

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知道质量单位:

克。

3、

新授

克、千克与计算

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

练习

克、千克与计算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轻与重

教学内容:

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P4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实践比较物体轻与重;

(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2、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2)   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动画:

重阳节,米老鼠和唐老鸭去看望老兵Jerry。

瞧,他买了许多过重阳节的物品,

(通过动画,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他们俩争着要帮Jerry拿重的盒子,小朋友们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

学生猜测。

2、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

(通过开放式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手体验。

并通过体验训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轻与重)

掂、拎、称等方法。

小组内各自尝试。

大盒重、小盒轻

刚才是那个小朋友猜对啦?

3、汇报:

4、出示课题:

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1、Jerry还买了气球、苹果、矿泉水、生梨,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比一比轻重。

汇报:

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苹果和生梨比

苹果比生梨轻

生梨比苹果重

语言训练

……

(个人说、互相说)

2、用同样的橡皮筋比较轻重。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子比较出五件物体的轻重。

小组活动

生动手操作,实验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将结果展示出来。

根据实验情况,记录四件物品的轻重结果。

通过学生实验的记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概括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生汇报

(通过生活经验,来展示物体的轻重,真正体现了数学源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结合汇报结果,适时引导。

出示跷跷板比轻重

三、知识拓展

2个苹果=4个香蕉

要使翘翘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追问。

一:

(如果情况一)如何使右边重?

二:

(如果情况三)

如何使左边重?

A、 加一个香蕉。

B、 减去一个苹果。

c、减一个苹果,并减一个香蕉。

(体验是一种直接经验的获取,但间接经验的获取也是相当重要的。

学生在通过自我实践的过程后,再通过一定的思维训练,将知识从理解到运用。

小结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P34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看图比较轻重的方法,从而正确判断哪个轻、哪个重。

板书:

轻与重

2个苹果=4个香蕉

 

直接比较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四册P43直接比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

2、会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

【教学难点】

会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书包、简易“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生:

轻与重。

3、师:

我们在比较物体轻重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

4、生:

用手掂一掂。

5、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你们愿意吗?

6、生:

愿意。

板书:

比较

二、探究新知:

(一)谁的书包较重(两个书包):

1、师:

现在我请两位小朋友拿出他们的书包?

谁来试一试比较他们书本哪个较重,哪个较轻?

3、师:

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用手掂一掂)

4、师:

还有什么方法吗?

(用橡皮筋)

5、师:

那看来橡皮筋要很粗,不然肯定会断裂开的。

6、师: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简易“天平”

7、师:

这是比较物体最简单的工具了,简易“天平”。

我们只要把两个书包放在两边,你们看?

8、师:

向这样,根据某种现象直接就显示出两个物体的轻与重,这种比较的方法就是直接比较。

板书:

直接比较

(二)谁的书包较重(三个书包):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各自的书包放在简易“天平”上比较书包的轻重

2、学生进行直接比较。

3、师:

好,现在老师手里有三个书包,分别是学生甲、学生乙和学生丙的,你们能想一想,用简易“天平”比较出谁的书包较重吗?

4、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交流。

6、生:

回答略。

7、师:

你想告诉大家什么要点吗?

8、生:

比较的时候要进行多次,应该记住每一次比较的结果。

而且两个两个比较不能遗漏。

9、小结。

小结:

比较三个物体的轻与重,应该用推理的方法,两两比较,不能遗漏,最后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一)谁的书包较重?

1、谁的书包较重,请学生完成书上第37页的第一题。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4、小结:

最重的书包是小胖,较重的书包是小丁丁,最轻的书包是小巧。

(二)谁的书包最轻?

1、师:

我们小朋友本领都很强。

现在我们的难度加大了,你们有信心完成下面的任务吗?

2、生:

愿意。

3、师:

现在我们出现了四个书包,要比较谁的书包最轻,怎么办呢?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方法。

5、学生反馈结果。

小玲的书包和小淘气的书包差不多重,而小淘气的书包比亮亮的书包重,康康的书包比亮亮的书包轻,这样经过逻辑推理,可以得出康康的书包最轻。

6、小结。

比较的时候,物体数量增加,比较的次数也同时两两增加,一定要详细掌握每次比较的结果,整理出里面的规律,就能得到结果。

四、拓展新知:

(一)     四人一组,比一比,谁的书包重?

1、师:

按照书包从重到轻的顺序,写出小组同学的名字。

2、师:

你比了几次,才得到这个顺序的?

3、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4、小结:

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一定要借助顺序关系的传递性。

两两比较不能遗漏也不要重复。

五、总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书:

直接比较

间接比较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四册P44间接比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物体的轻重比较可以数值化。

2、认识数值化的好处。

[能力目标]

通过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的轻重比较可以数值化。

【教学难点】

使物体轻重比较数值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双色片、简易“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比较物体轻重的时候,认识那个新朋友?

2、生:

简易“天平”。

3、师:

现在让我来比一比,剪刀和橡皮,谁重谁轻?

用什么方法

4、生:

用手掂一掂可以知道剪刀重。

5、师:

现在我们有剪刀、橡皮和铅笔呢?

6、生:

可以用简易“天平”来比一比。

7、师:

老师今天又带来一个简易“天平”了,可能更适合比较较轻的物体。

8、今天,让我继续来学习物体的比较。

板书:

比较

二、探究新知:

(一)给文具排序:

1、师:

现在老师拿出剪刀、橡皮、铅笔、尺和胶水?

请你估计一下,如果我们要排出从轻到重的顺序,你大概需要多少次呢?

2、生:

可能要比好多次呢?

怎么办呢?

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

3、生:

讨论交流。

4、师:

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双色片来测它们的轻重。

5、师:

向这种比较物体轻重的办法就叫做“间接比较”。

板书:

间接比较

(二)间接比较:

1、请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填写表格,得出物体的轻重。

物品

双色片数

轻重次序

固体胶

铅笔

橡皮

剪刀

直尺

2、小结。

小结:

多种物体进行比较轻重时,间接比较比直接比较要方便,没有直接比较那么烦琐。

三、巩固练习:

(一)给书本轻重排序?

1、请学生利用简易“天平”来给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等排序,谁最重,谁最轻。

2、小组学生两两和组完成。

3、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4、小结。

(二)判断这种方法正确吗?

1、师:

现在我们这样比较,你看怎样?

2、师:

请你说一说:

1)出示比较的几张图片,其中双色片换成了同样的五角硬币。

2)出示比价的几张图片,其中双色片换成了大小不同的小石子。

3、生看图讨论。

4、学生反馈结果。

5、生:

第一题比较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第二题的比较方法是错误的,双色片可以换成同样重量的五角硬币,但是大小不同的小石子就不能了,因为重量就不对了。

6、小结。

间接比较时,借助的数值化物品必须是相等重量的物品。

四、拓展新知:

(一)     六人一组,比一比,谁的玩具最轻,最重?

1、师:

按照玩具从重到轻的顺序,写出小组同学的名字。

2、师:

你比了几次,才得到这个顺序的?

3、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4、小结:

五、总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板书:

间接比较

 

克、千克与计算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四册P44-47克、千克与计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

千克。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2、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1kg=1000g。

[能力目标]

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故测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读出物体的重量,并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弹簧秤、盘秤、字典、书包等

主备人:

丁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

我们学习的时候,都需要有很多的工具来帮助我们。

2、师:

但我们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时,你会想到谁来帮助我们呢?

3、生:

字典。

4、师:

今天老师就带来一本。

5、师:

这本字典好重啊,看来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知识,谁能故测一下,它有多重呢?

6、生:

【说明:

通过猜字典的重量来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千克的认识:

1、师:

我们刚才都故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

2、出示课件。

3、师:

老师的字典是0g吗?

请你说一说?

4、师:

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5、师:

这里1000g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kg。

板书:

1千克可以表示成1kg

1000g=1kg

6、让学生掂一掂字典的重量,让学生感知一下1000g重量的量感。

7、口答:

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

就是多少克呢?

8、生:

略。

【说明:

让学生通过盘秤秤字典的过程,了解1000g的重量可以转换成1kg。

(二)秤重:

1、师:

我们现在知道了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2、师:

但是有时在生活中,并不是多正好是正千克数,那怎么办呢?

3、师:

现在我们来秤学生甲的书包。

4、课件出示。

书包有多重呢?

5、师:

你们仔细看,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7、小结:

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

读作二千克九百克

8、师:

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2kg900g=2900g

9、师:

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

10、           生:

先把前面的2千克换算成2000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11、           小结。

【说明:

通过秤重书包,让学生在盘秤上认识克和千克的表示方法,并初步学习两者之间的转换方法。

(三)小练习:

1、师:

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

书上第42页的第3题

2、学生看图片交流。

3、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蔬菜重2kg300g2300g长方体重8kg500g8500g

三、拓展新知:

(一)克和千克的计算:

1、师:

现在让我们看图片?

出示课件。

2、师:

请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3、生:

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梨,合起来共有多重?

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

4、小组学生两两和组完成。

5、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6、小结。

(1)   320g+600g=920g

(2)   在秤面的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

1、师:

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呢?

2、出示题目:

(1)圆规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3、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4、学生反馈结果。

5、小结。

【说明:

通过列举生活中接触的物品,计算和填写适合的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并且学习了正确的单位填写。

四、巩固练习:

(一)     填空:

1、5000g=()kg8kg=()g

2、6kg800g=()g5kg200g=()g

3、450g+320g=()g980g-450g=()g

4、小结

(二)在()中填入适合的单位

1、一本数学书重250()

2、一只鸡蛋重100()

3、小巧的体重是38()

4、一头牛的重量是526()

(三)他们的重量各是多少?

1、出示图片,上面都是盘秤或者是弹簧秤,请学生写出具体的重量。

(四)画指针?

1、在盘秤和弹簧秤的刻度上,根据所给的重量画出刻度。

(五)完成书上第42页的第6题。

先估计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实际测量。

被测物品

估计的轻重

实际的轻重

数学课本

铅笔盒

数学练习册

新华字典

【说明: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克、千克和计算,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转换。

五、总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说明:

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P35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并能合理的使用单位。

 

板书:

1千克可以表示成1kg

1000g=1kg

2kg900g=2900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