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499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3.师:

你们的童年时光,又是怎么度过的?

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手机,电视,书(自由发言)。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

补充材料:

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机才逐渐普遍。

而我们的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

4.师:

让我们通过课文,再来仔细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稍后举手交流。

(2-3名同学)

句子有无特殊描写手法,细节的生动点在哪里。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年纪——拟人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形状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

“一不小心,掉笔”)

(2)“把串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

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小结:

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

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板书:

想象画面)

三、利用时间人物,学习阅读方法

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

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

(通过时间、人物)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时间:

文章把“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三个时间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

人物:

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人物,一个是孩子们,另一个是老师。

文中“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都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的形象。

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老师与“我们”相似的特点。

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请学生补充地点变化:

教室、办公室的窗口)

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上课时老师的表现(老师大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所观察到了老师的形象(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朗读过程中,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来写,分明是什么?

一是描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而是记叙“我们”玩竹节人的经过。

刚才我们提及,下课到上课时的这段经过,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文章。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我们下课时会做什么?

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

等会儿简单交流。

明确:

突出下课的吵闹,活泼,上课的安静,紧张。

总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

总结一下我们在这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

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四、回家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

5、板书《竹节人》

范锡林

时间

地点画面想象

人物联系实际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宇宙生命之谜》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类文章,其中科学术语比较多,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可能有些难度。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流利地读出课文,区分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4.多角度,多层次对科普文章进行阅读,形成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掌握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预习,新课导入

1.注意生字词的读写

揭嫦娥能源轨道斑点纵横磁场干燥稀薄抵御

厌氧菌摄氏度沧海一粟

2.

请同学们在合适的圈内填上词语

宇宙银太

河阳地球

系系

3.师:

课文的标题叫做宇宙生命之谜,那么这个谜题的题目究竟是什么?

是生命的长短吗?

“谜”是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生命存在。

4、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从哪里开始是具体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9段

前提:

课文第3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1)适合的温度,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

(2)必要的水分。

(2)适当成分的大气。

(4)要有足够的光和热。

2.师:

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分别排除那些行星?

为什么?

(学生朗读例子)

(2-5段理论上)

太阳:

温度太高

水星:

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

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

运用了排除法,又对每个排除的行星运用了举例法

只剩下火星(文中关键词:

唯一)

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呢?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

有(理论角度)——

(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

①自转时间相似②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

(比较法)

(3)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①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②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无(实际角度6-9段)——

(1)①拍照②近距离观测。

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错误。

(2)进一步采用摆实事、列数字(年份)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3)①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②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

未证实——

(1)科学家提出火星岩层中可能有生命物质

(2)陨石上有有机分子,外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5、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从2-9段的分析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科学家们经过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

但我们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它们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2-9段向我们具体分析了探寻的过程,那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1段利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问题:

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10段总结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总结: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写。

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到,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开始或结尾轻易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但是如何科学有理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

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实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

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如果能,请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文中例子支撑你的想法,如果不能,也请用课文中的例子进行反驳。

2.“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仍然相信遥远的太空存在着生命。

”这句话是否矛盾?

3.根据本课学习的方法,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根据第九课课文,自己写一写制作竹节人的流程

五、板书《宇宙生命之谜》

张中碚赵晓梅

适合的温度,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

必要的水分太阳水星金星火星

生存的前提: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适当成分的大气

要有足够的光和热

《故宫博物院》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常见的建筑物都有哪些呢?

同安影视城去过吗?

它是模仿北京故宫建成的。

里面有什么呢?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故宫,旧时的故宫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

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

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PPT展示,同学朗读)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

本文 

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

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预习检测

1、我们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

(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

2、什么是建筑?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

建筑往往在造型、色彩、结构与周围的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给人音乐般的感受,有的象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有的似舒缓幽雅的小夜曲。

有的象诙谐生动的变奏曲。

好的建筑艺术可以令人震撼,拓展想象力,让你久久的回味……

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是关于建筑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

前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看图回答)

提问: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

大体上按照什么路线什么方向逐次介绍的?

按照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说明的。

具体来说,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

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

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

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

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

三、整体感知

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

(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

(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3、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

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2段):

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段):

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

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四、合作探究

1、浏览1段,回答: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北京中心。

我们都知道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

(地位之高)

(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

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3)为什么叫紫禁城?

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

天帝“紫宫说”;

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

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近,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

(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

地位、历史

2、齐读第二段,思考:

(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

列数字。

过渡句:

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

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

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

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 

——打比方 

建筑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建筑精美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五、总结:

这两段主要讲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到此为止,我们初步领略了故宫宏大的规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故宫,感受故宫的金碧辉煌。

板书设计

14、故宫博物院

一、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

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情况。

第二部分(第3—15段):

三、说明方法:

第3、4段段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的外观与三大殿的高度,以及圆雕鳌头的数量。

古代诗歌三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

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

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

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吧!

(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浪淘沙   

1、理解诗题   

(1)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

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

     

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

  簸:

掀翻。

     

牵牛织女:

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配乐朗读。

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寺庙  楼台  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洒旗   数不清的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