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499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一、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讲。

(6)指名讲述方法。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讲述第5节。

四、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六、写字指导

1出示要求书写的汉字

2.组织学生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提示“窟、窿、叼”的记字方法。

3.示范书写:

窟、窿(笔画紧凑)

第二课时

一、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

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

南)。

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板书:

北)。

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教师及时引导:

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2、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

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

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

硬字可以这样记:

比石头更硬。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二、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

(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

(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

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

是相反吗?

生:

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

相反)

教师继续问:

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

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X|k|B|1.c|O|m

课件出示:

A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B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C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

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

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当生出现两种答案:

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5、课件出示: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

)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升华认识与感受。

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

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理解课文,通过课文指导生活。

作业设计小灵通及课后字词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9、寓言两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

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亡: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4、小结: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3)齐读这句话。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8)“从此”是什么意思?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

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

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

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

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

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

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

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

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

  总结:

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

,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

CAI课件,生字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

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

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

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

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

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

伤口长好。

    拼命:

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

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

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

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释题:

“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

“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

它为什么害怕弓箭?

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

”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

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

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

‘不是我的本事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