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05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docx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500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甲误认为乙想毒死自己的丈夫,于是将毒药谎称为普通药物交给了乙。

乙认为该药物具有疗效,于是给丈夫服了此药,丈夫死亡。

本案中,甲的行为构成哪一种?

A、无罪

B、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

C、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D、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5节>共同犯罪与身份

【答案】:

B

【解析】: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

在共犯理论上,命题人采限制从属性说,换言之,共犯只是从属于正犯的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而非从属于正犯的故意。

只要正犯的行为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即使正犯没有故意,以帮助故意实施帮助行为的人,也应认定为帮助犯。

本案即属于这种情况。

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2010年某日,甲到乙家,发现乙家徒四壁。

见桌上一块玉坠,断定是不值钱的仿制品,甲便顺手拿走。

后甲对丙谎称玉坠乃秦代文物,值5万元,丙以3万元买下。

经鉴定乃清代玉坠,市值5000元。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3年卷二6题,单选)

A、甲断定玉坠为不值钱的仿制品具有一定根据,对“数额较大”没有认识,缺乏盗窃犯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

B、甲将所盗玉坠卖给丙,具有可罚性,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C、不应追究甲盗窃玉坠的刑事责任,但应追究甲诈骗丙的刑事责任

D、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5万元,其中3万元既遂,2万元未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故意。

A项,“入户盗窃”构成盗窃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设的规定,本题中提示的时间为2010年,据此只能适用1997年的刑法规定,即只有在“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时才成立盗窃罪。

此外,本题中,并未提及甲具有入户盗窃的故意。

甲误以为所盗玉坠是不值钱的仿制品,对“数额较大”缺乏认识之时,甲不存在盗窃犯罪故意,故甲欠缺盗窃罪的主观要件,不构成盗窃罪。

故A项正确。

B项,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之所以不另成立其他犯罪,主要是因为事后行为没有侵犯新的法益,也可能是事后行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甲之前的行

3.《刑法》第64条前段规定: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关于该规定的适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6年卷二8题,单选)

A、甲以赌博为业,但手气欠佳输掉200万元。

输掉的200万元属于赌资,应责令甲全额退赔

B、乙挪用公款炒股获利500万元用于购买房产(案发时贬值为300万元),应责令乙退赔500万元

C、丙向国家工作人员李某行贿100万元。

除向李某追缴100万元外,还应责令丙退赔100万元

D、丁与王某共同窃取他人财物30万元。

因二人均应对30万元负责,故应向二人各追缴30万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2节>没收财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没收违法所得和责令退赔。

A项,犯罪分子从被害人处得到的赃物应该返回被害人;犯罪组成之物、犯罪工具、犯罪创造之物和犯罪所得的报酬依法应该收缴归国库。

甲赌博中的赌资属于犯罪组成之物,依法应予以追缴,而非责令退赔。

故A项错误。

B项,乙挪用的公款属于国家的损失,应返还(退赔)国家,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就应该赔付相同数额的财产。

故B项正确。

C项,丙的行贿款属于行贿罪的犯罪组成之物,依法应予以追缴,而非责令退赔。

故C项错误。

D项,丁和王某盗窃他人所得财物,属于赃物,应返还被害人,且只需返还被

4.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

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

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年卷二5题,单选)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形态。

依据实质的客观说,着手作为实行行为的开始,必然是具有侵害法益紧迫危险性的行为。

乙欲杀人而往饭菜中投放毒药的行为,由于被害人并不在现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毒药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不具有侵害甲生命权的紧迫危险性,属于预备行为。

只有当甲随时可能食用毒药时,才产生死亡结果出现的紧迫危险性,才是故意杀人罪的着手。

乙在预备阶段,由于惧怕日后的刑罚惩罚而放弃犯罪,此时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意图,成立中止。

综上,乙成立故意杀人罪预备阶段的中止。

5.“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

(1)禁止溯及既往(——的罪刑法定);

(2)排斥习惯法(——的罪刑法定);(3)禁止类推解释(——的罪刑法定);(4)刑罚法规的适当(——的罪刑法定)。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

(2010年卷二1题,单选)

A、事前——成文——确定——严格

B、事前——确定——成文——严格

C、事前——严格——成文——确定

D、事前——成文——严格——确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刑法溯及既往,即犯罪和刑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对其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法主义,即犯罪和刑罚必须由立法者通过特定程序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刑事司法应该以成文法为准,而不能适用习惯法。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解释。

类推解释实际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地对国民的行动自由进行压制,不符合保障人权的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这就是“严格”的罪刑法定,即对刑法的解释要严

6.关于犯罪故意、过失与认识错误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一直想杀乙,驱车前往乙的住处准备实施杀害行为,过红绿灯路口时闯红灯不小心撞死一位行人,下车查看后发现正是仇人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B、甲以伤害的故意举刀砍乙,适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杀死丙的,甲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并罚

C、甲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乙突然横穿公路被汽车轧死的,甲成立过失犯罪

D、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

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

B

【解析】:

A选项错误,甲在实施闯红灯的行为时没有杀害乙的故意,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对乙的死亡具有过失,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或交通肇事罪。

B选项正确,甲的行为对象由乙转变为丙,实施了故意伤害中止和故意杀人的两个行为,所以要数罪并罚。

C选项错误,甲正常行驶,乙的死亡是由于自身的违章行为导致,甲对于乙的违章行为没有预见的可能性,甲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选项错误,甲属于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7.甲、乙合谋窃取丙的银行卡并平分取出的现金,乙将偷窥到的银行卡密码告诉甲,两人再乘丙醉酒之机将其银行卡窃走。

甲持卡到ATM机取钱,乙为其望风,甲发现卡内有7万元,便取出2万元,对乙称卡内只有1万元,分给乙5000元,乙信以为真。

一周后,甲独自通过ATM机将卡内剩余5万元取走。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8年仿真模拟题)

A、甲对乙构成诈骗罪,诈骗数额为3万元

B、乙对丙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2万元

C、甲对丙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7万元

D、乙对丙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为1万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3节>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中的结果归责问题。

刑法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

甲、乙共同盗窃了丙的信用卡后,共同使用该卡从机器上取款,而且两人的行为与丙卡内7万元的财产损失结果均有因果性,根据“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93责原则,两人均对丙构成盗窃罪,盗窃数额都是7万元。

只是在两人分赃时,甲骗乙卡内只有1万元,分给乙5000元,甲这一行为对乙不构成诈骗罪。

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8.①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期都是从判决___起计算;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___起计算

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___起计算;假释考验期限,从___起计算

③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___起计算;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___起计算

④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___起计算;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___起五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

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第①句均应当填“执行之日”

B、第②句均应当填“假释之日”

C、第③句均应当填“确定之日”

D、第④句均应当填“期满之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1节>有期徒刑

【答案】:

A

【解析】:

①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刑期都是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③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④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犯故意犯罪的,可能成立累犯。

9.某国公民甲到我国旅行,因生意纠纷与我国公民乙发生争执。

甲拿起身边的烟灰缸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

致乙重伤。

我国对甲享有刑事管辖权。

下列哪一原则构成我国对甲行使刑事管辖权的根据?

(  )

A、属地管辖原则

B、属人管辖原则

C、排他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刑法管辖原则的理解。

我国之所以对外国公民甲行使刑事管辖权,是因为案件发生在我国领土上,这归属于属地管辖原则,不能归属于属人管辖原则或者普遍管辖原则。

不存在排他管辖原则。

10.甲与乙共谋杀害丙,但乙临时改变主意,并没有前往犯罪地点,最后,甲单独将丙杀害。

对甲、乙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构成共同犯罪

B、不属于共同犯罪

C、甲单独构成故意伤害罪

D、乙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共同犯罪的概念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的成立问题。

乙虽然没有前往,但没有阻止甲实施他们预谋的犯罪,因此,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11.关于缓刑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

(  )

A、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B、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C、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D、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缓刑条件的,必须宣告缓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1章>第3节>缓刑制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缓刑的有关规定。

《刑法》第74条规定: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1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2年卷二3题,单选)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生命,既是司法机关适用刑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立法机关制定刑法必须遵循的原则。

事实上,罪刑法定原则主要约束的就是司法者,使其对案件的处理完全限制在法条范围,这样才能实现法治,实现法律对人权的保护。

司法者包括具有侦查、检察、审判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所以①②的说法是错误的。

刑法必须是被立法者通过立法的方式所表现的,又称“成文的罪刑法定”。

习惯法本身没有文字的严格表述,所以③的说法是错误的。

要求国民遵循尚未生效的法律,是对行动自由的侵犯。

如果根据行为后才出现的法

13.下列哪一选项成立自首?

(2015年卷二11题,单选)

A、甲挪用公款后主动向单位领导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并请求单位领导不要将自己移送司法机关

B、乙涉嫌贪污被检察院讯问时,如实供述将该笔公款分给了国有单位职工,辩称其行为不是贪污

C、丙参与共同盗窃后,主动投案并供述其参与盗窃的具体情况。

后查明,系因分赃太少、得知举报有奖才投案

D、丁因纠纷致程某轻伤后,报警说自己伤人了。

报警后见程某举拳冲过来,丁以暴力致其死亡,并逃离现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1章>第2节>自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自首。

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于犯罪之后,被动归案之前,自行投于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所投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候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司法机关的审理和裁判的行为。

A项,甲请求单位领导不要将自己移送司法机关,不愿意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这不符合自动投案的要件,不成立自首。

故A项不当选。

B项,乙已经被检察院讯问,其交代的是检察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故不成立自首。

故B项不当选。

C项,参与盗窃的丙因分赃太少、得知举报有奖才投案,但其主动投案并供述其参与

14.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2010年卷二3题,单选)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因果关系的判断。

A项,甲的开枪行为直接导致丙中弹身亡,根据条件说,“没有前行为,就没有后结果时,前行为就是后结果的原因”,甲的开枪行为当然是丙死亡的原因。

故A项错误。

B项,只有制造了不被允许的危险,才可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甲追赶小偷乙的行为,是得到法律和社会允许的正当防卫,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的结果,不可以归责于甲的行为。

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故B项错误。

C项,二重的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在行为人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

15.关于法条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不考虑数额)?

(2016年卷二11题,单选)

A、即使认为盗窃与诈骗是对立关系,一行为针对同一具体对象(同一具体结果)也完全可能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

B、即使认为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是对立关系,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也存在法条竞合关系

C、如认为法条竞合仅限于侵害一犯罪客体的情形,冒充警察骗取数额巨大的财物时,就会形成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法条元合

D、即便认为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是对立关系,若行为人使用公款赌博,在不能查明其是否具有归还公款的意思时,也能认定构成挪用公款罪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想象竞合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法条竞合。

A项,成立想象竞合的条件是一个行为造成了两个不同的结果,分别对应不同的犯罪构成。

当同一个行为针对同一个对象,制造了同一个结果的时候,不存在成立想象竞合的空间。

故A项错误。

B项,法条竞合,指的是一个行为制造了一个危害结果,却因为立法的原因同时满足两个罪的成立条件。

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不是对立关系,因而二者之间才有法条竞合;如果认为二罪是对立关系,即故意杀人罪成立的同时排斥了故意伤害罪的成立,那么就不会同时出现两个罪,也就不会有法条竞合的情况。

故B项错误。

C项,法条竞合原则上只

16.甲给乙5万元让乙“教训”丙。

乙收钱后找到丁给其2万元让丁“教训”丙。

后甲又反悔便告知乙取消行动。

乙说:

“知道了”,但未转告丁。

丁仍按照原计划将丙打成重伤。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

【答案】:

D

【解析】:

甲虽然反悔并告知乙取消行动,但未满足犯罪中止需要的条件——有效性。

不论哪种中止,都必须具有有效性,即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要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17.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喊着说:

"是丙逼我把你家老汉推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

"甲信以为真,遂松开乙,乙趁机逃走。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

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

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不能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

【答案】:

B

【解析】:

①甲的行为不具有正当性。

因为乙将甲的父亲推下粪坑的行为已经结束,不存在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或者紧急危险,所以甲的行为不可能具有正当性。

C选项错误。

②甲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该行为具有侵犯乙身体健康的紧迫危险,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实行行为,即甲“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以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的说法错误。

A选项错误。

③甲对乙的伤害结果并未实现(犯罪未得逞),其原因在于甲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

本案中甲之所以放弃犯罪,是因为相信了乙的话,以为是丙将其父亲推下粪坑。

但是在中止的自动性认定中,放弃犯罪的原因

18.甲为杀害乙,在晚上将乙家的房子点燃,乙和乙的妻子、孩子被烧死,乙家的房子也被烧毁。

对甲的罪数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属于连续犯,以一罪论处

B、从一重处罚,系想象竞合犯

C、从一重处罚,系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牵连

D、以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数罪并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想象竞合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想象竞合犯问题。

甲实施了一个行为而触犯了不同的罪名。

理论上认为属于想象竞合犯。

19.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

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

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5年卷二3题,单选)

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

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故意。

甲计划杀死警察,同时又有放任毁坏财物的间接故意,一个行为造成两个结果的时候,既满足故意杀人罪未遂的犯罪构成,又满足故意毁坏财物罪(间接故意)的犯罪构成,但由于甲只有一个开枪行为,属于一行为满足数个犯罪构成的想象竞合犯。

由于刑法禁止对同一行为进行重复评价,所以从一重处理。

因此B项的数罪并罚的说法错误。

因为甲有杀人的直接故意,在没有能够制造死亡结果的情况下,杀人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所以ACD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20.关于量刑情节,下列哪一说法错误的?

(  )

A、法定刑有数个量刑幅度,减轻情节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B、酌定减轻情节需要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C、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包括加重、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情节

D、量刑情节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1章>第2节>量刑情节的分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量刑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没有加重这种量刑情节。

21.甲得知仇人乙身患重病,便假意和好,将投有毒药的茶水给乙饮用。

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于是自杀身亡。

关于本案的分析。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乙的死亡是由自己的自杀行为导致的,而人因为感觉到难受就自杀是很异常的事情,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不必为乙的自杀负责。

22.关于法条竞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

(  )

A、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不构成《刑法》第143条所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B、法条竞合的数罪名之间不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C、渎职罪与食品监管渎职罪,二者之间存在普通法和特别法的竞合关系

D、发生法条竞合时,一般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例外是重法优于轻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4章>第3节>法条竞合的概念

【答案】:

B

【解析】:

法条竞合的数罪名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导致法条之间存在包含或者交叉关系,因而出现法条竞合。

B项错误。

23.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罪过形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只能是故意

B、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C、只能是间接故意

D、只能是过失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理解。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24.甲系乙雇佣的保姆。

某日,甲趁家内无人,盗窃乙家现金9万元及价值4327元的金首饰,后将钱物藏匿于其所睡的沙发床下,准备一有机会就带回家中。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盗窃预备

B、盗窃既遂

C、盗窃未遂

D、盗窃中止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答案】:

B

【解析】:

本案中,甲已经将他人财物转移占有,脱离了所有人的控制,已经构成盗窃罪既遂。

25.关于罪数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卷二8题,单选)

A、甲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而盗窃国家机关证件,并持该证件招摇撞骗。

甲成立盗窃国家机关证件罪和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

B、乙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行驶20公里后,不慎撞死路人张某。

因已发生实害结果,乙不构成危险驾驶罪,仅构成交通肇事罪

C、丙以欺诈手段骗取李某的名画。

李某发觉受骗,要求丙返还,丙施以暴力迫使李某放弃。

丙构成诈骗罪与抢劫罪,数罪并罚

D、已婚的丁明知杨某是现役军人的配偶,却仍然与之结婚。

丁构成重婚罪与破坏军婚罪的想象竞合犯

>>>点击展开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