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51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docx

配套K12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十三陵的兴建十三陵的陵址在北京昌平天寿山,长陵的始建与十三陵的形成。

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了解明十三陵。

在北京地图上寻找明十三陵陵址。

看课本明十三陵两幅照片,了解十三陵的艺术美。

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明十三陵的布局“神路”勾通各陵,长陵正门大宫门,“前朝后寝”制,“明陵落照”之人文美与自然美。

再次了解中国皇陵建筑的特殊理念。

从明十三陵布局、具体各陵盛衰情况分析明朝历史兴衰。

参看课本上【资料回放】,了解各帝陵名,绘制明十三陵所反映明朝兴衰示意图。

培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上层建筑、文化艺术是经济和政治基础的反映。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长陵、永陵、定陵和思陵各代表明朝兴盛、中衰和覆亡的历史。

体会文化艺术上层建筑是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

  规模宏伟的长陵长陵──十三陵的主陵。

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巨丽的明代皇陵。

祾恩殿的极高历史和美学价值。

仅存的最大楠木殿。

长陵地宫和宝顶。

了解明成祖朱棣长陵是明十三陵实际的主陵。

通过明十三陵两个具体实例分析长陵和定陵建筑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不同特色。

制图表对比长陵和定陵的各自特色和历史背景。

培养阶级分析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

  奢华豪贵的定陵定陵的奢华,“十室九空”,耗银八百万两。

定陵用料豪贵,色彩鲜丽,富有美学观赏价值。

培养阶级分析观点,了解地主阶级皇室豪华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农民基础上的。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1956年定陵地宫的考古挖掘。

地宫的豪华,御座之精美,无不显示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地宫出土文物达三千余件,以金冠、凤冠最为知名。

了解定陵地宫宝物的价值。

从阅读课文了解文物考古的基本知识。

列举定陵出土珍贵文物名称。

培养对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明十三陵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定陵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

  难点

  本课头绪复杂内容多,在两课时需精练选择重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共有六个目,教学为2课时。

建议将前三目讲一课时,后三目合讲一课时。

这样分讲应该比较合理,前一课时重点讲述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后一课时分讲长陵和定陵。

本课内容比前课复杂,陵墓建筑有十三个陵,既有整体又有个体;还从陵寝建筑涉及回顾明王朝的盛衰,最后还有定陵地宫的重大考古发掘;而这三方面,又各个不能忽视,都是重要历史内容,不可分割。

另外,前一课明孝陵所涉及过的明清陵寝建筑特色,如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理念,人文美与自然美的浑然一体,在本课讲授时还要提到。

这就要求教师讲授本课时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

  本课引言由一幅“明十三陵入口”风景照和简介明十三陵的形成以及建筑壮美风格的文字合成。

这样的引言有利于教师讲课先从形象地介绍描绘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壮观面貌入手,利用文物建筑图片和“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生动诗篇,引人入胜地将学生带到景观现场,然后开讲这一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价值。

在讲述引言中十三陵形成过程时,可预先引导学生参阅本课【资料回放】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表,了解建文帝、景泰帝未葬入十三陵的原因。

因此十六代明朝皇帝成为了十三陵。

  目 “十三陵的兴建”

  本目由一段课文正文、一幅“明十三陵”全景图和一段【学思之窗】阅读文字构成。

课文正文实际说清三个问题:

一、明十三陵陵墓建筑群何年始建?

二、建筑群址在何处?

三、自明成祖起,明朝各代皇帝除景泰帝外,全部安葬于此,共十三代,因名十三陵。

此段文字较少,建议从三个方面安排讲课:

  课文正文细讲。

应先回顾一下朱元璋逝世后朱棣策动“靖难之役”,推翻南京建文帝统治的王朝,然后迁都北京的历史过程。

没有这段历史的回述,学生便很难理解明孝陵以后明王朝各帝陵为何又迁到北京。

然后再重点介绍明十三陵的起建年代、陵址昌平天寿山和以后明朝各帝的相继建陵过程。

最后“形成为明十三陵”。

  结合讲述课文,引导学生阅览“明十三陵”风景照,最好用多媒体、电化教育放映更多的明十三陵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图片或电视片,使学生广开眼界,从感性上感悟和欣赏明十三陵这一世界级人文景观的壮观美丽。

十三陵周围壮美的山水──温榆河、蟒山、虎峪等,最好都有彩色图片或电视片的形象直观画面。

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赞美自豪之情。

  【学思之窗】阅读文字部分,可以让学生自读或朗读,然后思考本栏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风趣的历史轶事,可教育学生认识古代帝王们封建迷信思想的可笑,同时也可适当结合当前某些搞封建迷信的人和事,和学生共同批判分析。

  第二目 “明十三陵的布局”

  本目课文用两段课文叙述明十三陵的布局,还附有一个【历史回放】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图表和一幅明十三陵的大石牌坊的古建景观图片。

教师们在讲授本目时都应有机合理地配合上。

  课文的段主要叙述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教师讲授时不要忽略下面三个重点:

明十三陵各陵墓的“依山建陵”的传统特色。

这一中国陵寝建筑传统特色历史悠久,依《中国丧葬史》的说法,最早源于汉代,隋唐时形成完整制度,唐太宗的昭陵选址于陕西礼泉的九嵕山下,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位于梁山主峰南坡。

前一课提到朱元璋的明孝陵依于南京紫金山而建,明成祖的长陵则依昌平天寿山。

此后,明朝各帝建陵各“依”一山,如明武宗正德皇帝陵墓葬于金岭山花山)、明神宗万历皇帝定陵依傍大峪山等。

明十三陵有一主神道是整个十三陵的枢纽和主轴线,通往各陵,使陵区有机地形成一个建筑群整体。

主神道南端高大石牌坊和大宫门是整个十三陵区的总大门,也是明成祖朱棣长陵的大门,这使长陵明显成为十三陵的主陵。

各陵都一律采用“前朝后寝”陵制,承传朱元璋明孝陵所创建的建筑形制。

  本目课文第二段的要点为:

明十三陵谨守各朝建陵特色,将建筑人文美和自然风景美巧妙结合。

因为其景色之绝美,使十三陵成为燕京名景之一,号为“明陵落照”。

明十三陵各陵从建筑美方面亦有独特风格,在世界古典建筑史上形成中华特色。

课文所举蓝琉璃瓦的巨大石牌坊和狮龙怪兽石雕,都是世界建筑学上的珍品。

  第三目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

  本目课文用两个段落叙述。

分别叙述明十三陵的豪华建筑是用大量人力物力、百姓民脂民膏建成的,给广大人民造成深重苦难,其目的不过是为显示皇权的威风。

另外,明十三陵各陵的建造反映了一部明代兴衰史。

再一重点则是明十三陵又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权专制到达顶峰的见证。

教师们可以突出下面三个重点进行讲授:

  课文段有两层意思。

一是“明十三陵是明朝兴衰史的缩影”。

课文举了最盛期明成祖长陵、由盛而衰期的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和覆亡期崇祯思陵三个实例,讲述了之所以各陵成为明朝一部兴衰史的道理。

二是明十三陵的建造耗费了民间大量人力物力,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可为其例。

段课文【历史纵横】阅读资料,则用光宗泰昌帝和景泰陵的例子,说明明朝诸帝陵墓之建,也同时反映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这也是明朝兴衰史的一部分。

  课文第二段从明十三陵建陵理念、模式、风格、形制等多方面证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群本身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权专制高度发展的见证。

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

“前朝后寝”规制,反映了皇权的绝对权威,皇帝生前死后都应有同样的规格生活。

严厉的“下马碑”和禁止出入禁约,反映了皇权的不可侵犯,君臣规矩不许逾越。

十三陵主神道上石兽、文武百官石像为死后的皇帝服役侍立,反映皇权无比威严。

火焰牌楼等神化建筑,象征死去的皇帝威焰仍然冲天,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目 “规模宏伟的长陵”

  从此目开始,课文讲明十三陵整体建筑群最典型也是最主要的两座陵墓,更详细地介绍明十三陵的建筑壮丽、精致和富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就是本目长陵的专题介绍和下两目定陵的专题介绍。

  本目课文共分五段讲授。

前三段讲述长陵在十三陵中的特点:

明朝前期帝王陵墓的代表,十三陵的主陵,做工最细、最为巨丽的一座明陵。

后两段重点介绍长陵的两座标志性建筑:

祾恩殿和明楼。

  明朝前期帝王陵墓的代表。

在讲授时,要注意讲清以下几点:

明朝前期帝王陵墓代表不仅长陵一座。

前课的明太祖明孝陵也是明前期帝陵的代表。

长陵严格说是北京明十三陵中明前期帝王陵墓代表。

从明朝兴衰史来讲,明成祖永乐年间是明王朝的极盛时期,当时国内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朱棣是明朝定都北京的人,从此明清两朝共有五百多年在此定都,兴建各种宫廷、园林、陵墓建筑,使北京成为世界历史名城,此功不可抹煞。

强调指出长陵的特点:

是“十三陵中规格最高的明代陵墓”。

至今还作为明十三陵古迹区游览重点。

  长陵为十三陵陵区的主陵。

从以下两方面突出长陵“主陵”地位:

长陵的主门大宫门也就是整个十三陵的正门。

长陵的神道也就是整个十三陵的主神道。

在此作为主线的长达7公里的主神道有许多分支道通向十三陵各陵。

除此以后,讲授此段还可同时讲出:

长陵从1407年朱棣营建北京皇宫开始,即开始作营建陵墓的准备,1409年动工,1413年徐皇后遗体从南京迁葬北京长陵,直到1424年明成祖逝世安葬长陵,1425年长陵最后一道工程享殿建成,前后建陵时间共有18年之久。

  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明陵。

南京的明孝陵曾几经破坏,如今保存已不是十分完整,例如明孝陵大石碑的碑亭已只剩下石雕柱础,大红门门楼也已坍毁,朱漆大门无存,明楼楼顶也早坍,人们已只能见其曾经辉煌的巨大遗迹了。

但明成祖长陵所幸数百年来保存完好。

教师讲授时可以用现存长陵的主要建筑陵门、宰牲亭、神厨神库、祾恩殿、明楼等的存在,说明长陵保存之完好。

此外,讲授此段课文时,可就皇帝死后要求如生前一样过豪华生活,还建殿接受臣下朝拜等等陵内诸建筑,再次强调陵墓建筑的皇权至上的特点。

  本目课文第四段重点叙述长陵祾恩殿的建筑艺术特色。

课文用祾恩殿的白玉石雕饰、金色琉璃瓦殿顶和楠木大殿三方面来说明此殿的豪华和珍贵。

讲授时应能突出以下几点:

长陵祾恩殿历经六百年之久,至今保存完好,因此尤为珍贵。

建筑本身的精美,用材高贵,做工精细,装饰华美,成为“我国古建筑中的无比珍贵的文物”。

结合课文右方【历史纵横】一段阅读文字,启发学生正确思考一个较深的问题:

历史上许多著名古建筑都曾经在当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祸害,但也给后人留下珍贵古迹名胜,如何分析这一历史复杂现象?

结合祾恩殿的讲解,提醒学生阅览前页“长陵祾恩殿内景”古建照片,增强感性认识。

  本目课文第五段介绍明成祖长陵另一标志性建筑明楼。

可从下面五方面给以讲解:

明楼是长陵地宫上的地面建筑。

明楼形势高耸,拔地而起,显示其无比气派。

明楼内建巨大石碑,标明“成祖文皇帝之陵”,门前又有“长陵”二字,表明这是成祖陵墓的所安葬之处,又为碑楼。

明楼后有宝顶,是明成祖御体安葬的坟山。

长陵明楼、宝顶周围、松柏草木葱茏,反映出明朝帝王陵寝人工美和自然相映成趣的特色。

本目最后一段简短文字,概括长陵的特色:

显示了明成祖一生博大威严,也反映了明朝前期的富庶强盛。

  第五目 “奢华豪贵的定陵”

  本目课文较上目简略,仅有两小段,主要内容正好和介绍长陵时富庶强盛相反,重点介绍明王朝后期政治的腐败,统治阶级奢侈,民不聊生。

定陵虽也建筑精致豪华,但它是在掠夺广大百姓民脂民膏的基础上建成的。

本目可从两方面讲解:

  定陵是明朝后期由盛而衰时期的陵寝建筑。

所葬皇帝明神宗万历是一位荒淫无度的昏君。

此段应讲明:

神宗万历年间由公元1573年至1620年,他在位共达48年,万历后再过二十多年明朝就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

万历本人是一个昏庸之主,课本上讲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治“上下解体”,经济上拼命搜刮百姓,财政上“百用乏绝”,民间“十室九空”。

《明朝史话》介绍他是一个十足的酒色之徒,后宫美女数以千计,日夜饮酒纵乐,常发酒疯,不如意就杀人。

当时有一名正直官员给他上呈了一篇《酒色财气四箴》谏劝他,他却丝毫不知悔改,反而将此官员削职为民。

  定陵的豪华侈丽。

面临国家衰败之世的神宗万历,在生活上比任何皇帝都奢侈,在陵墓建造上也奢望超过他的祖上明成祖,所以极尽奢华。

定陵从1584年开始营建共历时六年建成,役使民工三万余人,银八百余万两,相当于政府两年全部财赋收入,可供一千万农民一年食用。

这一数字可谓惊人。

定陵在规模上不敢超过长陵,但用工之细,施材之豪贵,尽量奢侈。

课文中例举了定陵明楼的豪奢,其他如祾恩殿、外围墙等,都极尽豪华,外围墙上琢刻着山水花卉,祾恩殿丹陛上有精美的龙飞凤舞雕纹。

定陵地宫建成当年,万历竟还兴致勃勃在此举行盛大酒宴以示庆祝。

在讲授定陵几段课文时,教师可同时引导学生观阅课文左方定陵外观和地宫古建图,以更好理解课文。

  第六目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

  本目内容比较特殊,实际上不仅仅“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皇帝陵寝建筑的范围,还包括定陵的考古发掘以及地宫珍稀文物诸多内容。

因此在教师讲授同时要讲清以下几个重点:

  56年定陵的考古发掘。

本目的、二、三段实际是介绍这次考古发掘经过。

要讲清三个要点:

定陵考古发掘、打开地宫之门在1956年。

考古工作者在探沟发现当时指引石碑,钻进隧道,然后开启金刚墙,发现地宫。

地宫呈现在人们面前,保存完好,其建筑形式宛似北京明清故宫的三大殿,还有左右配殿供死去帝后生活起居,完全符合我国传统陵寝的“上下宫”和“前朝后寝”制度模式。

  定陵地宫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

定陵地下宫殿完全是一座庄严的皇宫殿堂,有接受大臣朝拜的御座,可以安排死后的帝后就坐。

地宫有专为祭祀死去帝王的香炉烛台,尚有燃烧余迹的长明灯。

后殿安放明神宗帝后的尸体棺椁,并有殉葬珍贵文物若干。

  定陵地宫所藏各种珍贵珠宝文物多达三千余件,是考古工作的巨大成果,这些文物反映了我国三百多年前手工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重点文物有:

神宗金冠和皇后的四顶凤冠。

若干金壶玉碗。

明代青花瓷和“明三彩”瓷器。

各种明代织锦一百多卷。

课本上称这些文物为“稀世之宝”,“价值连城”。

  注意,在讲授这些具体内容时,教师一定不要忽略同时指导学生参阅本课有关定陵地宫正殿和出土文物照片。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

  本课有六个目的内容,头绪较多,教学规定为2课时。

教师可根据六个目的不同内容,分为两部分教学。

前三目重点讲明十三陵的整体,包括十三陵兴建、布局和十三个陵所反映的明王朝兴衰史内容。

后三目更重于十三陵中的两个个体──长陵和定陵,这既反映了明王朝极盛时和衰败时的兴衰史的两个典型,又在建筑上反映了明十三陵主陵和豪奢型陵墓的不同特点,尤其定陵地宫出土三千余件珍贵文物,更是讲课的重要内容。

  “十三陵的兴建”课文文字较少,内容比较单一。

讲课时可尽量多用历史建筑图片,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图片或电视教学片,从感性上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实际感受明十三陵古建筑群的壮美,尤其是人文美和自然美的浑然一体。

如果能有十三陵附近的蟒山、虎峪和温榆河的风景照和风景片,显出皇陵风景气派,效果会更好。

  “十三陵的布局”一目,主要应讲清主陵长陵、主神道与其他各陵汇为一体的关系,这是一组帝王陵墓建筑群,若能用一幅明十三陵总体图,清晰看出十三陵各陵的建筑布局,就很好地达到了讲课效果。

在指导学生阅看录像明十三陵整体图时,应结合课文所列“十三陵陵名及所葬各帝”,互相参照,效果更好。

讲授此目时,还应注意到十三陵各陵的“前陵后寝”建陵特色和自然美人文美互为融合的古建美学特点。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一目讲授,最好也利用【资料回放】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一表,给明王朝各帝统治时间分分期,一般认为,明朝从明太祖至宣宗宣德皇帝为前期,从明英宗正统年间至穆宗隆庆年间为中期,从明神宗万历年间至思宗崇祯统治时为后期,这是明朝衰败至覆亡时期。

结合上述历史情况,再录放一些明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和崇祯思陵陵墓录像和图片,明朝兴衰线索便一览无余。

  “规模宏伟的长陵”一目。

重点讲清长陵为明十三陵主陵的特点。

可以先向学生提问:

为什么长陵成为十三陵的主陵?

大家答完后,再提问:

作为主陵,长陵有何建筑方面的特征?

这些提问和回答,可以使课堂教学活跃。

  “奢华豪贵的定陵”一目。

课文上讲的奢华豪贵之处不多,教师可再收集一些资料和照片,突出定陵在建筑方面的奢华特点。

讲课时要强调明神宗统治已经进入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皇帝荒唐,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

然后利用课文讲授明皇室苛刻剥削人民的内容。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为本课的最后一目。

假如能找到当年考古开挖定陵的照片和录像在课上放映最好,至少也应使学生能细看课本上地宫正殿和地宫宝座、龙缸、凤冠等照片,体会地宫文物的无比珍贵。

  .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明朝兴衰史的缩影”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有关明神宗定陵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定陵“奢华豪贵”的印象,用崇祯陵的破败,加深明朝衰亡的印象:

  资料一定陵地下宫殿规模宏伟,晶莹富丽,古朴典雅,工艺卓绝,历经三百余年却片石无毁,坚固异常。

  ──《紫气贯京华》369页

  资料二 玄宫地面由特制“金砖”铺地。

“金砖”又叫澄浆砖或津砖,光润耐磨,越磨越润亮,极为名贵。

明代宫廷在江南烧造此砖。

据载,一窑“金砖”需用几种枝柴烧制一百三十多天,出窑后再放入桐油中浸泡。

苏州砖窑烧造五万块砖,需耗时三年。

  ──《紫气贯京华》371页

  资料三 定陵地下宫殿是一座瑰丽的艺术文化宝库,内藏帝后生前享用不尽的物质财富,有世间罕见的帝后冠服,金光耀眼的金玉珠宝,小巧玲珑的首饰,晶莹剔透的瓷器,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多达三千余件。

  ──《紫气贯京华》377页

  资料四 与天寿山诸陵相比,思陵显得格外简陋、破败、悲穷。

时光飞逝,风雨剥蚀,今日思陵,已是一片荒芜苍凉,稀疏苍松围绕着孤零零的陵墓,一通石碑竖在陵前,石五供抛在荒野之中。

  ──《紫气贯京华》387页

  案例二 讲“规模宏伟的长陵”时,为加强气氛,烘托长陵的宏伟规模和主陵特色,亦可补充以下资料:

  资料一 长陵神路全长约七公里,完成于宣德十年,后来成为十三陵总神路,为诸陵所共有。

以神路为中心,陵园中各式建筑,由南向北次序排列。

主体建筑位于神路正中,坐北朝南,地宫在神路北端,居中当阳,似在北极星下,格外庄严郑重……整体布局纵横交错,舒展明朗,匀称和谐,既统一规整又富于变化……

  ──《紫气贯京华》339页

  大红门又称大宫门,建在龙山、虎山两峰为阙的高地上,居高临下,气势非凡,为陵区的总门户。

大宫门单檐歇山顶,门三洞,丹壁黄丸,深厚端庄。

  ──《紫气贯京华》340页

  资料二 陵园若紫宫。

北依天寿山,高墙环绕的长陵陵园,亦称作“宫”,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堂皇而神秘。

其雄伟的气势和宏大的规模超过明孝陵,为明陵之最。

  ──《紫气贯京华》344页

  资料三 楠木殿是我国仅存的最大的楠木大殿,为古建筑中无比珍贵的遗物。

其主体建筑全部用贵重不凡的楠木建成,殿堂内外纵横林立的优质金丝楠木巨柱,最高达十四点三米,直径都在一米以上。

大殿梁架由六十根整材金丝楠木承托,中间四根直径达一点一七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这些“皇木”来之不易,采于遥远的南方深山老林,民工们常“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多少人为此付出生命。

待山洪将此冲出,导入江河,结筏运至北京,木材仅剩十分之一二……

  ──《紫气贯京华》3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