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22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docx

复旦大学历年传播学考研真题1000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2010真题

新闻史论真题

一、名词解释(30)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30)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新闻生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路径?

3、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90)

1、什么是公民新闻?

如何理解公民新闻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意义?

3、网络与舆论的关系?

新闻实务题

一、问答题(80)

1、新闻采访的准备中平时准备要注意的内容是什么?

2、新闻角度的定义和注意事项?

2、网络用户的基本特征?

4、网络评论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二、论述题(30)

汪洋在南方日报视察,说:

鼓励批评性报道。

结合实际,论述批评性报道的意义和作用

三、实务操作题(40)

长江大学的15学生在2009年10月19日被教育部授予“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集体”荣誉称号,牺牲的三人被授予“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就决定和救人事迹写500字评论,并配标题。

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试题

基础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务体

2、《中国日报》香港

3、每周评论

4、《与大公报论国是》

5、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

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三、论述题

1、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

2、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的影响

3、1942年整风运动后,延安《解放日报》的重大改革

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

1、意见调查员

2、网上信息评估

3、电子政府

4、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二、简答题

1、因特网时代广播的优势和劣势

2、互联网跨文化冲突的起因和对策

3、企业或组织要聘用外部咨询公司的理由

三、论述题

1、在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2、新媒体环境下,公司内部雇员的沟通方式和趋势

四、综合:

1、关于网络时代和公共关系的关系为题,自拟题目,1000字以内。

2、基于网络虚假信息和传言的恶劣影响的例子。

 

2008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5*6

1、新闻来源

2、受众

3、<中国文库>

4、<实际应用新闻学>

5、.<三家村札记>:

二、简答题2*10

1.  请叙述”两个环境”理论及含义

2、”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全党办报”的基本含义

3.  谈谈你对“报纸是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理解

三、论述题3*30

1.  运用传播媒介技术相关原理,说说大众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2、论新闻宣传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

2008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之传播实务

名词解释

1信息集成

2消费者剩余

3网络文化

4危机

5.市场失灵

简答

1网络广告的类型及特点

2舆论及舆论的形成

论述题

1为什么在web2.0时代,信息的有效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2结合实际案例,谈谈竞争在对于控制传媒市场操纵权过大的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案例,谈谈公关人员与媒介从业人员的“对手关系”

综合题

“第一次心动”被停了!

用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看法

材料的意思,主要是传媒产品的特性以及导致的负面外部性,然后政府管制市场失灵之类的

2008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5*6

1、新闻来源

2、受众

3、<中国文库>

4、<实际应用新闻学>

5、.<三家村札记>:

二、简答题2*10

1.  请叙述”两个环境”理论及含义

2、”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全党办报”的基本含义

3.  谈谈你对“报纸是意见的自由市场”的理解

三、论述题3*30

1.  运用传播媒介技术相关原理,说说大众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2、论新闻宣传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

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8)

1.新闻本源

2.“第四种权利”

3.受众    

4.新闻体制    

5.创新扩散理论      

6.《知新报》

7.《修正报纸条例》  

8.《大众生活》

二、简答题(15分*3)

1、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

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

3、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三个重点。

三、论述题(第一道30分,第二道35分)

1、简要叙述《申报》的发展史,并评述它在新闻史上的地位?

2、什么是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说说新闻传媒业的资本运作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4题×5分,共20分)

1、《钦定报律》

2、新闻选择

3、传播模式

4、奥斯邦

二、简答题(3题×20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新闻媒介的运行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2、试论美国“议程设置”和我国“舆论导向”之不同。

3、简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确立的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2题×35分,共70分)

1、“食品安全”是近年来的报道热点,比如金华毒火腿事件、阜阳婴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啤酒甲醛事件等等。

请选择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案,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对媒介报道做对比分析,并阐述你对大众媒介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的认识。

2、试述中国近代报业(自1815年至1911年)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举出各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报刊。

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信息2、舆论3、《大清报律》4、《中国报学史》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2、分析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

3、写出5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名称,并简述之。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

2、阅读以下材料,以《论媒体》为题作文。

我国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显示,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对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及计算机的利用,也有相当多的人。

休息日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机会小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

虽然上网的人数不多,但是上网的时间却远远高于对书报刊的使用时间。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

从读书的目的看,男性偏重实用性和开阔眼界、满足兴趣爱好,女性偏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与人交往和应付考试。

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各阶层人员对各种媒体的购买、使用情况和趋势。

3、试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复旦大学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信息

  【参考答案】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信息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对物质系统运动状态的表述。

信息能够有效地消除熵,通过掌握信息,人们可以减少或消除对某事物的不确定性。

一般而言,信息可以分为三类,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其中的社会信息,是指余人的社会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

新闻传播的信息属于社会信息的范畴。

  2、舆论

  【参考答案】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通过意见评价的方式,以特定的价值观念、意愿和理想这些主体的“内在尺度”干预现实,影响社会生活,是舆论的基本功能。

  3、《大清报律》

  【参考答案】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十三日,清政府颁布《大清报律》。

该报律是由清商部、民政部、巡警部和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的。

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商部、巡警部等部门就曾拟定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和《报章应守规则》,对有反清倾向的报纸、杂志的出版加以限制。

《大清报律》共有四十五款,其中主要规定为:

报纸创办前必须向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交纳保证金;每期出版前必须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庭”、“淆乱政休”、“扰乱公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章奏”,违者处两年以下徒刑及二百元以下罚款;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上述规定者禁止入境,出海关没收后入官销毁。

  4、《中国报学史》

  【参考答案】  

  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名著,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

该书于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重印,日本学者小林保将该书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中国报学史》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这篇文献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新闻的本源”和“新闻如何能真实”。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从哲学根本观点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观和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明确指出: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因此,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

该文对其后的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三点特征:

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2)成因:

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受众的心理需求、跨文化传播的冲击。

  (3)评价: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

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但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

这并不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它们不是主要功能。

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娱乐功能的过分张显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的话,新闻无疑就走入了歧途。

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

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

    2、分析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

  【参考答案】  

  

(1)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司法控制,即国家通过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行政控制,即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是新来者难以进入;媒介的自律。

当然,对新闻传播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来自受众,即公众乐意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的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都主要采取法律控制的手段。

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监控的主要依据。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

保护新闻自由,同时要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确保在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3)在中国,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我国的绝大多数媒体,尤其是各级党委机关报,都是在党领导下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还要接受党纪的约束,坚持党性原则。

  3、写出5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名称,并简述之。

  【参考答案】  

  

(1)《向导》:

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

《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红旗日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红旗》3日刊和《上海报》合并而成。

第162期后为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报。

李求实任编辑。

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秘密发行,出版1月后发行量达1.2万份,有国外订户。

设有“苏维埃区域来信”“莫斯科通信”“欧洲通讯”“红旗俱乐部”“我们的字典”“短斧头”等栏目。

每周有1篇时事汇评。

此报发刊词中说“报纸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1931年3月停刊。

  (3)《新中华报》: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

原名《红色中华》(1931年12月创刊),1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期号续前。

在延安出版。

初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成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1941年5月15日停刊,改组为《解放日报》(延安)。

新中华报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范围内发行,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

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中,发表抗议通电、社论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和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比较系统的报道,并发表重要评论。

  (4)《解放日报》:

1941年至194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

由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版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

初为二版,后改出四版,毛泽东题报头并写了发刊词。

1942年4月1日,为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解放日报》改版,加强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突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解放区八路军的情况毛泽东等经常亲自写稿、改稿,阐明党的方针政策。

1942年9月起,《解放日报》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并在边区各地陆续建立通讯处,派出特派记者,扩大报道面。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停刊,至3月27日共出二千一百三十期。

  (5)《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创刊,由前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是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

1949年3月迁至北平,同年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到1989年3月,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均派驻了记者。

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制定出以扩大报道范围,改进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日报》领导权长期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粉碎“四人帮”(1976),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赢得了读者的信任。

1986年,《人民日报》为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政策及读者对扩大信息的需要,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提出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央机关报的性质,发挥它的功能,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论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

  【参考答案】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首先表现在人际之间的新闻信息的沟通和传播。

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这些信息传播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街头巷议,还包括信件、电报、电话、会议等形式。

在数字媒体发达的今天,还包括影响日众的手机短信的信息传播。

其次,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主要还是表现为正规的新闻传播事业,这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这些信息传播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新闻传播业,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所有的人,无论其阶级、职业、性别、宗教、民族的差异,都离不开新闻信息的获取,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局限于和大众媒体的接触,而是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了解到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对社会的信息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不断促进信息透明化,为社会发展塑造良好的信息流通环境;其次,充分注意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弥散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的存在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得到传播,同样可以通过人际的口耳相传和其他人际传播手段,如电话、手机等形式得到传播。

例如,在“非典”时期,起初相关消息在大众媒体中很少提及,然而通过人际途径,这些消息得到广泛传播,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因此,在现代社会,如何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传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处理好不同形态的传播途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涉到社会良性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2、阅读以下材料,以《论媒体》为题作文。

    我国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调查显示,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对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及计算机的利用,也有相当多的人。

休息日人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机会小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

虽然上网的人数不多,但是上网的时间却远远高于对书报刊的使用时间。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

从读书的目的看,男性偏重实用性和开阔眼界、满足兴趣爱好,女性偏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与人交往和应付考试。

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各阶层人员对各种媒体的购买、使用情况和趋势。

  【参考答案】  

  略

  3、试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2004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公共性2、新闻法规3、大众传播4、文化工业5、《报纸条例》6、《每周评论》

二、简答题

1、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2、简要介绍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侧重研究方向。

3、1945-46年间《新华日报》和《大公报》就和战问题的两次交锋?

三、论述题

1、论述效果研究的三大阶段。

2、1942年整风运动后,《解放日报》做了哪些改革?

3、阅读下面的材料,以“论新闻”为题作文。

材料一是《南周》原来报道过的“金元宝”事件,2000年山西一地区金矿爆炸,负责人为防事情暴露,给记者行贿,从而导致11名记者被处分,四名新华社记者,为此,新华社着重强调记者职业道德。

材料二是今年5月《纽约时报》的4个版的因为虚假新闻的道歉,一记者在四年任期内造30多篇假新闻,《时报》声誉降至历史最低点,从而导致正负总编同时辞职。

根据材料写一篇“论新闻”的评论。

2004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单考生)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硬新闻2、新闻法规3、廉价报4、传播学的三大分支5、《中国报学史》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什么是议程设置?

三、论述题(每题45分,共90分)

1、结合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现状,阐述竞争对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2、经过1942-1945年的党报整风与改革,中共确立了党报工作的优良作风是什么?

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扬光大这些优良作风。

200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7个×5分)

1.媒介即讯息2.弱效果理论3.黄远生的四能4.热血日报5.劳动界6.新闻真实性

二.简答(4个×10分)

1.某航空公司一飞机失事,若你是《人民日报》;《申江服务导报》;《南方周末》记者,你将怎样组织报道重点且说出原因。

2.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

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3.清末的重要新闻法规?

4.舆论在民主社会的功能。

三.论述(3个×25分)

1.利用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和运行机制分析香港《东周刊》刊登女星裸照事件并发表看法。

2.论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材料提供俄国家杜马禁止发表有关车臣战争等反恐新闻和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的新闻。

3.论述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发展过程。

2002年新闻与传播理论试题

一、填空(10分)

1.舆论的特点是      。

2.信息的特点是      。

3.传播学的三大分支是      。

4.关于传播结构(过程)研究的主要模式有    。

5.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理论有      。

二、名词解释(20分)

1、硬新闻2、新闻体制3、宣传4、媒介即讯息5、实地调查法

三、简答(20分)

1、怎样理解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2、何谓“两个环境”理论?

试概述其要点。

四、论述(50分)

1、何谓受众的细分?

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介该如何应对受众的分层化趋向?

2、关于信息流程的研究有哪些主要成果?

试联系新闻媒介工作实际,简述其启迪意义。

2002年中外新闻事业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30分)

1、《遐迩贯珍》2、《大清报律》3、奥斯邦4、北岩爵士5、哈瓦斯通讯社6、KDKA电台

二、简答题(30分)

1、邹韬奋主编过哪七个报刊?

请简介之。

2、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重点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要开展争取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的斗争?

三、论述题(40分)

1、试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舆论宣传上的历史功绩。

2、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衍变过程。

2001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

一、填空(10分)

大致有受众的特征、宣传的三要素、传播学里的四中调查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20分)

1、把关人2、接近权3、新闻选择4、舆论5、硬新闻

三、简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